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毅,發表於08年《現代兵器》第1期。
盛唐時代腰刀的正式名稱叫做橫刀,在當時的世界上是與阿拉伯大馬士革刀著稱於世的兩種名刃,無論是技術上還是在藝術上均達到了極高的成就,可以說是我國刀劍史上的巔峰。當然,任何成就都不會是一蹴而就的。之所以在唐代能夠製造出如此精美華貴的戰刀,與前代的技術積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早在青銅時代,我國就掌握了非常高超的青銅製造技術,後期製造出來的青銅武器甚至可以與同時期世界上的鐵製武器比肩,而且更為鋒銳。在製造青銅器的過程中,古代工匠掌握了先進的高爐、鼓風、合金等高端的冶煉技術,使我國鐵器的發展道路與世界其他國家的鐵器發展過程並不一樣。
冶煉技術的發展
與世界上最早使用鐵器的民族一樣,中國人最早冶煉出來的鐵也是塊煉鐵。塊煉鐵是一種含有大量非金屬夾雜的海綿狀固體塊,它是鐵礦石在800~1000℃左右的條件下用木炭直接還原得到的。我們知道,生鐵、熟鐵和鋼的主要區別在於含碳量上,含碳量超過2%的鐵,叫生鐵;含碳量低於0.05%的鐵,叫熟鐵;含碳量在0.05%~2%當中的鐵,稱為鋼。塊煉鐵的含碳量低於0.05%,因此屬於熟鐵。塊煉鐵和生鐵比較起來,有如下幾個缺點:一是不能從爐裏流出,取出鐵塊時爐膛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不能連續生產,生產率比較低,產量比較小;二是成形費工費時;三是所含非金屬夾雜比較多,要通過反複鍛打才能排除;四是含碳量往往比較低,因而很軟。生鐵的冶煉溫度是1150~1300℃,出爐產品呈液態,可以連續生產和澆鑄成型,非金屬夾雜比較少,質地比較硬,冶煉和成形率比較高,產量和質量都大大提高。由塊煉鐵到生鐵是煉鐵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
國外一般是先有塊煉鐵,經過長期緩慢發展之後才有生鐵。歐洲許多地方的塊煉鐵是公元前1000年前後發明出來的,但是直到公元14世紀也就是中世紀才有生鐵。而我國卻不是這樣。我國冶鐵術大約發明於西周時期,比歐洲晚,可是它一經發明,由於在青銅器時代高爐與鼓風機的普遍應用,因此能夠輕易讓塊煉鐵熔化為生鐵。於是後來者居上,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並使用生鐵的國家。在發明生鐵製造技術之後,中國的鐵器製造開始真正進入實用階段,為早期的鐵器農具等工具製造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當然,生鐵冶煉方法的發明雖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使中國農民很早就能使用鐵器農具進行耕作,在農業方麵遠遠領先歐洲。但是由於生鐵本身的特性,並不適合造成兵器,而普通的塊煉鐵與當時的青銅武器比較起來並沒有多少優勢,產量也並不高。因此,中國人就開始追求更適合的材料來進行兵器的製造。
所謂一通百通,與生鐵製造幾乎同時出現的則是鋼的冶煉技術。當然,早期的鋼鐵冶煉技術與冶煉生鐵是大不相同的,此種技術被叫做“塊煉滲碳鋼”技術。出土文物表明,我國最遲在戰國晚期已經掌握了這種最初期的煉鋼技術。人們在鍛打塊煉鐵和熟鐵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反複加熱,鐵吸收了木炭中的炭成份,提高了含碳量、減少了夾雜物,就成為鋼。這種當時的新型金屬組織緊密、碳份均勻,非常適用於製作兵器和刀具。
當然,單單知道鋼的冶煉還遠遠不夠,與之配套的還有一係列的技術,例如“淬火”與“退火”技術。與此同時發明的淬火與退火技術則對刀劍技術製造的影響亦十分深遠,進一步增強了中國刀劍的鋒銳與韌性。
煉鋼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百煉鋼”技術。這是人們在打製器物時有意識地增加折疊、鍛打次數,一塊鋼往往需要打打燒燒、燒燒打打,重複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稱之為百煉鋼。百煉鋼碳分比較多,組織更加細密、成份更加均勻,所以鋼的質量有很大提高,主要用於製作寶刀、寶劍。
盛唐時代腰刀的正式名稱叫做橫刀,在當時的世界上是與阿拉伯大馬士革刀著稱於世的兩種名刃,無論是技術上還是在藝術上均達到了極高的成就,可以說是我國刀劍史上的巔峰。當然,任何成就都不會是一蹴而就的。之所以在唐代能夠製造出如此精美華貴的戰刀,與前代的技術積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早在青銅時代,我國就掌握了非常高超的青銅製造技術,後期製造出來的青銅武器甚至可以與同時期世界上的鐵製武器比肩,而且更為鋒銳。在製造青銅器的過程中,古代工匠掌握了先進的高爐、鼓風、合金等高端的冶煉技術,使我國鐵器的發展道路與世界其他國家的鐵器發展過程並不一樣。
冶煉技術的發展
與世界上最早使用鐵器的民族一樣,中國人最早冶煉出來的鐵也是塊煉鐵。塊煉鐵是一種含有大量非金屬夾雜的海綿狀固體塊,它是鐵礦石在800~1000℃左右的條件下用木炭直接還原得到的。我們知道,生鐵、熟鐵和鋼的主要區別在於含碳量上,含碳量超過2%的鐵,叫生鐵;含碳量低於0.05%的鐵,叫熟鐵;含碳量在0.05%~2%當中的鐵,稱為鋼。塊煉鐵的含碳量低於0.05%,因此屬於熟鐵。塊煉鐵和生鐵比較起來,有如下幾個缺點:一是不能從爐裏流出,取出鐵塊時爐膛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不能連續生產,生產率比較低,產量比較小;二是成形費工費時;三是所含非金屬夾雜比較多,要通過反複鍛打才能排除;四是含碳量往往比較低,因而很軟。生鐵的冶煉溫度是1150~1300℃,出爐產品呈液態,可以連續生產和澆鑄成型,非金屬夾雜比較少,質地比較硬,冶煉和成形率比較高,產量和質量都大大提高。由塊煉鐵到生鐵是煉鐵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
國外一般是先有塊煉鐵,經過長期緩慢發展之後才有生鐵。歐洲許多地方的塊煉鐵是公元前1000年前後發明出來的,但是直到公元14世紀也就是中世紀才有生鐵。而我國卻不是這樣。我國冶鐵術大約發明於西周時期,比歐洲晚,可是它一經發明,由於在青銅器時代高爐與鼓風機的普遍應用,因此能夠輕易讓塊煉鐵熔化為生鐵。於是後來者居上,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並使用生鐵的國家。在發明生鐵製造技術之後,中國的鐵器製造開始真正進入實用階段,為早期的鐵器農具等工具製造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當然,生鐵冶煉方法的發明雖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使中國農民很早就能使用鐵器農具進行耕作,在農業方麵遠遠領先歐洲。但是由於生鐵本身的特性,並不適合造成兵器,而普通的塊煉鐵與當時的青銅武器比較起來並沒有多少優勢,產量也並不高。因此,中國人就開始追求更適合的材料來進行兵器的製造。
所謂一通百通,與生鐵製造幾乎同時出現的則是鋼的冶煉技術。當然,早期的鋼鐵冶煉技術與冶煉生鐵是大不相同的,此種技術被叫做“塊煉滲碳鋼”技術。出土文物表明,我國最遲在戰國晚期已經掌握了這種最初期的煉鋼技術。人們在鍛打塊煉鐵和熟鐵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反複加熱,鐵吸收了木炭中的炭成份,提高了含碳量、減少了夾雜物,就成為鋼。這種當時的新型金屬組織緊密、碳份均勻,非常適用於製作兵器和刀具。
當然,單單知道鋼的冶煉還遠遠不夠,與之配套的還有一係列的技術,例如“淬火”與“退火”技術。與此同時發明的淬火與退火技術則對刀劍技術製造的影響亦十分深遠,進一步增強了中國刀劍的鋒銳與韌性。
煉鋼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百煉鋼”技術。這是人們在打製器物時有意識地增加折疊、鍛打次數,一塊鋼往往需要打打燒燒、燒燒打打,重複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稱之為百煉鋼。百煉鋼碳分比較多,組織更加細密、成份更加均勻,所以鋼的質量有很大提高,主要用於製作寶刀、寶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