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是一個普通的公務員,他兢兢業業地工作了十幾年,基本工資也不到1萬塊,而北京的互聯網公司絕大多數畢業生的起薪都差不多是這個水平。我回家時,他老人家經常會跟我感慨,你們趕上好時候了。
幹一輩子,不停漲薪才和剛畢業的大學生薪水持平,這是什麽原因呢?
在我看來,核心原因是這個時代與國家將最多金錢資源注入的行業是互聯網行業。而公務員行業長時間沒有任何變化,保守、穩定、故步自封,薪資漲幅必然是很小的。時代在逼著每個人奔跑,逼著每個人成為富人,逼著每個人奔向互聯網。保守將受到懲罰,故步自封將受到打壓,尋求穩定將損失最好的選擇。
我們感激生於這個偉大的時代。
節儉是貧窮的先兆
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大家最怕一個詞——通貨膨脹,感覺印鈔多了不是好事,其實通貨膨脹恰恰是繁榮的秘密。在通貨膨脹的預期下,絕大多數人都會采取更為激進的財務策略,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借更多的錢投入生產與自我提升。
而中國傳統老百姓的思維卻是存錢、節儉、以儉養德。這與我們的父輩長時間處於貧困掙紮線上的童年有關,與中國長期積貧積弱的狀態有關。但是從中國高速增長30年的新時代來看,這實際上是一個遠遠脫離時代發展的陳舊道德觀念。
從小,父母就教育我要節儉,家裏如果有東西要扔掉簡直是犯罪。衣服最好穿父母剩下的,隻要能保暖,不要在乎任何美感,一雙鞋沒有補三四遍就不許換。我記得我高中時,我爸說:“兒子長大了,太好了,我衣櫃裏有好多衣服你以後都能穿了,以後再也不用給你買衣服了。”
我當時的心情是崩潰的。我爸一米八五,我一米七五,他的腰圍應該至少大我三圈,我爸的西裝我穿在身上就跟袍子一樣。
我在美國讀書時,有些美國人也有這個習慣,叫作“hoarding”,就是儲藏癖,不願意把東西扔掉,反複用反複穿,即便沒有用也留著。隻不過在美國,心理醫生不會認為這是節儉,往往把這種行為當作一種需要被治療的心理疾病來看待。
其實我們心裏很清楚,到了我們這個時代,衣服的供給自然是過剩的,我們不會經曆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衣服對於我的意義是:穿著是否舒適,合體;我的穿著異性是否滿意,是否能讓我找到心儀的她;如果能體現出我對美的追求就更好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衣服是隨著以上幾個需求不斷變化的,因此你就可以理解女生平時“買買買”的行為了。
正因為這個原因,出現了大量的服裝原料供應商,出現了大量的設計師,出現了大量的品牌商,甚至催生了滿足“買買買”樂趣的網絡購物平台。
與此相反,如果每個人還停留在“縫三年,補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年代,衣服不穿破不罷休,上述所有的企業都得倒閉,從業人員都得失業,更不會出現購買平台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
這就是經濟學中“需求創造增長”的理論,它還會帶來一個附加效應,就是當消費的人更多了,規模效應還會大幅降低每個人的消費成本,從而讓每個人的生活成本降低。
高科技領域中,無人駕駛汽車中的一個車載雷達,目前價格是7萬5千美金,約合50萬人民幣左右,都趕上四五輛普通汽車的價格了,這是無人駕駛汽車無法大規模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什麽這種車載雷達如此之貴呢?核心並不是技術太複雜,或者能生產的企業太少,而是因為這種車載雷達的訂單量太少。如果車載雷達日後的訂單量,也就是以後無人駕駛或者輔助駕駛類的汽車突破100萬輛的話,那麽車載雷達的價格就會降低到500美金一個,這僅僅是之前價格的6‰,規模效應帶來的巨大改變可見一斑。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極為豐富,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我們的使命是努力奮鬥讓宇宙萬物都能夠更好地滿足人的需求,而不是壓抑自己的需求,奉行傳統的勤儉節約,以儉養德,這樣會讓世界變得更糟。
把這個道理告訴你的父母吧,如果你不怕被打的話。
借得越多,賺得越多
我父母從小就給我灌輸過一個觀點:老孫家人是有尊嚴的,不求人,從不借錢。借錢是這個世界上最丟人的事情。你以後可千萬不能混成以借錢為生的人。
後來我創業了,發現如果一個正常企業不借錢,幾乎無法立足,我必須把以前認為的這個世界上最丟人的事情——借錢,反複幹上很多遍。而且我悲觀地發現,可見的未來,我可能還會持續“丟人”下去。
其實每個人創業之初,資源都很有限,早期隻有簡單的幾種籌資方式:借貸或入股。我2012年第一次創業,為了實現夢想,找幾個朋友借了幾千美金。
本來有個朋友願意投資我5萬元人民幣占公司10%的股份,但反複觀察之後發現我幹的行業他看不懂,便放棄了投資。
如果我在成立直播平台之前不去借錢,就沒有今天的“陪我”公司,也沒有今天千萬用戶在互聯網上對語音直播的優質體驗,更沒有今天在讀者麵前的這本書。
其實在真正的社會中,借貸已經十分普遍,借錢給利息,也成了一個最普通的社會交易行為。借錢不丟人,隻要夢想對,借得越多,賺得越多。
我們公司與“小米”公司都是招商銀行的客戶,銀行的客戶經理跟我們說:“‘小米’每年會從銀行借幾十億人民幣投入到手機生產中,如果你們願意,我們也可以借錢給你們擴大規模。”
可以說,對於實現“為發燒而生,讓千百萬人實現夢想”,即便雷軍也沒有這個能力,他需要借力打力,需要通過投資與借貸來完成自己的夢想。
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不也是這樣嗎?我們在目標前是渺小的,隻有借力打力,才能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我們希望提升自我,希望通過“買買買”變得更美,如果沒有錢,我們可以用信用卡提前消費;我們希望買一套房子進行投資,獲得好的投資回報,可以通過銀行信貸來實現夢想;甚至我們可以從公司借錢,買入創業公司的期權,待公司成功,共同享受成長紅利。
借錢是一種自然的大規模陌生人協作行為,隻要我對錢有需求,有人願意借給我,我還錢付利息,本身就是最大的善事。那個故步自封、保守僵化、自掃門前雪的時代結束了,一個陌生人大規模協作、彼此溫暖、彼此幫助、合作創造美好的時代即將到來。
錢不稀缺,稀缺的是奮鬥;錢不稀缺,稀缺的是闖勁;錢不稀缺,稀缺的是個人。
勇敢借錢消費,借錢提升,借錢圓夢,這個時代會獎賞勇敢的人。
花錢,花錢,再花錢
我剛去美國念書的時候,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美國的高樓大廈從來都不關燈。就算是淩晨一兩點,整個大廈還是燈火通明,看來美國人從來沒有“人走關燈”的習慣。
後來,有懂行的同學跟我解釋,首先美國的電費是非常便宜的。其次,這些燈如果經常突然全部關掉,掐斷電源,之後再開啟的話,電網的承載壓力就會出現很大的波動。這種大幅波動對電網是非常不利的。與之相反,如果電網保持在一個規模性的穩定用電量,才能夠讓電廠維持恒定的低成本,同時延長基礎設施的使用壽命。
這讓我回想起自己上初中的時候,老師經常講當今世界出現了能源危機,要節約能源,維持地球的可持續發展。但是長大後了解的事實卻是,全世界能源根本用不完,新能源一天比一天多,能源價格一天比一天低。美國的頁岩氣、新能源、電池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石油價格也是屢創新低。
也許,我們真的應該將心思花在如何把能源花出去上,而不是挖空心思節約能源。這個時代也是這樣,我們會獎勵消費的人,而不是獎勵節約的人。我們會喜歡那些更好地把資源配置出去的人,而不是有資源不用活活浪費掉的人。
認真想想怎麽花錢,這個時代會給你最大的獎賞。
創業的時候,我們也發現,真正資本市場給予高估值的企業往往都是那些更好地把資源配置出去、更好地把資源花掉的企業,而不是更節省資源的企業。
全世界絕大多數硬件企業,比如希捷,這幾十年來,將磁盤運算力提升了成千上萬倍,容量縮小了上千倍,卻隻有極為微薄的利潤。而把資源花出去的公司如微軟、穀歌、Facebook,股價卻一飛衝天。整個硬盤行業的利潤,都遠遠比不上微軟一個公司。微軟工程師每天的重要任務,就是想好怎麽把突飛猛進的計算機運算力用軟件給花掉,來創造更好的用戶體驗。
一個企業中的員工,老板也更喜歡那些可以幫公司把錢真正花出去,帶來真正業務品牌提升的員工,而不是那些每天強調勤儉節約,起早貪黑卻沒有任何工作成果的人。
花錢,花錢,再花錢,把錢花出去。懂得花錢的人,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