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0月股票市場的暴跌,隻不過是經濟衰退的一個開端,這次衰退毫不受阻地一直持續到1933年春季。”正如哈羅德·福克納在他的著作《美國經濟史》中所說的那樣,當股票市場的恐慌情緒達到極端時,這種恐慌將不可避免地衝擊經濟的各個領域,其中銀行會最先受到衝擊。

銀行倒閉幾乎是股災必不可少的現象之一,在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潰之後,美國的銀行業也陷入危機。

股災是如何傳導到銀行係統的?原因有很多,在不同環境中每種因素所占的比重大小不盡相同。本書不是學術研究,下麵列舉幾種邏輯,就算拋磚引玉吧。

在大崩潰之前,美國商業銀行的業務結構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

首先是貸款比重的變化。1914年,美國商業銀行的信貸總額中商業貸款占比為53%,約三分之一為證券貸款。1916年之後,商業銀行可以向農場的土地及地上建築發放5年以上的貸款;1927年以後,《麥克法登法案》允許而且鼓勵商業銀行向證券領域發放貸款,允許分期付款金融公司發放消費貸。到了1929年,商業貸款的比重已經下降到了45%,證券貸款的比重上升到了38%。

從本質上看,銀行是經營管理風險的金融機構,經營風險是其盈利的根本手段。銀行吸收了儲戶的存款,再將其發放給有資金需求的企業和個人,通過承擔貸款人的信用風險,獲得存款與貸款的差價。因此,銀行貸款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銀行經營管理風險的水平和盈利能力,甚至關乎銀行的發展和生存。

商業貸款主要用於企業的生產經營,對企業的資產、經營有一定要求,因此商業貸款屬於相對優質的貸款。與商業貸款相比,證券貸款主要是指以證券為抵押品發放的短期貸款,不確定性程度更高,風險更大。舉個簡單的例子,1萬元的證券抵押5000元,證券價格一旦價格下跌50%,銀行將麵臨本金虧損的風險。事實上,不用價格下跌到50%,銀行就將麵臨虧損的風險。

在證券價格上升時期,價格的不斷上漲掩蓋了證券貸款業務潛在的風險。一旦價格下跌,風險將徹底暴露,並在極端情況下由抵押人轉移至銀行。

20世紀30年代的大崩潰首先是從股市開始的,成千上萬種股票價格**,價格不但攔腰折斷,甚至更低。此時,作為抵押品的股票價格大幅縮水,不但跌破了銀行的風控底線,而且像惡魔一樣將風險迅速傳導至銀行,將成千上萬家從事證券抵押業務的銀行一同拖入地獄之門。

其次,銀行投資業務的失敗。混業經營是美國金融業的一個重要時代特征,盡管在當時銀行起初並不能直接進入資本市場,但隨著監管的放鬆和巨大利益的**,銀行使盡渾身解數去分股市上漲的一杯羹,其中最重要的分羹方式就是投資業務。

在所有貸款業務中,投資所占的比重在1914年時為29%,到了1919年達到了42%,雖然之後有所回落,但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這個比重始終在40%左右。

從品種上看,銀行所持有的證券種類逐漸豐富。商業銀行成為“一戰”期間美國聯邦政府債券的實際持有者。為了獲得戰爭融資,美國聯邦政府向民眾發行戰爭債券,但認購債券的民眾又將其抵押給銀行,獲得貸款。於是,商業銀行成了政府債券的實際持有者。1922年之後,州政府債券、公司債券和股票、外國政府的債券和股票紛紛成為商業銀行的抵押物。債券種類的豐富,實際上也在降低銀行承受風險的能力。

商業銀行不能直接發行、承銷債券,但其旗下的證券承銷和發行機構,先是發行債券,然後發行股票,從而使商業銀行成為事實上的承銷商和經紀商,進入混業經營模式。在20世紀20年代後半期,銀行以多種方式進入股票市場,成為大牛市的有力推手。除此之外,商業銀行還開展投資信托業務,催生了如雨後春筍般的“投資銀行”。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市場炙熱如火,商業銀行能賺得盆滿缽滿;寒風瑟瑟,細雨瀝瀝,覆巢之下無完卵,商業銀行也不能獨善其身,投資收益將陡轉直下,甚至發生嚴重虧損。

再次,是信貸質量的下降。一方麵,融資方式的轉變讓最優秀的企業通過股市發行股票直接融資,而不再是向銀行借款或者通過銀行發行債券融資。在無線電廣播行業、航空業和電影產業風生水起時,銀行錯失了這些優質客戶和業務。另一方麵,對20世紀20年代前半期進行借貸的企業在這個時期的違約率很高。在樂觀預期下,抵押品的價值被大大高估,企業瘋狂擴張、大舉借貸,是導致違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針對城市住宅和商業地產發放貸款比較多的城市抵押貸款業務的違約率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每年平均為此前的4倍多,發放貸款的總量則是此前的8倍多。[1]

存款和貸款幾乎可以說是商業銀行的左膀右臂,信貸質量的下降降低了商業銀行的機能,改變了它的資產結構,從而影響了其抵禦風險的能力。

最後,競爭導致商業銀行的數量多、體量小、抵禦風險的能力低。在美國東海岸和北部工業區的商業銀行更加靠近汽車、鋼鐵等產業和證券市場,更容易盈利,實現快速發展。而南部的銀行遠離工業區,發展速度緩慢,很容易被兼並。

反“托拉斯”的政策要求“細碎化”,加上各州銀行和聯邦銀行係統的你爭我奪,降低了銀行的準入門檻,大量中小銀行出現。

盡管在大崩潰之前,美國的商業銀行已經開始了兼並重組,數量從1921年的30000家降低了六分之一,但到了1929年崩潰前夕仍有高達25000家商業銀行,而這些倒閉的銀行中,大多數資本金不超過25000美元。雖然大多數商業銀行存活下來,但極低的資本金使它們瘦弱的軀體根本經不住狂風暴雨的摧殘。

除此之外,商業銀行的蛀蟲也是推倒銀行體係的推手之一。大通銀行的總裁、董事長和董事會主席艾伯特·H.威金、國民城市銀行的領導人查理斯·E.米切爾等銀行的領導人利用自己的職權和信息優勢,大肆炒作自己供職銀行的股票,大搞內幕交易、坐莊交易,也是造成商業銀行產生危機的原因之一。

屋漏偏逢連夜雨,行船又遇頂頭風。

由於上述原因,美國商業銀行體係抵禦風險的能力極低,甚至可以說是十分脆弱。當股票價格的快速下跌迅速傳導至商業銀行時,銀行危機便在全美爆發。據統計,自1930年到1933年的短短四年間,美國每年銀行的倒閉比例分別為5.6%、10.5%、7.8%、12.9%。到了1933年年底,隻有半數的銀行存活了下來。

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弗裏德曼的研究,銀行的崩潰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股市崩潰後,短期間內銀行並不是受害者,反而會成為受益者。存款和投資股市有一定的替代性,當股市暴跌之後,出於趨利避害的考量,資金從股市流向銀行,銀行的存款反而增加了。

然而好景不長,危機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恐懼會迅速蔓延至銀行係統。到了1930年10月,發展緩慢、資產質量較差的幾個農業州的銀行紛紛出現了存款數額不足的情況。無錢可取,密蘇裏州、印第安納州、伊利諾伊州等幾個州的銀行此時又打了一手爛牌:關門大吉!導致恐慌進一步蔓延,擠兌擴散到了全國的商業銀行。

1930年11月,256家銀行倒閉。12月11日,美國最大的商業銀行美國銀行(Bank of United States)倒閉,涉及的存款高達2億美元。整個12月,全美新增倒閉銀行數量為352家,涉及的存款達到了3.7億美元,比11月增長1.9億美元。

第二階段。

第一次銀行危機主要發生在農業金融領域,而第二次銀行危機主要來自國際金融領域,倒閉的銀行數量更多,涉及的存款數量更大。第二次銀行危機對經濟的衝擊也最大。

盡管發生了第一次銀行危機,但銀行係統並沒有傷筋動骨,即便到了1931年6月,銀行的超額準備金數量還能達到1.25億美元,和1929年大蕭條之前的水平相差無幾。

轉折是由國際金融體係的崩潰開始的。1931年5月,危機從銀行體係最脆弱的奧地利開始迅速傳導至整個歐洲大陸,導致多國陷入危機。

關於大崩潰在歐洲的發生過程及影響,我將在下文詳細闡述,這裏一筆帶過。總之,危機具有反身性,歐洲的危機又加速了美國的崩潰。

到了這年10月,美國522家銀行倒閉,涉及存款達到了4.71億美元。到聖誕節,倒閉銀行的數量又新增了875家,涉及的存款數額達到5.64億美元。僅僅從1931年8月到1932年1月,全國共有1860家銀行倒閉或暫停營業,涉及的存款達到14.49億美元。

這次危機對經濟的影響最為顯著。根據弗裏德曼的研究,從1931年下半年到1932年中期,美國居民個人收入下降了31%,批發價格指數降幅為14%,生產力指數下降了32%。

第三階段。

從1932年年底開始,美國中部和西部的農業銀行再次出現了擠兌潮,這讓本來將要穩定的局麵再次風起雲湧,人們逐漸放鬆的神經再次緊繃起來。

1932年10月最後一天,由內華達州個別銀行引發的擠兌風潮傳導至整個州,該州所有銀行宣布休假。從1933年1月開始,貨幣供應量停止增加,貨幣存量迅速減少,擠兌傳導至其他州。從1月20日至2月14日,艾奧瓦州、路易斯安那州、密歇根州的銀行紛紛全部休假。僅在2月,國內的銀行就從紐約市的主要銀行賬戶上取走了7.6億美元。到了3月3日,全國一半的銀行都放假了。

民眾對銀行體係的擔心導致流動性偏好到達極點,從1932年年底到1933年的一個季度,民眾持有的現金上升了16%。

直到1933年3月初羅斯福總統宣布銀行大休假,這次銀行危機才逐漸趨於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