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賞析

前麵介紹了那麽多神通廣大的昆蟲,想必你關於昆蟲的知識又豐富了不少。在這一篇中,法布爾將帶領讀者回歸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昆蟲——菜青蟲。眾所周知,菜青蟲是一種害蟲,它不僅胃口大,破壞能力又強。不過別擔心,人類早就掌握了對付它們的妙招!

閱讀批注

說到菜青蟲,大家可都不陌生吧。這種小蟲子可是赫赫有名,如雷貫耳呢!要是有個害蟲排行榜,它絕對能“名列前茅”!它可是分布最廣泛,危害最嚴重的害蟲了。[1]

我們常常在卷心菜裏見到這種蟲子。它把卷心菜當成了自己家,隨意在裏麵撒潑打滾,把卷心菜的葉子都吃光,把自己養得肥肥的,把農民伯伯氣死了。[2]

菜青蟲的媽媽菜粉蝶喜歡把蟲卵產在卷心菜的菜葉上,卵囊裏麵有小小的胚胎,它們安全平穩地吸附在那裏,一點兒不客氣的在這裏安了家。

過一段時間,菜青蟲幼蟲長大了,它慢吞吞地從卵囊裏爬出來,開始不斷地啃食卷心菜的菜葉,給自己輸入營養成分。雖然這時它們還很小,隻有兩毫米那麽大,但是它們的胃像無底洞一樣,怎麽都填不滿。不一會兒,一片菜葉就被它們啃食幹淨了,隻剩下葉脈和葉柄,運氣好點兒的話,卷心菜還能活,運氣不好,一整株卷心菜就這麽死了。

它們把糞便排在菜心上,造成大麵積汙染。汙染了這一塊兒還不夠,它們挺著胖胖的身子重新轉換戰場,接著大吃大喝,絲毫沒有愧疚的意思。淺橘黃色的大胖身子上長著稀疏的白色纖毛,小腦袋烏黑發亮,模樣倒是不錯,就是心腸太壞了。[3]

菜青蟲對卷心菜的喜歡達到了癡迷的程度,隻要它們看到綠油油的菜地,就想著一定要征服這塊地上的所有卷心菜。它們的家族很龐大,成員眾多,關係千絲萬縷,來到新戰場之後,大家各自散開,尋找自己的地盤,然後無條件地征服自己的目標。

它們的關係不錯,雖然有競爭,但彼此不至於紅臉,反正每年夏天卷心菜有的是。它們互助互愛,保持著一定的聯係。每隻蟲子都吐著細絲,這些細絲掛在菜葉之間,像一條條路。[4]這些小家夥靠著成員之間的相互幫助,在菜地裏編織出一片交通網,任它們隨意走動。當然,這種網很細,我們用肉眼是看不到的,隻有在放大鏡的幫助下,才能看到這些小家夥的傑作,並忍不住發出感歎。

沒過多會兒,小菜青蟲就要再一次發生蛻變。它們的身子依然還是橘黃色的,不過上麵會出現一些黑色的小點,夾在白色的纖毛中十分明顯。這時的菜青蟲個頭兒很小,它們花光所有力氣來進行蛻皮,因此需要靜靜地躺三四天恢複精力。

等它們恢複好了,又來精神了!興致勃勃地衝向鮮嫩的菜葉,恨不得一口氣全吃光了。這些卷心菜在小家夥們的瘋狂肆虐下,變得像篩子一樣,一片完整的葉子都找不到。[5]我一邊偷偷觀察它們,一邊忍不住發出感歎,它們應該是目前為止我看到的胃口最好的昆蟲了!

菜青蟲的巨大破壞力常常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農民伯伯會想出好多辦法來對付它們!古代的時候,人們會在菜地的中央立一根木樁,在木樁的頂上放一個被太陽曬得非常白的馬頭骨,要是母馬的頭骨會更好,現在多改用蛋殼。據說這個奇怪的裝置能很好地吸引菜青蟲,將它們殺光。

我十分不理解這樣做的原理,便向農民伯伯請教。他們告訴我說木樁上的蛋殼被太陽照得閃閃發光,菜粉蝶媽媽們十分喜歡在這樣的地方產卵。等幼蟲從卵囊裏爬出來的時候,它們會被炙熱的太陽光烤死,就算不能把它們烤死,這裏也沒有食物,餓也能把它們餓死。僥幸存活下來的不是沒有,但可以說十分少了。

我覺得人類的智慧真是無窮,古代的科技並不發達,生活條件也沒有現在好,受教育的程度更沒有現在這麽高,但是那時候的人可以想出這樣的好點子,而且這種方法一直流傳至今,基本上沒有改變,小小的菜青蟲雖然魔高一尺,但人類的無限智慧更是道高一丈。所以,小家夥們也隻能自認倒黴了。[6]

閱讀賞析

在本篇中,法布爾向讀者介紹了臭名遠揚的菜青蟲,並表達了對這種害蟲惡行的批判。相較於前麵章節的許多昆蟲,菜青蟲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昆蟲,讀者對它們或多或少已經有一些了解,這雖然降低了作者普及知識的難度,但也對寫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往往我們在刻畫一種被他人熟知的事物時,容易流於俗套,難以寫出新意,但閱讀《昆蟲記》你會發現,法布爾總會找到新奇的視角帶讀者重新認識昆蟲。

俗語說“魔鬼藏在細節裏”,法布爾不僅寫菜青蟲們如何吃卷心菜,還寫到它們如何借助卷心菜繁育後代,如何破壞卷心菜,以及它們與農民圍繞卷心菜進行的曠日持久的鬥爭,這一切都是從菜青蟲一個小小的習性裏挖掘出來的。法布爾能將菜青蟲吃卷心菜的一個行為寫盡、寫透,寫出讀者們忽略掉的或尚未發現的細節,也就使得文章獲得了與眾不同的魅力。在進行寫作練習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勤觀察、多思考,才能發現細節裏的精彩。

閱讀延伸

1.文章中多次提到農民對待菜青蟲的態度,這對於表現文章的主題有什麽作用?

2.作者是如何層層遞進地表現菜青蟲對卷心菜的危害的?

3.再從文中找到一處描寫菜青蟲破壞卷心菜的細節描寫,分析它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1] 開篇點題 作者開篇就點明菜青蟲是有名的害蟲,由此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2] 擬人 作者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還原了菜青蟲隻顧自己吃飽,肆無忌憚地啃食農民的作物的囂張模樣。

[3] 擬人 作者對菜青蟲的“控訴”層層遞進,此處更是詳細地描寫了它如何一邊揮霍一邊破壞蔬菜的,作者還通過菜青蟲的無恥行為揣摩它的心理,認為它“絲毫沒有愧疚的意思”,進一步表明自己對菜青蟲的控訴,即使有還不錯的顏值也無法改變作者對它惡劣行為的不滿。

[4] 比喻 作者將菜青蟲吐出的細絲比作路,既形容了它們四通八達的樣子,也說明了細絲的交通作用。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目的是把抽象的事物變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淺顯,這一句中喻體“路”的選擇兼顧了形象和功能的合理性,使得比喻既生動又貼切。

[5] 比喻、側麵描寫 菜青蟲的破壞力有多強呢?作者用側麵描寫給出了答案。此處作者沒有直接給菜青蟲的破壞力下結論,而是通過被它們啃食過的卷心菜的慘狀來表現。“變得像篩子一樣”“一片完整的葉子都找不到”可見菜青蟲食量驚人、破壞力巨大。

[6] 心理描寫 在了解農民如何對付菜粉蝶後,作者不由得感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看到惡貫滿盈的菜青蟲被人類製服,作者也長舒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