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賞析

昆蟲們為了繁衍通常會精心挑選“育兒室”,然而本篇的主角對此卻並不在意,究竟這位“隨遇而安”的母親會怎麽撫育她的孩子?相信本篇會給你答案。

閱讀批注

我的家鄉有一種土蜂,個頭很大,翅膀沒張開的時候有四厘米那麽長,張開之後可達十厘米,比一些鳥還大。[1]

雌性土蜂非常健壯,爪子粗壯、肢節分明,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麵的短毛。不過它行動十分緩慢,反應也不太靈敏,因此隻能在附近轉悠轉悠,不能飛到遠的地方去。至於雄性土蜂呢,它的外表和雌性土蜂一樣強壯,卻很懶散。

我第一次看見土蜂的時候,被它的大個子嚇到了。心想如果有人不小心被它蜇了可怎麽辦?[2]

但其實我們一點兒都不用擔心,據我觀察,土蜂的性情十分溫和。它們的蜂針隻是工作的工具罷了,不會輕易攻擊人類。如果有人想攻擊它們,土蜂倒是會自衛。不過就算被蜇了也不用擔心,因為土蜂蜇人的疼痛感是很輕的。

有一天,太陽快要下山了,天氣也轉涼了,不知打哪兒飛來幾隻土蜂。[3]我發現它們飛舞的動作很輕,而且總是貼著地麵來來回回地飛,心想莫非它們在找什麽?

我又觀察了一會兒,發現這些土蜂都是雄蜂,它們飛來飛去是正在等雌蜂呢。它們可不是沒事找雌蜂,待會兒隻要有雌蜂破土而出,這些雄蜂馬上就會飛過去向它求愛。

正想著,一隻雌蜂從地下鑽了出來。它展翅高飛,後麵跟著一堆追求者。

我很好奇雌蜂在地下是如何生活的,便找來一把鍬打算挖開來看看。我一邊挖一邊看,差不多挖了一立方米的雜物出來,才在沙礫中看到一隻蟲繭。蟲繭上麵還粘著一層動物的表皮,我想這應該就是雌蜂的食物了。[4]

天慢慢黑了,我什麽都看不清了,觀察土蜂的實驗隻能到此為止。想到今天發現了一塊裂開的蟲繭和一張可憐的小蟲子表皮,收獲頗豐,我決定明天繼續觀察。

不過表皮究竟是來自哪一種昆蟲的幼蟲呢?是金龜子,還是什麽?我一時也想不到答案。[5]

土蜂不像其他蜜蜂那樣有自己的蜂巢,它們沒有固定的家,任何地點都可能是它們的家。它們如果需要洞穴,會用前爪在地上挖洞,將挖出來的土堆在身後。不過當它們想從地下爬回地上的時候,那些土可能會堵住它們的路,它們隻能一拱一拱地從地下鑽出來。

我正走在路上,又看到許多雄蜂在飛舞。地麵上到處都能看到它們挖的洞。這些洞呈圓柱體形狀,長且曲折。每個洞大約有半米深,我想不明白,它們為什麽要挖這麽多洞呢?

不過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原來土蜂不僅是地下勞動者,更是地下捕獵者。它們挖這麽多洞,其實是為了方便捕捉其他昆蟲的幼蟲,就像鼴鼠在地底下尋找白蟲一樣。[6]

到了八月份,土蜂媽媽就要開始忙著生寶寶和囤積食物了。它們和土蜂爸爸告別之後就會鑽到地底下專心扮演母親的角色。那時,我們就很難在地麵上看到它們了。

我本來還想著要繼續觀察它們產卵的一些細節的,但出於一些原因我搬家了,對土蜂的研究就這樣告一段落了。然而沒想到有一天,我在新家又發現了幾隻土蜂的身影。

那是八月份,我正在給花澆水,突然看到院子裏幾隻雌性土蜂從剛翻出來的土裏冒了出來。除了土蜂之外,還看到很多蟲繭,每隻蟲繭上都粘著一個獵物的皮,這些都是土蜂寶寶吃剩下的食物。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聖甲蟲,我看了看聖甲蟲的種類,可真多啊,有金色聖甲蟲、花聖甲蟲、長吻聖甲蟲,還有禾犀聖甲蟲。[7]它們有的還是一個蛹,有的剛剛孵化出來,有的已經是成蟲了。

看到這些聖甲蟲,我忽然想到,難不成之前我一直都叫不準的昆蟲的表皮,原來是聖甲蟲的嗎?土蜂用聖甲蟲的幼蟲給土蜂寶寶當食物![8]

為了不傷害這些土蜂,我決定明年再移動土堆,讓土蜂們先在熟悉的環境裏好好繁殖。到了第二年八月初,我看到那個土堆附近出現好多雄土蜂,它們圍著那個土堆緩緩飛行,看來又是雌蜂的追求者呀!一會兒它們之間免不了要曆經一番廝殺了,因為隻有勝利者才有資格和雌蜂雙宿雙飛。

八月底,我幾乎看不到雄蜂的身影了,雌蜂也鑽到地下生寶寶去了。九月的一天,我兒子用小鏟子挖開了這個土堆。有數不清的聖甲蟲幼蟲被挖了出來。同時被挖出來的還有一隻土蜂幼蟲,它正趴在聖甲蟲的肚子上大吃大喝呢。[9]

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土蜂並不會特意建造住所,它們隻會在地下挖土。當雌蜂在土壤裏遇到聖甲蟲幼蟲時,就會用針蜇這些幼蟲,然後在它們的肚子裏產卵。至於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麽事情,雌蜂就不會再去關心了。

閱讀賞析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研究了土蜂是如何在地下生活和繁衍的,通過一個偶然發現,揭開了土蜂將卵“寄居”在聖甲蟲體內的秘密。在敘事方式上,作者並沒有急於在一開始就告訴讀者真相,而是巧設伏筆,引導讀者跟隨作者的研究層層揭開懸念。

伏筆是文學創作中一種重要的寫作手段,通過預先提示或暗示要描寫的對象,為後文埋下線索,以達到前後呼應的效果。使用伏筆需要注意有伏有應,同時要盡量自然順暢,避免刻意的顯露。恰當地使用伏筆,有助於文章達到結構嚴謹、情節順暢的效果。

閱讀延伸

1.歸納總結“伏筆”的作用,並分析與“鋪墊”的異同。

2.為什麽說雌蜂是“隨遇而安的母親”?分析作者從哪些方麵說明這一點的?

3.分析對比的寫作手法在文中的運用,總結作者將土蜂與哪些物種進行對比,分別體現了土蜂的什麽特點?

[1] 外貌描寫、對比 為表現土蜂“個頭很大”的特征,作者首先用具體數據向讀者說明,隨後通過與鳥對比,開篇便建立起土蜂的形象。外貌描寫通常會遵循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恰當的描寫順序可以使文章結構清晰,便於讀者理解。

[2] 心理描寫 即使身為昆蟲學家的作者,也會被土蜂的大個子嚇到,可見土蜂的身形有多麽巨大。心理描寫最常用於描寫人物的內心獨白,寫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讓人物一無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聲。此處的心理描寫不僅傳達了作者的情感,也呼應了前文土蜂“個頭很大”的描寫。

[3] 環境描寫 寥寥數筆便交代了夕陽西下時的環境狀態,作者並沒有在環境描寫上著墨過多,而是緊緊圍繞本篇的主體土蜂來寫,我們在進行細節描寫的過程中也應分清主次,避免信息冗餘。

[4] 伏筆 蟲繭引起了作者的注意,這裏第一次提到“動物的表皮”,貌似“閑筆”,實則作者在後文會對表皮是什麽進行探究和解答。

[5] 設問 作者先提出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使讀者產生挖掘答案的欲望,吸引讀者持續閱讀下去。設問是作者與讀者互動的有效形式,但在使用設問時應注意抓住讀者關心的問題,避免故弄玄虛。

[6] 設問 《昆蟲記》巧妙地將科學與文學結合起來,以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方式向讀者傳達科學知識。法布爾通過大量的設問使讀者仿佛親身參與到他的科研工作中去,跟隨他的腳步一起探索昆蟲世界的奧秘。

[7] 排比 排比是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排比句有列舉和強化的作用,此處列舉了聖甲蟲的種類,也強調了種類之多。

[8] 前後呼應 關於昆蟲表皮的問題終於有了答案,此處照應了前文的伏筆,一問一答使文章形成完整的敘述邏輯。

[9] 動作描寫 作者通過土蜂幼蟲正在聖甲蟲身上進食的動作進一步證明了“聖甲蟲幼蟲是土蜂食物”的結論,直觀且生動地展現了土蜂幼蟲愜意的進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