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說,一百四十年的輪船,一百二十年的火車,一百年的電報,五十年的汽車,四十年的飛機,三十年的無線電報——這些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區區一百年之內,把地麵更縮小,把種種自然的阻隔物都打破了,使各地的貨物可以流通,使東西南北的人可以往來交通,使各色各樣的風俗習慣、信仰思想,都可以彼此接觸、彼此了解、彼此交換。這一百多年,民族交通、文化交流的結果,已經漸漸的造成了一種混同的世界文化。

以我們中國來說:無論在都市、在鄉村,都免不了這個世界文化的影響。電燈、電話、自來水、

公路上的汽車、鐵路上的火車、電報、無線電廣播、電影、空中飛來飛去的飛機,這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不用說了,紙煙卷裏的煙草,機器織的布,機器織的毛巾,計算時間的鍾表,也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於我們人人家裏自己園地的大豆、老玉米,也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大豆是中國的土產,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有用的一種植物了。老玉米是美洲的土產,在四五百年當中,傳遍了全世界,久已成為世界公用品,很少人知道他是從北美來的。

反過來看,在世界別的角落裏,在歐洲、美洲的都市與鄉村裏,我們也可以隨地看見許多中國的東西變成了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中國的磁器、中國的銅器、中國畫、中國雕刻、中國蠶絲、中國刺繡,是隨地可以看見的。茶葉是中國去的,橘子、**是中國去的,桐油是全世界工業必不可少的。中國春天最早開的迎春花,現在已成了西方都市與鄉村最常見的花了。西方女人最喜歡的白**、梔子花,都是中國去的。西方家園裏、公園裏,我們常看見的藤蘿花、芍藥花、丁香花、玉蘭花,也都是中國去的。

文化的交流,文化的交通,都是自由挑選的,這裏麵有一個大原則,就是“以其所有,易其所無,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翻成白話是“我要什麽,我挑什麽來,他要什麽,他挑什麽去”。老玉米現在傳遍世界,難道是洋槍大炮逼我們種的麽?桐油、茶葉傳遍了世界,也不是洋槍大炮來搶去的。小的小到一朵花一個豆,大的大到經濟政治學術思想都逃不了這個文化自由選擇,自由流通的大趨向,三四百年的世界交通,使各色各樣的文化有個互相接近的機會。互相接近了,才可以自由挑選,自由采用。

(《眼前世界文化的趨向》)[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