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賞析

提到蟋蟀,我們一定都會馬上想到夏夜裏它響亮的叫聲,這讓它成為昆蟲界公認的音樂家。但你知道蟋蟀還是天生的建築師嗎?讓我們跟隨法布爾一起了解一下蟋蟀的另一重身份吧!

閱讀批注

夏天的時候我們總能在草叢裏看見我們的老朋友——蟋蟀。蟋蟀在昆蟲界比較有名,因為它不僅是出色的建築師,也是有名的音樂家。[1]

說起建築師,蟋蟀可是當之無愧。自然界大部分昆蟲是不具備建造房屋的技能的。它們經常搬家,所以往往會隨便選擇一個臨時避難的房子。假如遊玩時看到了比較中意的地方,就會臨時起意把家定下來。總之,它們隻要保證自己不被風吹著雨淋著就行。房子?隨便!

因為它們對房子的執念不深,要求也不高,導致它們建造房屋的技能明顯不足。它們不需要麵積很大的房子,也不需要華麗的飾品來裝飾自己的房子。要說它們最在意什麽,估計答案會是地段。對,它們對房子的地段還算是比較在意的,比如房子附近的食物是不是豐富,景色是不是迷人。

可蟋蟀不是這樣的。[2]

蟋蟀是天生的建築師,與生俱來的與眾不同。它們不像其他昆蟲那樣隻要有個能睡覺的地方就心滿意足了。它們對房子有不同的理解,也會為自己的小家付出很多心血。

蟋蟀天生孤僻,喜歡獨居生活。當它們稍微大一點兒之後,就會離開父母找個自己喜歡的地方去建造屬於自己的小家。

它們在房子的選址一事上很用心,很慎重,要求也很多。比如這地方要足夠穩固安全,也要足夠溫暖舒適。隻有這樣它們才有安全感。

蟋蟀在建造房子的時候,絕不會為了圖省事而選擇一些“看上去”十分穩固的地方,比如一些天然形成的遮風擋雨的地方;更不會偷懶去住那些現成存在的家。

它們要看房子的周圍排水是否通暢,陽光是否充足。隻有當這些條件都滿足時,它們才會決定在這裏生活。

蟋蟀選好自己要住的地方後,下一步就是耐心裝飾自己的新家。通常,蟋蟀會把自己的家弄得盡量不被別人發現。它們會選擇草叢茂盛的地方,這樣方便遮住新家的門口,保證自己不被打擾。從神秘的洞口往裏麵走會有一條二十多厘米長的隧道。隧道根據地勢不同,可能是彎曲的,也可能是垂直的。[3]

蟋蟀通常會把自己的家做一些隔斷,比如有可以自由活動的客廳和專門睡覺的臥室。臥室通常比較寬敞,裝飾得也會更細致一些。[4]

做完這些,一個屬於蟋蟀的家算是初具規模了。你以為這就結束了?不是的!蟋蟀對自己的要求很高,隻要有工夫,它們就會不斷地對牆壁進行修整。

餓了的時候,它們會從家裏麵出來,一邊曬太陽,一邊吃點兒青草,高興了再吼幾嗓子,小日子過得幸福極了。[5]

蟋蟀還有一個特點,它們和兔子一樣都不吃窩邊草。原因不用說,大家也知道吧。對的,就是因為草是用來遮掩洞口的,所以蟋蟀吃草的附近一定沒有蟋蟀窩,至少沒有它自己的窩。

蟋蟀不是天生的樂天派,它們雖然有了穩定的住宅,但仍然很謹慎,時刻注意著外麵的風吹草動。

我發現不管我們走得多輕,這些小東西總能馬上感覺到,迅速做出反應,隨時準備跑路。當我們還以為自己神不知鬼不覺的時候,它們其實早就跑得不見蹤影了。

蟋蟀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多子。雌蟋蟀的腹部末端有一根產卵管,產卵時會插入土中。每一次產卵差不多能產下五六百個蟲卵吧。這些卵孵化以後,像灰白色的長瓶子,頂端有一個很整齊的圓孔。再過差不多兩個星期左右,蟋蟀從卵變成若蟲,前端長出兩個又大又圓的黑點,在長瓶子的頂部,有一條薄薄的突起線,殼將來就是從這條線上裂開的。[6]

到了一定時間,裏麵的小家夥開始使勁往外頂。殼被它們頂開之後,蟋蟀就從“瓶子”裏跳了出來。這時候的蟋蟀穿著一身訂製的緊身衣,當它把緊身衣脫掉後,我們能看到它們的顏色是灰白色的。

這個時候它們的身體還很虛弱,體格還沒有一隻跳蚤大。一天一夜之後,小蟋蟀的身體變成了黑色,模樣和成年的蟋蟀差不多,不過小蟋蟀的胸部還保留著一圈灰白色。

它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新鮮有趣,高興地蹦來蹦去,時不時用它的長觸須試探。

天氣轉冷時,蟋蟀要著手準備建房子了。它們精挑細選之後,會選擇一個草叢茂盛的地方開始建造自己的房子。

它們用前足挖地,用大顎咬掉比較大的石塊。一開始,它們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氣似的,工作進展得很快。但一會兒它們就累了,等歇夠了,才又接著幹活兒。[7]

它們會先把房子的主體建好,如果有突發狀況或者一些緊急情況發生,它們至少能應付一下。主體建好之後它們才會著手去做那些裝飾房子的精細活兒。

它們不會一次性把所有活兒都弄完。今天弄點兒,明天弄點兒。即便在寒冷的冬季,我們還能看見它們往洞外扔土。大概這種精細活兒它們會幹一輩子,什麽時候想起來了或者覺得哪不夠好了,就開始修修整整。總之,這種活兒大概會做到死。

蟋蟀的天分還表現在音樂造詣上。它們是天生的音樂家。

四月末,不用我們記著,小家夥們會用它柔美的歌聲告訴我們,它們就在附近呢。不過歌唱的方式可能略有不同,有可能是獨唱,也有可能是大合唱。[8]

蟋蟀是如何演奏出如此動聽的音樂的呢?

為了找到答案,我抓了一隻蟋蟀,花了一些時間偷偷觀察它。我發現它的樂器很簡單:一張簡單的弓,上麵有一個鉤子和一層振動膜。

蟋蟀的右翼鞘通常蓋著左翼鞘,除了後麵的部分和轉折處包在體側的一部分,其餘的都被蓋住了。

兩個翼鞘的構造是完全一樣的,上麵長著細脈,平鋪在蟋蟀的背上,側麵的部分突然斜下成直角,緊裹著身體。當我揭開一個翼鞘看時,發現蟋蟀的翼鞘是淡紅色的,前麵是一個大三角形,後麵是一個小橢圓形,上麵有模糊的皺紋。這兩個地方就是蟋蟀的發聲器。

大三角形的尾部邊沿上有兩個彎曲平行的脈線,脈線當中有一個空隙,空隙中有五六條像梯子一樣的黑皺紋,這是供摩擦用的,可以增加弓的接觸點數目,增強振動感。

下麵圍繞空隙的兩條脈線中那條看起來像鉤子的就是弓。弓的上麵長有一百五十個齒,嵌在對麵翼鞘的梯級裏。蟋蟀有四個發聲器,上麵兩個由摩擦器械的震動發聲,下麵兩個直接摩擦發聲。四個發聲器同時振動可以把音樂聲傳到數百米之外。[9]

一開始我以為蟋蟀的兩個弓都有用。但是經過觀察我才知道,幾乎所有的蟋蟀都是右翼鞘蓋住左翼鞘。即便人為地把它們的左翼鞘蓋在右翼鞘上,它們自己也得給調整過來。

蟋蟀還可以調節聲音的高低和節奏。假如蟋蟀想發高一些的聲音出來,隻要把翼鞘稍稍抬高即可。相反,當它們想發出低一些的聲音時,隻要壓低翼鞘就可以了。

很神奇吧!

閱讀賞析

《昆蟲記》詳細描繪了各種昆蟲的形態和習性,既有科學的理性又有文學的感性,其中記錄了各種昆蟲為生存繁衍做出的不懈努力,也飽含著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命的哲思。

在這一篇文章中,法布爾用細致入微的觀察讓讀者重新認識了蟋蟀這種吵鬧的小生物,在進一步了解它們作為“音樂家”的身份之外,也讓讀者發現了它們作為“建築師”的另一麵。我們看到作者使用大量的細節描寫,力求準確無誤地記錄所觀察到的事實,也使用了諸如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將知識和趣味和諧地融於一體。

最常見的事物卻往往最難寫,這就要求我們進行更加細致的觀察並將這種習慣長久地堅持下去,才能找到事物的典型特征和與眾不同之處。細節的分量雖輕,容量卻大,相信在長期積累和實踐中,你會發現細節的萬千妙處。

閱讀延伸

1.本文表現了蟋蟀的哪些特征?這些特征在文章中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2.作者通過哪些角度證明了蟋蟀是天生的建築師?

3.試找出文中作者觀察研究蟋蟀的段落,分析此處體現了作者怎樣的精神?

[1] 比喻 開篇點題,明確全文的主人公的同時奠定文章的主題。好的開頭可以使讀者迅速進入故事,抓住作者的表達重點。

[2] 反襯 作者先介紹自然界中的大多數昆蟲不具備建造房屋的技能和缺少居住要求的特征,反襯出蟋蟀的與眾不同。反襯是利用與主要形象相反或不同的形象,從反麵襯托主要形象,運用反襯可以更鮮明地表現主題。

[3] 細節描寫 作者通過細節描寫,從位置、長度、形狀等方麵詳細介紹了蟋蟀家中隧道的樣子。寫作時要選擇能夠表現對象特點的部分,注意抓典型特征、找典型細節,這樣才能突出文章中心,從而給讀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 擬人 蟋蟀的家其實是它的洞穴,作者用人類房屋的格局描述它的功能分區,既能便於讀者理解,也讓蟋蟀建築師的形象更加生動有趣起來。

[5] 擬人 作者賦予蟋蟀人類的情感,作者刻畫蟋蟀愜意生活的同時,也流露出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

[6] 細節描寫、比喻 對目標進行仔細的觀察是寫好細節描寫的前提。作者不僅要觀察它產卵的方式,也要花費時間研究卵孵化的過程,如果沒有花費大量的時間觀察,就很難形容出如此真實具體的蟋蟀繁育過程。

[7] 動作描寫 小小的蟋蟀為了生存和繁衍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動作描寫讓蟋蟀們的工作過程更加真實、生動。

[8] 擬人 蟋蟀們不僅能唱,而且會唱,甚至有獨唱和合唱兩種形式,進一步證明了它們是“天生的音樂家”。

[9] 白描 “白描”是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白描不寫背景、不求細致、不尚華麗,這裏用客觀的描述,從造型、角度、紋理、結構等方麵對蟋蟀的“樂器”進行描寫,通俗易懂又飽含理性的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