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在一次演講中說:“人類千萬年的曆史,最為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師們的經典著作,而是實現了對統治者的馴服,實現了把他們關在籠子裏的夢想。我現在就是站在籠子裏跟你們講話。”

站在籠子裏的,不僅有喬治·布什,還有柯立芝。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人在美國夢裏體驗了無比幸福的時刻,而這一切來自自由主義的勝利。把權力關進籠子裏,那個年代是實踐這句話的典範,政府的權力像一隻野獸一樣被牢牢地關進了籠子裏,而市場之手肆意地在社會各個領域揮舞。

市場之上,無為而治

柯立芝在任期間,之所以取得繁榮,與他的執政理念不無關係。創造輝煌沒什麽秘密,柯立芝隻踐行四個字——無為而治。

或許是偷看了《道德經》,領悟了“無為而治”四個字的精髓,柯立芝的“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麽都不做,而是不對市場進行過多幹預,充分激發美國老百姓的潛能,發揮他們的創造力,讓老百姓自己去實現自我。正如《道德經》所倡導的那樣,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違背規律、從不妄為、遵循規律,最終達到無所不為的目標。

“自然之道本無為”,柯立芝在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將政府的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讓市場自由地配置資源。

身擔全國重任的總統本應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柯立芝的工作狀態卻是另一番景象。據說他每天至少睡11個小時,有時候午休一直到下午5點,起來後並不是忙得焦頭爛額,而是去看個電影。

柯立芝是一位寡言少語的總統,被人們稱為“沉默的卡爾”。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則趣聞,宴會上一位女士對柯立芝總統說:“總統先生,我和朋友打了一個賭,他說不可能讓你說兩個以上的詞。”柯立芝的回複是:“你輸(You Lose)。”

美國的總統雖然不像中國封建社會的皇帝那樣權傾天下,賞罰決斷集於一身,但畢竟是總統,任何一句話都可能對某個行業甚至整個國家產生巨大的影響。

沉默是金,柯立芝總統深知這一點,“總統的話分量太大,決不可恣意亂說。”在後來的采訪中,他又強調:“聯邦政府不要用政治來衝擊經濟,要憑經濟規律和企業自我調節來解決經濟危機和勞資糾紛。”對於自己的定位,柯立芝也十分清晰:“我想美國人希望他們的總統是頭沉默的驢。”

市場中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行政幹預過多,人為引導資源的配置,很可能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與其如此,不如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哪個行業效益高、哪個行業的產品供不應求,資源就流向哪個行業。

《莊子》有雲:“從心所欲,順理而行。”在自由的陽光下,美國企業和人民自我管理,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空間。自由的空間是科技進步的沃土,美國大企業、大學紛紛建立自己的科研機構,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正如在上一節分析的那樣,柯立芝的“小政府、大市場”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繁榮的重要因素。

說話少並不代表絕對不管理,柯立芝的管理之道就是“做減法”。

貪汙腐敗官員是政府中的蛀蟲,柯立芝當機立斷,處理了一部分貪官汙吏。同時削減所得稅率,降低企業和居民負擔。1927年時,全國隻有2%的人口需要交納所得稅,最高所得稅率由“一戰”時期的77%降低到了25%。在任何一個國家,政府都不創造財富,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花的每一分錢都是納稅人交納的。

因此,削減政府開支,把錢用在刀刃上,也是在為納稅人省錢。柯立芝削減政府開支,拒絕了一些國會批準的開銷,比較極端的是,在1927年密西西比大洪水發生時,對救助事宜漠不關心,甚至批評走訪災區是政治作秀,浪費災區原本就緊張的資源。柯立芝不主張聯邦政府撥付救災款項,認為這隻會給官僚機構擴充的機會。

工業生產合理化運動

“一戰”期間,壟斷資產階級大發戰爭財,積累了雄厚的資本。戰爭結束後,加之新技術的突破,壟斷資產階級大量更新生產設備、采用新技術、擴大生產規模。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大範圍進行了“產業合理化運動”。

所謂產業合理化,就是科學地管理和組織企業生產,采用新技術、新方法,千方百計地提高生產效率。產業合理化運動的典型代表就是“泰羅製”和“福特製”。

美國工程師弗雷德裏克·溫斯洛·泰羅(Frederick Winslow Taylo)從19世紀八九十年代就開始研究工廠的科學化管理。1881年,泰羅在米德維爾鋼鐵廠開始著名的“金屬切削試驗”,兩年後為工人製訂了一套工作標準;1893年之後,泰羅從事工廠管理谘詢工作,在斯蒂爾公司創立了成本會計法,在西蒙德滾軋機公司改革了滾珠軸承的檢驗程序;1895年,泰羅發表了《計件工資製》,1898年在伯利恒鋼鐵公司進行了“搬運生鐵塊試驗”和“鐵鍬試驗”;1901年之後,泰羅從事公益性的科學管理的宣傳與推廣工作。

20世紀初,泰羅倡導的管理思想逐漸成熟,並被命名為“泰羅製”。所謂泰羅製,就是標準化操作,每一個生產環節和流程都高度標準化,每位工人像機器一樣不停工作。泰羅製在20世紀初被廣泛接納、采用,職業經理人和白領也在此時出現。

在泰羅製的基礎之上,福特製——流水線作業產生。泰羅製是福特製的理論支撐,福特製是對泰羅製的實踐行動。1913年,亨利·福特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條生產流水線,用《福特自傳》裏的話說,福特製“隻需按工序將工具和人排列起來,以便能夠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完成零配件的裝配”。

福特製是機械化的大批量生產,是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組織形式的巔峰,是大機器生產的最高水平。

福特公司采用“福特製”之後,川流不息的傳送帶把碩大的工廠串聯起來,每位工人在自己的崗位前井然有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裝配汽車底盤的時間從14人/每小時降低到2人/小時以下,福特製裝配汽車的時間降低到了原來的10%左右,但在1913年至1914年的工人數量反而從14336人降低到了12880人。

效率的提高促使產量提高、產品價格大幅下降。美國汽車產量由1923年的390萬輛增至1929年的531.5萬輛,增加了36%。同一時期的卡車和小汽車登記數從1500多萬輛增加到2646.8萬輛。福特公司T型汽車的價格由1912年的600美元降低到了1924年的290美元,降幅高達44.93%。兩年後,T型汽車的價格進一步下降到普通工人3個月工資左右。

米歇爾說道:“自1921年以來,美國人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有效地將才智應用於日常工作……比以往更加集中地將科學應用於工業的整個過程,這一過程還有所補充,通過實驗性的努力將科學應用於企業管理、工會政策以及政府工作。” [3]

自由的勝利

柯立芝繁榮是柯立芝個人職業生涯的勝利,是產業合理化運動的勝利,你也可以說是技術的勝利、市場的勝利……但所有勝利,都是自由主義的勝利。

自由主義在資本主義世界根深蒂固。自由主義是資本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從文藝複興中先賢追求個人權利的鬥爭,到《政府論》中對生命、財產和自由權利的追求,再到自由主義思潮靈魂人物伏爾泰和盧梭在啟蒙運動中的宣講,最後到自由主義的種子撒向北美大陸,自由是資本主義的標簽。

當清教徒從大洋彼岸將自由主義的思維帶到北美大陸時,自由的種子就在北美大陸紮下了根,這裏的人與生俱來地認同天賦人權、限製政府的權力;經濟上主張財產、貿易、市場等方麵的自由;主張個人言論、信仰、隱私等權利的自由。這些都通過《獨立宣言》和《合眾國憲法》深深刻在每一位美國人的骨子裏。

在經濟方麵,自由主義同樣滲透得淋漓盡致。

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以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是古典自由主義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他們主張讓“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資本主義應該是“自然自由”。古典自由主義強調個人自由和財產權利,個人利益得到滿足和最大化,國家也會“皆大歡喜”;19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以“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為口號的“薩伊定律”成為自由主義的核心理論,用一句話概括薩伊定律就是,生產的產品要麽被自己消費,要麽用於與他人交換產品和服務;到了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馬歇爾、庇古等的理論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他們主張放任自由,國家不幹預經濟,現在大學經濟學課程中學的微觀經濟學體係,就來自新古典經濟學建立的均衡模型。

正如庇古宣傳自由主義經濟學:“在穩定的條件下,一切願意工作的人實際上都會就業。”20世紀二三十年代,自由主義經濟學思潮在美國開花、結果。

正如美國政治學專家康馬傑所說:“在國家的發展上,沒有一個國家的人民比美國人更有豐富的想象力、更有獨創性、更機智靈活和更注重自由民主的理想實踐。”“自由競爭,適者生存;貧富擴大,天然合理”的思想根植在每個人心裏。

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變化,引發了資本主義的變化,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逐漸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資本主義發展到最高階段。

壟斷資本主義的主要表現是托拉斯的出現和集中,20世紀初的美國,摩根、洛克菲勒、杜邦等八大家族和60個財團,掌握了國家經濟的命脈。根據相關數據,當時托拉斯在各個部門占比超過八成的行業有:石油工業占比95%,鋁業占比85%,化學工業占比81%,製糖業和煙草業占比80%。此外,在鋼鐵工業等領域,托拉斯占比超過50%……

資本主義在美國取得了巨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