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夢

一位女記者采訪一位年輕帥氣的小夥子:“偉大的美國夢就是一無所有的人成為百萬富翁,你覺得那是今天的現實嗎?”年輕人沉思片刻後回答道:“我相信,如果認為自己無法擁有,就不可能擁有!”

這是一部2017年11月9日在英國首播的紀錄片,這位年輕人就是紀錄片的主人公,幾十年後他在國會重新闡釋了美國夢:

從今天起,一個新的願景將領導這片土地。……我們的國家會再度振作,重現繁榮。我們站在新千年的起點,準備好破解宇宙之謎,戰勝疾病,掌握明日之能源、工業與科技。新的國家榮耀將振奮人心,開闊視野,愈合分裂。是時候重拾軍中的古老智慧了。不論我們膚為何色,我們同流愛國之血。……你們的聲音,你們的希望,你們的夢想將詮釋美國的命運。你們的勇氣,你們的善良,你們的愛心將引領我們的道路。攜手並進,我們將讓美國再次強大。我們將讓美國再次富裕。我們將讓美國再次驕傲。我們將讓美國再次安寧。是的,同舟共濟,我們將實現美利堅的偉大複興!

是的,當年那位年輕人和這位在國會山演講重塑美國夢的人就是美國第45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

特朗普的演講鏗鏘有力,之後他也踐行了自己的諾言,為了讓美國再次強大,奉行美國優先的原則。

光說不練假把式,一切看數據說話。

表4-1 2017年至2019年美國GDP及失業率數據[1]

自特朗普就職以來,美國經濟一直保持比較強勁的增長,特別是2018年第二季度取得了4.2%的增速,是2015年以來美國單季度最高的經濟增長率。

失業率方麵,就業崗位增多,失業率持續降低。從表4-1中可以看出,失業率從最高的4.8%下降到3.5%。美國股市形成了十多年的大牛市,特朗普上任以來為這頭牛錦上添花,股市不斷創新高。

美國夢是什麽?

美國夢是五月花號上41名成年男子簽訂的公約,是《獨立宣言》中那句“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幹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美國夢是美國開國元勳本傑明·富蘭克林的那句“哪裏有自由,哪裏就是我的祖國”;美國夢是文壇巨匠馬克·吐溫小說《鍍金時代》及《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中不斷“追夢”的人物,是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美國夢是矗立在美國紐約海港內的自由女神像;美國夢是富人相信“在某個地方肯定存在著另一片天地”、窮人堅信自己是“暫時還沒富起來的百萬富翁”……

正如美國作家托馬斯·沃爾夫(Thomas Wolfe,1900-1938)對美國夢的詮釋:“任何人,不管他出身如何,也不管他擁有什麽樣的社會地位,更不管他有何種得天獨厚的機遇……他有權生存,有權工作,有權活出自我,有權依靠自身的先天和後天條件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如果用一幅畫卷形容美國夢,就是洋房別墅中,每個家庭靠著個人努力和天賦才能,享受著自由市場提供的實現自我的機會。

美國夢的實現真的這麽容易嗎?答案或許並不那麽簡單。不忘初心,讓我們從美國夢第一次出現的那個時代說起。

“美國夢”第一次出現是在詹姆斯·特拉斯洛·亞當斯在他所著的《美國史詩》一書中:“讓我們所有階層的公民過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國夢,這是我們迄今為止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做出的最偉大的貢獻。”亞當斯更像是一位捅破窗戶紙的人,將幾百年來積累在美國人心中的夙願明確地表達出來。

在亞當斯提出“美國夢”之前幾年,有一位總統喊出了和特朗普類似的豪言壯語。在他說出那番話後不久卻是另外一番景象。讓我們把時間的指針撥回到八九十年前。

美國夢是什麽?

如果在20世紀20年代末問這個問題,爵士音樂、香煙與美酒、汽車與旅行、百老匯的演出、跨越大西洋的飛機,以及進入千家萬戶的摩托車、電冰箱、收音機……這些或許會告訴你答案。廣告上的模特成為女人們追逐時尚的標杆,去健身房健身成為身份的象征,男士穿著鋥亮的皮鞋,青年男子以穿上如今至少價值4000美元的皮草為傲。金錢、奢華是那個年代的標簽,華燈璀璨、紙醉金迷是生活的標配。

——消費升級。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是人類低層次的、最基本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是高層次的需求。因此,人們的追求和消費總是從低到高不斷升級的。

20世紀20年代不是填飽肚子的年代,而是收入增長、不斷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時代,在所有高層次需求中,以精神需求為代表的自我實現需求是典型代表。精神需求最明顯的領域,就是文體業的快速發展。

1905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出現了第一家電影院,當時隻需要支付5美分便可以看一場20分鍾的電影。別小看這5美分,在那個人均日工資隻有幾美元的年代,成千上萬位觀影者支撐起了美國大大小小城市的5000家影院,5000家的規模可以稱得上是影院帝國。

從吃飽穿暖到追求精神文化是一種消費升級,從看一場電影到追求巨幕影廳、豪華影院也是一種升級。20世紀初,很多地方出現的豪華電影院成為上流社會的寵兒,此時好萊塢崛起。1913年,世界上75%的電影都出自好萊塢,這裏已經成為美國甚至電影的工場。“萬國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電影業讓人身心放鬆,流行歌曲、黑人輕歌舞劇和雜耍在全國流行。

說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娛樂至死的年代一點也不誇張,爵士樂是地地道道的美國製造,隨性的演唱、爵士和弦的音色讓美國的年輕人愛不釋手。體育方麵,棒球、籃球、橄欖球等賽事逐步走向職業化道路,俱樂部和俱樂部之間的聯賽逐漸成立。在巨大的商業利益驅動下,球星成為人們追捧的對象。同樣是這個年代,廣告業隨著消費的興起而日臻成熟,廣告成為連接消費者和廠商之間的橋梁,它在逐漸引領、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產業升級。

汽車製造方麵,福特公司的T型汽車在1908年投產,當年生產了10660輛就打破了美國汽車生產的紀錄。1925年,每6個美國人就擁有一輛小汽車,而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每100人才擁有一輛小汽車。

到了1929年,歐洲各國八成以上的汽車是美國製造,美國汽車工業的產值達到了全國工業總產值的8%,雇用的工人占全國人口的5%以上。

電氣工業方麵,美國工廠普遍進行設備的提升改造,電氣化程度從1914年的30%增長到了1929年的70%,電氣機器的產值從1923年的約12.9億美元增長到了1929年的22.7億美元左右。

收音機、電話和汽車已經開始普遍出現在美國人的家庭中。電力占總動力的比重,從1914年的39%增加到1927年的78%。1921年電冰箱對於大多數美國家庭還是新鮮玩意兒,8年後電冰箱的年產量則達到90萬台以上,幾乎成為每個家庭的標配。

1920年,隻有9%的家庭擁有真空吸塵器,8%的家庭有電動洗衣機,而到了1930年,這兩項數據分別達到30%、24%。1920年的統計資料都沒有將無線電納入統計範圍,可是到了1925年,擁有無線電的美國家庭的比例已高達25%,1930年時這一比例上升到40%。[2]

除此之外,美國的石油工業、化學工業、電力工業快速發展,全國鐵路網總裏程超過當時歐洲鐵路裏程的總和,私人存款大幅增加,失業率保持低位,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城市化進程加快,美國的資本流向全世界……美國夢正在一步步實現。

用一句話表達20世紀20年代美國老百姓的心情,他們一定會由衷地說一句:“厲害了,我的美國!”

1929年剛剛上任的胡佛總統意氣風發、指點江山:

我對國家的未來毫不憂慮,它光輝燦爛充滿希望。……我們的生活和安定已達到了世界曆史上的新高度,沒有一個國家比美國更有保障了。

消滅貧困,多麽偉大的目標。就像羅伯特·清崎在《富爸爸·窮爸爸》裏所說,貧困是萬惡之本。消除貧困是世界性難題,是全球性挑戰,是全人類共同的目標。

那個年代的胡佛總統喊出這樣的目標,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十足的底氣。

特別是在約翰·卡爾文·柯立芝(John Calvin Coolidge,Jr.)總統任期內,工人每小時工資增加8%,平均實際工資增長了11%。到了1928年,工人的實際工資比1914年增長約三分之一。與收入增加相反的是,工人的勞動時間縮減,每周平均勞動時間從47.3小時縮減為45.7小時。

從1923柯立芝擔任美國總統,至1929年卸任,美國趁歐洲戰後恢複發展經濟之機,迅速向歐洲和全世界輸出自己的商品和資本;在國內,技術和固定資本更新,科研成果不斷湧現並應用,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經濟迅速發展,因此被稱為“柯立芝繁榮”。

柯立芝在任期間,最高所得稅由“一戰”期間的77%降低到25%,1927年時隻有2%的人口需要交納聯邦所得稅,美國的生產率在1923年至1929年每年增長近4%,到了1929年,美國在全世界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比重已經達到48.5%,超過了英國、法國、德國三者的總和,這是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