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中午,查爾斯·史考伯路過他的一家鋼鐵廠。他看見幾個工人正在抽煙。正好,他們頭上有一塊寫著“禁止吸煙”的牌子。史考伯沒有馬上指著牌子不讓他們抽,而是走到那幾個人麵前,給每個人一根雪茄,這才說:“各位,如果你們能去外麵抽這些雪茄,我會非常感激。”他們馬上明白自己違反了紀律,但史考伯不但沒有指責他們,反而給他們每人一件小禮物。這讓工人們更敬重他,也更自覺。

約翰·華納梅克也用了這個技巧。華納梅克每天都去費城他的大商場裏瞧瞧。一天他發現櫃台前有個顧客在等著買東西,卻是夫人招待,售貨員都聚在櫃台的另一頭談笑。華納梅克什麽也沒說,隻是進到櫃台裏麵,招呼那位女顧客,並叫售貨員幫助包裝貨品,然後就走了。

官員們常因為不接待民眾而受批評,是的,他們很忙,但有時是因為他們的助手們給攔著,助手們不想讓他們的上司太累。卡爾·蘭福特當了多年的奧蘭多市的市長。他經常對他的部下說,不要阻攔民眾來見他。他宣布實行“開門政策”,但是,來訪的市民們還是被他的秘書和下屬們給攔在辦公室的門外了。

後來,這位市長想了一個辦法。他讓人卸掉了辦公室的大門,他的下屬們也知道不能再攔了。就這樣,這位市長真地做到了“開門政策”。要想改變別人,而又不讓他生氣,隻需要換一個詞,效果就會不同。

大部分人在讚揚完了別人,轉到批評之前,都會用一個詞“但是”。要改變一個孩子不專心讀書的態度,我們往往會這麽說:“約翰,我們為你感到驕傲,這個學期你的學習取得了進步,‘但是’如果你在代數方麵再多下點功夫的話,就更好了。”

約翰在聽到“但是”之前,感覺很好。可“但是”一出現,他馬上懷疑這個讚許的可信度。他開始感到,這其實是個批評,他會因此而反感。我們要改變他的願望就無法實現了。

如果把“但是”換成“而且”呢?讓我們試一下:“約翰,我們真為你驕傲,這個學期你的學習取得了進步,‘而且’如果你在代數上再多下點工夫的話,就更好了。”這一回,約翰會很愉快地接受這份讚許,因為他感覺到了讚揚和鼓勵,而不是批評。他會愉快地按照我們希望的那樣去做。

對那些非常敏感的人,用巧妙的暗示,讓他們改正自己的錯誤,會收到奇妙的效果。下麵是羅得島的瑪姬·傑克在我們的課程中講述的,她怎樣讓一幫懶惰的建築工人,給她蓋房子的同時又幫她打掃幹淨的故事。剛開始的幾天裏,傑克太太下班回家之後,總是看到滿院子的木屑。她沒有說工人們什麽,因為他們分內的活幹得很好。於是等工人走後,她和孩子們把院子裏的碎木頭收拾起來,並整齊地在屋角放好。第二天早上,她對工頭說:“我很喜歡昨天晚上這種整潔的樣子,而且也不會冒犯到鄰居。”從此,工人每天下班前,都會收拾好碎木頭,並整齊地放到一邊。工頭也每天都來檢查一下。

在預備軍人和正規軍訓練人員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軍人的發型,預備軍人認為他們是普通民眾,所以對剪短頭發很抵觸。哈雷是美國陸軍第542分校的士官長,當他訓練一批預備軍官時,他想解決這個發型的問題,按照他在正規軍時的做法,他會用強製的命令。但現在,他不想這樣做。

他對他們說:“先生們,你們都是領導者。如果你們將以身作則用於領導的話,會取得最好的效果。你們必須為你的聽從者做個榜樣。你們應該知道軍隊關於發型的紀律,雖然我現在的頭發比很多人短很多,我今天還是要去理發。你們可以照一下鏡子,看看你們符合榜樣的要求嗎?我想你們會自覺的,我會給你們去營區理發部理發的時間。”結果,很多人照了鏡子,理了發。第二天,凱塞在訓話中說,隊伍中有些人已有了領導者的樣子。

1887年3月8日,美國偉大的牧師及演說家亨利·華德·畢奇爾去世了,日本人對他的評價是,他讓整個世界都發生了改變。就在那個星期天,萊曼·阿伯特接受邀請,向那些陷入畢奇爾逝世的悲痛牧師們做演說。他特別想做好這個演講,因此不斷地修改稿子,並像福樓拜那樣謹慎地潤色詞句。然後讀給他妻子聽。

稿子寫得很不對勁。如果他的妻子不懂得運用方法的話,她也許會說:“萊曼,寫得真是糟糕,這樣不行。聽起來就像一部百科全書似的,簡直是讓人犯困。你這麽多年的傳道經驗,應該知道怎樣更好才成。看在上帝的份上,你為什麽不像一般人那樣說話?你為什麽不表現得更自然一些?如果你真的拿這個東西來演說,你隻會成為笑柄。”

但是,她沒有這麽說,她知道這樣說的後果。所以,她告訴阿伯特,如果這篇稿子登在《北美評論》雜誌上,將是一篇很棒的文章。也就是說,她稱讚了這篇稿子,但同時很巧妙地暗示,這篇稿子是不適合用來演說的。萊曼·阿伯特明白了她的意思,於是他扔掉了這篇華麗而不實用的稿子,他後來演說時甚至連筆記都沒有用。

原則二:委婉地暗示他人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