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賞析

一隻幼蟲變為成蟲,少則數日,多則數年,它們往往蟄伏在暗處,等待蛻變的發生。法布爾深知天牛為了實現成長所作出的努力和犧牲,讓我們和法布爾一起來看看它們如何度過漫長的幼蟲時期。

閱讀批注

有一年的秋天我無意中瞥見兩隻天牛幼蟲,大一點兒的有手指頭那麽粗,小一點兒的有鉛筆那麽粗。我曾經在某本書上看過它們的介紹,所以算起來天牛也是我的老朋友了。不過有一件事似乎一直以來我都忽略了。再次看見它們我突然想到這個問題,天牛的幼蟲一般會在橡樹裏生活三年,那麽,這麽長的時間,它們是怎樣熬過來的呢?[1]

幼蟲狀態的天牛沒什麽事情,整日隻會在樹幹裏閑逛,它們一邊走一邊挖,挖到什麽吃什麽,是個小吃貨無疑了。

它們長著一副黑色的又短又粗的大顎,像一把鋒利的勺子,口器裏沒有細齒,像木匠用的半圓鑿。[2]幼蟲們就用這把鑿子到處挖路,挖下來的東西全都進了它們的肚子裏。每一口食物經過腸胃的消化,隻留下一點點汁液,剩下的成為蛀屑,被它們排出體外堆在身後。

為了適應挖掘這麽辛苦的勞動,天牛幼蟲把肌肉的力量全都集中在身體的前部,讓它鼓起來成為很大、很壯實的夯頭。而身體的其他部分,就發育得相對差一些。

幼蟲狀態的天牛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挖路,因此它們的大顎必須非常結實。作為最重要的勞動工具,大顎上長著像盔甲一樣的黑色角質加固半圓鑿。

天牛幼蟲皮膚細膩,它們的身體裏有一層厚厚的脂肪,看上去像白色的錦緞。我納悶的是,天牛幼蟲每天隻吃一些沒有營養的樹屑,居然能長得如此豐滿又健康,真的很神奇。

天牛幼蟲的腳很小,不到一毫米,爬行時起不到任何實際性的作用。加上它的身子很胖,導致腳根本夠不到地麵,隻能懸在半空中。樣子有點兒搞笑。

要說天牛幼蟲的走路方式估計在昆蟲界找不到第二家,它們的背部長著一些像腳一樣的步行器,天牛幼蟲就是用它們來走路的。

幼蟲腹部的前七節上下都有一個四邊形平麵,上麵布滿了粗糙的乳突,幼蟲可以隨意操控這些乳突,讓它們鼓脹、凸出、壓縮或是攤平。至於四邊形的平麵則是由兩塊肥肉組成的。背部的血管把它們分開,下麵的四邊形看不出有肥肉,這些便是幼蟲的步帶。[3]

當幼蟲想向前邁步的時候,就會鼓起背上和肚子上的後步帶壓縮前步帶。因為幼蟲們住在粗糙的橡樹裏,所以,它們會把後步帶固定在狹窄的牆壁上,用來支撐自己。前步帶的壓縮使直徑縮小,幼蟲向前滑動隻走了小半步。為了完成一整步,幼蟲還要把身體的後部縮起來,補上身子往前延伸的部分。這時幼蟲鼓起前麵的肥肉支撐身子,再收起後麵的步帶,讓它們自由地伸縮。[4]天牛幼蟲就是用這種方式在樹幹裏到處遊逛,真像一節蠕動的小腸啊。

天牛幼蟲視力不太好,什麽都看不見,這和它們整天生活在黑漆漆的樹幹裏有關。樹幹裏到處都是食物,閉著眼睛就能吃,不用擔心食物的它們,眼睛自然也就沒什麽用處了。而且橡樹裏特別安全,不用擔心天敵的攻擊。因此,天牛幼蟲的聽覺也不是很發達。

我很好奇,天牛幼蟲的視覺和聽覺都不發達,那麽嗅覺到底怎樣呢?許多動物都是靠嗅覺尋找食物的,天牛幼蟲不需要,是否意味著連嗅覺也退化了呢?[5]

我可是昆蟲生活觀察家,遇到了不知道的事,當然要努力尋找答案。於是我決定做個實驗。

我找了一小段柏樹,挖了一個和橡樹通道極相似的小溝,把天牛幼蟲放在小溝裏。柏樹的木頭有一種針葉樹特有的樹脂味。一般來說,動物進入完全陌生或是不太熟悉的地方,都會有很煩躁的反應。但據我觀察,這隻幼蟲爬到小溝的盡頭,趴在那裏一動不動,一點兒也看不出有什麽不一樣的地方。

我又嚐試把幾個味道刺鼻的樟腦丸放進幼蟲生活的橡樹裏,發現它們還是沒有任何反應。我不死心,又使用了萘,它們還是沒反應。我這才確定它們的確對味道不敏感,也就是說它們的嗅覺和視覺、聽覺一樣退化了。

那麽味覺呢?天牛幼蟲每天隻吃一種食物,會不會因此連味覺也一起退化了?還有,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有觸覺,天牛幼蟲雖然比較特殊,但應該也有吧。[6]想到這兒,我覺得我得做些什麽證明我的猜測。

我找來一根小針刺它們的身體,發現它們的身體因疼痛而顫動。果然,天牛幼蟲是有觸覺的,雖然這種觸覺是被動的。

通過一係列的實驗,我知道了天牛幼蟲是沒有視覺和聽覺的,味覺和觸覺也不太靈敏。不過,雖然它們的感覺麻木,但它們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極為周到,可以說相當有前瞻性。

三年的黑暗生活,它們終日無所事事,到處遊逛,但始終不會離橡樹深層太遠。因為它們知道那裏既暖和又安全,不管狂風暴雨還是烈日炎炎,隻要待在那兒就完全不用擔心出現危險。

別看它們三年來無所事事,它們是知道自己早晚有一天要離開這裏的。它們預料到未來一定充滿了困難,所以快要離開橡樹時,已經開始為自己的將來做打算了。

一開始,天牛幼蟲隻有小草的莖那麽細,變成蛹時,就會長到小手指頭那麽粗了。三年來,它們總是按照身體的大小挖路,把橡樹裏麵挖得彎彎曲曲的,像迷宮一樣複雜。[7]對於天牛幼蟲來說,要想從這座複雜的迷宮裏爬出去,簡直比登天還難。好在天牛幼蟲比較聰明,有預知未來的能力,提前為自己做好了準備。

三年的橡樹生活就要結束了,幼蟲們也開始行動了。它們向橡樹的表皮挖去,要準備離開這裏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了。不過說實話它們這樣做的危險係數還挺高的,假如不走運碰到啄木鳥正在給樹治病,它們一露頭就會成為別人的美餐。那可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了。

可它們顧不上這些,為了未來的美好生活,它們隻能一直挖下去,直到留下一層薄薄的皮。幼蟲們留著這層沒捅破的“窗戶紙”當門簾用。有些膽子大的,門簾都不留,直接擁抱火熱的太陽。[8]

天牛幼蟲把自己的出路鋪好之後就開始準備別的事了。它們會在出口旁邊挖一個扁橢圓形的小屋,這個小屋長八十毫米到一百毫米,橫軸線長二十五毫米至三十毫米,縱軸線長十五毫米。為什麽屋子的尺寸要這麽精確呢?因為這樣天牛就可以在裏麵充分地自由活動了。[9]

天牛幼蟲在牆壁上貼了一層一毫米厚的碎木纖維做的絲絨,確保嬌嫩的蛹待得舒適。屋外,幼蟲還設置了三道柵欄。從外到裏分別是碎木屑、小木片和礦物質的白色封蓋、碎木屑。所有這些工作都做好以後,幼蟲太累了,需要好好地休息休息。

天牛幼蟲確保一切工作都準備完成後開始蛻變工作,它把自己的工具放在一邊,化成了蛹。此時的蛹寶寶很脆弱,隻能躺在柔軟的毯子上積蓄力量。

它們的頭始終朝著門的方向,這麽做可是有道理的。天牛出來以後身上會披著一層硬邦邦的盔甲,翻個身都特別難,別說掉頭了。所以它們必須把頭朝著出口。要是誰不小心忘了把頭朝著出口,那它可就慘了,不過據我觀察,目前,還沒有這樣傻的幼蟲出現。

美好的春天過去了。天牛積蓄好了能量,它們用腿把第一道柵欄扒拉開,用頭頂幾下,再用腳踢一踢,第二道柵欄也輕鬆脫落了。第三道柵欄就更容易了,扒拉開那些木屑就結束了。

終於,天牛通過了所有關口,來到了出口前麵。它們用大顎咬了幾下,門簾一下就破了。天牛曆經三年的黑暗終於來到了陽光下,它們呼吸著新鮮空氣,享受著陽光照耀在身上的幸福。[10]

天牛這麽久才長大,其中最辛苦的是幼蟲。它要為天牛成蟲做好一係列準備,從打通出口、頭朝著門口,到為蛹寶寶準備舒適柔軟的毯子。它們還要為蛹的安全設置三道屏障。所做的一切既需要細心又需要耐心,可以說沒有幼蟲的偉大奉獻和犧牲,天牛是不可能變化成成蟲的。

雖然幼蟲的形象不是很好看,感官也不是很敏銳。但它很聰明,為天牛成蟲默默奉獻著自己,完成一係列高難度的準備工作。通過一些時日的觀察,我發現我已經深深地喜歡上了天牛,它們實在是有趣的小蟲子,我打心眼兒裏敬佩它們!

閱讀賞析

在本篇文章中,法布爾追隨天牛的成長足跡,見證了它蟄伏數年,從幼蟲變為成蟲的全過程。在作者的筆下,天牛幼蟲破蛹而出,如同完成一場華麗的蛻變,當我們讀到它們為成為成蟲所做出的努力,想象它們為生存所進行的鬥爭,也不由得感同身受、心潮澎湃起來。

文章的感染力與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密不可分。在本篇中,天牛幼蟲破蛹的情節無疑是全文的高光時刻,也是最具衝擊的部分,作者在描寫時著重刻畫了天牛幼蟲衝破黑暗的全過程,用生動細致的動作和心理描寫使讀者獲得如臨其境、如見其“人”的印象。可見好的細節描寫能夠塑造典型角色、推動情節發展,讓我們在接下來的文章中進一步學習細節描寫的技巧吧!

閱讀延伸

1.歸納總結作者按照怎樣的順序描寫天牛,主要包括哪幾方麵內容?

2.結合文章,分析作者對天牛有怎樣的情感?分別從哪些方麵體現出來?

3.本篇文章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設問句,歸納總結設問句的作用。

[1] 設問 開篇點題,好的開頭能奠定全文的寫作基調,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此處作者以日常觀察產生的問題為切入點,通過設問但問而不答的方式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引導讀者通過閱讀在後文尋找答案。

[2] 比喻 在描寫不為人熟知的物體時,通過讀者普遍理解的喻體進行描寫說明,能增強讀者的接受程度。法布爾在刻畫昆蟲形象時大量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使得昆蟲的形象具體可感,此處用勺子作比,也凸顯了天牛的顎擅長挖掘的特征。

[3] 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應當選取有代表性的細節。前文中作者提到天牛幼蟲的走路方式“找不到第二家”,因此此處著重描寫了幼蟲的步帶,讓讀者形成直觀具體的印象,為後文描寫它的行進方式做鋪墊。

[4] 動作描寫 作者將幼蟲邁步的動作分解,如同慢動作一般展示給讀者。傳神的動作描寫需要細致耐心的觀察才能實現,在練習寫作時,我們要選擇典型目標的典型動作,挖掘行動中最生動的部分進行描寫。

[5] 設問 結束了描寫天牛幼蟲走路的部分,作者開始介紹它們是如何尋找食物的。這裏的設問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提示讀者在這一部分閱讀的重點。

[6] 設問 作者層層遞進地向讀者提出問題,既符合科學研究的習慣,也能使讀者獲得條理清晰的閱讀感受。條理清晰是寫作的基本要求,寫作的條理不僅指文字通順、音韻和諧,也要表意連貫、邏輯順暢。

[7] 比喻 把天牛挖出的通道比作迷宮,讓難以被觀察的地下景象直觀地呈現在讀者麵前。這裏也是一處環境描寫,側麵交代了天牛在地下時期的生活環境。

[8] 動作描寫、心理描寫 作者通過揣摩天牛幼蟲衝破橡樹的心理活動,賦予天牛幼蟲盼望長大、追求新生活的心情。天牛幼蟲的心理活動也是作者情感的投射,從它們的努力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生活和生命的積極態度。

[9] 設問 自問自答,迅速集中讀者注意力。在本篇中,我們看到法布爾多次使用設問,除了使文章的結構更加清晰、重點更加明確,也能通過互動持續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10] 動作描寫 作者從天牛通過關口、咬破門簾到衝出黑暗,完整呈現了天牛衝破阻礙的全過程,極具感染力的文字使得讀者仿佛也經曆了一場破蛹而出的鬥爭。在進行動作描寫時,將角色置於尖銳的衝突和鬥爭中,還原角色與困難對抗的過程,往往會獲得更具衝擊力的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