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說:“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拿破侖告訴我們:“要生存隻有靠自己。”生活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麵對危機,普通人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利,隻能硬著頭皮往前衝。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很多問題的答案,曆史已經給出,讓我們一起看看危機中企業和個人的生存之道。

先說兩條企業度過危機的經典案例。

——低價策略是品牌逆襲的王道。

任何一種商品都有價格彈性,但無論在哪種經濟環境中,食物等剛需產品的需求基本不會受價格變動影響,而另一些非生活必需品價格彈性較大,在經濟蕭條時低價更能吸引消費者。於是,低價就成了一些品牌逆襲的製勝之道。下麵來看幾個案例。

美國的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同樣誕生在19世紀末,但百事可樂比可口可樂晚了一些,領先效應讓可口可樂獨領**,百事可樂不能望其項背。按照這樣的節奏發展下去,肯定就是大哥吃肉、小弟喝湯的情節,然而轉機就發生在1929年大崩潰時。

當崩潰來臨時,人們的收入迅速下降,百事可樂抓住消費行為與消費心理和消費者錢袋子之間的關係,果斷采取低價策略占領市場,打出了“Nickel Nickel(五美分)”的口號,後來甚至變成“五美分能買兩份”。可樂並非生活必需品,消費者對其的價格彈性大,哪管什麽品牌,價格低才是王道。

盡管百事可樂被打上了“地下層的飲品”等標簽,但迅速從一百多個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迅速成長起來。

同樣根據經濟情況調整營銷策略,利用經濟蕭條迅速發展的還有德國大眾汽車。

經濟繁榮時,美國人喜歡住大房子、買寬體車,但當經濟危機來臨時,需求下降,大人衣服改給孩子穿,小戶型、小車庫、小型車在市場上更走俏。於是大眾汽車適應這種需求的變化,在後危機時代推出“甲殼蟲”的緊湊型轎車,並打出了“think small(想一下小的好處)”的廣告。

大眾汽車的營銷策略很奏效,甲殼蟲汽車成為世界上迄今為止產量最多的車型之一。

收入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縱使危機來臨,消費低迷,品牌崛起的機會依然存在。與經濟景氣時價格高的奢侈品更受追捧相比,經濟低迷、階層降級時低價商品更容易走俏。

——創新是生存發展之道。

危機毀滅了市場,也會創造新的市場。回顧曆史,我們不難發現,每次危機都有新的機會產生,然後一輪新的科學技術更新迭代和產業升級就會出現。19世紀中期的經濟危機、1929年的經濟大崩潰,最後都伴隨著諸如電氣革命、電子革命等創新方式,不僅使經濟體迅速擺脫危機,而且還創造了更加輝煌的時代。

任何人都不會否認創新的力量,在下一輪危機中,創新必定會成為再次重燃世界經濟發動機的肇始。

苟日新,日日新。

創造一個嶄新的產品,創造一個嶄新的市場,創造一個嶄新的世界!新世界裏市場無限大,必然有無限商機和財富,無論自然科學領域還是社會科學領域都是如此。這就是為什麽創新將在下一輪危機中成為救世主的原因。

1933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就是在危機裏利用創新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從籌資上看,芝加哥世博會沒有向飽受危機之苦的民眾征收一分錢稅款,而是創新地采取發行債券的模式,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到了1932年6月,主辦方成功籌集到774萬美元建設資金,保障世博會的順利進行。

從過程看,本次世博會打破常規,大膽創新,創造了更多的機會。本次世博會通過采取擴大建設規模、千方百計地增加服務項目、延長舉辦時間等措施,創造性地吸引了3830萬人次觀眾,約盈利68.82萬美元,被認為是“唯一一次全額付清債券的博覽會”。從展示內容上看,這次博覽會以“一個世紀的進步”為主題,集中展示了科技成果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使絕大多數觀眾被超現實的展覽所震撼。

從效益的角度,毀滅型創新對經濟的促進作用遠遠強於延續型創新。按照兩種創新的劃分標準,芝加哥博覽會的創新最多屬於延續型創新,盡管如此,也能在困境中取得如此大的經濟成就,同時給予了身處危機中的美國人民希望和戰勝危機的信心。毀滅型創新,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得創造多少需求?

所以,毀滅型創新才是下一輪危機中拯救世界的希望。在任何領域,無產階級的革命性最徹底。正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因此,這裏再做一個大膽的預測:小企業將是未來的創新之源!

企業的生存之道還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條是活下來。企業的生命如同股市裏的本金,如果連本金都沒有,就失去了參與遊戲的資格。因此,在危機中開源節流,謹慎投資,努力度過寒冬是最重要的原則。

在寫下麵這一段話時,我想了很多,但終究沒有想到更好的方式,對於普通人來說,努力學習、提升自我是麵對危機最好的方式吧。

1929年大崩潰後,美國政府為了減少失業洪流,采取了一種方式: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裏,很多孩子讀完中學就會參加工作,而在蕭條時就業機會少,於是政府延長教育時間,成立50所公立高等院校、200所私立高等院校,避免加劇失業數據的惡化。另一方麵,政府提倡成人教育。1933年秋天,為了增加就業、減少失業,“聯邦緊急成人教育計劃”啟動——雇用失業教師給失業人群培訓。到了1935年4月,該計劃雇用超過4.37萬教師,招收接近120萬名“學生”,其中大多數是已經有社會經驗的成年人。

既然政府更傾向於在危機中增加對教育的投入,那麽普通人更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在危機中加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育終究有其價值。打鐵還需自身硬,隻有有了“金剛鑽”,才能攬上“瓷器活”,通過學習可以提升技能,增強自身優勢,在與其他人的競爭中占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