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個成語,叫作盛極而衰。當資本主義在美國走向山之巔時,暗流一直在湧動。就像美國學者約翰·海恩斯在《柯立芝及柯立芝時代》的序言中所說的一樣:“二十年代的繁榮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虛假不是其中之一。”柯立芝繁榮之下,最大的暗流是貧富差距加大。

康涅狄格州立大學曆史學教授馬修·沃肖爾指出:“對金錢的追求,是‘美國夢’中不變的成分。”追求金錢與財富並不是什麽壞事,如果美國幾億腦瓜一起開動,尋找創造財富的方法,將會迸發出怎樣的力量?

問題的關鍵在於,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並不是所有人都享受到了經濟發展的成果,一部分掌握資源的托拉斯賺得盆滿缽滿,而普通勞動者隻能拿到一小部分。

窮人經濟學的創始人亨利·喬治曾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麽伴隨著經濟增長的卻是遍地貧困?為什麽那麽多的財富卻沒有使所有的人都過上體麵的生活?為什麽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卻沒有大量的廉價商品?……”

喬治提出的問題,都在指向貧富差距。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掌握在少數資本家手中,普通勞動者為了生存,隻能出賣勞動換取所需的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的所有製決定,在利益分配中資本家得到大部分收益,而勞動者隻能得到維持自己及家人生存的一小部分,這就是所謂資本家剝削剩餘價值的過程。

生產資料所有製已經決定了分配的天然不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貧富差距又是如何進一步拉大的呢?

首先,資本本性使然。獲得更多財富的資本家並不是將所有財富全部消費,有一部分會再次進入生產領域成為資本,或者進入金融領域投資,獲得資本利得。普通勞動者在初次分配中得到的少,而這些並不能稱得上財富,因為大部分都會用來支付生活所需,剩餘可支配資金少得可憐,他們很少或者根本不可能將財富以資本的形式進行投資,獲得更多收入。

用今天的話說,一部分人在用錢賺錢,一部分人隻能靠勞動賺錢。這樣一來,貧富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其次,減稅政策加劇貧富差距。柯立芝曾公開宣稱:“富人因勤勞致富,窮人因懶惰貧困,財富是檢驗政府執政好壞的主要標誌。”柯立芝執政期間,美國的經濟和財富快速增長,但富人的富裕絕對不是因為勤勞,窮人的貧困也絕對不是因為懶惰。

“一戰”後到1929年大崩潰之前,美國經濟經曆了短暫的繁榮,正常情況下,按照上麵的理論,資本家獲得的財富必然多於普通勞動者。更讓人意外的是,在這期間美國連續出台了更加有利於富人的減稅政策。富人掙得多,雖然納稅絕對數額大,但納稅比例相對小;窮人掙得少,雖然納稅絕對額小,但納稅比例相對高。

最後,行業差距。都說大河漲水,小河滿。事實上,並不是所有行業都出現了同等幅度的快速增長。

在熱門行業,收入高;在冷門行業,收入就相對較低。前些年,高收入的銀行等金融行業是炙手可熱的香餑餑。這些年,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崛起後,互聯網行業的薪資遠遠高於其他行業。君不知,阿裏巴巴P8級員工的年收入在百萬元以上,而同時期中國有6億人每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伴隨產業的興衰,隨著石油開始作為主要原料,煙煤采掘業逐漸衰落。煙煤1929年比1923年減產一億噸左右,1929年末約有1355萬個煤礦停產,同年煙煤礦工人比六年前減少了20多萬。[4]紡織業、製鞋業、鐵路運輸業和航運業同樣陷入不景氣或者衰退的境地。

貧富差距的表現是什麽呢?下麵我們同樣從三個角度來分析。

——財富的集中程度提高。

這裏是指財富逐漸集中體現了減稅政策讓富人更富有,柯立芝的減稅政策為富人錦上添花,最終導致財富向金字塔的頂端集中,美國的富人更富有了,馬太效應在這裏體現得淋漓盡致。

表4-2 1810年至1939年美國最富有的1%的家庭持有的社會財富比重[5]

從1810年到1929年大崩潰之前,財富集中程度不斷提高。最直觀的表現是美國最富有的1%家庭持有的社會財富比重一直上升。特別是進入到20世紀後,這種集中程度有加速的趨勢。到了1929年,1%最富有的家庭掌握了美國全社會36.3%的財富。

如果把整個社會的財富想象成一座金字塔,那麽從1900年開始,財富就不斷向金字塔的頂端聚集。有人說中產階級是一個社會的穩定器,當金字塔頭重、身瘦、腳輕之後,必定容易栽跟頭。

——工資增長速度遠遠落後生產指數增長速度。

再來看一組數據。圖4-1以1920年為基點,工資指數和生產指數整體呈現向上增長的態勢,但生產指數增長速度明顯快於工資指數的增長速度,二者的差距不斷加大。

與緩慢的工資增長率相比,剩餘機製率在不斷提高。根據美國經濟情況調查委員會統計,1919年至1927年,製造業美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增加了53.5%,每個鐵路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增加了17%,製造業的剩餘價值率從1919年的126.8%增加到1929年的155%。

圖4-1 1920年至1929年美國生產指數和工資指數的變化趨勢[6]

熱鬧是他們的,普通人幾乎什麽都沒有。

與富人的財富增長速度相比,普通人的工資增長水平甚至不如經濟增長水平。根據協商會議委員會指數,每小時平均收入從1921年7月的0.52美元升至1929年的0.59美元,增長了12%。

在各類行業的工資中,消費品工業,比如鞋業的工資率始終維持不變;家具產業的工資率增長了6%,肉類加工業的工資增長率不到3%,五金製造業增長了8%。在資本品行業,比如機械製造和機械工具生產行業,工資率增長了12%,林木業增長了19%,化學用品業增長了22%,鋼鐵工業增長了25%。

柯立芝繁榮並沒有像資本家吹噓的那樣人人富足,隻不過是少數富人的繁榮,大部分普通人提高的隻是絕對水平,相對財富水平反而被侵占了。普通人的收入好像陷入了一種類似“豐收悖論”的尷尬境地——經濟增長了,相對財富卻在減少。

這一現象在美國農業生產中有現實的驗證。隨著大機器生產和生產力的提高,農業總收入從1920年的160億美元最低降到過105億美元。1929年,美國的人均年收入達到750美元時,農民的人均年收入隻有273美元。

——高收入階層財富增長速度更快。

如果上麵兩組數據還不能說明問題,再來通過表4-3看看不同收入階層的變化。從1923年到1929年不同收入的變化看,不同階層都出現了正增長,但增長率不同,5000美元以下收入階層的增長率隻有1%,而50萬至100萬美元階層增長了31%,即收入越高,財富的增長速度越快,這些人與低收入人群的差距也就越來越大。

表4-3 1923年至1929年美國不同收入階層的淨收入(單位:千美元)[7]

貧富差距的存在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現象,這也是資本主義製度無法解決的問題。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便在經濟繁榮時,這種貧富差距不但不會縮小,反而會越來越大。在經濟衰落時,窮人與富人的差距是“秋收萬顆子”的勤勞與“農夫猶餓死”的尷尬情景;在經濟繁榮時,窮人與富人的差距是“陶盡門前土”的工人與“鱗鱗居大廈”土豪的距離。

在整個階層中,貧窮和富有要相對合理,如果富人太富裕、窮人太多遲早會出現大問題。繁花似錦的玫瑰可以掩蓋底下藏的刺,但經濟上的這種掩蓋隻是一時,一旦潮水退去,繁華不再,隱藏的問題將像火山爆發一樣噴薄而出。

在柯立芝繁榮時期,全國的開工率一方麵存在不均衡的問題,另一方麵存在開工不足的問題。

1921年至1929年,采煤、煉鐵、煉鋼、汽車製造和石油加工等部門的開工率都在60%—70%之間,即使在經濟最熱的1929年,全國加工工業平均開工率也隻有73%。

大機器生產、產業合理化運動、開工率不足、行業的不景氣,導致的是大批工人失業。據統計,1921年至1929年期間,美國的年平均失業人數在220萬以上。

伴隨著貧富差距加大的,還有需求不足。

哈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保羅·巴蘭(Paul Baran)和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保羅·思威齊(Paul Sweezy)在1966年出版的《壟斷資本》一書中認為,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的巨大生產力與寡頭定價的結合,催生了龐大的過剩,這種過剩還在不斷擴大,通過正常的資本主義的消費和投資渠道已無法吸收和消解。即使政府不斷實施積極的財政開支政策,整個社會的有效需求仍顯不足。

經濟學家的說法有些晦澀,我來解釋一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必定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起來的人不是慈善家而是資本家,先富起來的資本家不會將自己的財富分給窮人,更不會真心實意地幫助收入較低的人。

資本家賺到的錢,除了用來消費就是用於擴大再生產,如此,供給就會增加。作為普通勞動者,他們的收入增長相對較慢,而且其中大部分支出用來保證基本生活。為了滿足更大的需求,他們在消費信貸的刺激下,利用分期付款,提前消費,增加對汽車、電話、電冰箱等產品的購買。

收入幾乎不增加的情況下,分期付款實際上是在透支未來的消費潛力,這種透支並不是無限度的,當到達天花板之後,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如果來一場狂風暴雨,那就是比舊金山地震和邁阿密大颶風更恐怖的災難。

1929年3月,即將卸任的柯立芝總統說:“美國人民已經達到人類曆史上罕見的幸福境界。”接任的胡佛總統說:“征服貧窮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把貧窮從這個國家驅逐的日子就在前頭!”

[1] 來源:根據美國公開數據整理。

[2] Stanley Lebergott.The American Economy: Income,Wealth and Want[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

[3] 米歇爾·博德著,吳艾美譯,《資本主義史1500—1980》,東方出版社,1986年版。

[4] 韓安俊,《美國“柯立芝繁榮”的幾個問題》,《遼寧大學學報》,1984年第1期,總第65期。

[5] 資料來源:Da ta st ream ,Thom pson Reuters。

[6] 楊發瓊,《社會經濟發展中收入差距問題分析——基於美國柯立芝繁榮》,《知識經濟》,2017年第16期。

[7] 楊發瓊,《社會經濟發展中收入差距問題分析——基於美國柯立芝繁榮》,《知識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