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的是:這個世界上可沒有那麽一種按鈕,隻需要輕輕一按就“鐵定”能讓其他人做這或者做那。幸運的是,我們人類可不是自動運轉的機器。而且經驗表明,自己的某些行為方式能夠具有一定規律性地去“觸發”對方的行為方式。因此我們意識到,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私人生活中,如若施以壓力,往往會有反作用力的響應。舉個例子:我們強烈要求一位同事最後(“更迅速地”)去做這做那,但他會故意讓我們“為難”以對我們進行報複,而不是去改變自己的行為。或者他以後會伺機報複我們。再舉另外一個例子:原本根據家規“飯桌上不準玩手機”,但有時這規矩也出了例外,因為子女這時必須“發送一條十分緊急的WhatsApp消息”,也許這個例外就這樣保留下來了。也許第二天,手機又放在了盤子邊上,還在那一邊嗶嗶作響,一邊震動不停。偶爾的一次放縱會適得其反,就像老話說的那樣:給你點陽光你就燦爛。

因此我們至少可以——即使沒有百分百奏效的規則——去預測一下各種行為的趨勢: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懲罰會引起防備或是攻擊性;以暴製暴。我們還可以舉出幾個例子:埋怨他人會激起他人的防備之心,寵溺會使人的期待與日俱增,他人的目光會使得自己越發注意自己的行為。所以當班上的小搗蛋鬼影響了課堂紀律,或者是牙牙學語的孩子說出了剛學會的髒話時,視而不見可能會比把這些事情擺到台麵上來講更為奏效。你需要知道的是:事情的本質可能並不如我們所見的那樣。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值得慶幸的是,這種相互影響的行為有時也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即以一種積極的方式。例如,展現善意可以化幹戈為玉帛,尤其是當別人處於壓力狀態下並魯莽行事的時候。設想在奶酪攤前,在您才吃到第四塊奶酪時,您身後的一位男士很不耐煩地對您說:“還要等多久呀?!”而您卻是友好地報以微笑且答道:“真是抱歉,如果您趕時間的話,我馬上就吃完。”您這樣一來不僅僅調節了現場的氣氛,而且您自我感覺也好多了呢!與其和他針鋒相對地大吵一架,還不如對這位暴脾氣的男士說點兒好聽的話。有些人——雖然不是每個人——在收到讚美或是意想不到的提示後其態度會發生很大的轉變。

反正也沒有一個“百分百奏效”的規則,那我們認識到這些又有什麽用呢?至少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在我們自己做出任何反應之前,不妨先克製一下。我們自發所做出的那些反應(源於憤怒、不耐煩或者也可以是擔憂)通常都與我們的本意——對方就此打住或者在言語上進行回擊——恰恰相反。如果我們真的是想辦成某事,達到目標,而不是僅僅去發泄情緒,那麽這種自動駕駛般的處事方法並不值得。當您對對方能夠有更多的了解時,您或許可以很好地去揣摩一下,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最明智的行事方法是什麽。性子比較急、容易發脾氣的同事可能更吃軟而不吃硬。還有那些喜歡再三推遲最後期限,占領著主導地位的同事,與他們打交道時,您最好凡事事先就詢問好,可別等到最後一刻去指責或者給他們下最後通牒。您可以像開篇那位機智戰勝頑童的老人一樣,遇到棘手的情況,用策略去替代下意識的衝動。

善意能夠化幹戈為玉帛

這裏就體現了在第一個章節中我給大家介紹的WEWAW模型的作用(參考《照一照鏡子》一章):通過思考您的行為可帶來的影響,您可以在“做出評價”與“實施行動”之間設置一個緩衝帶。換句話說就是:您有意識地在外界刺激與應激反應之間設置一個屏障。這種方法並不是總能夠奏效,但是熟能生巧。

還有一個小貼士:如果當您麵對某種行為時感到憤怒或者無語,以至您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去應對,那麽您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保持沉默。也許在這之後您就會得到一個結論:有的時候視而不見便是上策。或者您決定采取與之前不一樣的處理方法,隻需要幾秒鍾的時間,奇跡就會發生!這隻需要你說一句“嘿,我必須得再好好琢磨一下這事兒”,或者停頓一會兒,在此期間什麽也別說(相較於麵對沉默者的人,此刻沉默者往往會覺得更為難受)。隻要您不因為條件反射而立刻做出回擊,那您一般是不會做錯什麽的。

先發製人很多時候隻是先發,但未必能夠製人!

就這樣,我們又講到了“改變”他人這一日常策略上來了。這個過程極大地開闊了我們的視野:之前我們的視野僅限於下意識地希望“他人”會去做這或是做那,現在我們著眼於自己,也就是我們自己的自發性反應(“自動駕駛”)以及我們自己的各種行為可能,同時也因此著眼於我們在與人交往中的個人責任。一旦我們關閉自動駕駛,並且開始認真地思忖如何以一種更為明智的方式達到我們的目的,那麽我們成功的概率便會大大上升。關鍵問題是:我到底該如何來改善自己的行為,才能使別人能夠按照我的意願去行事?我雖然不能夠去改變別人,但是我能夠給他人提供一個其他行為的機會,如此一來,他人(也許)會有所行動。這就是我要說的秘訣,不那麽複雜,但實施起來並不總是那麽容易。

我的一位朋友曾經絕望透頂:她十五歲的女兒朱莉在兩周之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之前,朱莉一直都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的形象,如今,她不僅違反規定給自己打了鼻環,還在頭發上裝了綠色的條紋,不僅如此,她的成績也突然一團糟了。她之前在班上可一直都是尖子生。最近她總把自己死死地關在房間裏麵,聽那些震耳欲聾的“可怕”音樂,帶一些“奇奇怪怪的”朋友來家裏麵。每次我碰到我的這位朋友的時候都會聽到一些關於朱莉的新故事:朱莉喝斷了片兒,因為酒精中毒進了醫院;朱莉把她那特別貴的皮背包說送人就送人了;朱莉差一點兒留級;朱莉不願意繼續練習彈鋼琴了。

朱莉會不會吸毒?現階段最嚴峻的情況是:朱莉想要退學,然後搬出去,去做一個木匠的學徒工。朱莉的媽媽為此嚐試了一切她能想到的:軟禁朱莉,並且不準她開派對,減少她的零用錢,並承諾給她一些獎勵,也求過她,也威脅過她。但她現在不再那樣做了,而是把女兒的話聽進去了:“很好,如果這真的就是你想要的生活,我們會支持你的,而且隻要你到了十六歲就可以搬出去住。最好你現在就開始物色一間出租屋。我們每個月可以給你五百歐,一直到你的學徒生涯開始為止。除了房租,之後你必須自己負擔一日三餐、衣服還有一些其他的開銷。你是想現在就去申請還是先做一個實習看看呢?”

朱莉因此明顯感到了沮喪。在她參觀了一些帶家具的出租屋,而且在木工車間實習了一周後,她之前的宏圖大業就此擱淺。現如今,朱莉總是住在家中,矛盾雖有,但都在可控範圍內。而且她打算去參加文理中學的畢業考試,她極有可能以一個還不錯的平均成績通過這場考試。

這招行不通?那就換個新思路吧!

盡管我自己沒有小孩,但是我能夠理解我的這位朋友的擔憂——我曾經也是一位叛逆的青春期少女,在很多方麵還和朱莉很像呢(在這裏必須得感謝我的母親,她和我共同度過了這段艱難的階段)!青春期少男少女們的父母也許更能夠理解這種憂愁。朱莉母親的智慧很令我欽佩,她在某一刻突然意識到常規的方法可能並不奏效,隨即嚐試了一種新的方法。當然,這種方法也不是百發百中,但那個時候她有其他的選擇嗎?讓矛盾繼續升級,造成我們可以預見的可怕後果?如果什麽東西一直嚐試,但始終未能成功,那真的應該去試一下新的方式方法。有人說:一直重複做同樣的事情但是卻期待得到不同的結果,這真的是瘋了——即使這句話不是(大多數人這麽認為)從愛因斯坦嘴裏說出來的,對我來說也是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