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知識遺產裏確有一個“蘇格拉底傳統”。
自由問答,自由討論,獨立思想,懷疑,熱心而冷靜的求知,都是儒家的傳統。孔子常說他本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好古敏以求之”。有一次,他說他的為人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過去兩千五百年中國知識生活的正統就是這一個人創造磨琢成的。孔子確有許多地方使人想到蘇格拉底。像蘇格拉底一樣,孔子也常自認不是一個“智者”,隻是一個愛知識的人。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儒家傳統裏一個很可注意的特點是有意獎勵獨立思想,鼓勵懷疑。孔子說到他的最高才的弟子顏回,曾這樣說:“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悅)。”然而他又說過:“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孔子分明不喜歡那些對他說的話樣樣都滿意的聽話弟子。他要獎勵他們懷疑,獎勵他們提出反對意見。這個懷疑問題的精神到了孟子最表現得明白了。他公然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公然說他看《武成》一篇隻“取其二三策”。孟子又認為要懂得《詩經》必須先有一個自由獨立的態度。
孔子有一句極有名的格言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說到他自己:“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正是中國的“蘇格拉底傳統”。
知識上的誠實是這個傳統的一個緊要部分。孔子對一個弟子說:“由,誨女(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又有次,這個弟子問怎樣對待鬼神,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個弟子接著問到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這並不是回避問題,這是教訓一個人對於不真正懂得的事要保持知識上的誠實。這種對於死和鬼神的存疑態度,對後代中國的思想發生了持久不衰的影響。這也是中國的“蘇格拉底傳統”。
(《中國哲學裏的科學精神與方法》[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