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仍然講“逆向因果”。老子覺得這個問題很重要,有必要繼續衝擊一下社會上流行的正麵名號,進一步向大道靠近。
原文是——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對於這段話,不少人會有接受上的障礙。其實,不接受不要緊,要緊的是先要明白老子的原意。
我的翻譯如下——
拋棄了聖智,人民有百倍好處;
拋棄了仁義,孝慈就可以恢複;
拋棄了巧利,盜賊也能夠消除。
聖智、仁義、巧利這三項,都文飾過度,成事不足。
所以,要讓人另有歸屬。
那就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拋棄學問,無憂無慮。
要讓這段翻譯保持韻腳不容易,我總算做到了。
重要的是意思。老子認為,社會上對聖智、仁義、巧利這三項,實在是過於渲染、過於張揚了。他把這種渲染和張揚用一個“文”字來概括,我采用“文”的原始含義翻譯成了“文飾”。他所說的“聖智”,既可理解為“聖人之智”,也可理解為“自聖之智”,也就是自以為無比高超的聰明。這裏應該更靠近後一種理解,因此我在以前的譯本中翻譯成“智謀”。
對於過度的渲染、張揚、文飾,該怎麽辦?一般地說,應該勸其收斂。但老子覺得勸說無效,因而要極而言之,宣告如果徹底拋棄這一切,社會反而更好。在這裏,老子反複地用了“絕”、“棄”兩字,表示這是一種推到極端的話語方式。其實這也是哲學論辯的一個特點,那就是把事情推到終點,進行“極端試驗”。在後來的科學實驗中,這種方式更是經常出現。
“極端試驗”的極端方式,一般不會在生活中采用,因此,老子所說的“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也不會真正去做。他隻是設想,如果沒有那麽多人滔滔不絕地講聖智、講仁義、講巧利,事情將會怎麽樣?他的結論,給那些講聖智、講仁義、講巧利的人,潑了一盆冷水。
這盆冷水的邏輯基礎,就是我在前麵講的“逆向因果”。因為成天渲染聖智,民眾的利益被剝奪了;因為成天張揚仁義,家庭的親情被損害了;因為成天玩弄巧利,盜賊的欲望也被激發了。
老子永遠在嘲笑那種天真又虛假的“順向因果”。難道,不斷宣教聖智,民眾就有智慧了嗎?難道,不斷宣教仁義,家庭就幸福了嗎?難道,不斷宣教巧利,社會就安全了嗎?事實永遠證明,一切都會反著來。
那該怎麽辦?老子提供了十二字方針,那就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見素抱樸”,也就是隻著眼於無染本色,隻抱持樸實本質。最簡單的意思,可由常用詞“樸素”兩字來概括。但是老子所說的“樸素”不是形容詞,而是人生基調。
“少私寡欲”的意思很明白。如果聯想上麵所講的三項,那也就是說,無論是宣揚聖智、仁義,還是巧利,都出於私欲。因私欲而大講正麵理念,結果全是反麵結果。宣講的人也知道其中包含虛假,也知道會產生反麵結果,但還是繼續宣講,那就是私欲在作祟。他們如果能夠“少私寡欲”,這種種“逆向因果”就不會如此折騰人間。
“絕學無憂”就有點麻煩了。因為明確地提出了“絕學”,與普遍文明意義上的教學、求學、學問、學業有違。因而,隨之出現了幾種解釋。第一種,認為老子要絕之學,就是前麵所說的聖智之學、仁義之學、巧利之學。第二種,以明清之際的學者傅山為代表,他在《讀老子》中說,老子這裏所說的“絕學”之“絕”,是沿用了“絕河”之義,也就是渡過了江河而沒有沉沒。我很尊重傅山,也知道中國古文詞裏的“絕”確有橫渡一義,例如荀子《勸學篇》裏所說的“假舟楫”、“絕江河”,但在這裏我無法讚同他。從文氣、語勢來看,老子所說的“絕學無憂”,並沒有渡過書海而不沉沒的意思。他所說的“絕”,是一般意義上的“絕”,也就是拒絕、斷絕、阻絕。
那麽,是不是要回到第一種解釋,認為他所謂的“絕學”是專指那些應該警惕的聖智之學、仁義之學、巧利之學呢?我認為這又把範圍縮小了。老子除了以上這三種之外,對其他學業也是存疑的。在他看來,世間之學已經被這三種學所霸占,它們已成為顯學、主學、扛鼎之學。因此,他不得不對整個“學”都有點蔑視了。我想,隻要感受過學界空洞顯耀、聒噪不已的風氣,都會或多或少地認同老子“絕學無憂”的說法,但在認同之後又會猶豫,“絕學”兩字,是不是用得過分了?
是有一點過分。老子對於大道之外的種種學問都不太喜歡,因此也沒有耐心辨別,有些學問也可能是大道的伸發。而且,大道的範圍漫無邊際,應該容得下更多的思維、更多的專業。老人家顯然是被畢生所見的那些“學人”搞煩了,覺得隻有與他們絕交,才能消除憂慮。
我們主張要清理“學”、選擇“學”、汰洗“學”,而不是斷然“絕學”。如果真“絕學”了,真能“無憂”嗎?對此,近代啟蒙思想家嚴複在《侯官嚴氏評點老子》中就提出了批評。他認為,“絕學無憂”的說法,有一點像非洲鴕鳥,埋頭於沙,看不到憂了,卻不是真正無憂。
嚴複是對的,但立足點有所不同。嚴複處於一個世界學識繽紛湧現而很多中國人卻閉目塞聽的時代,因此覺得他們不能以老子的“絕學無憂”來做擋箭牌。老子遇到的情況卻完全不同,喧鬧的“學口”把樸素的大道遮蓋了。麵對那麽些智叟、學人,他寧肯要本真的人、醇厚的人、自然狀態的人。
老子的思想,以蒼茫、原始的天地作為背景,因此即使包含著人類早期常有的偏頗,也仍然不失宏偉、浩大。我讀到過不少以“階級論”來框範老子的論著,那實在是委屈他了。例如,針對這一章,有的著作說:作為人民利益的真誠捍衛者,老子反對中國古代統治階級的一切文化,他要人們同這種文化隔絕。是這樣嗎?我想不必評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