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賞析

別看黑胡蜂個頭不大,卻是捕獵的一把好手,為了讓後代有充足的食物,它們甚至建造起專門存放獵物的房子,也難怪被稱為“殘忍的泥瓦匠”了。

閱讀批注

和普通的胡蜂相比,黑胡蜂似乎沒什麽特別的。它們身體的顏色相同,一半是黑色,一半是黃色。它們的腰身都非常細,盈盈一握。休息的時候,它們的翅膀都橫折成兩半,不會平平地展開。[1]

黑胡蜂也是建房子的一把好手。它的房子不會是一條普通的地道、一個不起眼的小洞,看上去就寒酸簡陋。它會用灰漿和石頭來蓋房子,是真正的泥瓦匠。

不過黑胡蜂蓋房子的目的可不是給自己住,而是為了安放它的獵物。它要用這些可憐的獵物來喂養自己的孩子。[2]

黑胡蜂通常會選擇在露天環境下蓋房子。堅固的岩石、粗壯的樹枝,都是不錯的選擇。地點選好之後,它就要開始真正的行動了。

它會先用泥灰和小石子壘砌起一堵大約三毫米那麽厚的環形圍牆。接下來,黑胡蜂的任務就是在最幹燥的地方幹活兒。它伸出大顎把泥灰都聚集在一起,用口水弄濕它們,攪拌成黏稠的泥灰漿。[3]這些泥灰漿就像我們鋪路用的水泥,能夠很快凝結、幹燥,以後下雨也不用害怕了。

再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找足夠多的石頭。那些長期泡在水裏十分光潤的小石頭正是黑胡蜂需要的。它會根據石頭的大小和硬度,選出自己滿意的材料。

黑胡蜂是怎麽造出圓形的屋頂的呢?[4]

我覺得它真的是聰明極了。首先它會在泥灰漿凝固之前把石頭分散地鑲嵌進去。然後等牆壁達到一定高度後,讓牆壁向中心彎曲。這樣一個圓形的屋頂就蓋好了。

黑胡蜂還會在屋頂上留一個圓孔,像形狀好看的花瓶瓶頸。這個圓孔等黑胡蜂產完卵後,就會被封起來。

我在黑胡蜂的蜂窩裏找到了很多昆蟲的幼蟲,這就是它為孩子們提前準備好的食物,這些昆蟲幼蟲大多是小蝴蝶。

不過有趣的是,每個蜂窩裏麵存放的昆蟲幼蟲數目不一樣,有的放了五隻,有的放了十隻。為什麽蜂窩和蜂窩之間的差距會這麽大呢?[5]

為了找到答案,我連續觀察了幾個月。

經過我的細致觀察,我發現每個蜂窩裏麵的黑胡蜂幼蟲的性別都不一樣。雌性黑胡蜂幼蟲的身體是雄性黑胡蜂幼蟲的兩倍,為了讓它們更好地成長,雌性黑胡蜂居住的蜂窩裏麵的食物會是雄性黑胡蜂的兩倍。

而且最神奇的是,黑胡蜂母親似乎具備一種神奇的能力,它可以事先判斷出自己產下的寶寶到底是雄性寶寶還是雌性寶寶。然後,它會根據寶寶的性別,提前儲備好相應數量的食物。多神奇!

一天,我看到蜂窩裏麵的黑胡蜂幼蟲已經把媽媽準備好的食物吃掉一些了。為了方便觀察和研究,我把它們抓回家飼養。

我用一個舊毛筆盒做成房間,裏麵鋪上沙子做床,再把幼蟲的食物放在沙**。我可是著名的昆蟲生活觀察家,我相信一定能養好這些小家夥的。

然而,我失敗了!!!被我抓回來的這些黑胡蜂寶寶寧願餓死也不願意吃一口我準備的食物。[6]

為什麽?

難道是我拆蜂巢的時候不小心弄傷了幼蟲寶寶?還是它們被我移動的時候受到了陽光的驚嚇?反正不管什麽原因,這一次的實驗結果告訴我,這些幼蟲隻要離開蜂巢就會死亡。

於是,為了觀察它們,我隻能再次來到它們真正的家。我用刀和鑷子在它們的屋頂小心翼翼地開了一個小洞,我從這個小洞望進去,看到了非常有趣的事。

黑胡蜂的卵,不是掛在食物上的,而是用一根細如蜘蛛網絲的細絲輕輕吊在屋頂上。一陣風吹過,這些嬌嫩的卵便會隨風搖擺。黑胡蜂準備的食物堆放在卵的下麵,它們竟然是活的![7]

黑胡蜂寶寶破繭而出以後頭會朝下,倒掛在天花板上,那根細絲旁邊會多一個扁平的套子,這個套子是幼蟲穿行用的通道。

黑胡蜂幼蟲餓了的話,就會從套子裏滑下來,仔細挑選自己的食物。當毛毛蟲預感到危險輕輕蠕動起來時,幼蟲會害怕地趕緊撤退。什麽時候毛毛蟲不動了,它們再從套子裏滑下來。它們總是腦袋朝下,撅著屁股吃飯,這樣方便隨時撤退。

等黑胡蜂寶寶長大了,再也不怕毛毛蟲了,尤其是長時間餓肚子的毛毛蟲。它們會像真正的戰士一樣撲到毛毛蟲身上,飽餐一頓。

黑胡蜂媽媽用其他昆蟲的幼蟲來喂養自己的幼蟲的行為,真是可怕呢。[8]

閱讀賞析

作為一部科學著作,《昆蟲記》不僅因豐富的科學知識備受稱頌,也因其飽含人文哲思更顯可貴。法布爾始終不吝嗇向讀者分享自己的心情,並常常毫不掩飾地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表達出來。在本篇的結尾,作者就直抒胸臆地表達了對黑胡蜂殘忍的育兒行為的感慨。

直接抒情是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表明愛憎態度的抒情方式,通常不借助其他事物,直截了當地宣泄情感。另一種抒情方式是間接抒情,顧名思義,間接抒情是借助其他意象間接地抒發感情。我們常見的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誌等,間接抒情往往更加含蓄內斂,其情緒婉轉,餘韻悠長,耐人尋味,在寫景狀物的文章中經常被使用。無論哪種抒情方式,最重要的都是對作者的情感進行真實地呈現,如果能做到情感的自然宣泄,任何一種抒情方式都能因其真誠而產生巨大的感染力。

閱讀延伸

1.試著從《昆蟲記》中再找出一篇使用了心理描寫的文章,分析這種描寫手段在文中有什麽作用。

2.文中作者為了進行研究設計了幾次實驗,實驗的內容和目的分別是什麽?

3.文章結尾處對黑胡蜂幼蟲進食過程的描寫使用了哪種描寫手段?作用是什麽?

[1] 外貌描寫 用普通胡蜂與黑胡蜂進行對比,通過對二者相同點的介紹,讓讀者快速形成對黑胡蜂的印象,便於讀者理解。

[2] 開篇點題 在這兩段中,作者先點出黑胡蜂是“建房子的一把好手”,緊扣標題的後半部分,說明黑胡蜂是“泥瓦匠”,隨後介紹房子的用途是安放獵物來喂養孩子,進而表現了它“殘忍”的一麵。

[3] 動作描寫 作者用詳細的動作描寫還原了黑胡蜂是如何砌起圍牆、調出泥灰漿的,通過作者的描述,讓我們對黑胡蜂的建築技巧有了更具體的認知,也進一步說明了它們作為“泥瓦匠”的過人之處。

[4] 設問 設問除了能強調某部分內容,還使文章層次清晰、結構合理。此處設問句單獨成段,提示這一部分將重點介紹黑胡蜂建造屋頂的方式,同時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5] 設問 和上文的設問相同,此處提示下文會介紹為什麽黑胡蜂蜂窩裏的幼蟲數目不一樣。

[6] 心理描寫 即使是著名的昆蟲生活觀察家,也會做出失敗的判斷。法布爾十分大方地向讀者分享他失敗的經曆,這一段心理描寫顯示出他隨和樂觀的性格,也讓讀者更加好奇後文的發展。寫好心理描寫,重在對人物進行細致的分析,從而使心理描寫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行為邏輯,心理描寫重在真情實感,切忌無病呻吟。

[7] 細節描寫 此處揭示了幼蟲拒絕進食的原因,解答了前文中提出的問題,作者通過細節描寫生動還原了黑胡蜂卵是如何被孵化的,也用“細絲”“輕輕”“嬌嫩”“隨風搖擺”體現出黑胡蜂卵的幼小。

[8] 抒情 通過觀察,作者再次證實了黑胡蜂的“殘忍”,並不由得發自內心地感歎黑胡蜂媽媽的“可怕”。這種直接抒情的方法也被稱為直抒胸臆,能夠直觀地表達作者的所思所想,相較間接抒情更加坦率真摯,能夠產生直擊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