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賞析

在本篇中,我們將跟隨作者重溫一段長達數月的科學觀察,了解鬆毛蟲從蟲卵到成年的成長曆程。讓我們一起走進法布爾的花園,看看這些小家夥是怎樣生活的吧!

閱讀批注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園子裏的鬆樹變禿了!我嚇了一跳,趕忙跑出去看發生了什麽事。我發覺鬆樹上不知什麽時候來了一夥客人,這夥傲慢的客人也不跟我打招呼,忽然就跑到我的地盤上來撒野。還把我好好的鬆樹折騰成了光杆司令,簡直太沒有禮貌了。[1]

這夥沒有禮貌的客人就是鬆毛蟲,我看它們吃得胖胖的、圓圓的,一想到這都是糟蹋我的樹換來的就氣不打一處來。我拿了一根長叉子戳它們的老窩,可是這些小家夥倒是頑強得很。我搗毀一個,它們就再建一個,累得我筋疲力盡,它們好像玩得不亦樂乎。

我想我不能整天跟它們較勁啊!再說體力上也不允許啊。於是對於這些死皮賴臉的小家夥,我換了一個思路,決定觀察它們的一生。

我沒有繼續趕它們走,算是默認了它們擁有這棵鬆樹的暫時居住權吧。不過這些小家夥還挺得寸進尺,見我不攆它們了,幹脆在我家大門附近搭了差不多三十個窩,每天樂嗬嗬地在我眼皮子底下爬來爬去。[2]

這種鬆毛蟲也叫“列隊蟲”,顧名思義這些小家夥不管什麽時候總是排著隊進進出出。我看了覺得越來越有趣,認認真真記起了它們的觀察日記。

每年八月上旬,我家鬆樹枝端的深綠色鬆葉裏,總能看見許多白色的小圓柱體。這些圓柱體中有鬆毛蟲產下的卵。之所以把卵產在這兒,是因為這裏隱蔽不容易被發現。不得不說這些厚臉皮的小家夥倒是還挺聰明。

這些小圓柱體就像微型的小手電筒,差不多有兩厘米長、零點四厘米寬。圓柱體的表麵類似絲織品,顏色是白裏透著點紅。圓柱的頂端被層層鱗片覆蓋,像房子上的瓦片一樣。[3]

這些鱗片比想象中軟,摸上去很舒服,一層一層包裹在小圓柱上,給圓柱裏的蟲卵遮風擋雨。看著這些絨毛,我納悶了,它們是從哪兒來的呢?

我觀察了幾天後發現,這些絨毛都是鬆毛蟲媽媽自己身上的,它為了給孩子們創造一個溫暖的生存環境,把自己身上的毛一點兒一點兒弄下來。不得不說鬆毛蟲媽媽可真偉大啊。

我拿了幾個蟲卵回實驗室研究。我用鑷子拔掉上麵的絨毛,藏在裏邊的卵終於露出來了。這些卵就像白色的小琺琅珠一樣可愛。[4]每個圓柱裏麵大概有三百個卵,它們都是一個媽媽生的。這些卵不能胡亂擺放,要碼整齊了。

蟲卵孵化的時間大約是九月份。我把那些鱗片做成的房頂一點兒一點兒掰下來,看見圓柱裏麵無數黑乎乎的小腦袋,似乎都想趕緊到外麵的世界來看看。

這些小蟲子外表呈淺黃色,頭大,差不多是身體的兩倍。它們爭先恐後爬出來以後就要找東西吃了。食物是現成的,鬆葉要多少有多少,身邊的吃完了,爬到別的樹上去吃也沒什麽不行,反正有的是。如果小家夥們不小心湊到一起了,它們還知道排隊,這點倒是挺值得提倡的。

看它們白白胖胖那麽可愛,我忍不住拿鬆葉逗弄它們,它們衝我晃頭晃腦的,看的人心都化了。[5]

鬆毛蟲從卵裏出來後,馬上開始搭帳篷。帳篷是用一些薄綢做成的小圓球,搭在幾片葉子上。天氣熱的時候,鬆毛蟲躲在帳篷裏不出來,什麽時候天氣涼快了,它們才晃頭晃腦地出來找吃的。

一天一夜的時間,小家夥們的帳篷已經有榛子仁那麽大了,再過兩個星期,帳篷能變成蘋果那麽大。你以為鬆毛蟲把帳篷搭得這麽大是想在這兒定居嗎?你錯了,這不過是它們的一個臨時住所罷了。[6]

冬天的時候,它們還會搭一個更大、更結實的帳篷。要說小家夥們還挺有福氣,好多昆蟲找吃的都需要離家很遠才能找得到,但這些小可愛可以在家門口一邊吃鬆葉一邊搭帳篷,真是幸福。不過也不是它們不想去別處找吃的,主要是這些小家夥剛出生沒多久,如果冒冒失失離家太遠的話,它們可能會遇到危險。

不過總吃家門口的鬆葉,還有一個大弊端。帳篷畢竟是搭在鬆葉上的,鬆葉都被吃光了,帳篷也就失去了支撐,隨時都有塌的可能性。不過鬆毛蟲不在意這些,房子塌就塌,塌了再蓋嘛!沒了帳篷,小家夥們就爬到別的地方去搭一個新帳篷,甚至有時會爬到樹尖上。

鬆毛蟲長到現在,模樣開始發生變化了。它好像換了一身新衣裳似的,背上長出了六個紅色的小圓點,圓點旁邊長出了紅色和粉紅色的剛毛,紅點裏又長出金色的小點,身體兩側和肚子上的毛則全是白色的。[7]

進入十一月份,天氣逐漸冷了,鬆毛蟲準備爬到鬆樹的高處或樹枝尖上搭過冬的帳篷。它們把一些挨著的鬆葉用網罩罩起來。這樣搭好的帳篷牢固,而且空間大,從外麵看就像個雞蛋。

帳篷頂上有很多圓洞,這是帳篷的門,鬆毛蟲就是從這裏爬上爬下的。帳篷外麵的鬆葉尖上有一張用絲織成的網,下麵就是它們的陽台,鬆毛蟲們非常喜歡在這裏曬太陽。

鬆毛蟲曬太陽的時候特別搞笑,像疊羅漢似的一個壓著一個。不過你可別光顧著笑,它們這樣做是有道理的。它們整整齊齊地躺在絲網下麵,這些絲網可不是普通的絲網,它能減輕陽光的照射強度,不至於把它們曬爆皮了。

這些小家夥平時不太注重個人衛生,帳篷裏堆滿了它們吃剩的碎屑,還有它們的蛻皮,當然糞便之類的排泄物和其他垃圾也是滿滿當當的。

夜裏,鬆毛蟲們都在帳篷裏休息。早上十點鍾,它們準時爬起來換個地方繼續睡。小家夥們喜歡堆在一起曬太陽,反正它們也沒什麽事,一天到晚就是吃吃睡睡。

晚上六七點鍾時,它們睡醒了,開始各自回家。回家的路上它們也不閑著,小家夥們總是想往房子裏加一些新的鬆葉。所以它們會一邊走一邊吐絲,它們的帳篷變得越來越大,也越來越結實了。

每天它們都雷打不動地花兩個小時來做這些事情,它們覺得,雖然現在辛苦一些,但到了寒冷的冬天,如果它們可以睡在溫暖的帳篷裏,那現在的辛苦就不算什麽了。[8]

工作了兩個小時以後,鬆毛蟲們該吃晚飯了。它們爬到帳篷外麵,到下邊的鬆枝上去吃鬆葉。

鬆毛蟲穿著紅衣服,三個一群、五個一堆停在樹上美美地吃鬆葉,有的鬆枝承受不住它們的重量都被壓彎了。也不知吃了多長時間,它們終於填飽肚子了。爬回帳篷後,它們要再工作一段時間,在淩晨兩三點鍾左右休息。

為了弄清楚它們都喜歡吃些什麽,我曾經喂它們一些別的樹葉,我發現這些固執的小家夥寧肯餓死也不吃別的東西,看來它們在吃的方麵還挺專一。

鬆毛蟲在樹上來回走動時,總是一邊吐絲一邊織絲帶,然後再沿著絲帶返回。不過,有的鬆毛蟲比較糊塗,有時候走著走著找不到自己回家的絲帶了。無奈之下它隻能順著其他鬆毛蟲的絲帶來到別人家。

好客的主人會熱情地把這位意外來客請進家裏,請它吃好吃的,為了讓客人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主人還會給它們騰地方。當然客人也不能白吃白喝,適當地表現一下自己的誠意,比如主人搭帳篷時,主動幫一下忙,和主人一起吐個絲什麽的。[9]

鬆毛蟲找不到家的概率還挺高的,因此有些帳篷的主人總是能遇到新客人,它的帳篷就會比別的帳篷大很多。

鬆毛蟲覺得大家沒必要分得那麽清,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沒必要。它們的原則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大家一起努力,互幫互助,沒事兒一起吐個絲,讓帳篷更大、更結實,這不是挺好的嘛。

鬆毛蟲的這種觀念倒是挺值得學習的,不管人和人之間還是動物和動物之間,還是人和動物之間,都應該有這樣的觀念。要是每個鬆毛蟲都那麽自私,隻管搭自己的帳篷,看到別的同伴有困難了也視而不見,那結果會如何呢?

我想結果肯定是隻有一小部分鬆毛蟲能搭出大一點兒的帳篷,至少不會比現在的狀況更好。看看鬆毛蟲多聰明,知道“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正因為這些小家夥的得失觀沒那麽嚴重,正因為它們以身作則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原則付諸實踐,才有幸福的生活。[10]

在動物界,大家都認為羊比較笨。認為它們缺少智慧,頭羊到哪裏,羊群就跟到哪裏,就是火坑,它們也一起跳。但我覺得這沒什麽不好的,鬆毛蟲好比是昆蟲界的“羊”,它們也跟羊一樣,絕對服從頭領的指示。

鬆毛蟲始終是單行前進,後麵那隻頂著前麵那隻的尾巴,一隻一隻排下去,整整齊齊。

最前麵的領路人不管是斜著走還是轉圈走,後麵的追隨者一定會跟著。領路人一邊走一邊吐絲,後麵的鬆毛蟲就踏著前麵的絲走,並把自己的絲也吐在那條絲上。就這樣,大家都把自己的絲吐在領路人的絲上,這條絲最後就變成了一條光亮的寬絲帶。

鬆毛蟲這種邊走邊吐絲帶的奇特出行方式,我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鬆毛蟲一般都在夜間出來找吃的,它們走的路彎彎曲曲的,沒有任何清晰的方向性,所以,它們一路留絲,就是為了給自己留下記號,省得迷路。第二,鬆毛蟲出來吃東西的時候,有時候吃著吃著大家就走散了,所以當領頭人號召大家集合時,絲帶就可以把走遠了的鬆毛蟲帶回大部隊,省得隊伍裏落下誰。

這幾天天氣好,鬆毛蟲們打算搞個團建集體出去旅遊一下,欣賞欣賞大自然的美好景致,也順便給自己變蛾找個好地方。[11]

小家夥們收到通知後一個跟著一個出門了,領頭人帶著大家一步步向遠處走去。你可能會問它們的這個領頭人是怎麽選出來的。一開始我也很好奇,觀察了幾天後我發現,這個領頭人選的是相當隨意。反正它們隻需要一個領頭人,至於這個領頭人是誰,它們好像不太關心。

比如有時候偶遇突發狀況隊伍被打散了,小家夥們重新排好隊發現領頭人不見了,馬上就會產生新的領頭人。不過雖然領頭人的當選很隨意,但是要當領頭人可不隨意。這些小家夥隻要當上了領頭人就特別負責,帶著大家尋找適合隊伍走的路線。

鬆毛蟲的隊伍規模不太穩定,最多的時候有兩三百隻,聲勢浩大,排起隊來足有十幾米那麽長。別看隊伍這麽長,但大家都依次按照波浪形的曲線行進,每個隊員都規規矩矩的。有的時候一個隊伍裏隻有兩隻鬆毛蟲。可能隊伍的長短要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吧。

我觀察了幾天之後,有一天突然產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我想考考這些可愛的小家夥們。

如果我把鬆毛蟲的絲路人為進行改變,把它們設計成一個封閉的圓形,那麽這些小家夥會怎麽辦呢?我實在太好奇了,越想越興奮,迫不及待開始實施我的計劃。

我急忙來到院子裏,正好看見幾隻鬆毛蟲正沿著棕樹的大花盆邊轉悠。它們平時就很喜歡在這邊走來走去,這個花盆的沿正好是一個圓形。於是我趕緊人工幹預,把還想往上爬的鬆毛蟲截住,迫使它們改變方向,並用小刷子把地上連接花盆的那段絲線刷掉。這樣,就不會再有鬆毛蟲從這裏爬上爬下了。

隻見盆沿上的那隊鬆毛蟲不停地轉著圈,它們沒有領頭人,隻是一個跟著一個在這個封閉的圓形軌道上吐絲。這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可以無休無止地走下去。它們真的不會改變前進的方向嗎?真的不會發現一絲絲端倪嗎?真的會一直走下去嗎?[12]我不知道答案,但是我猜應該不會吧,或許幾個小時以後它們走累了或者餓了,到時就能發現端倪了,於是我決定靜觀其變。

我去忙了一些別的事情,等我做完回來發現它們還在做繞圈運動。這個結果太讓我失望了。這些小家夥這麽長時間沒吃東西了,肯定早就餓了,隻要它們爬下盆沿,就可以吃到鬆葉了。可是它們就知道在盆沿上打轉,一點兒都不知道變通。

又過了幾個小時,這些家夥已經走得筋疲力盡了,它們拖著疲憊的身體,時走時停,速度明顯慢了。到了晚上十點鍾的時候,這些家夥還在走,我已經困得不行了,我要進屋睡覺。睡覺前我還在想,再過幾個小時,它們總該發現些什麽了吧。

第二天早上一睜開眼睛,我迫不及待跑出去看那些小家夥們怎麽樣了。結果可太讓我震驚了。它們仍然像昨天一樣排著隊,不過大家都沒有朝前走而是原地抱著身子取暖。又過了一會兒,天氣比剛才暖一些了,小家夥們又開始新的一番轉圈運動。

第三天的實驗結果還是一樣。[13]

前一天晚上特別冷,花盆沿上沒有任何可以躲避嚴寒的地方,它們又那麽長時間沒吃東西了,我想它們一定難受壞了。

我過來的時候,看到它們的隊伍已經亂套了。它們彼此靠著取暖。不過我想這應該是好事,隊伍散了之後可以重新選出一位領頭人來,這個領頭人或許機靈些,可以帶它們走出這個鬼地方。

然而我又想錯了。混亂的隊伍馬上重新組合了,組合後的隊伍又開始新一輪轉圈運動。我都要急死了,這些家夥的意誌力和耐力都要把我逼瘋了!

我開始懷疑這個實驗是不是太為難它們了,而且天氣這麽冷,我固執地讓它們一圈一圈地做轉圈運動是不是太殘忍了。[14]夜晚,它們照樣分堆聚在一起,有一些鬆毛蟲擠著擠著就被擠出了絲帶外。

我心想,這對它們來說既是危機也是轉機啊,現在它們脫離了那個怪圈,終於有機會回自己的老巢了,它們會不會把握住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呢?

被擠出絲帶的鬆毛蟲開始向花盆中間爬,但是它們在花盆裏找了一番,沒有找到任何吃的,又再次加入轉圈隊伍裏來。

一天一天過去了,轉眼到了第六天,這天天氣特別好。有幾隻鬆毛蟲可能覺得太熱了想要冒冒險,其中一隻小家夥站在花盆最外邊的沿上,做出跳躍的樣子。有一隻更勇敢,在花盆邊沿上打算滑下去,不過它隻滑了幾步就退回來了。[15]

這時,隊伍已經不是一個封閉的圓形了,隊伍衝散之後又一個新的領頭人誕生了。這個領頭人可不簡單,它帶著隊伍終於找到出路了!

實驗進行的第八天,小家夥們終於沿著盆沿爬了下來。在太陽落山前平安地回到了家裏。我差點兒喜極而泣。

我大致算了一下,這幾天鬆毛蟲在盆沿上一共待了一百六十八個小時,減去疲勞時的停頓或是夜晚寒冷時的休息時間,大概走了八十四個小時,按每分鍾走九厘米計算,總行程接近半公裏。這可真是一場搞笑的長征啊。

過分相信領頭人看來也有不好的時候啊,如果不是這種盲目的信任,它們中至少會有一些小家夥早就找到出路了。但就因為無條件的信任,讓它們一個個都失去了判斷能力,在寒冷的冬夜裏結結實實凍了八天。

不過還好,它們始終抱著希望,一刻都沒有放棄,最終找到了回家的路。雖然幸福來得晚了一些,但畢竟它們都活下來了。要知道它們再找不到路,我可就要放棄實驗了。

到了一月份,鬆毛蟲會進行第二次蛻皮。這時,小家夥的容貌會發生一些變化,可能沒有以前好看了。它們背部中央的毛全都變成了暗紅色,夾雜著一些白色的長毛。背部有八道裂縫,狹長的切口就像厚厚的嘴唇,鬆毛蟲可以隨意操作它們。裂縫打開時,我可以清楚地看見每道口子中間都有一個表麵細膩的無色鼓泡。這個鼓泡很敏感,外麵稍微有點兒動靜,它就縮回去形成一個氣孔。[16]

根據我多年的觀察經驗來看,鬆毛蟲的這個局部鼓泡應該是它的感知器官。當它想要了解一些情況時,就把器官調動起來。不需要的時候,就讓它安安靜靜地待著。不過如果鼓泡真的是感知器官,那它能感知些什麽呢?

寒冷的冬季,其他動物或昆蟲都藏在地下冬眠看不到影子了。隻有鬆毛蟲依舊很活躍。它們白天曬太陽,晚上吃好吃的,回到家後修整一會兒帳篷,然後休息。生活作息特別規律。

不過那是天氣好的時候,如果刮大風或者下大雨大雪了,就幾乎看不到鬆毛蟲的蹤影了。我觀察了它們好幾次,每次都是這樣的結果。那麽問題來了,莫非它們能提前感知天氣情況?所以出現極端天氣的時候,它們就安心地躲在帳篷裏睡大覺,天氣好的時候才出來玩嗎?[17]

有一天,幾個朋友來我家說想和我一起欣賞鬆毛蟲。我們九點鍾來到鬆樹下,卻一隻鬆毛蟲都沒有看到。按理說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時候鬆毛蟲依舊很活躍,昨天和前天晚上這個時間我還看到很多鬆毛蟲玩耍呢。我們決定等一會兒,說不定它們有什麽事情耽擱了。

我們從九點鍾等到了十點、十一點,一直到深夜,一隻鬆毛蟲的影子都沒看到。朋友們特別失望地離開了,但是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麽。第二天早晨我被淅淅的雨聲吵醒了,看了報紙說這雨昨天夜裏就開始下了。於是我眼前一亮,莫非我的猜想是對的!

隨後,我開始關注天氣預報,每當預報說有冷空氣或暴風雨即將來臨時,我就跑出去看,果然一隻鬆毛蟲都看不見。看來,鬆毛蟲的這項本領肯定和那些能隨意凸起或凹下去的局部鼓泡有關了。切口張開,鼓泡凸出來感受空氣,並把收集到的空氣放在氣孔裏進行檢驗,要是氣壓升高就證明天氣好,要是氣壓降低則說明會有極端天氣出現。[18]鬆毛蟲的這項本領可挺有意思,人類要是看著它們判斷天氣變化,出門再也不怕碰上下雨不帶傘的情況了。哈哈。

鬆毛蟲這種預知天氣的本能,我覺得和它們的生活習慣有關。和其他昆蟲相比,鬆毛蟲是熬夜高手。它們頭部的兩側雖然有五個視點,但對它們晚上看東西一點兒幫助都沒有。它們的嗅覺也不敏銳,更不能用嗅覺來辨別方向。對鬆毛蟲來說最重要的是觸覺,所以它們用吐絲的方式給自己做記號。可是,遇上不好的天氣,它們的觸覺就會受到影響,甚至會有生命危險。所以,能夠預知天氣,對它們來說太重要了,這可是它們的保命符。

閱讀賞析

在本篇中,作者詳細記錄了鬆毛蟲孵化、繁育、遷徙、安居的全過程,極盡真實生動的文字背後是作者長年累月的觀察積累。為了觀察鬆毛蟲的成長,法布爾從八月記錄到一月,為了研究鬆毛蟲“排隊走路”的現象,又付出了一連數日的等待。可以想見,在《昆蟲記》這樣一部數百萬字的生物學巨著背後又有多少辛勞和汗水。

本篇文章中,我們依然能看到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來展現鬆毛蟲的習性和特征,與此同時,作者善用夾敘夾議的寫作方式,在陳述鬆毛蟲行為現象的同時,從“蟲性”思考“人性”,引導讀者在昆蟲的世界中重新認識人類思想、道德和社會生活準則,而這也使得《昆蟲記》超越了一般的科學小品或百科全書,成為兼具科學性、文學性和思想性的巨著。

閱讀延伸

1.本篇中主要寫了鬆毛蟲的哪些特點?

2.作者在寫鬆毛蟲時運用大量的擬人手法,賦予鬆毛蟲以“人格”,試著歸納作者筆下鬆毛蟲的“性特征格”。

3.作者是怎樣觀察和研究鬆毛蟲的,從作者的科學研究中給了你哪些啟示?

[1] 擬人 作者賦予鬆毛蟲人類的性格和情緒,仿佛它們的到來和破壞就是任性為之。在作者的筆下,鬆毛蟲橫衝直撞的形象從開篇便建立了起來。

[2] 心理描寫、動作描寫 鬆毛蟲們完全沒有客氣,而是心安理得地在作者家門口安頓下來,作者用寥寥數語便將鬆毛蟲們得意的情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3] 細節描寫、比喻 作者用數字精確記錄了鬆毛蟲卵的大小,給讀者直觀的感受,又將蟲卵比作手電筒,將鱗片比作瓦片,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

[4] 比喻 將蟲卵比作“白色的小琺琅珠”,用鮮活生動的筆法寫明蟲卵的顏色和大小。

[5] 動作描寫、心理描寫 作者在描寫昆蟲生活習性的同時,也記錄了自己與昆蟲的互動和觀察過程中的心理變化,表達了他對萬物生靈的熱愛。動作和心理描寫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寫作中恰當地運用兩種描寫方式,可以使表達更生動、文章更充實。

[6] 設問 設問是為了強調文章的某部分內容,先行提出問題,再給出解答。設問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可以起到突出中心、明確主題的作用,使文章層次分明,結構緊湊。此處作者的設問,一方麵啟發讀者思考,同時突出了後文“更大、更結實的帳篷”。

[7] 比喻、細節描寫 作者用細致入微的觀察,將鬆毛蟲蛻變的過程形象地記錄下來。運用比喻等修辭格,可以增強細節描寫的生動性,變抽象為具體,使無形變為有形。

[8] 心理描寫 作者發揮想象力,從鬆毛蟲的視角表達了為了度過嚴寒積極搭建帳篷的樂觀心情,讓讀者理解了鬆毛蟲辛苦搭建帳篷的原因,也把自己對生活的深厚感情包容其中。

[9] 擬人 擬人句能增強語言的美感、表現力,也能更生動形象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此處作者結合自己的觀察,合理地對鬆毛蟲“待客”的過程進行人格化的聯想,拉近了讀者和鬆毛蟲之間的距離,便於讀者理解,也表達了作者對昆蟲們的喜愛。

[10] 設問 作者再次自問自答,讓讀者理解鬆毛蟲互幫互助的重要性。這一段是典型的議論段落,不同於前文的描寫和抒情段落,此處的設問起到了“說理”的作用,作者將對人類社會的見解融入昆蟲界,也通過分析昆蟲行為對人類社會進行反思。

[11] 擬人 把鬆毛蟲的出行比作人類的團建旅遊,呼應了前文中鬆毛蟲團結互助、集體行動的特征。

[12] 設問 設問分“自問自答”和“問而不答”兩種形式,此處作者三問不答,目的是讓讀者主動思考,調動讀者的興趣,讓讀者通過閱讀、聯想和思考找到答案。

[13] 時間順序 為使文章邏輯順暢,描寫通常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此處作者按照事件發展的順序進行記敘,真實準確地再現了作者進行科學觀察的全過程,循序漸進、便於理解。

[14] 心理描寫 作者在記錄鬆毛蟲的同時,也將自己的感受、猜想和心情融入其中,通過心理描寫,我們能看到作者作為一名科學家對待研究的認真態度,也能感受到他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

[15] 動作描寫、心理描寫 在描寫人物時,往往需要把外貌、動作、心理描寫結合起來,才能把人物寫得活靈活現。這裏作者用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結合的方式,選擇兩隻鬆毛蟲為典型,寫出了想要冒險的它們躍躍欲試的狀態。

[16] 細節描寫 在觀察事物過程中,我們要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從多個角度進行觀察。作者對鬆毛蟲的觀察已經從八月到了一月,可見長年累月的細致觀察對於寫出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有多麽重要。

[17] 設問 關於鬆毛蟲能否預知天氣的問題,作者並沒有急著給出答案,而是再次進行設問,讀者便懷著好奇心自然而然地閱讀下去了。

[18] 前後呼應 作者在前兩段中提出鬆毛蟲是否能預知天氣的問題,經過觀察,作者在此處給出了答案。通過一問一答的前後呼應使文章結構和內容更加完整,也加深了讀者對敘述內容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