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美國已經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因此從1929年開始的大崩潰對當時的中國經濟產生了重要的衝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像一葉扁舟,在大風大浪中苟延殘喘,尋求一線生機。
大崩潰對中國的衝擊是先從貿易領域開始的,但事實上,在大崩潰之初,並沒有對中國對美貿易產生明顯的負麵影響,有些產業甚至獲得了短暫的繁榮。
從1929年到1931年,中國的進出口價值總量變化並不大,尤其是進口,在前三年分別維持了5.84%、3.47%、9.45%的增長率。出口貿易價值總量方麵,三年同比增長率分別為2.45%、-11.90%和1.64%。盡管出口數據比進口數據差很多,但與加拿大、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國家相比,這樣的數據已經非常難能可貴。《美國貨幣史(1867—1960)》如此評論此時的中國:“中國國內幾乎未受到橫掃金本位製世界的災難的影響。”
以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棉紡織業為例,1929年至1931年之間,國內對棉紗的需求進一步增加,棉紗的價格也出現了相應的上漲,棉紡織業還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據記載,上海各華商紗廠“既受反日會取締日紗之蔭佑,複得市場本紗標準為屏障,益之以廉價原棉,予取予求,下半年乃造成華廠商大好獲利機會。凡紡紗一包,至少獲利十兩,多者且達呈十兩” [1]。
除了棉紡織業外,許多工業如橡皮、肥皂、帽子、燈泡、煉瓦等簡單機械之類的生產,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特別是房地產業,甚至出現了比今天炒房熱還火爆的現象。
從1931年到1933年,繅絲業等產業的利潤越來越少,很多絲廠根本租不出去,此時的業主發現,把廠房拆了建房子、賣房子更賺錢,於是有22家絲廠拆廠房蓋房子出售。當時的投資者們也是識時務者,不但敢想還敢幹,把閑置資金用來購買政府債券或者房子。
在寬鬆的流動性下,銀行也願意將錢貸給房地產企業,僅在1930年的上海,40家銀行持有房地產的總價值就超過1.2億兩白銀,占銀行抵押品的一半。據統計,從1924年到1929年的六年時間,上海的房地產總價值增加了20億兩,其中有一半增量來自1928年到1929年。此外,房地產企業也會發行債券,投資者中也有越來越多的資金基於賺取租金收益的需要流向房地產業。
難道在這場世界大危機之前,當時的中國已經獨善其身,盡管世界風雲變幻,依然風景這邊獨好?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追本窮源,原因在於當時施行的銀本位製度。
受大崩潰的影響,世界範圍內的物價出現了大幅下降的情況,白銀作為商品,價格也跟隨其他商品一起下降。從1929年10月到1931年9月,國際銀價下跌了50%。白銀在其他國家是商品,但在當時的中國是貨幣。
銀價下跌意味著中國的本幣價格大幅貶值,利於出口,如此才會出現棉紗業、繅絲業和其他輕工業的短暫繁榮。
白銀作為一種“國際商品”,它的價格主要由倫敦、紐約和上海的市場決定,當時上海市場白銀的價格高於國際價格。在一價定律之下,國際上大量投機分子將白銀運往中國,兌換成美元或者英鎊。有關資料顯示,1929年上海的白銀價格達到曆史新高,並且持續增長到了1933年。
用現在的話來形容,這屬於“熱錢”。白銀大量流入,無處可去的熱錢迅速流向收益率更高的房地產業,造成了地產的狂熱。
盡管繁花似錦,但這種繁榮是建立在白銀價格大幅下跌、國際熱錢流入的前提下,並不是依靠本國產業升級積累的經濟成果。建立在極度膨脹狀態下的增長,不但極不正常,而且使金融機構和經濟非常脆弱,一旦銀價上漲、白銀外流,經濟將遭受重創。
當時的中國政府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更沒有像其他國家一樣對外匯實施管控,更重要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根本沒有管控能力。
危機來自於白銀的價格止跌反彈。
一方麵,隨著危機的加深,美國、法國等主要生絲進口國的需求大幅下降,導致1933年中國的生絲出口減少了45%左右,出口額較1930年下降了88%。麵臨同樣窘境的,還有棉紡織業。另一方麵,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繁榮並沒有持續多久,1931年9月,英國宣布放棄金本位,此後先後有十多個國家紛紛效仿。在倫敦市場,隨著英鎊的大幅貶值,白銀價格大幅上升,繁榮迎來終結時刻。
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出口商品價格跟隨上漲,致使出口大幅下降,甚至出現了貿易逆差的現象。不僅投資大幅減少,還出現白銀大量外流的情況。到了1933年,中國的貿易逆差總額達到7337.39萬元,18940萬美元的黃金和1420萬美元的白銀流出國門。
白銀價格為何突然飆升呢?
金本位的崩潰是原因之一。此外,美國的白銀政策也是導致白銀價格大幅上漲的主要原因。
美國的白銀政策主要包括《白銀協定》《購銀法案》和《托馬斯修正案》。
1933年6月,世界經濟會議在倫敦召開。在此之前,中美雙方在華盛頓召開了預備會議,中方代表與羅斯福發表了共同宣言:“雙方完全同意,目前國際貿易不合理之障礙,必須去除,財政與金融之混亂,必須加以整理,而使其重返於秩序之境。”雙方還認為:“東方交易巨大媒介物之白銀,應當提高而穩定之價格。” [2]
可惜,中國代表並沒有覺察到美國提高銀價的意圖。在世界經濟會議上,美國與中國在內的8個國家簽訂了《白銀協定》。該協議的目標很明確:限製白銀產量,提高白銀價格。
次年6月,美國通過了《購銀法案》,要求將國家貨幣儲備中白銀與黃金的比例提高到1/3,或使白銀市場價格達到1.29美元/盎司。按照該法案執行,美國至少需要在國際市場收購10億盎司白銀。
國際市場上的白銀價格應聲而起。1932年時白銀價格為0.27美元/盎司,到了1934年,紐約市場的白銀價格從6月的0.45美元/盎司上漲到12月的0.54美元/盎司,1935年7月上漲到0.7437美元/盎司。1934年、1935年僅僅兩年時間,中國出超的白銀就高達2億盎司,這兩年中國也陷入了白銀危機,伴隨而來的是金融大恐慌。僅從1933年3月到1934年2月,白銀價格就上漲了64.5%。
1934年美國通過的《托馬斯修正案》是最後的一劍封喉,該法案明確規定通過擴張貨幣量的方式達到價格上漲的目標。此外,總統還被賦予了將美元含金量降低到此前比重一半的權力。此後,黃金和美元價格立即上漲,在接下來3個月,黃金價格上漲到30美元/盎司。
白銀和美元價格的大幅上漲,反映到中國國內就是全麵的經濟崩潰。
首先是匯率的變化,以1932年為基點,到了1935年4月,中國銀元兌美元的匯率上漲了147%,這導致中國出口受到嚴重影響。以1926年為基點,1932年的上海出口貨物指數為91.7,1934年為71.8。
物價方麵,上海的物價指數從1933年的104.8下跌到1934年的98.3,到了1934年之後物價下跌更嚴重。上海是當時的經濟中心,物價對全國物價有指導作用。一葉知秋,全國其他地方的慘烈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白銀大量外流導致信貸緊縮。1934年7月底上海的銀拆為6分,到了8月24日上漲到1角5分。受金融機構減少信貸、收緊銀根影響,錢莊的年利息從6%上漲到16%以上。
匯率上漲、物價上漲、信貸緊縮,反應到實體經濟上,就是如美國大崩潰般的慘象。
先來看瘋狂的房地產業。隨著白銀的外流,外商銀行開始限製甚至直接拒絕房地產抵押貸款。中國國內銀行的做法沒有這麽決絕,隻是限製貸款數額、要求更多抵押物、拒絕延長貸款期限。這樣一來,加劇了房地產泡沫的破滅,上海的房地產市場徹底崩潰,大量從事抵押業務的金融機構損失慘重。
工商企業方麵,據中國征信所統計,1934年上海工商業改組1290家,歇業366家,1935年上半年,改組931家,歇業250家,下半年的中秋節前後9天倒閉166家。
躲過了十一,仍沒有躲過十五。
以上隻是大崩潰給全球經濟體帶來的普遍現狀,隻不過中國來得稍晚一些。隨著經濟的下滑,當時的中國進一步走到了崩潰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