“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在詩人筆下,在更高的地方,星辰觸手可及,而在現實社會中,世界第一的摩天大樓是經濟周期的天花板。

20世紀20年代,美國人有驕傲和自信的成本。房地產業的繁榮吸引來成千上萬的新城市、新居民和投資者,一個規模空前的建設時期開啟,1925年的單戶住房建設創下了曆史最高,這個紀錄直到25年後才被打破。

正所謂水漲船高,整個行業興盛時,那些耗資巨大、工期長、施工難度大的工程才會被提上日程。

20世紀20年代末的幾年,世界第一的摩天大樓不斷落成。1929年開始興建、1930年建成的華爾街40號大樓共70層,高282.5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不過沒有多久,世界第一的寶座就讓給了別人。

1928年9月19日,汽車大亨沃爾特·P.克萊斯勒決定在紐約市中心修建一座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以此彰顯自己汽車帝國的身份和地位。很多人不知道,當年克萊斯勒大廈以每周新建4層的速度推進,即便以今天的技術和建造水平看,也算驚人的速度。更令人震撼的是,這麽大的工程直到竣工,沒有發生一起意外和人身傷亡事故。

在任何年代,對於一個國家、一家企業來說,興建一棟全世界最高的大樓都是無比驕傲的事情,然而月盈則虧,當可以觸摸到星辰的高樓拔地而起之時,卻是經濟衰退之日。

後來這個現象被德意誌銀行證券駐香港分析師安德魯·勞倫斯發現:世界最高大樓興建與經濟周期存在密切的關係,世界最高大樓興建之時,就是經濟衰退的前兆。

勞倫斯給這個規律起了一個很符合他職業特點的名字——摩天大樓指數(Skyscraper Index),更被人熟知的是它另外一個可怕的名字:勞倫斯魔咒。

如果1928年的沃爾特·P.克萊斯勒知道勞倫斯魔咒的話,當初就不會草率地做出如此決定。後來的事情大家知道了,世界第一高樓的寶座很快被帝國大廈超越。不久之後,隨之而來的是世紀大蕭條。

見微知著,摩天大樓的興建熱潮隻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房地產市場高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即便經曆了佛羅裏達州的房地產暴漲、暴跌,從整個時代看,美國的房地產業仍在飛速發展。

悠悠千古,無數曾經輝煌的行業終歸寂寞。沒有哪個行業是永不落山的太陽。隻要有人類存在,人類就需要棲身之地,關於房地產投資的主題將永恒存在,但這並不是意味著房價可以隻漲不跌,波動才是常態。

在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時代,房子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都是最重要的資產與財富。而麵對時代的滔滔大河,個人就像一葉扁舟,逆流而上困難重重,順流而下順風順水,厘清房地產崛起的主因,順應趨勢,才能把握住財富的主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世紀20年代美國房地產業經曆的**與回落是時代的縮影,讓我們一起正本清源,找到房地產崛起的時代因素。

——建築業的發展得益於需求的集中釋放。

戰爭就像一個黑洞,所有資源都被它吞噬,戰爭中房地產業也被按下了暫停鍵。當戰爭結束,暫停鍵變成了重啟鍵,因戰爭而停工的工程需要繼續恢複完工,抑製的住房、工業建設需求在短時間像被壓製的彈簧一樣迅速反彈,促使建築業進入美國曆史上極為興盛的時期。

有關文獻資料顯示,當時120個城市裏房屋建築的費用在1916年時達到9.19億美元的高點,1918年下降到3.7億美元,1919年又上升到11.72億美元,到1925年終於上升到34億美元,達到了頂峰。[3]建築業的產值從1919年的120億美元上升到了1928年175億美元。通過一片樹葉可以看見整片森林,在佛羅裏達州房地產市場達到頂峰的1926年,全美的建築總費用同時也達到了128億美元的最高點。

——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

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快速發展。美國的國民收入從1919年的650.9億美元提高到1929年的828.1億美元,美國的人均收入提高,機器的使用和生產方式的改進使生產率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

大河漲水,小河滿。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城鎮化。19世紀末,美國城市人口不足30%,1900年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增長到了40%左右,到了1920年,這個數字達到了51.4%,1925年達到54.4%。在這段時間,美國的較大城市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擴張著自己的領地。

表3-1 1900年至1925 年美國總人口、城市和農村人口(單位:人)[4]

從大城市的數量來看,1890年人口超過10萬人口的美國大型城市有28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隻有1個;1910年人口超過10萬的大型城市增長到50個,百萬人口城市達到了3個。到了1920年,美國的城市化率已經超過了50%。

在上麵提到的建築費用以及產值數據中,住宅建築隻占四成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商業和工業建築,這說明經濟本身的增長是這個時期房地產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矛盾越來越突出。不可阻擋的城鎮化進程中,城市居民不斷增加的住房需要與有限的供給形成巨大的矛盾。

這裏有必要說一點,當住房需要與落後產能形成矛盾時,由供給不足帶來的矛盾就會產生,1919年芝加哥發生暴亂的原因就和住房供不應求的矛盾有關。

“一戰”後大量南方的黑人遷移至北方,芝加哥市黑人居民人口從1919年的4.4萬猛增到1920年的10.9萬,住房的壓力使摩擦日益增多,最終導致暴亂事件發生。

但在產能不斷提升、居民的需要逐漸滿足的過程中,產能會慢慢積累,直至過剩,庫存的壓力和有限的需求又會為危機埋下伏筆。

——財產稅是州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

1929年美國的國民收入為828.1億美元,1928年建築業產值為175億美元,建築業在國民收入中的占比已經超過了20%。毫無疑問,建築業是美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理所當然地成為美國政府的“錢袋子”。

1797年,美國國會第一次向全國所有居民征收“財產稅”。19世紀中期,美國各州已經普遍征收財產稅。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房產增加,州政府的收入越來越依賴財產稅。到了20世紀初,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州政府的收入來源,但財產稅占比仍比較高,財產稅在地方政府稅收收入占比中達到40%以上。1932年,財產稅收入占地方政府稅收收入的近93%。[5]

財產稅在地方政府收入中的過高比例,用今天比較流行的話說,就是“土地財政”。對土地、房地產的過分依賴,一定程度上綁架了美國州政府。

從州政府的角度出發,房價、地價上漲,地方能獲得更多收入,於是他們也有了維持高地價、高房價的動力,不願意看到地價、房價大幅下跌,一方麵在政策上給予建築業、房地產業極大的支持,另一方麵不敢對建築業、房地產業實施嚴格的監管。

直到大蕭條之後,許多州政府才逐漸放棄財產稅,轉而征收銷售稅。

——“熱錢”的不斷流入。

正如在第2章分析的那樣,在1929年之前的十年,美國的貨幣供應量極速上升,而在一定時期內,整個社會所生產產品的總價值不變,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就像糖不變的情況下水增多了一樣,甜度必然會被稀釋,這就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商品價格的上漲,特別是土地和房子的價格快速上漲。

貨幣供應量增加不是“熱錢”,但貨幣供應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卻可以促使微觀市場產生“熱錢”。

市場上的錢多了,就要找可以保值、升值的方式。與一般消費品行業相比,建築業屬於資本密集型行業,可以承載更大的資金量,這裏也成了“熱錢”的歡樂場。有了“熱錢”的寵幸,地價和房價的船就會不斷上漲。任何一種價格,一旦形成趨勢後,就很難改變。上漲的土地和房屋價格容易撥動人們的緊張情緒,居民手裏的資金也會源源不斷地進入,這又助推了價格的上漲。

居民的錢是怎麽加速進入房地產市場的?這就和銀行等貸款機構有關。

如果說貨幣供應量是價格上漲的“元凶”,那麽銀行等貸款機構就是“幫凶”。土地和房價上漲是一個巨大的蛋糕,為了搭上這趟財富的列車,信托公司、貸款協會甚至銀行也來想方設法分一杯羹。這些機構隻關心業務做了多少、搶占了多少市場,而不關心貸款人的財務狀況,肆無忌憚地向借款人發放貸款。

在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首付比例為驚人的10%,讓人驚掉下巴的是,如果你連10%的首付錢都拿不出來,同樣可以在市場上借錢付首付。城市房地產抵押債券的未清償值或許能從側麵證實這一點:1920年為110億美元,1929年增長到279億美元。

說了這麽多,我們不僅想要厘清20世紀20年代美國房價上漲、下跌的過程及原因,更重要的是想尋找其中的規律。規律就像太陽每天會東升西落一樣,不會因為國家、地區和時代的改變而改變,當我們找到這個規律,就可以利用它,將其運用到當下我們所處的時代。

2007年由房地產市場的次級抵押債券引發的美國次貸危機在2008年發展成一場全球金融海嘯。雖然時代不同了,但房價上漲和暴跌的因素與20世紀30年代有諸多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