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富翁,在英文中,有個專有名字“millionaire”。從20世紀開始,在絕大多數西方年輕人心目中,成為百萬富翁就是一個神聖的目標,甚至有人提出,要將賺到人生的第一個100萬作為自己成年的標誌。

對此我深以為然,一個年輕人,經過自己的不懈奮鬥,賺到人生的第一個100萬,無論是通過什麽方式,都值得讓人肅然起敬。

在這個複雜而不易的過程中,他一定經受困苦、磨難、失敗的拷問與打擊,嚐遍了人間冷暖和酸甜苦辣。他更會深刻洞察社會運行與競爭的真正規律。在長時間堅持不懈的努力後,最終才能修成正果。

這第一個100萬,是對他的能力與道德的表彰,這比世界上的任何一個獎項、任何一個軍功章都更能證明一個人的美德、勇敢與驕傲。這也是他成年的標誌,因為這樣才能無時無刻不向社會證明,他有能力扛起這個社會賦予的重任。我第一次把這個目標堅定地寫在筆記本裏,是2008年進入北大那一年。那時候,我父母給我一個月的生活費是1000元,比北京最低工資差不多低了一半。為了保證日常正常開銷,我每頓飯不能超過7塊錢,去吃一次肯德基都得考慮半天。想想當時,覺得日子過得非常艱難,大一的我,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早日賺到人生的第一個100萬,實現真正的自我獨立。

當時這個目標,對於我來說遙不可及。我將它深深埋藏在心底,但它卻像一顆頑強的火苗,不斷灼燒著我的心,不斷鞭策著我前進。讓我成熟,讓我自省,讓我清醒地一步步邁過青春的藩籬與陷阱。

現在想來,我在2013年上半年就基本實現了這個目標。2013年的下半年我的個人資產就已經突破了1000萬,早已將當初這個遙不可及的小目標,遠遠拋在了身後。

我相信,即便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重歸一無所有,我也有能力迅速白手起家,創造奇跡,這都是這第一個100萬帶給我的自信、堅定和勇敢。

應許之地——互聯網

我也曾像很多年輕人一樣四處尋找機會,做過家教、炒過股票、投過稿、擺過攤、做過小本生意,皆不得其法。一切改變都源於我進入了互聯網行業。

如果說在此之前,我有一個寶貴的品質,那便是有很強的抗打擊的能力。我的接受挫折能力極強,幾乎沒有什麽困難、失敗、輕視能夠磨滅我嚐試的熱情。後來我才領悟到,承受失敗,也是互聯網行業最需要的品質。

互聯網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就像19世紀的美洲大陸,遍地是機會,處處是野蠻生長的希望。

如果說,傳統生意關注收益率和金錢,互聯網關心的則是顛覆與增長。特斯拉的創始人Elon Musk畢業於賓大,也是我的校友,他曾經邀請賓大同學參觀特斯拉的工廠。當時華爾街對特斯拉的企業概念並不看好,整體股價處於一個非常低迷的狀態。

我們有幸得到他的接見,當時他向我們描繪了特斯拉顛覆整個汽車行業的未來前景。整場對話,鮮有談論如何賺錢的環節。公司並不著眼於出售汽車而賺錢,而是深深希望擊敗通用、寶馬、本田、戴姆勒等汽車巨頭,顛覆整個能源行業。那時的特斯拉公司的市值不到四十億美元,但已經能看到其並吞海內的氣魄與決心。

特斯拉也許不是一家合格的汽車公司,但一定是一家優秀的互聯網公司,它的戰略、態度、野心,如果放在任何一家汽車公司身上是不合適的,但是對於一家互聯網公司來說,生逢其時。

參觀回來之後,我便將全副身家押寶於特斯拉的股票,這次選擇為我帶來了將近5倍的回報,也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互聯網公司增長的魅力。在中國的A股市場,很難找到這樣擁有出色格局與魅力的公司。

這次機會,也讓我深刻意識到,人類社會將完成從傳統工業社會向現代互聯網社會的躍進。這就如同19世紀愛迪生發明電,開啟電氣時代一樣(特斯拉恰恰取名於愛迪生電氣時代的對手之名),互聯網將成為整個時代的引擎。

如果說18世紀的主角是機器,19世紀是電氣,20世紀是石油,那麽如今21世紀,便是互聯網。賺錢,不能簡簡單單依靠努力本身,更重要的是要有出色的想象能力,敏銳的商業嗅覺,永不停歇改變世界的野心。而互聯網,恰恰是為了這樣的人而存在的一種事物。

進入互聯網

互聯網行業是沒有任何門檻的行業,兼容性非常強,任何人通過很簡單的方法都可以融入互聯網。

很多人說,北漂不容易找到工作,對於這點我是不同意的。這就如同一個19世紀的年輕人抱怨自己在世界工廠倫敦找不到工作一樣。當時的倫敦與今日之北京一樣,是全球最熱門的行業的發動機引擎,機會遍地,處處是黃金。

我們唯一需要的是勇氣,與舊時代決裂的勇氣;是決心,縱身跳入互聯網大潮的決心。

首先,我們可以進入一家互聯網公司,甚至是初創公司。在這裏,我們可以感受到互聯網公司的氛圍,了解互聯網生態,對整個互聯網的發展環境有個清醒的認識。

互聯網歡迎每個人成為他的用戶,絕大多數的互聯網服務也是免費的。成為互聯網公司的員工,有一個小訣竅,那就是先成為互聯網公司的重度用戶。因為成為重度用戶後,自然會得到互聯網公司的關注;成為重度用戶,也恰恰是實現與互聯網公司產品運營的第一步。

互聯網公司的起薪,要遠遠高於傳統行業。就以我們公司為例,在“陪我”APP公司,技術級別員工的起薪為15000元每月,全年計算年終獎早已超過20萬元。而產品負責人、運營專員達到骨幹級別,全年薪水也有15萬元。這尚未考慮技術專家、產品領頭人等核心人員的薪水狀況,他們的薪資水平早早就高達三四十萬,甚至百萬。

其次,我們可以成為互聯網世界的KOL(意見領袖),也就是“網紅”。

回頭想想,我當時在人人網興盛時期,就是很不錯的人人網“網紅”,當時我有上萬名關注者。同時我在人人網的文章,幾乎篇篇點擊量都能突破十萬,在這個時代,成為KOL也能夠迅速突圍。

到了2016年,這種現象更加明顯,Papi醬(薑逸磊)憑借生動的互聯網短視頻表演,融資突破千萬,廣告銷售單筆突破千萬。而以雪梨、張大奕為主的“網紅”,所經營網店銷售額早已破數億,年淨利潤直逼許多主板上市公司。

分類“網紅”更是如漫天繁星,數不勝數。對美妝、攝影、女裝搭配、專業知識具有自我見解的人,皆可成為“網紅”。不斷通過淘寶、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社群工具進行變現,年收入迅速突破百萬不成問題。

2016年開始,KOL新社群,甚至成為淘寶重新崛起的最大希望,新社群是一個千億美金生態係統的成長起點。

利用互聯網借力打力

我的聽眾裏有一位揚州的單身女生,1991年出生,在揚州當地有房子和車子,是一名外貿公司的業務員,年薪5萬左右,手頭有35萬左右的現金,分散在各個不同的投資渠道,包括A股、指數基金和理財產品中。平常通過《富爸爸,窮爸爸》這類的書籍對投資理財進行基本理解,希望知道如何鍛煉自己的投資能力,如何分配自己的現金。

我覺得對於她來說,最大的問題,一是職業發展缺乏未來,外貿業務員的成長空間太小,行業增長的效率太低。二是投資太分散,分散了她太多的精力。沒有了解投資真正的真諦是了解未來、領悟未來、相信未來、專注未來。而這個未來就是互聯網。

她的投資太分散了,僅僅35萬元現金,卻分散在A股、指數基金、理財產品中,而這其中任何一個領域,都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去學習,卻沒有超額回報。她應該做減法,一次性把所有產品拋售,把35萬現金拿回來。

我當初在美國,最初本金也不超過10萬元人民幣,先投特斯拉股票,後投比特幣。在投資前,要對二者要有極深的研究,而一個人在固定時間,研究好一件事情已經很不容易了。其次,要求籌碼一定要集中,一次性投在你深信的一件事情裏,這比什麽都強。即便我投特斯拉有5倍回報,比特幣有20倍回報,但如果籌碼不集中,這也很難實現這樣豐富的財富回報。

互聯網的機會非常多,就以投資而言,2012年有特斯拉,2013年有比特幣,2014年有XRP(Ripple),抓住任意一波機會,都足以彎道超車。在機會過剩的時間裏,稀缺的是集中的籌碼與判斷機會的能力。

這也是我為何反複強調,在完成100萬的人生原始積累前,一定要將大多數的時間精力用於提升自我,為進入互聯網行業準備,而不要將大量的時間用於投資各類產品。投資本身是一個高風險行為,更是一個高耗時行為。即便35萬元,賺了20%,也就是7萬元,完成這個回報足以占用大多數時間,而7萬還不到絕大多數互聯網人的入門起薪。

因此,我給她的建議是,拋售所有的理財產品,選擇北上廣深杭一個城市,將35萬作為提升自我、進入大城市的早期投資本金,同時對互聯網的發展浪潮隨時關注,為早日進入互聯網做好準備。

這個時候,她僅僅26歲。

賺到人生的第一筆100萬,並不難,重要的是我們要加速達到這個目標,並在這個過程中真正磨礪自己對於互聯網行業、對於金錢的理解,從而在整個行業、整個城市分布、整個職業發展路徑中,搶占更有利的地位。

我相信,當機會來臨時,有準備的人,總會有所作為。

錢不稀缺,稀缺的是奮鬥

錢不稀缺,稀缺的是闖勁

錢不稀缺,稀缺的是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