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遭殃
就像1917年的大流感一樣,從美國開始的1929年經濟大崩潰迅速傳染至全世界。美國一感冒,全世界都跟著遭殃了。
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在美國經濟大崩潰之前,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已經停止了增長,甚至出現負增長狀態。早在1927年,澳大利亞和印度的經濟已經衰退。從1928年至1929年上半年,巴西、阿根廷、荷蘭的經濟紛紛出現衰退跡象。如果沒有1929年美國經濟的大崩潰,世界經濟或許也難逃一劫,隻不過美國的大崩潰加速了這個過程。
雖然在第6章,我們已經從銀行的角度簡單介紹了金融危機對歐洲和世界的影響,但僅局限在銀行係統未免有些片麵。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世界經濟的中心仍在歐洲。因此,我們以歐洲幾個國家為例,再來看看美國大崩潰是如何影響“連累”全世界的。
——最先暴雷的奧地利。
在危機到來之前,奧地利的銀行體係本身就存在很多問題。“一戰”期間,銀行為工業提供大量貸款,甚至直接管理這些企業,於是銀行與企業之間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係。
經曆了20世紀20年代的惡性通貨膨脹的侵蝕,奧地利的銀行再也無法恢複昔日的榮光。所以對於危機而言,有經驗的奧地利算是老師傅,但麵對來自美國大崩潰帶來的衝擊波,還是敗下陣來。
問題的暴露是從奧地利最大的儲蓄銀行安斯塔特信用社開始的。1929年,安斯塔特信用社的總資產超過奧地利其他所有合股銀行總資產之和;1930年,它的支出與奧地利中央銀行相同。這樣一家富可敵國的銀行出現問題,一定會影響整個奧地利。
當來自大洋彼岸的“寒流”逐漸波及歐洲大陸時,安斯塔特信用社在1931年3月1日爆出駭人聽聞的消息:破壞性貸款行為已經耗盡了官方資產——用大白話說,就是資不抵債了。
安斯塔特信用社不姓公,但奧地利政府深知這樣的龐然大物絕對不能出現問題,於是開始向安斯塔特信用社伸出援手——注資購買該銀行的股份;世界上久負盛名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效仿J.P.摩根向安斯塔特信用提供流動性;國家銀行開始了史無前例的票據貼現操作,操作數額從6500萬先令上升到了3.5億先令。
然而,政府和羅斯柴爾德家族低估了安斯塔特信用社的窟窿,民眾對安斯塔特信用社產生了巨大的質疑,紛紛取出銀行存款。這種質疑傳染到維也納銀行等其他大型銀行身上,直至“恐慌開始像水銀那樣在金融市場蔓延”。
此時的奧地利銀行並沒有完全喪失機會。它們隻要獲得一筆國外貸款來撫慰騷亂民眾的心,就有起死回生的餘地。然而,由於利益的紛爭,美國、英國、比利時因為貸款份額發生了爭執,導致國際援助拖延了三周。法國、比利時、意大利阻撓奧地利獲得第二筆貸款,僅有英格蘭銀行提供了杯水車薪的幫助。
麵對危機,就像搶救急性病患者,分秒之間就是生死,況且麵對奧地利銀行的巨大危機,1400萬美元的援助根本無濟於事。
——“被牽連”的匈牙利、德國。
一國的銀行體係並不是孤立的存在,特別是在國際融合的背景下,交叉持股現象十分常見。安斯塔特信用社持有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最大銀行的控股權,奧地利爆發危機後,恐慌情緒傳染至匈牙利。到了1931年5月,布達佩斯有15家銀行岌岌可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匈牙利是戰敗國,不僅失去了大片領土,還要承擔高達22億金法郎的賠款,這讓以農業出口為主的匈牙利更加羸弱。盡管九所央行和國際清算銀行(BIS)向匈牙利提供了1000萬美元的流動性,但匈牙利的銀行和交易所還是被迫關閉,匈牙利政府凍結了外國存款,實施外匯管製。
德國在奧地利和匈牙利並沒有多少存款,兩國的危機並沒有直接對德國產生嚴重的負麵影響。可怕的是,德國的經濟和銀行體係與奧地利的相似性很高,儲戶就會不由自主地產生這樣的想法:我們會不會也出現同樣的問題?投資者很容易將奧地利的危機想象成對自己的警告。就像《經濟學人》說的那樣:“人們沒有明確區分柏林和維也納的銀行狀況與工業狀況。”
法國和英國爭先恐後地將自己在德國的存款取出,生怕重蹈奧地利的覆轍。最糟糕的是,德國銀行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國外存款,國外投資者的舉動無異於釜底抽薪。
“屋漏偏逢連夜雨,行船又遇頂頭風。”德國政壇在1930年發生巨大變動,穆勒政府倒台,德意誌帝國被解散,納粹贏得9月的選舉。動**的政壇讓德意誌帝國損失了高達2.5億美元的黃金和外匯。
德國的股市開始出現下跌,而股票又是工業企業取得銀行貸款的抵押品。銀行大量投資了給予貸款支持的工業企業股票,股價的下跌導致銀行出現重大資本損失。
德國帝國銀行多次進行再貼現操作,直至力不從心。紡織公司Nordwolle破產引發了達納特銀行的擠兌事件。德意誌帝國銀行的法定準備金率跌破法定最低值。不久後,銀行爆發大恐慌,銀行普遍停業。
德國申請10億美元的貸款支持,由於利益紛爭,法國、英國、美國未能達成一致,德國戰車被危機點燃。
——“作死”的英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英鎊是真正的世界貨幣。即便到了1931年6月奧地利和德國的危機正盛之時,充足的儲備保證銀行完全有能力應對儲戶的提款需求,英國的銀行體係基本保持著穩定,並不會產生傷筋動骨的影響。
受奧地利、匈牙利、德國以及來自拉丁美洲危機的影響,英國的運輸收入、旅遊業收入以及金融業收入分別減少了1000萬英鎊、1000萬英鎊、6000萬英鎊,並且失去了7500萬英鎊的存款或應得債款的流動性。如果沒有其他收入抵消減少的部分,英國的國際儲備將損失慘重。
為了維持英鎊的地位,英國政府試圖采取減少貿易赤字、引入資本的辦法,但結果事與願違。從達納特銀行倒閉到7月18日的一周內,英格蘭銀行損失了1000萬英鎊的儲備,截至7月底,損失的黃金已經超過5000萬英鎊。
英國再也不能損失儲備,但有些錢必須付,比如欠別人的錢。
美國是英國重要的債權國,但此時的英國根本不想還錢,於是想出了一個下下策:我是欠你錢而且應該還,但德國欠了我的錢,德國沒錢還我,我怎麽還你的錢?英國以德國拒絕賠償為由希望停止向美國支付戰爭債。
大家都知道銀行是經營信用的機構,世界貨幣背後最大的基礎就是信用。國際貨幣霸主公開在全球賴賬,讓所有的小兄弟們怎麽想,還怎麽敢再用你的英鎊?任何國家的貨幣要取代英鎊都必須擊潰英鎊信譽,二者之間定有一場龍爭虎鬥。誰也沒有想到,霸主就這樣主動砸爛了自己的皇冠,還自己再踏上了一隻腳,讓自己從此不得翻身。
英鎊作為近代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種國際貨幣,對國際貿易、國際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也給英國帶來了諸多好處,在金本位時代,隻有英國可以拿著一張紙當黃金。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英鎊內外交困,戰爭債處置問題更是給英鎊帶來了永久的傷害。遺憾的是,英國政府並未采取恰當的形式捍衛世界貨幣的霸主地位,反而采取了一係列相反的政策,限製黃金外流、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這些都損害了英鎊信譽。
1931年9月,由於擠兌英鎊現象激增,英國宣布放棄金本位,國際市場普遍預期美國也會跟隨英國老大哥的步伐,於是開始瘋狂用美元購買黃金,美國的黃金儲備迅速降低,美國銀行體係發生擠兌的風險越來越大。
國際金融市場的債務鏈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銀行的準備金數量從1931年2月末開始的半年內下降了27億美元,成為大蕭條時期準備金下降最快的時期。
麵對危機,德國和奧地利選擇了國內穩定,凍結外國存款、實施外匯管製,這一舉措和英國的錯誤決定,又進一步使英國陷入岌岌可危的地步。英國與拉丁美洲、中歐的金融關係發出了破壞性的脈衝,金本位遭到破壞,加劇大崩潰的負麵影響。
美國的大崩潰通過國際貿易、國際貨幣體係、金融體係、股市以及信用體係將風險迅速傳導至全世界,造成了百年不遇的一場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