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29年開始的大崩潰是一場世紀大危機,危機過後,人們開始反思:到底是什麽造成了這場危機?

股價下跌的風險傳導至銀行,銀行擠兌、倒閉,進而影響到房地產業、鋼鐵業等實體產業,工人失業,收入下降,消費降低,進而導致產業的進一步萎縮,危機傳染到全世界……

危機成因歸根結底就在股市和金融體係嗎,還是有其他原因?美國乃至整個世界能不能逃離周而複始的金融危機?

將近一百年來,關於1929年大崩潰原因的討論從未停止,有人將原因歸咎於胡佛的不幹預政策,有人認為過度投機誘發了危機,也有人認為是金融機構的軟弱無能,有人認為危機是大航海時代已經種下的惡果……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地球村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過著一種恬淡的田園生活。田園生活沒有什麽貧富之分,固然美好,卻也沒什麽變化,甚至連銀錢都很少使用。

如今,世界各地的新鮮事物層出不窮,人們終於見識了轟鳴的機器、奔馳的鐵馬和火車輪船,甚至有了電影、留聲機、收音機、電視機,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機器生產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至於糧食、布匹似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原來十年的產出現在一年就可達到。

如果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日子叫生存,那麽如今豐裕的物質條件才能稱得上生活。生存時代沒有剩餘、沒有貨幣、沒有銀行,更沒有今天所謂的“經濟運行”,人類作為一個集體才能抵抗自然災害,靠一個人生存都會成為問題。那個時候,人們連最基本的食物和衣服都缺。無論生產出什麽東西,都能被迅速地消費掉。生存時代沒有貨幣,沒有市場,更沒有金融和經濟危機。

但是,捫心自問一句,有誰願意回到生存時代?

沒有危機同樣沒有財富,如今縱然有危機,可總有富足的時候,誰又願意永遠生活在一個一成不變、隻有灰黑色調、沒有希望、沒有明天的世界?

危機的成因眾說紛紜,其實很多看起來毫無關係的事情才是造成危機的根本原因。經濟或者說金融隻是危機之表現,不是危機本身,甚至不是危機的根本性成因。

危機的到來總是伴隨著財富的破滅,那就從財富說起。什麽才是真正的財富,賺到錢或者說賺到金銀就等於賺到了財富嗎?

提到這個問題,肯定會有人提出質疑:“如果金銀不是財富,那世界上就沒有財富了。”真的是這樣嗎?並非如此!

請記住,錢不是財富,它隻是代表財富的一個符號,各種生產資料和商品才是財富。如果不能理解,可以這樣去想:如果沒有商品和機器,金錢能讓我們過上豐裕的物質生活嗎?如果世界上隻有金銀,即使你擁有全世界的金銀財寶,如果沒人發明機器、沒人生產商品、沒有市場,那會是怎樣的生活水平?

同樣是財富,一麵是泡沫中的紙上財富,一麵是琳琅滿目的商品,有區別嗎?

有,涇渭分明。

金融讓資金運轉更有效率,請記住,在任何時代,這個命題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實體經濟必須具備創造財富的能力和多種途徑,金融隻是把錢引導到最有創造力的方向。

通俗地說就是人們要有發財的途徑,包括貿易、大機器生產、產業創新。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隻有貨幣空轉而沒有產業創新,便如《天龍八部》中的鳩摩智,先練七十二絕技而後練易筋經,本末倒置,大難便在旦夕之間。

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但世界上沒有哪個富人是靠出賣勞動力致富的。美國人自詡勇敢、智慧,既敢想又敢做,所以第二次工業革命才會發生在美國,才會有1929年之前的經濟繁榮。

創新,創新永遠是最大的財富源泉,創新一種新的產品、一種新的理念,甚至一種全新的、令人舒適的生活方式,將創造多少財富?大家可以看到,無論英國的蒸汽機、紡織機還是第二次工業時期的電燈、汽車,開始隻能少數人使用,隨著技術發展便可實現量產,讓每個人都享受到世界發展的便利。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種產品從無到有,從少數人用到多數人都可以追求,這是多麽大的一個市場,又能夠賺到多少錢?

創新,創造一個全新的產品,創造一個全新的市場,讓全世界的人都去購買,這種創新創造出來的財富確實令人咋舌!無論是遠洋貿易、紡織工業還是後來的鋼鐵、汽車、房地產,都可以給人以全新的生活。創新,讓每個渴望財富的人都欣欣向往,甚至為此花掉畢生錢財也在所不惜,如此焉能不創造財富?

可是,這些與金融有什麽關係?這些跟金融危機有什麽關係,難道創新就能避免危機了嗎?

創新不能避免危機。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你是一家銀行,更願意把貸款發放給誰?是給那些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還是雪中送炭貸給那些夕陽產業?

銀行是做生意的,生意人要有生意人的操守。雪中送炭那是慈善家的專長,銀行是公司,又不是慈善機構,隻做錦上添花,錢隻能貸給有還款能力的人。

銀行隻借錢給能還錢的人,這就是最大的商業道德。誰最有還錢的能力呢?當然是最有錢的人。誰最有錢呢?當然是創新者!回過頭來看,如果沒有商業銀行體係,工業體係也無法迅速發展,不可能像現在一樣把產品賣到全世界;如果沒有公債支持,電力就更不可能迅速普及到各個行業。是銀行用錢點燃了創新之火,我們才有了今天的財富與生活。

創新帶來了利潤,金融又無限擴大了利潤,加速創新普及。

大家想一想,把一種產品普及到全世界需要多少產能,需要建多少工廠,又需要多少運輸的船隻。創新從廟堂之高到普羅大眾,產能需要擴大多少倍,可等到全社會普及之後呢,還有這麽大的市場嗎,原來的產能去哪裏消耗?當機器生產普及到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領域,甚至普及到了全世界,我們還有多少市場利潤空間?

在這個過程中,與個人相比,即便利率低一些,銀行也更願意把錢借給大企業,一勞永逸而且風險低。個人貸款單筆金額小,賺得少、風險高,如果不是沒有辦法,誰也不會把精力投在這上麵。

一種開天辟地的創新必然帶來開天辟地的市場,也就必然會有開天辟地的錢可賺。隻要有錢賺,即使需要借錢,也會有一大批人去做。這是企業和銀行的共同利益所在,也是經濟迅速繁榮的原因。

當全國乃至世界目光所及的每一個人都用上了這些產品,當初的市場在哪裏,當初的利潤在哪裏,生產的產品又賣給誰?當初的產能還在,當初賺的錢還在,又該去哪裏?明明已經賺不到那麽多錢了,還想繼續昔日輝煌,怎麽辦?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如果不加控製,就是一次次更慘烈的經濟危機!

在那個繁榮的時代,物質的成功代表了一切。美國建國之初的吃苦耐勞精神已經被拋到腦後,取而代之的是對財富的癡狂。在那個年代,誰有錢,誰能賺快錢誰才是“成功人士”和“商業教父”,一些年輕人甚至親切地稱這些人為“Daddy”。

那是最好的時代,人人掏空儲蓄,為投機抵押未來。但現實的情況是,經濟的成果並沒有公平地普惠到每個人,頂層人士與底層民眾的收入差距反而加大了。大批底層民眾消費能力的不足被分期付款、消費貸所掩蓋。

當潮水退去時,問題就會像火山一樣集中爆發。

有數據顯示,在1929年之前美國的實體經濟已經過了快速增長階段。金錢永不眠,錢總想賺更多的錢,如果沒有賺錢的機會就會自己創造機會,而炒作股票或者房地產就成了最好的選擇。當創新的市場已經消失,錢就會自動流入房地產、股市,創造出新的財富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