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靜的心境是一個修煉的目標。在日常生活中,這個目標可以提示世人:很多執著的追求和努力,效果適得其反。

在以後的論述中,老子要花費不少篇幅來呈示種種適得其反。呈示的目的,就是勸導人們返歸虛靜的本性。隻要不虛靜,怎麽張揚都會走到反麵。

這一章隻有二十六個字,但在中國文化史上卻影響巨大,因為它講的全是“反話”,搖撼了人們的習慣思維。

尋常社會的約定俗成,往往會產生相反的結果。但大家常常因為已經習慣而繼續努力,不願意去考慮深層的逆反結構了。

指出約定俗成背後的惱人奧秘,這是頂級哲學家的使命。但是,哲學家未必是社會改革家,他們在指出背後奧秘之後並不要求人們改弦易轍,走相反的路。如果這樣,他們就有點淺薄了。他們隻希望人們建立另類思考,構建立體思維,使人類真正成熟。

老子指出在約定俗成背後的逆反結構,直到兩千多年後的二十世紀,才有西方現代派哲學家和藝術家去觸摸。一觸摸他們就十分驚恐,稱這種逆反結構讓人“惡心”。因此,“惡心”也成為現代派裏的一個重要概念。“惡心”是一種不可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複雜狀態,來襯托人類生存的灰色無奈。老子所揭示的逆反結構,也包含著不可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無奈。這位年紀太老的“現代派”實在是走在人類思維的最前沿,讓當代思考者不得不麵對鴻蒙的曆史煙塵深表敬意。

老子的這二十六個字是這樣說的——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幾乎用不著翻譯。但是如果要強調相反相成的因果關係,可以用更簡明的現代句式:

大道廢弛,才倡道義;

智巧出現,才有大偽;

家庭不和,才倡孝慈;

國家昏亂,才有忠臣。

不錯,老子對於世間所倡導的很多基本道德觀念,例如仁義、智慧、親情、忠臣,都有點輕視和調侃,但是,並不是要否定它們。很多研究者認為老子對它們做出了“尖銳的否定”,“提前揭露了儒家理念的虛假性”。我認為這樣的看法是不對的,不符合老子的原意。

不妨舉一些類似的例子。我們如果說,“病疫流行,產生名醫”,“因為饑餓,便知美味”,難道是在否定和揭露名醫與美味嗎?當然不是。名醫和美味都要尊重,隻不過,按照老子的邏輯,它們不是天頒神授,通體光明,而是災難和困厄的結果。

老子認為,很多冠冕堂皇的觀念、教條、口號,都出自人類的困境。之所以一直在重複,正證明那些困境還沒有過去,或者即將卷土重來。“好”來自“壞”,包含著“壞”,期待著“壞”。而且,有的“好”還會立即滋生出“壞”,例如“智慧出,有大偽”。

這樣一來,因果長鏈接通了,人們也就很難通過“單向封斷”而自我驕縱了,更不會以為那些響亮理念是某些聖人和君主“發明”的了。

例如,在老子以後,漢、唐之初都出現過推崇黃老思想讓人們“休養生息”的政策,實際效果很好。但是,必須明白,這是在長期戰亂之後民生凋敝的可怕景象帶來的“無奈之舉”,而不是出於哪幾個皇帝的“好心”。說近一點,徽州的學術和美食九州聞名,這也不是那個地方特別好,或者哪些官員特別英明,而是因為極端貧困。民諺“前世不修,生在徽州”,道盡了曾經的破敗。因為破敗,就有人外出謀生,漸漸出現了“徽商”的隊伍。同樣,我曾經在《抱愧山西》中寫過的富可敵國的晉商,也是因為家鄉過不下去了,才擦淚“走西口”,而當他們走出一條發達之路以後,災禍又等著他們。

因此,我一直反對很多地方自吹“人傑地靈”,一說“鄉愁”就狂妄排他的行為。他們所說的“傳統”,都是“順向因果”,例如因為古代“某某公”重視教育,所以人才輩出。其實,真正強大的是“逆向因果”。老子哲學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對“逆向因果”的揭示。

其實,很多“順向因果”的內核,還是“逆向因果”。例如日夜更替、四季輪轉,看上去是“順向因果”,但不能忘了,黑暗是對光明的否定,嚴寒是對酷暑的報複。

老子對“逆向因果”的揭示,是要人們認知天地大道的平衡係統,不要沉迷在自得、自滿、自信、自欺的井窟中而竊竊自喜。老子幽默地指出,那些正麵名號,完全可以用負麵含義來表達。而且,這裏還存在著一個特殊的比例關係:正麵名號越大,負麵含義也越大。

老子建立了正麵名號和負麵含義之間的“逆向因果”,並不是要取消正麵名號,隻是勸誡人們不要在正麵名號上過於誇張,過於得意,過於陶醉。既然“來龍”和“去脈”都是負麵的,自身裏邊也潛伏著負麵,那又有什麽好得意的呢?

如果能好好收斂一下,重新返回虛靜的心境,那就有可能再度聽到天地大道的聲音。天地大道不喧不鬧,不卑不驕,把所有的正麵、負麵、順向、逆向全都輕輕地收羅在一起,以自然的步伐悠然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