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之殤

“投機”,如果按字麵意思拆分,也可以理解為“投資於機會”。決定投機方向的是人類追求利潤的本性,隻要人們沒有失去理性,獲利就是最大的理性。在投機過程中,價格高速上漲本身就是機會,沒有理由不衝上去。

歐洲有一個古老的傳說,三位勇士同時愛上一位美麗的少女,為博美人青睞,三位勇士分別送給少女一件禮物:皇冠、寶劍和金塊。少女對三人都不鍾情,於是向花神禱告,花神隻好把皇冠變成枝幹,寶劍變成綠葉,金塊變成球莖。

這個球莖就是鬱金香。

傳說中的少女究竟嫁給了誰,已經不再重要。這裏隻告訴大家西方正史中關於鬱金香的記載:鬱金香16世紀從中東傳入歐洲;1570年,一位荷蘭花匠從奧地利宮廷偷回了球莖,此後,鬱金香一經綻放“舉國稱奇”。

在花語的世界裏,鬱金香也曾代表未必美好的愛情;在金融的世界裏,鬱金香代表真正可怕的危機。

17世紀,鬱金香在荷蘭仍是一種稀有植物,被貴夫人佩戴在晚禮服上。1635年,一枝上好的鬱金香花莖,可以換到一輛上好的馬車和幾匹馬。那個時代的荷蘭乃至歐洲其他國家,佩戴鬱金香絕對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

荷蘭人向來以具有商業頭腦著稱,鬱金香的巨大利潤很快就吸引了眾人眼球,人們開始倒賣鬱金香球莖。最初(應該是1635年前後)隻是在上層社會倒手,畢竟鬱金香是炫耀品,普通人與之無緣。

與浪漫的法國人相比,荷蘭人以冒險著稱,證券交易所此時派上了用場。

1636年,鬱金香在阿姆斯特丹及鹿特丹證券交易所上市。為給普通人投資機會,交易所甚至把單株鬱金香分割為細股,而且製定了一係列交易規範。

在轟轟烈烈的全民鬱金香運動中,荷蘭人創造了“期貨選擇權”,1636年可以賣出1637年出世的鬱金香球莖,交割前不需要付款,交割時隻需交割證券市場差價,而且推出交易杠杆,允許買空。

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看多”“看空”“期權”“期貨”等證券市場名詞基本都是那個時候由荷蘭人創造出來的。

荷蘭政府也不甘寂寞,頒布了鬱金香交易法,為鬱金香交易設立特別公證人,指定具有資質的交易所……

鬱金香實在是一種不平凡的花,對金融產業來說,它是一個蓋世英雄:雖然沒有金甲聖衣,亭亭玉立的身姿卻締造了迷幻多姿的證券市場……

由此,荷蘭開始全民炒鬱金香運動:貴族、市民、農民、工人、海員、馬車夫、清潔工甚至是女仆,大家搖身一變都成了種植鬱金香的行家裏手。

故事的開端非常離譜:1635年至1636年,荷蘭鬱金香合同價格的上漲幅度是5900%。

很多時候,故事的開頭,不一定等同於故事的結尾……

不是每一個購買鬱金香的人都驚豔於花的美麗,他們醉心的是背後閃閃發光的金銀。投機者們並不想真的購買鬱金香,隻是希望能以理想的價格轉手賣給後麵的接盤者,其中的差價才真正驚豔世人。

“大傻瓜”理論告訴我們:在泡沫中,人們相信最後一個傻瓜才是真的傻瓜,自己不是。但是,最後一個大傻瓜肯定會出現,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

1637年很快就要到來了,也就是說,1636年賣出的期貨麵臨實物交割。此時,鬱金香的價格已經漲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比如,一種名叫奧古斯特的名貴品種,此時每株價格足以換取阿姆斯特丹運河邊上的一棟豪宅。

一些傳聞開始流行,有人說從君士坦丁堡運來了大量鬱金香(注:不可能,要能運來早就運了)。

有人說一個破產的貴族隻留下兩個球莖,卻賣不出高價(注:不可能,有兩個球莖,就可以算是貴族了,怎麽能說是破產)。

甚至有人說一個異國水手把船長的球莖當作鯡魚作料給吃了(注:不可能,水手不可能拿到如此貴重的東西,如同大部分人不可能見到上億的古董,贗品除外)……

1637年2月4日不期而至。在此之前,交易都非常順利。

當天,突然有經紀人喊低報價,當天球莖價格暴跌。一周之內鬱金香跌落到農貿市場上洋蔥的價格,幾天內鬱金香的價格跌至最高位的0.005%……

此時,荷蘭政府站了出來,聲明鬱金香球莖價格下跌毫無理由,勸告市民停止拋售。

鬱金香暴漲,沒有理由;同樣,暴跌也不會有理由。沒有理性的市場,政府說話同樣不好使。

在勸告無果的情況下,荷蘭政府開始耍無賴,1637年4月27日政府宣布:終止所有鬱金香合同。

鬱金香泡沫,在第一次政府救市行動中破滅了。

盡管泡沫崩潰的日期被記錄得非常清楚,但誰也說不清到底為什麽有人開始喊低報價,或許這是所有泡沫的最終宿命。

既然是宿命,就一定會發生。

金融市場上,任何時點、任何人都不可能對抗市場,政府也不行。

既然是救市,就證明市場已經下行,沒有人能改變市場的選擇。因為,市場下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投資者信心崩潰。

信心崩潰,無法挽救。

於是,每一個荷蘭人都覺得自己中招了,整個民族的巨額財富瞬間蒸發。如同2008年的中國股市,走出證券交易所,連中國最著名的金融學教授,都覺得自己是個白癡。

危機結束,我們回看曆史,似乎覺得非常好笑:即使鬱金香名貴,也隻不過是一朵花。花開自有花謝,一株鬱金香怎麽可能換1萬噸奶酪?

1841年,蘇格蘭曆史學家查裏斯·麥基在《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一書中這樣描述這次鬱金香狂熱:“無論是貴族、市民、農民,還是工匠、船夫、隨從、夥計,甚至是掃煙囪的工人和舊衣服店裏的老婦,都加入了鬱金香的投機。無論處在哪個階層,人們都將財產變換成現金,投資於這種花卉。”

事後來看,每次金融泡沫都很離譜。現在人們覺得好笑,隻是因為沒有身臨其境。

“投機”,如果按字麵意思拆分,也可以理解為“投資於機會”。決定投機方向的是人類追求利潤的本性,隻要人們沒有失去理性,獲利就是最大的理性。在投機過程中,價格高速上漲本身就是機會,沒有理由不衝上去。

在這種情況下,誰不去投機,才是真正的沒有理性。

而且,與你想象得不一樣,鬱金香的故事並非完全源自一朵花。

鬱金香的生長過程有點特殊,這涉及很多園藝知識,有點複雜。我隻能告訴大家,當時荷蘭交易的不是普通鬱金香球莖,而是感染植物病毒的球莖。即使是普通鬱金香,從種子到開花也需要10年左右,在沒有園藝技術的年代,短時間內生產出變異球莖,根本不可能。

剛才說過,1637年一株奧古斯特價值一棟首都的豪宅,這個價格太離譜了。實際上,奧古斯特在全荷蘭隻有兩株,運河邊上的豪宅卻肯定不隻一棟兩棟。

世界上“獨二無三”的花朵,換一棟豪宅,你還覺得貴嗎?

用經濟學語言描述,鬱金香球莖供給曲線垂直,彈性等於0。理論上,沒有任何替代品可以置換這些嬌豔的花朵。

變異的鬱金香球莖,在沒有基因技術的年代,還不夠有吸引力嗎?誰能在克林頓時代斷言“納斯達克網絡神話必將破滅”?網絡,難道不是21世紀前景無量的行業嗎?

可是,與鬱金香一樣,那些都是故事。

金融市場裏有句名言:“曆史在不斷重複。”人們幻想熟知曆史、總結經驗、展望未來就一定可以掌握金融煉金術。

鬱金香泡沫,是金融市場出現以來的第一次危機,之後,人類又經曆了無數次金融市場狂瀉,也有了無數次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