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許多標語,大都有個褒貶的用意:宣傳便是宣傳這褒貶的用意。說某人是“忠實同誌”,便是教人“擁護”他。說某人是“軍閥”,“土豪劣紳”,“反動”,“反革命”,“老朽昏庸”,便是教人“打倒”他。故“忠實同誌”、“總理信徒”的名,要引起“擁護”的分。“反動分子”的名,要引起“打倒”的分。故今日牆上的無數“打倒”與“擁護”,其實都是要寓褒貶,定名分。不幸標語用的太濫了,今天要打倒的,明天卻又在擁護之列了;今天的忠實同誌,明天又變為反革命了。於是打倒不足為辱,而反革命有人竟以為榮。於是“名教”失其作用,隻成為牆上的符籙而已。

兩千年前,有個九十歲的老頭子對漢武帝說:“為治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兩千年後,我們也要對現在的治國者說:

治國不在口號標語,顧力行何如耳。

一千多年前,有個龐居士,臨死時留下兩句名言:

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

“實諸所無”,如“鬼”本是沒有的,不幸古代的渾人造出“鬼”名,更造出“無常鬼”,“大頭鬼”,“吊死鬼”等等名,於是人的心裏便像煞真有鬼了。我們對於現在的治國者,也想說:

但願實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

末了,我們也學時髦,編兩句口號:

打倒名教!名教掃地,中國有望!

(《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