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了這麽多,好像沒看出來哪有問題,其實問題正隱藏其中。

2009年,盤踞中國各省區市GDP排行榜第二名五年之久的山東,被江蘇一舉反超。排名上的變化,當時並未讓穩如泰山的山東有所警覺;直到近十年後的今天,山東人才猛然發現,後麵的追兵越來越近,前麵的標兵越來越遠。雖然唯GDP論受到越來越多的詬病,但排名變化背後,經濟實力此消彼長的現實不容忽視。現實引發思考:2009年後十餘年來,山東到底錯過了什麽?

網上有很多分析山東症結的文章。言辭之間,不乏一些非紅即黑、極端化的表述。其中有人指出,山東就是被強烈的小農經濟意識給耽誤了。

我倒覺得山東的問題沒那麽簡單。中國本身就是農耕文明的集大成者,從更加宏觀的視野上來看,小農意識是北方經濟整體較南方遜色的共性問題,而不是山東的個性問題。北方的晉、冀、魯、豫諸省,哪個沒有深厚的農業基礎?

山東的滯後,是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

從客觀上來看,粗放式發展的時代已經結束,在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發展浪潮下,許多產業結構偏重工業的地區都麵臨動力不足的問題,從德國魯爾區,到美國五大湖區,再到中國的東北地區,概莫能外。資源化、重型化的產業結構,奠定了過去山東經濟騰飛的基礎。但在新的時代下,麵臨陡增的轉型升級壓力,山東發展速度變慢很正常。

從主觀上而言,山東最大的問題在於不作為。山東曆來有重貴不重富、重官不重商的傳統,大政府小市場的局麵根深蒂固。放眼全國,怠政並非山東的特色。但在山東,主要領導作為不夠,後果尤其嚴重。山東講究認大哥,在政府主導的經濟模式下,大哥不作為,下麵自然無所作為,像沒頭蒼蠅一樣。因此,人浮於事成了常態,山東隨之走向了“失落的十年”。

到了現在,劉書記重錘響鼓,好戲連台,不換思想就換人,逼著大家幹活,明顯要做一番大事。這對山東而言毫無疑問是件好事,但也要注意不能操之過急,防止出現“蘿卜快了不洗泥”的現象。

日前,幾張山東臨沂給灶台貼封條的照片火了。其中一張照片裏,一口大鍋上貼著印有“蒙陰縣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封”的封條,封條上日期空白;另一張照片中,幾名工作人員正在給一個住戶自製的露天土灶貼封條。生態環境部調查組在調查後表示,當地存在平時大氣汙染治理工作滯後,被約談後病急亂投醫,搞環保“一刀切”的情況。這真是典型的山東現象。

山東人一旦認了大哥,執行力很強,有力拔千鈞之勢。例如,當年陳毅說,“淮海戰役”就是山東人用小車推出來的。但前提是別把路指錯。一旦路錯了,山東人隻能越走越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