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最大贏家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戰爭是一種強製性消費,要維持一場戰爭,必須有足夠的彈藥、補給,要解決幾十萬、幾百萬人的吃喝拉撒睡和戰略物資問題。如此,就有了巨大的市場。至於戰爭的成本,誰是戰敗者,誰就扛所有的事兒,也就是轉嫁危機。戰後百廢待興,而戰爭的勝利者可以享受這個無限的市場。

《凡爾賽和約》實際上是對世界格局的重新劃分和利益的重新分配,憑借經濟水平世界第一和戰勝國的優勢,美國的預期收益最大化是取得世界霸權。眾所周知,預期收益最大化的實現並不那麽容易,一些約束條件最終會製約目標的實現。

美國的約束條件是什麽呢?

一是軍事實力。英國是日不落帝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控製著海上主要運輸通道的咽喉,“一戰”前的海軍噸位一直在以第二名兩倍的速度發展。戰後美國的海軍實力仍落後於英國,1919年英國43艘主力艦共102.3萬噸,而美國22艘,隻有47萬噸。在陸軍方麵,美軍在“二戰”前數量才剛剛突破15萬,這和列強中的任何一個都無法抗衡。

二是列強之間的博弈。博弈論是經濟學學科的一個分支,從博弈論角度看,巴黎和會是一個動態的非均衡博弈,參會各方並不受統一協議的約束,一方采取行動後其他人會伺機而動。想要取得預期收益最大化,必須突破艱難險阻,在博弈中尋找均衡。

軍事實力短期內難以實現超越,《凡爾賽和約》是美國在博弈中能夠取得的最優解。既然得到了最優解,就可以說美國是“一戰”的最大贏家。通過“一戰”,美國的收益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麵:

——巨大的市場。戰爭爆發後,紐約的《太陽》雜誌直接指出:“一場歐洲大戰似乎可以保證世界經濟的未來是屬於美洲大陸的,尤其屬於北美。”另一家報紙的說法更直接:“歐洲戰爭對美國製造業獲取世界市場是一次極大的機會。”獲得更大的市場,這是從商人到政界精英一致的看法,伍德羅·威爾遜總統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和平而體麵地征服外國市場是美國合理的雄心壯誌。

通過戰爭,美國獲得了巨大的市場,主要表現在外部需求增加和開拓殖民地市場兩個方麵。一方麵戰爭期間大量的軍火、糧食和物資的訂單接踵而至,造船工業、汽車工業、化學工業迅速發展,外部需求迅速增加,最終促使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出口貿易額和貿易順差在“一戰”期間大規模增長。美國與協約國的貿易額從1914年的8.24億美元上升到1916年的32.14億美元,美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

另外一方麵,美國從戰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市場的瓜分中獲得更多市場。“十四點原則”第二點所規定的“公海航行的絕對自由”無非是想與英國爭奪海上霸權,爭奪更多的資源,搶占國際市場。第三點所謂“盡可能地消除一切經濟壁壘,建立平等的貿易條件”則更加直接表達了搶占國際市場的訴求。結果也如美國所願,“一戰”後美國代替英國取得了在加拿大的位置;在拉丁美洲以金元外交成功排擠了歐洲資本,使拉丁美洲成為自己的盤中餐;對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則化身天使,假借助人為樂的名義到處推銷美元,搶占金融製高點。從1913年到1929年,全球貿易量增長了13%,而美國增加了一倍多。美國在全球市場爭奪中成了贏家。

——由債務國變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表麵上看,交戰雙方比拚的是軍事實力,本質上卻是以經濟實力為支撐。

參戰國在“一戰”中付出了約2090億美元的直接代價。[1]參戰各國紛紛陷入了債務的泥潭,戰爭期間,有人花掉大把鈔票,有人賺下萬兩黃金。顯然,美國屬於後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發生在歐洲大陸,歐洲各國的工業生產受戰爭影響或停工停業或大幅減產,而此時沒有受到任何戰爭侵襲與影響的美國化身世界工廠,源源不斷的物資向協約國和同盟國輸入。參戰國的經濟幾乎崩潰,沒有經濟來源,隻能借錢買物資。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從1918年開始,來往於大西洋兩岸運送軍火的商船舳艫千裏,平均每月有100萬噸物資從美國運往協約國。買東西是要花錢的,此時參戰國的經濟幾乎處於崩潰狀態,財政極度困難。沒有錢,隻能借錢,問題是很多國家連擔保都沒有。

金融機構向來嫌貧愛富,隻會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所以在美國參戰前,參戰國隻能通過發行股票、債券和其他有價證券的形式向美國居民融資,購買美國的武器,數額也隻有40億美元。美國參戰後,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授權政府為盟國提供軍購貸款,美國向全世界打開了歡迎來借錢的大門。

各國也毫不客氣,紛紛向美國伸手借錢。拿世界霸主英國為例,戰前美國欠英國30億美元,戰後英國倒欠美國50億美元。1914年時,美國欠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40億美元的債務。到了1919年,歐洲有17個國家是美國的債務國,共欠美國債務100億美元。[2]美國一舉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世界最大的投資國。

——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大增。戰前和戰後,美國經濟增長明顯。1916年至1921年的五年間,美國的GDP增長率與之前五年比有明顯提升,1917年至1921年四年的國民淨收入就達到了703億美元。再來看最能反映經濟增長情況的國民生產總值(簡稱GNP),1914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363億美元,在沒有明顯通貨膨脹的情況下,1919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增長到752億美元。

國富則民強,經濟實力的提升也反映到個人身上。1914年至1917年,美國銀行存款增加50%,個人儲蓄從1914年的40億美元增長到1918年的115億美元。

戰後,美國逐步在歐洲以及世界的金融體係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美國的自由貿易、貨幣和金融資本在世界範圍內暢通無阻,經濟實力滲透到世界各地。

20世紀前半葉,世界霸權在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和新興帝國主義國家美國之間實現了一次轉移,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則是這種轉移的前夜。

弱國無外交,美國經濟實力得到空前提升,國際地位也隨之出現明顯的變化。美國對德國宣戰後,先後有17個國家尾隨美國對德國宣戰,協約國士氣大增,同盟國孤立無援,對戰爭走向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這種分贓會議上,美國雖然還不能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卻可以與虎豹豺狼分庭抗禮,此時的美國距離霸主地位隻有一步之遙……

戰爭是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的墊腳石,就像英國哲學家羅素所說:“科學的實際重要性,首先是從戰爭方麵認識到的。”戰爭讓美國感受到被人“掐脖子”的痛,試圖突破技術封鎖,大力發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