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年3月初,柴靜的《穹頂之下》視頻火了,她對環保話題的關注也在網絡上引起了爭議,有些人說:柴靜是高齡產婦,自己熬夜抽煙,移民美國生小孩,還做小三搶別人老公,這樣的人說的話,你怎麽能信?
且不說這段話裏麵很多不是事實,你怎麽知道柴靜懷孕後還抽煙熬夜?退一萬步說,我們質疑一個人的觀點對不對,不應該過度牽扯到一個人的人品。如果我們因為相信一個人的人品不好,就直接否定他的話,就是犯了人身攻擊的錯誤——不過在中國,這是讓一個人失去話語權之最有力最簡便的方法。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會碰到類似的場景:
場景一:
甲:“李磊認為我們的論文在數據結構設計方麵的分析還不到位。”
乙:“你們宿舍的那個李磊麽?他能有什麽好建議?他又不是我們計算機專業的。”
場景二:
老劉:“小王,麻煩你幫我去買盒煙。”
小王:“好咧,您都習慣去哪家買煙啊?我看美的空調旁邊的那個店不錯。”
老劉:“那個店你別去啊,據說那個店老板之前坐過牢,恐怕東西真不了。”
場景三:
網友一:“就看XX那狗樣子,他的話能信麽?”
網友二:“這種背著自己老婆偷人的男人能演出什麽好片子?”
網友三:“樓上太傻了吧?良心被狗吃了的人是不會做出什麽好事的!”
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當我們在談論某件“事情”和“問題”的時候,有時會像上麵的情況一樣,講著講著就繞到“人”的身上去了。
當然,並不是說談論事的時候不該談論人的品性,一個騙子的話總是更值得我們去質疑。
但是,如果有人試圖憑借某人的品格、背景、態度、動機、地位等,作為質疑某人所持的觀點和想法的理由,我們就要小心,我們是否會中了“訴諸人身”的邏輯謬誤。
在場景一中,甲提出李磊的觀點是他和乙的論文需要進一步的改良,但乙卻用李磊是“外行”的理由拒絕接受這個觀點。其實,就算李磊的專業與甲乙不同,也不能說明李磊提不出專業的問題。
在場景二中,老劉因為店老板曾經坐過牢就否定該店出售的香煙的質量,明顯是希望通過揭露店老板的背景來證明自己的判斷,這也是訴諸人身謬誤的其中一個表現。大夥也都知道,利用店老板坐過牢這一背景作為支撐自己觀點的依據,明顯是站不住腳的。因為老板很可能早就改邪歸正了,而且坐牢又跟賣煙的質量有什麽關係呢?
場景三應該是讀者們非常熟悉的了。很多網友在網絡上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他們的觀點。但這所有的表達,都是以人身攻擊的方式進行的,是對人而不對事,這也是訴諸人身謬誤的一種表現。
總之,犯人身攻擊謬誤的錯誤是將討論的重心轉向了人,而非問題本身。例如,從某個人的品行不好,推出他的理論研究成果不可信;從對方的家庭背景,推出他的行為值得懷疑;等等。
其實,一個觀點本身是否正確,與持該觀點者是什麽樣的人有一定的關係,但是討論的重心都應當圍繞問題本身。
但在現實生活當中,當一方對另一方的觀點沒有辦法有效回擊時,就往往會采取人身攻擊的方法。
人身攻擊的一種常見手法就是把對問題的質疑轉移到對動機的質疑,占據道德製高點,進而獲得話題主導權。
比如有的人評價本書作者秋葉的在線課程質量好不好,他不會去討論這個課程好在哪裏,不好在哪裏,而是直接說他不就是想賺錢嗎?有什麽好討論的?如果一個人這樣攻擊我,我也很被動,因為在普通人眼裏,一個賺錢的人不如一個免費分享的人高尚,有理也輸三分。
人有時候會做下一些言行不一致,或者自相矛盾的事情,或者你自己不擅長的事情,這些弱點也會被有些人拿來用於對你的觀點進行質疑。
比如:你自己都做不到,憑什麽要求我?
家長:“寶貝,少吃點甜的,吃多了對牙齒不好。”
孩子:“你昨天還吃了好幾個蛋撻呢,你不怕牙齒不好啊?”
且不論家長吃了幾個蛋撻,但可能對於孩子來說(也許是正在換牙的孩子),吃多了甜食確實會對牙齒有傷害。
再比如:你自己都不會做,憑什麽評價?
A:“這家飯店的菜可真難吃。”
B:“你連飯都不會做,還好意思挑三揀四?”
無論A會不會做飯,也許這家店的飯菜就是很難吃。
實際上,很多人在日常對話中都用過質疑一個人的能力來達到質疑他的觀點的方法,例如:
網友一:“《越光寶盒》實在是一部爛片,慘不忍睹。”
網友二:“爛片?有本事你拍一部好片看看?”
這些套路很熟悉吧,廣義的人身攻擊,包括質疑一個人的品格、動機、行為、能力來達到否定你的觀點的目的,如果你不是聖人,總一款弱點會被攻擊到。
香港哲學家李天命先生在其著作《李天命的思考藝術》中提到:“其實隻要沒有將品格批判當做駁論的理據,那批判就沒有犯人身攻擊的謬誤。否則的話,父母責罵子女,法庭判辭批評罪犯的操行,便全都犯上人身攻擊的謬誤了。”
我們現在來看看兩段對話,看看哪一段犯了人身攻擊的謬誤:
對話一:
甲:“不要投票給丙,他沒有資格做市長。”
乙:“為什麽這麽說?他的呼聲很高啊。”
甲:“丙當副市長的時候,不但沒有實現之前的選舉承諾,還做了很多見不得人的勾當,總之別選他。”
對話二:
甲:“丙關於政府應該提高工人最低薪水的說法真是一派胡言!”
乙:“為什麽這麽說?我覺得他講得很有道理啊。”
甲:“丙當副市長的時候,不但沒有實現之前的選舉承諾,還做了很多見不得人的勾當,他的話你能信?”
請問:兩則對話當中,哪一則出現了訴諸人身的謬誤?對話一還是對話二?
正確答案是:對話二。
在對話一當中,甲提出一個觀點是不要支持丙,而乙對此有疑問,那甲自然就要說出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雖然這些證據從表麵來看是在攻擊丙的聲譽和背景,但這些都是該論題所最需要的理由,因此不是訴諸人身謬誤。
而對話二當中,甲反駁丙對於政府提供工人最低薪水的言論,是通過攻擊其背景和身份來完成的。換句話說,甲為了讓乙拒斥丙的觀點,是通過評價丙這個人,而不是丙的觀點來完成的。因此,甲犯了訴諸人身的謬誤。
不犯人身攻擊謬誤的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人身攻擊針對的是個人的攻擊和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駁其提供的理由,很容易激起雙方的情緒,使得原本合理的討論最終走向了不合理,甚至是撕破臉的地步。
在微博上,很多話題雙方不是觀點對立,就是互相貼標簽,互相人身攻擊,最後變成了抱團取暖,族群分類。我現在玩微博就很小心,有時候我看到讓我無語的言論和觀點,我也不會罵他們弱智腦殘,因為一旦罵了,我們也就跟他們一樣,在犯人身攻擊的謬誤。
如何破解人身攻擊呢?不妨看看下麵的對話:
甲:“XXX的新文章你看了麽?朋友圈都轉瘋了。”
乙:“XXX就是一憤青,他的言論還是少看為妙。”
甲:“就算XXX是憤青,也不能說明他總是錯啊,難道他堅持1+2=3,也不對麽?”
當覺察到別人從批判觀點到攻擊人身時,通過話題引導大家回到對觀點的討論上來,但是對於處於情緒中的人而言,做到這點很難,祝你好運。
互動練習
李老師:“咱們校長在年終匯報中說未來要將學校四周圍牆建設成商鋪,這樣的話,每年的商鋪出租就能夠給學校帶來不少收入。”
張老師:“我之前就說過這個新來的校長是個商人,壓根不是搞教育的,張嘴閉嘴就是錢。你看我沒說錯吧?”
請問這段對話中有沒有人身攻擊呢?如果有,你打算怎樣處理這種情況呢?請寫下你的答案,記得@秋葉和@西安黃鑫。好作業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