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保障體係

如果經濟崩潰使人人陷入泥潭,那麽政府的救助體係就是那最後一根稻草。有了這根救命稻草,民眾還有生活的最基本保障;如果缺失基本的社會保障,任何經濟的繁榮隻是虛幻的泡沫。假設整個社會就像培根所說是一條船,那麽社會保障製度就是船底。

在1929年經濟大崩潰爆發之前,美國並沒有像歐洲一樣采用強製養老保險製度,薄弱的船底經不住任何大風大浪。

危機前,民眾從民企那裏獲得養老金保障的人不足5%。說一個現象您可能不信,當時連州政府和市政府的“公務員”都沒聽說過養老金。無論在什麽社會性質的國家,公務員都是一份收入不算高但足以保障體麵生活的工作,如果連這部分人的保障都沒有,最底層的民眾在遭遇危機時,隻能靠一個字了——扛。

有優良傳統的國家在遭遇危機時還可以眾誌成城克服困難,增加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可像美國這樣一個沒有文化、沒有新信仰、唯利是圖的移民國家,脆弱的救助體係會加劇社會危機,引發更多的犯罪事件甚至發生暴亂。

更可怕的是,大崩潰之前,美國社會馬太效應嚴重——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有人富可敵國,有人連房貸都還不起。懸殊的貧富差距和社會保障體係的缺失,也是大崩潰給美國造成如此巨大衝擊的原因之一。

美國在1930年時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已經達到了5.5%。雖然這個比例還夠不上老年社會的標準,但龐大的老年人口規模已經足夠給蕭條中的政府致命一擊。

一哭二鬧三上吊不是誰的獨門絕技,蕭條中的美國老年人哭鬧、煽動,甚至利用選票為自己爭取權利。還別說,這幾招確實管用。到了1936年,城鄉最大的一筆支出就是對老年人的救濟,占到了總支出的85%。盡管如此,僧多肉少,每位老人得到的救濟仍然有限。

政府不給力,隻能自尋出路。有的老人出去工作,與那些年輕力壯的年輕人比,幾乎沒有人願意雇用老人,更不會支付正常的工資。沒有工作能力的老人,隻能另尋他策。

養兒防老不是美國的傳統,但當大崩潰來臨時,一些喪失工作能力、沒有收入、沒有保障的老人不得不和兒女們生活在一起,依靠兒女的救濟艱苦度日。這並不個別現象,1936年約有325萬老人依靠這種形式生活。小說《歲月如此漫長》(Years Are So Long)就是基於這種背景而創作,描繪了李爾和他的孩子們在危機中相互扶持、艱苦度日的故事。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雖然歲數大了,但很多老年人並不希望過“寄人籬下”的生活,於是他們尋找新的突破口,結果卻總是像今天參加“健康講座”的老人一樣走入騙局。

加利福尼亞州和愛荷華州的老年人口比例高達8%,這裏是實施“保障計劃”的天堂。1933年,有人在洛杉磯成立類似烏托邦的組織,僅靠“機器包攬所有重活,所有人45歲以後退休”就輕鬆吸納了50萬追隨者。此外,還有無數人願意拿出一筆錢,加入所謂的自助組織、合作社。

“女人、小孩、老人的錢最好賺。”這句話被用在了詐騙中,有人看到危機中的生財之道,於是迅速介入“市場”。

1934年1月,弗蘭西斯·E.湯森這位醫生組建了周轉金有限公司。一位醫生竟然不賣藥,賣口號:“年輕人為工作,老年人為悠閑。”湯森醫生主張每月給每位6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200美元生活費。湯森醫生還規定,給老人的錢必須在下月發放之前花完。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筆巨大的數字,當人們心存疑慮時,湯森醫生給出了答案:這些錢來自稅收的2%。

有點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幻想。

依靠捐贈、晚會、舞會、募捐,湯森醫生竟然在兩年內募集到100萬美元。第二年,湯森宣傳已有500萬人加入自己的公司。正當湯森忙活得熱火朝天時,公司就現出了原形……

這最多算詐騙,與下麵這些相比,算是小巫見大巫了。

休伊·朗從走街串巷的賣貨郎成長為參議員,本是一個典型的白手起家的勵誌故事,然而參議員並不是他的終極目標,成為這個國家的總統才是他的願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休伊·朗提出了“財富分享”運動:讓每一個家庭有足夠的收入,有一輛汽車、一套房子和一台收音機。

在蕭條中聽到這樣的宣傳,誰能不動心呢?於是這一理念迅速傳播,甚至紮根於美國人民心中。有一項民意測驗表示,如果休伊·朗沒有去世,將成為排名第三的總統候選人。可惜,休伊·朗的“偉大計劃”隨他而去了。

這些騙子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大崩潰給人帶來的巨大衝擊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之外,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本節開頭提到的——美國在1935年之前沒有像樣的社會保障製度。

1935年之前,美國的社會保障主要以濟貧院、收容所等自發性的社會救濟為主,不但力量有限,而且隻是停留在極低的水平上。當危機來臨時,這些慈善機構獲得的捐贈大幅減少,很難再繼續為窮人提供保障。由於稅收減少,美國的州政府也拿不出錢救濟百姓。在曠日持久的宣傳氛圍中,大多數美國人天真地認為,努力就能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所以當時很多美國人反對向窮人伸出援手。

經濟的全麵崩潰已經使千萬美國人處於嚴重淒慘的境遇,社會救濟成為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此時國家權力才是解決這一國家災難的唯一源泉。

1933年,羅斯福宣布就職美國總統後,著手製定社會保障相關的法律法規。1934年6月8日,羅斯福在國情谘文中提道:“聯邦政府所以建立的目的之一是增進全民之福利,提供福利所依存的這種保障也就是我們的明確職責。”20天後,他又通過廣播向守候在爐邊的人們發出溫暖的聲音:“應運用政府力量來幫助提供社會保險。”

1935年8月14日,美國的《社會保障法》正式生效。正如《社會保障法》規定的那樣:“為建立聯邦老年待遇,授權各州就老年、盲人、依靠他人生活者和殘疾兒童、母親和兒童福利、公共健康、失業補償做出充分的法律保障,以及提供總的福利;建立全國社會保障委員會……”該法涵蓋了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失業、老年人養老和貧困兒童的救助等問題。

誕生在危機中的《社會保障法》就像從天而降的上帝之手,給深陷泥潭中的人們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縈繞在人們心頭的恐慌才慢慢散去,逐漸建立起對未來的信心。

《社會保障法》的建立幫助美國順利度過危機,同時增加了政府抗擊風險的能力,20世紀70年代之前的經濟危機造成的危害程度大為減緩,就是社會保障製度作用的最好例證。美國社會保障製度的建立,讓政府可以放開手腳專心致誌地致力於經濟的恢複和發展上,為美國經濟從大崩潰中恢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