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過這樣一種情形:工地來了很多教授應聘搬磚小工,當你拿著碩士學位的證書去應聘清潔工時,老板嫌棄學曆低而連簡曆都不看一眼,有人為了得到消防員的工作自己去放火……

如果你認為這是在講笑話,那就大錯特錯。這一切都真實發生在大崩潰期間,更糟糕的是,現實的情況比這更嚴重。

經濟學上有一個名為奧肯定律的術語,大致意思是經濟增長與就業率正相關:經濟發展好,就業率好;經濟形勢差,就業率低。

根據美國勞工聯合會的統計數據,1930年10月的失業人數約為463.9萬,1931年增加到777.8萬人,1932年10月增加到1158.6萬人,1933年初在1300萬人以上。最嚴重的時期,美國的失業人口飆升到了1700萬人,接近美國勞動力的三分之一。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對工資有過這樣的闡述,在對工資的討價還價中,勞動者處於劣勢地位。按照他的觀點,即便工人罷工,雇主仍可以繼續生活,而很多工人的儲蓄不能維持一周的生活,幾乎沒有人可以沒工作生存一年。

這是正常的情況。在經濟蕭條時期,工人更沒有議價能力。尋找工作的人,就像商品一樣待價而沽。紀錄片《1929大蕭條》中有這樣的片段,成群結隊的男子集聚在工廠門口、汽車旁邊,他們把自己會做的工種和要求的薪資寫在胸前的牌子上,其中一塊牌子上這樣寫道:“我懂3種手藝,說3門語言,奮鬥了3年,有3個孩子,失業3個月了,但是我隻想要一份工作。”

在大崩潰時期,即使幸運地找到了一份工作,薪資也會大幅降低。在《美國通史》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底特律的布裏格斯製造公司,隻付給男工人每小時10美分,女工每小時4美分,還有調查355名芝加哥百貨公司女職工的時薪,一半以上少於15美分,四分之一少於10美分,24人少於5美分;賓夕法尼亞州勞工部發現有鋸木廠工人工資每小時為5美分,磚瓦廠工人為6美分,建築業工人為7.5美分;而康涅狄克州勞工部統計有女童工每周的薪酬隻有60到100美分。[4]

有資料顯示,以1914年為基期,大崩潰時期的非農業人口的平均工資從1929年的855美元下降到了1933年的561美元。表6-1也佐證了上述觀點,工人的平均工資水平不但大幅降低,而且工資降低的幅度遠遠大於批發價格下降的幅度,也就是說,在經濟蕭條時,工人的生活遠遠比數據上體現得更困難。

表6-1 1929年至1933年美國批發價格、就業和工資指數[5]

一麵是低收入甚至是零收入,另一麵是每日必不可少的開支,大批人不得不排隊到救濟站領取維持生計的口糧。在大崩潰時期,慈善機構和救濟機構的數量更多。盡管如此,仍不能滿足災民的需要。

賓夕法尼亞的農民可以吃野草、蒲公英充饑;肯塔基州的人可以挖野菜、吃紫羅蘭,吃大崩潰前用來喂牲畜的野菜。鄉村的農民還有野菜吃,而城裏的市民要慘得多。有人為了填飽肚子,不得不去撿別人扔出來的食物。碼頭上總是人頭攢動,因為他們知道裝滿蔬菜的卡車路過時總會掉下點東西。在美國中西部地區,廚師將廚餘垃圾放到巷口,馬上會引來十幾個黑人的哄搶。

如果在這些地方找不到食物,去垃圾堆也許會有收獲。這裏最大的競爭者是野狗,它們時常會搶先一步找到發黴的麵包,此時不要害怕,更不能羞澀,否則它們會四散而逃,自己就會一無所獲,一定要第一時間搶回來。在垃圾堆裏翻找食物,還有一個小技巧要掌握——摘掉眼鏡,畢竟眼不見心不煩。

饑餓是最大的原罪之一,哄搶事件充斥在整個大崩潰期間。1930年3月19日,一千多人哄搶了曼哈頓島堡俄裏旅館附近的一輛裝滿麵包的卡車。隨著蕭條的加劇,哄搶食物成為全國現象,人們變得開始有組織,有紀律,不僅有幾十人的團夥,更出現了讓兒童主動偷竊食物的案例,底特律失業的工人從商店裏“拿走”商品,就像正常的消費者一樣大搖大擺。

如果沒搶到食物怎麽辦?

挨餓,能挺的多喝水,勒緊褲腰帶能多活幾天。

挺不住的,最壞的結果就是餓死。據《財富》雜誌估算,在1932年一整年大約有2800萬人沒有任何收入。僅在紐約,有記錄的餓死街頭的事件就高達2000個。這隻是1931年一年的數據,如果把範圍擴大到全美國、時間跨度拉長到整個大崩潰期間,到底餓死多少人,恐怕是一個超出所有人想象的數字。

沒有工作的男人在家裏會受到媳婦的各種冷嘲熱諷,家庭關係變得緊張和扭曲。電影《開羅紫玫瑰》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女主角塞西利婭和丈夫都失去了工作,她整天沉迷於《開羅紫玫瑰》的電影中,有一天電影中的男主角來到塞西利婭身邊,向她表達愛慕之情。現在看來故事設定有點離奇,也許正是反映了大崩潰時期人們悲慘的生活與電影中虛偽幸福的差距,才讓這部電影斬獲眾多國際大獎。

貧賤夫妻百事哀,但在大崩潰時期,全國的離婚率卻下降了10%。不是女人大度,也不是男人忍氣吞聲,更不是美國人更懂白頭偕老這一詞的真諦,而是離婚的法律費用太貴了,大多數人付不起。

有離不起婚的,也有結不起婚的。年輕的小夥子叫苦連天,自己有時間卻沒有錢。俗話說“嫁漢嫁漢,穿衣吃飯”,這是世界通用的道理。連自己都養活不了的小夥不敢追姑娘,年輕的姑娘也不敢嫁,所以這一時期的結婚率明顯下降。

如果兩位年輕人終成眷屬,那也並不意味著幸福的開始。在大崩潰期間出生的嬰兒缺乏必要的營養和醫療條件,發育出現問題,被稱為“蕭條的一代”。大約有200萬至400萬左右的適齡兒童因學校倒閉或者家庭遷徙而輟學。向來生活注重儀式感的美國人甚至直接對過生日的孩子說:“不要指望任何禮物,因為銀行已經倒閉了。”孩子們不僅沒了禮物,有的孩子還要像大人一樣勞動。美國銅王的女兒陶樂珊,因家道中落不得不在窩棚裏給人做飯。

酒不醉人人自醉。整日無所事事的人選擇用酒精麻醉自己,至少這樣就可以躲避現實的苦惱,獲得短暫的幸福感。有人說那時的人過著畜生一樣的生活,其實很多人過得連現在的牲畜都不如。短暫的自我麻痹後,又要麵對家徒四壁、為柴米油鹽擔心的現實,很多人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選擇自殺。

大街上到處是“盲流”,有人躺在公園的長椅上,蓋上一張報紙就算有了家。有人在中央公園用幾塊木板、紙殼子搭起一座小屋,有人連報紙、紙板都沒有,就隻能睡在廣場上。人們將這些“盲流”的聚集地稱為“胡佛村”,當時的兒童經常唱這樣一首歌謠: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裏衝!

[1] 根據Carl F.Behrens,commercial Bank Activities in Urban Mortgage Financing,New York,NBER,1952。這裏的城市抵押貸款範圍包括了非農地產和住宅的抵押貸款。

[2] 吳於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 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 根據Bernstein數據整理,指數以1941年至1943年數據為基期100。

[4] 劉緒貽、楊生茂,《美國通史》(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 注:以1926年為基期。來源:美國勞工統計局,引自福克納,《美國經濟史》(下冊),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