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中國古代先哲已經告訴我們,福禍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甚至兩者可以相互轉換。危機給我們帶來傷害,同時也蘊含了一些機遇。接下來,就和大家一起看看危機中那些欣欣向榮的行業。

在1929年的大崩潰中,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除了大多數受負麵影響的行業外,有一些行業受的衝擊相對較小,甚至出現了一定的發展,比如危機中容易出現“口紅效應”的傳媒業。

傳媒業在經濟蕭條時的發展並不是牽強附會,而有一定的依據。美國“9·11”事件後經濟陷入衰退,同期口紅的銷量卻增長了11%。於是倫納德·蘭黛(雅詩蘭黛董事長)提出了口紅指數——經濟困難時,口紅的銷量會增加。

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現象呢?與珠寶首飾、豪車相比,口紅是一個大眾都能消費得起的“奢侈品”,經濟衰退時買一支物美價廉的口紅,能愉悅心情。有研究發現,在經濟蕭條時,“口紅效應”同樣存在於傳媒產業。

先來看看1929年大崩潰後的傳媒產業,同樣存在“口紅效應”。

——廣播業快速發展。

危機中失去工作、沒有收入的人無所事事,除了吃了睡、睡了吃,隻能尋找一些打發時間的消遣方式。在大動**時,人們更加關注局勢的發展,於是廉價的收音機成為人們及時獲取信息、打發時間的主要工具。在經濟嚴重下滑的1930年至1932年,美國有大約400萬家庭擁有收音機,這一數據比崩潰前的1929年的200萬擁有收音機的家庭增長了一倍。

羅斯福的爐邊談話給了美國人度過危機的信心,它就是通過收音機傳播到千千萬萬個美國家庭。到了1940年年初,大約4400萬台收音機占據美國2800萬家庭。

收音機的快速普及不僅緩解了大蕭條時期人們的精神壓力,陪伴他們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而且徹底改變了美國人獲取信息的方式,影響了美國人的生活。

除了產業規模的急劇擴張,在這一時期的廣播業呈現另外兩個特點:一是產業集中程度提高,廣播業幾乎被美國的全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相互廣播公司三大連鎖企業控製;第二個特點是經營模式的變化,在節目中插播廣告大概就是從那時興起,歌唱廣告、中間廣告以及有獎問答等廣告形式非常普遍,廣告收入在電視台的營收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1941年的廣告收入達到了2億美元。

——報業競爭加劇,雜誌受衝擊較小。

由於人們獲取信息方式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廣播業快速發展,報業為了加強自身競爭力,跨行業聯合增多。

報業與廣播業屬於競爭行業,廣播業快速發展,報業的讀者和業務逐漸被侵蝕。一方麵報業公司加快整合,組建“跨廣播報刊局”,大舉組建或收購電台。1935年一年,報業旗下擁有的電台數量增加了一倍。到了1940年,全國800個廣播電台中有三分之一與報業公司有利益關係。另一方麵,報業的行業競爭加劇,在兼並重組中報刊的數量不斷減少,倒閉的報業公司逐漸增多。1930年至1940年間,48%的報紙經營部門倒閉。

說到報紙,不得不提一下雜誌。在大蕭條期間,雜誌的銷量基本沒受影響,發行量甚至還微增。蕭條中人人自危,樂觀的美國人也缺少了幽默細胞,幽默搞笑類雜誌的發行量到了1935年已經比大崩潰之前減少了一半,針砭時弊類的雜誌則大受歡迎。

——電影業一枝獨秀。

在整個傳媒業中,電影業是發展最快的產業。在大蕭條之前,電影業已經是美國的支柱產業之一,雖然受到了大崩潰的衝擊,但很快觸底反彈,甚至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電影《開羅紫玫瑰》的火爆已經側麵證實了電影業的火爆。

那個時代的大多數電影充滿了正能量,在某種程度上讓觀眾暫時忘記了現實的殘酷。電影情節有意無意地在為逃避現實、虛構美好而設計,總是能給人以溫暖和希望。《綠野仙蹤》《一夜風流》《城市之光》《摩登時代》《育嬰奇譚》等經典電影都來自這個時代,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

1939年,美國全國已經有1.5萬家電影院,當年的票房收入約為7億美元,相當於每個美國家庭為電影支付了25美元。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不是簡單的重複。在1929年大崩潰中有驚豔表現的傳媒業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同樣表現不俗。

亞洲金融危機給亞洲各國的經濟以重擊,但傳媒業卻在金融風暴中有所發展,其中日本、韓國最為典型。

受到金融危機衝擊後,日本調整產業政策,喊出了“文化立國”的口號,將產業發展的重點從受衝擊嚴重的製造業轉向文化傳媒產業。1997年年底,日本政府在經濟振興方案中明確提出“將企業和個人對廣播電視等媒體的出資比例最高限額從原來的10%提高到1/3”,並且放寬外資對傳媒產業的投資限製。

傳媒產業在政策的指引下迎來了發展機遇,動漫產業受到民間財團的追捧和支持。一大批經典作品在那個蕭瑟的時代誕生,其中獲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和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電影《千與千尋》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根據日本數碼內容協會的數據,2004年以動漫產業為核心的日本文化產業的產值已經達到了12.8億日元,占當年日本GDP的2.5%。如果再加上印刷、廣告等產業,產值高達59億日元。

在政府的指引和民間資本的助力之下,日本的文化傳媒產業逐漸成長為日本的前三大產業,產業規模僅次於美國。

韓國的傳媒產業同樣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類、體育類等專業性報紙的家數從1996年的116家下降到1997年的105家,直到2001年前夕才恢複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從業人員方麵,整個傳媒產業的從業者數量持續減少。

與大危機時人們更喜歡收聽廣播不同,根據1996年、1998年和2000年的數據看,人們更喜歡收看電視,人均每日閱讀報紙、收聽廣播、閱讀雜誌的時間緊隨其後,而且從年份上看,後三者的時間逐年降低。這說明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電視代替廣播成為更受歡迎的傳媒媒介。

麵對危機,韓國政府給予文化產業大力支持,不僅提出了“文化立國”的方針,將包括傳媒產業在內的文化產業定位為21世紀國家的戰略支柱產業。政策上,1999年到2000年製定了關於文化產業發展的五年規劃等政策,成立專門部門扶植傳媒機構的發展。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韓國的電影產業快速恢複、發展,獨立電影公司迅速崛起,韓國國產電影的市場占有率由危機前的不到20%上升到40%。

在以上兩次金融危機中,傳媒產業都受到了明顯的衝擊,但其後都迅速崛起。這已經充分說明,危機中傳媒產業的機會可能更大。

同樣的情況在2008年的美國上演,報紙等傳統媒體收入和受眾下降,但新聞網站等網絡媒體的訪問者和讀者群上升,這些新聞網站的收入甚至出現了每年25%到30%的驚人增長速度。

2008年秋季,ABC、NBC等電視台的電視劇收視率下降15%,而播出喜劇的CBS電視台收視率隻下降了3%,CNBC經濟新聞台創下了“9·11”以來的曆史新高。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2009年1月公布的數據,2008年中國的網絡遊戲用戶使用比例上升到62.8%,反而比2007年提高了3.5%。

無獨有偶,在2020年的疫情中,網絡課程、線上會議軟件、遊戲、抖音等移動互聯網工具迅速普及,無論從使用人群的範圍、數量還是時長來看,都有明顯的增長。

回顧幾次危機對傳媒產業的衝擊及其後續發展可以發現,傳媒產業在危機之下總是能夠迅速發展絕非偶然。傳媒產業在危機的夾縫中尋找生存、發展的機會,抓住了產業從書籍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變化趨勢,實現了逆襲。

傳媒產業為什麽能夠成為危機中較快恢複發展的產業呢?

在危機中人們失去工作、收入大幅下降,甚至麵臨破產的窘境,消費最大限度地壓縮。人們常常通過廉價的知識儲備、信息獲取或者其他娛樂方式代替成本更高的社交活動。

另一方麵,蕭條中的人們精神和肉體上麵臨著巨大的壓力,此時需要一些娛樂方式鬆弛緊繃的神經,通過文化藝術對未來的描述,調整心態,增加希望、增強信心和提升繼續奮鬥的勇氣,獲得精神支撐。

無論是電視、電影,還是如今令人愛不釋手的短視頻作品,它們的造夢屬性成為麻醉劑,廉價的獲取方式讓身處殘酷現實的人們獲得短暫的愉悅。

然而,傳媒業的“口紅效應”在經濟危機爆發之初並不明顯。危機之初,人們還抱有希望,希望通過對機會的尋找對衝經濟下滑的局麵。“口紅效應”最明顯的時候是經濟複蘇初期,信心的恢複、消費能力和消費欲望的提升是傳媒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如果此時有政策支持,行業發展將如虎添翼。

順著上麵的邏輯,在這裏做一個大膽的預測,在內卷化嚴重的後疫情時代,移動手遊、短視頻、知識付費領域、教育培訓領域將迎來發展機會。

然而,並不是所有行業都有“口紅效應”,大多數行業應該如何在蕭條中存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