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Maslow.A.H.)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追求安寧的生活、生命的安全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對於普通人來說,哪怕沒有大富大貴、驚濤駭浪,隻要能平平安安度過一生就是最大的幸福。

數千年來,人們對生命安全和平靜生活的追求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然而在這一過程中,總是遭遇這樣那樣的磕磕絆絆。

天花雖然已經被人類消滅,但它在19世紀、20世紀時還在大殺四方,僅1831年的歐洲就有90萬人死於天花;包括1918年大流感病毒在內,一百年來包括H5N1、H7N9在內的甲型流感病毒不斷重組變異,奪去無數人的生命;埃博拉病毒致死率最高達到90%,從1976年到2014年7月已經爆發過24次;每年有5000萬到1億登革熱病例,其中大多數為15歲以下的兒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通過飛沫傳播的SASR的死亡率最高可達到15%;如此等等。

雖然我們現在享受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帶來的一切福利,麵對病毒有時也是束手無策。在疫情麵前,以往強大的人類顯得羸弱無比。

疫情的可怕之處不僅在於疫情本身,更可怕的是,疫情會引發一係列問題出現,比如社會危機和經濟危機。

“人生易盡朝露曦,世事無常壞陂複。”經濟和社會危機一直伴隨著人類,特別是近幾百年來,危機似乎已經成了家常便飯。

年代久遠的有鬱金香泡沫、南海公司騙局,1929年的經濟大崩潰導致全球經濟倒退,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種下了罪惡的種子。稍近一些的,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的石油危機不僅導致經濟曠日持久地衰退,甚至引發了戰爭。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衝擊了原有的金融體製和經濟運行方式,幾乎將亞洲各國置於死地。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數年,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不僅重新抬頭,美國等少數國家甚至以此為刃,肆意傷害別國利益。

危機從未消失,更像是人類的影子,一直相伴左右。自然災難和疫情是自然因素,社會動**、經濟危機是社會因素。人類社會本身就是自然曆史發展的一部分,即便有通天本領也要遵從自然規律。社會的發展是其自身因素,但最終受自然規律的支配。無論是自然災難、疫情帶來的衝擊,還是社會動**、經濟危機帶來的動**,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會吞噬人類的生命,讓財富灰飛煙滅,危害人類生存和安全。

不知道是存在某種規律,或者隻是巧合,在大疫情、大災難之後,很容易出現經濟危機或者社會危機。

仔細想想,疫情和危機似乎有某種聯係。導致疫情的病毒有隱藏性,爆發前有潛伏期,既可以寄生、傳染,又具有傷害性。與病毒的這些特性相比,危機從萌芽到爆發,也有類似的特性,而且可能範圍更廣、持續時間更長。

從經濟和金融的角度看,疫情帶來的衝擊嚴重影響需求和投資,國際貿易也會萎縮,生產和消費不僅會雙雙降低,金融市場也會產生巨大的波動。在各部門中,金融部門最敏感,在恐慌情緒疊加作用下有可能被放大、傳染至其他部門,導致債務鏈斷裂、企業倒閉、工人失業,進一步導致需求和投資的降低,如此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經濟危機,遭受疫情和經濟危機雙重打擊。

每次危機似乎都成了試金石,挑戰人類的弱點並引發巨大的蝴蝶效應,並且與股市、房地產、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等疊加,醞釀更大的風暴。

趨利避害是人類的本能反應,既然危機給我們造成如此大的危害,難道就不能躲避它們嗎?

我們每個人對於奔流不息的曆史長河,猶如驚濤駭浪中的一滴水,雖然向往美好,但也隻能隨波逐流。回顧曆史就會發現,不僅海嘯、地震、暴雨、雪災等自然災難總是不請自來,一些大瘟疫、病毒也會突然出現在人類身邊,而且人類並沒有把它們趕走的能力。

麵對自然危機和社會危機,弱小的人類別無他法,隻能默默承受。

未來,是否還會有新的危機到來,給人類帶來更大的挑戰?很多人希望答案是否定的,但很遺憾,人類在未來一百年甚至幾十年內一定還會麵臨新的、更大規模的挑戰。

從自然的角度看,火山、地震等自然災難不可避免。諸如流感這樣的病毒,更是在所難免。《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詩》的作者約翰·M.巴裏認為,來自鳥類的流感病毒有驚人的突變速度,能夠與其他流感病毒交換基因。一旦禽類病毒與已有的人類病毒重組,一種新型的、可以在人類間傳播的病毒就會產生。屆時,一場新的大流感即將爆發。

從社會角度看,人類就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雖然一直在吸取教訓,但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貪婪、恐懼、金融體係和經濟體係暴露出來的問題,必將導致新的危機。

所以,無論從自然角度還是從社會角度看,人類都根本不可能杜絕危機。未來出現新的危機,將是大概率事件。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也。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幾千年的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有這樣的感悟,自然界有自己的規律,很多東西來得快,去得也快。今天的我們,隻能希望下次危機早日離去。

既然無法躲避,隻能坦然麵對。麵對病毒和危機,我們應該怎麽辦呢?

——一顆堅定的心是戰勝一切的基礎。麵對危機,所有人都害怕,但這並不能解決問題,惶惶度日對生活造成的傷害可能比危機本身更大。與其如此,不如擁有一顆堅定的內心,坦然麵對。回顧那些即便最糟糕的曆史,再漆黑的夜晚也擋不住黎明的曙光,困難終將會過去,風雨後必定再現彩虹。

——預防能解決大部分問題。發現問題其實相當於解決了問題的一半,防患於未然,做到有備無患其實就相當於解決問題。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來,人類雖不能阻擋病毒和危機到來的腳步,但我們已經掌握了諸多預防危機的技術和手段,比如預防疾病的疫苗,預防自然災害的基建工程,預警經濟危機的防控體係等。從病毒和危機的突發性看,雖然做到百分之百的有效預防十分困難,但這些措施足以撲滅大部分具有燎原之勢的星星之火。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既然無法徹底預防,解決即可。人類已經攻克鼠疫,天花也隻存在於曆史中,隨著科技的進步,疫苗研發的時間越來越短,我們有信心認為,任何一種病毒最終都會被人類克服。但要注意一點,最有效的治療手段肯定隻能出現在病毒產生之後。即便如美國這樣全球科技、醫學最發達的國家,也沒有辦法第一時間找到消滅病毒、解決危機的辦法。就像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所說的那樣,危機會波及各個行業,每個行業和每個人都需要參加戰鬥。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既然無法避免危機,更沒有第一時間解決危機的辦法,那麽就要尋找在危機中機會更大的行業,努力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