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思考
短暫的探索旅程險象環生,卻也收獲頗豐,現在居民們熱情高漲,他們又會在林肯島上創造出怎樣的生活呢?
閱讀批注
猴子們的突然襲擊讓幾個人都感到措手不及,他們把亂七八糟的屋子整理幹淨,好在猴子們並沒有給他們造成多大損失。
納布重新點著了火爐,拿出了儲物櫃裏的食物,為大家燒了一頓美味的晚餐。他們的新仆人於普也沒有閑著,它看到屋子裏的食物,學著從櫃子裏拿出一些,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睡覺前,史密斯和他的同伴們圍坐在桌子周圍,一起討論接下來的計劃。大家都認為,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慈悲河上建一座橋,把花崗岩宮和林肯島的南部連接起來,橋建好後,氫氣球就可以順利地運回來了;[1]除此之外,還需要建一座畜欄,把捕捉來的岩羊以及其他動物圈養起來。
第二天是11月3日,這天一大早,大家開始著手建橋。大家全都參加了進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分工,他們分別扛著鋸子、斧頭、錘子、鑿子,走到了樹林中。
首先是選擇要砍伐的樹木,砍掉樹枝,用鋸子鋸成各種各樣的木板。把這些木板匯集起來,做成一個堅固的橫梁。在把橫梁放到慈悲河上之前,他們還要在河**打上一些橋樁,因為慈悲河比較寬,所以需要這些橋樁來固定橫梁。
按照史密斯的規劃,他們要做一個活動的橋——橋在河右岸是固定的,而連接左岸的那一邊卻是活動的,可以吊起。[2]
創造的快樂總是讓人們**澎湃,他們覺得自己就像是造物主,林肯島就是由五個人的聰明智慧創造出來的。[3]在這樣高漲的熱情下,大家都幹勁十足,連斯皮萊這樣的“文弱書生”
也能在建造手藝上與水手彭克羅夫一試高低了。
史密斯、斯皮萊、彭克羅夫、哈伯和納布用了整整三個星期的時間,才建造好這座大橋。這是一座可以把其中一端吊到半空的木橋,用的時候可以把橋放到慈悲河上,在橋上通過;不用的時候可以把橋吊起來,猛獸就不能過來了。在這段時間裏,於普也漸漸適應了新的環境,與大家慢慢地熟悉起來。
秋天裏,麥地也傳來了好消息,在彭克羅夫的細心嗬護下,他們在地裏種下的那一顆麥粒長勢喜人。一顆麥粒結出了十個麥穗,每個麥穗上又都有八十顆麥粒。半年的工夫,一顆麥粒變成了八百顆麥粒,這讓彭克羅夫感受到了收獲的快樂。
他從這八百顆麥粒裏數出五十顆,小心地珍藏起來,剩下的全部播種到麥田裏去了。[4]翻土,重新平整土地……種下麥粒之後,他們又在麥田周圍安裝了又高又尖的棚欄,這樣,野獸就進不到麥田裏去了;至於那些飛鳥,彭克羅夫造出了幾個稻草人,豎在田裏,這樣就可以把這些飛鳥都嚇走了。其他的事,都交給大自然去處理了。
沒過多久就到夏天了,南方的12月,酷熱難耐,在田地裏幹一會兒活兒就會汗流浹背。可是,即使天氣炎熱,大家也不敢休息,當務之急是建造一座家禽飼養場。[5]他們把家禽飼養場的場址選在了格蘭特湖的東南方,占地一百六十七平方米。彭克羅夫在飼養場的四周插上了木頭柵欄,用樹枝搭好了窩棚,幾個不同大小的窩棚,可以飼養不同的家禽。
住進家禽飼養場的第一批客人是那群鵪鶉,[6]很快,它們就孵出了很多小鵪鶉,過了幾天,哈伯又捉回了一對鶉雞,它們圓形的尾巴上長著長長的羽毛,非常漂亮。接下來,那些原本就生活在飼養場旁邊的鵜鶘、翠鳥、黑水雞等,都住進了這裏。開始的時候,這些鳥雀還嘰嘰喳喳地吵個不停,但最後它們都成了好朋友。[7]
家禽飼養場初具規模後,史密斯在飼養場的一角搭建了一個鴿子棚,裏麵養了十二隻常飛到高地岩石上來的鴿子。這些原本生活在自然中的野鴿子很快就適應了被圈養的生活,它們每天早出晚歸,很快習慣了在太陽落山時飛回自己的新家。[8]
接下來的日子,他們要考慮怎麽把氫氣球運回花崗岩宮了,他們製造了一輛笨重的推車,僅僅把推車推上大橋就讓五個人筋疲力盡了。
“難道島上就沒有可以用來取代馬、驢、牛的動物嗎?”彭克羅夫擦著額頭的汗嘟囔道,“有動物幫我們拉車會輕鬆許多。”
可能造物主特別寵愛彭克羅夫,幾天之後,當他正在麥地裏幹活兒時,突然聽到了納布的喊叫聲,正在花崗岩宮裏幹活兒的其他人都跑了出來,他們看見了兩頭高大矯健的動物跑到了木橋上。
“是兩頭野驢!”哈伯大聲喊道。
“沒錯,我們的車有發動機了!”彭克羅夫也跟著手舞足蹈起來。[9]
很快,這兩頭野驢就被他們馴化了,把它們套到車上,將那個掉落的氫氣球拉了回來。
有了氫氣球上的灰白布料,他們就可以縫製衣服了。氫氣球上的大塊布料可以製成幾十件襯衣和襪套,他們還縫製了床單,把床單鋪在床鋪上,睡上去真的有睡在**的感覺。
接下來的日子裏,時間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慢慢流逝。這期間,於普也成了大家最忠實的夥伴,它已經越來越像一個仆人了。納布給它穿上了白色上衣和帆布短褲,脖頸兒上套上一條圍裙,圍裙上麵的口袋讓於普欣喜若狂。[10]
就在3月的某一天,彭克羅夫找到史密斯,說道:“我們應該製作一種可以代替繩梯的裝置,這樣進出花崗岩宮就方便多了。”
“您說的是那種升降梯?”史密斯問道。
“我們就叫它升降梯吧。”彭克羅夫說,“名稱不重要,關鍵是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回到屋子裏。”
“那太容易了。”史密斯笑著說道,“我們可以造一個水壓機,用水的力量把我們送回花崗岩宮。”
盡管彭克羅夫不明白史密斯的想法,但他還是按照史密斯的要求做了起來。[11]
他們把湖泊的出水口擴大,增加了水的流量,形成了一股湍急的瀑布。史密斯在瀑布下放置了一個帶有螺旋槳的裝置,裝置與一個吊籃相連。這樣,靠著水流衝擊螺旋槳的力量,坐在吊籃中的人和物就可以被送到花崗岩宮門口了。[12]
3月17日這天,水力升降機第一次投入使用,效果很好,大家都很滿意。有了這個發明,從那以後,所有的重物,比如木材、煤炭、食物,都可以通過升降機上上下下。托普尤其高興,畢竟爬繩梯對它來說並不輕鬆。
也是在這段時間裏,史密斯嚐試著製造玻璃,在多次反複試驗之後,史密斯總算成功了。經過複雜的工序,他們生產出了五十塊玻璃,他們給窗戶安上了玻璃,還製造了一些杯子、瓶子之類的生活用品。
閱讀賞析
凡爾納對於創造新生活的想象在這一章中得到了更為充分的展現:為了將氫氣球運回花崗岩宮,居民們竟建造了一座進可攻退可守的吊橋,這太棒了;還有野驢拉的車,大大節省了人力;龐大的氫氣球為他們提供了充足的布料,從此他們有了結實的衣服、襪套和床單;家禽飼養場也在短時間內迅速落成並初具規模,鵪鶉、鶉雞、鵜鶘、翠鳥、黑水雞、野鴿子……應有盡有;在此期間大猩猩於普經過馴化更通人性了;此外,他們居然創造出了“水力升降機”,還有“玻璃”……科學的力量滲透進居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麵麵,於作者所言,“創造的快樂總是讓人們**澎湃,他們覺得自己就像是造物主,林肯島就是由五個人的聰明智慧創造出來的”,實不為過。這也是當時南北戰爭的背景下,美國北方人不怕苦不畏難的實幹精神的有力體現。
閱讀延伸
1.試著想象一下,居民們為了馴化大猩猩於普,還會做怎樣的嚐試呢?
2.說一說居民們是如何將氫氣球從小島南部的港口運回花崗岩宮的?
[1] 呼應 氫氣球對居民們來說是一筆“飛來橫財”,所以這也被他們列為“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前文交代了氫氣球被暫時藏在他們命名為“氣球港”的南部小港口,在這裏也得到了呼應。
[2] 白描 作者用至簡的筆墨,三言兩語便描繪出建一座活動的橋這樣繁雜的過程,隻有作者對建橋過程經過研究後十分熟悉,才能有如此舉重若輕的筆觸,可見對一個簡單事實的呈現的背後,往往隱藏著作家對事物細致的觀察研究和豐富的知識儲備。
[3] 全知視角 這裏作者使用了全知視角,即淩駕於故事之上,對人物思想進行解析。要注意的是,全知視角適度使用,可以起到提示警醒或總結升華的作用,但若過於頻繁使用,則會讓讀者和人物之間產生距離感,降低人物可信度。
[4] 呼應、敘述 從發現麥種到現在已經過去了近半年時間,現在終於豐收了,他們的“麵包夢”不再是夢。而這離不開彭克羅夫的“細心嗬護”,一個愛打趣人還會暴怒的壯漢,一旦重視起一樣東西,是非常認真可靠而有遠見的,人物形象的反差描寫讓人倍感親切和喜愛。
[5] 敘述 大自然雖然饋贈了豐富的資源,但是要獲得富足的生活,仍然要靠辛勤的勞動來換取,居民們為了新生活不怕吃苦敢想敢做的作風深深感染著讀者。
[6] 前後呼應 家禽飼養場的第一批客人正是在探險旅途中哈伯的好主意,如今在這裏也得到了實現。
[7] 比擬、想象 鳥雀從“吵個不停”到成為“好朋友”的過程,完全出於作者妙趣橫生的主觀想象,擬人化的筆觸增加了語言的趣味性,生動地渲染出了熱鬧和諧的氣氛。
[8] 呼應、對比 相比於初落荒島時哈伯和彭克羅夫費盡心機地在石縫中尋找野鴿子蛋來供大家果腹活命,如今野鴿子已經被馴養得能夠“早出晚歸”,這說明居民們不再受製於溫飽問題,開始了對生活更多富有遠見的探索。
[9] 幽默、再造想象 彭克羅夫的腦海中產生了關於這兩頭野驢的新形象——發動機,這個過程就叫再造想象,彭克羅夫的幽默是骨子裏的,想象也是隨時迸發的,可以說是居民們辛苦生活的調味劑。
[10] 細節描寫 納布像對待一個真正的仆人一樣給大猩猩於普穿衣服,以及於普為“圍裙上的口袋欣喜若狂”的舉動,這些細節說明於普正在一步步被馴化,變得更通人性。
[11] 對話 不得不說,彭克羅夫和史密斯,一個點子多、敢想,一個本事大、敢做,兩個人將創造新生活的**和智慧完美融合,配合越來越默契。
[12] 敘述 凡爾納將科學知識巧妙融於故事情節,以淺顯易懂的流暢筆觸帶領讀者領略科學的奧妙,甚至讓人燃起對科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