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禮——謙卑儒雅,規範多

中國人對待吃,那可是世界聞名的。《禮記·禮運》雲:“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食”是頭等大事。古人雲:“民以食為天。”自古至今,從治國到養生,我國大部分的文化內容,都是圍繞著“吃”而形成展開的。中國人不僅講究吃,還講究吃的藝術,有時候麵對一桌筵席,不僅吃得要有滋味,還要吃得有興致、有水平、有修養,正所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進餐原本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事情,但有時候卻是一個人全部品質、修養的鏡子,它能夠把這個人的內涵深度折射得一覽無餘。所以,最早從周公製禮開始,古人對飲食就有許多禮儀規矩,比如從進餐儀節、飲食器具,到待賓程序、座次排序,甚至特定用語,都有嚴格的禮製規矩。

飲食器具

現代人的廚房裏,鍋碗盤瓢、杯碟刀叉筷等,可謂是中西合璧,各式各樣。我國古代的飲食器具,更是名目繁多,不勝枚舉。據史料記載,算下來也有成百上千種。下麵就取幾種有代表性的,簡單介紹一下。

先說說食器。

食器,即吃飯時使用的器具。古人常用來盛飯、盛食物的用具,叫覷(yǎn)。它一次可以盛放較多的食物。還有一種,是用竹或葦編製的,叫簞,《論語·雍也》裏那句:“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描寫的是顏回簡陋清淡的生活。這裏說的簞,也常用於盛飯,隻不過貧困百姓用的居多。

吃飯的時候,人們用一種較小的食器,叫簋(guǐ)或簧(fǔ),把食物從甑裏盛到簋或簧裏吃,相當於我們今天把米飯從飯鍋盛到碗裏。其中,簋為圓形,簋為方形,功能像今天用的小碗和大碗。還有一種食器,叫豆,形狀類似於今天的高腳盤,最初僅用於祭祀,後來在日常也可使用。豆專門用來放肉醬、調味品、醃菜之類的食物。此外,還有盛稀的、濕的食品的籠,盛酒水用的盂,以及盛放一般食物的盆等。

食物做好後,從廚房端出來,各種食器也都會放在案上,然後再擺上席。案,是一種有四個矮腳的托盤,形狀有長方形也有圓形,在前麵“坐容”一節裏麵也提到過。《後漢書·梁鴻傳》載:“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說的就是這種案,既輕巧還實用。吃飯前,孟光舉著這種小案,給自己丈夫梁鴻獻食。“舉案齊眉”就是由此而來的,以示夫婦相敬相愛。

古人吃肉時,吃法和現在不一樣。那時的肉,一般都是一大塊放在鼎裏先煮熟。要吃肉的時候,就用一種叫匕的器具,把肉從鼎裏取出,然後放置在俎(zǔ)上,用刀將肉切割下來吃。什麽是匕?是一種長柄的湯勺,兼有切割和挑取食物的功能,古時用棘木、桑木或青銅製作而成。在周代,還根據用途細分出了飯匕、挑匕、牲匕、蔬匕等。而夾食物的器具,叫箸或筷,這和我們今天的叫法差不多。何為俎?俎的形狀就像今天兩端有足支地的一塊長方形砧板。《史記·項羽本紀》中樊噲那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從另一個側麵也反映了當時吃肉的情景。

根據主人身份、地位以及經濟條件的不同,其食器使用的材質也不同。貴族的食器多用青銅製成,包括使用的箸,也就是今天說的筷子,一般用金、銀或象牙等製成,而平民的箸則多用竹製成,差別比較大。

其次,說一說炊具。

古人常用的炊具,有鼎、鑊(huò)、鬲(lì)、甑(zèng)、顱等。我們擇其中幾種,作為常識,簡單了解一下。

鼎:最初的鼎就是用來煮肉的。當時人們吃肉食,並不像後世那樣先在廚房切成小塊,然後再端出來。那時候非常簡單,把整個牲解成幾大塊放進鼎裏,鼎下麵燒大火煮就行了。今天在我國個別地區仍有這樣的習俗,每到過年也會宰殺羊或豬,解成幾大塊。然後在室外支上一口大鍋,把肉放進去,下麵燒大火煮。古代一般的鼎都比較大,有一個圓圓的肚子,鼎口兩側有兩耳,可能是為了人們穿木杠方便抬起吧。鼎的底部有三足,放置的時候很穩當,“三足鼎立”之說,也就是從這裏來的。

後來的鼎慢慢發生了變化,由最初的炊具演變為祭祀的禮器。不僅用於宴會場合,還常用於統治階層的祭祀儀式中,作為禮器代表具有“別上下,明貴賤”的政治功能。注111在整個夏商周三代,列鼎製度是有嚴格區分的,比如天子可以用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上麵講到的簋,如果與鼎一起使用時,一般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三鼎配二簋。貴族們“鍾鳴鼎食”的這種盛況,與貧苦百姓“簞食瓢飲”的清貧簡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鼎,在奴隸社會時期,是作為一種禮器的象征,到了封建社會,又回歸到了最初作為炊具的功能。今天,鼎在我們生活中並不常見,一般隻在祭祖儀式,或在佛堂裏,才能見到鼎的身影。

鑊:形狀、功能與鼎一樣,隻是沒有三足而已,也是用來燒煮食物的。據資料記載,曆史上有些殘暴的帝王,竟將它用於烹刑,把活人投入鑊中烹煮,極為殘忍。

鬲:是煮粥用的。形狀、功能與鼎相似,有三足,但足是空心的,與圓圓的腹部相通。不僅放置穩當,還可以在下麵生火煮粥,而且足中的水可以提升加熱的速度。

甑:是蒸飯用的。類似於今天的籠屜,盆狀,平底,底部有孔以通氣,很像現在的算子。米放在甑中,甑放在鬲上,鬲中放水,就可以蒸米飯了。上下兩套,就組成贏。

瓻: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蒸鍋。其實就是甑與鬲的一套組合,間隔著一個算子,算上有通氣孔,在鬲底部加火,即可蒸食。顧主要流行於商至戰國,這一器皿的發明,可謂是開了後代各式各樣蒸籠蒸屜的先河。

古代的飲食器具,與今天有很大的區別。無論是器具的名稱、功能、還是材質都不一樣。主人身份不同,器具材質也不同,貴族們多用青銅,而貧困平民以陶器為主,有著明顯的等級差異。

最後說說酒器。

我國古代的酒器,包括爵、觥(gōng)、尊、杯、壺、解(zhì)、爨(léi)等。

爵:是古代飲酒器的通稱。盛行於商、周兩代,造型有三隻高足,前麵的爵口有槽形,叫“流”,後麵造型像尾狀,形象就像一隻昂首翹尾的雀。爵在西周是最早的青銅禮器,隻有地位較高的人才會用到,《禮記·禮器》中有講到,古代禮器也有“以小為貴”的禮製講究,比如“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小小的爵,在當時作為禮器,是一種尊貴的象征。

觥:是一種用兕(si)牛角雕刻成的酒具,在周代就有使用。一端刻上龍頭形狀或其他獸頭,底部沒有足,在《三禮圖》中解釋為“觥大七升,以兕角為之”。也因為其稀少而變得珍貴,“觥籌交錯”一詞就有形容宴飲盛況的意思。

尊:商周時期用的比較多,以青銅製作而成,造型高足、收頸腹鼓,有方口,也有圓口。主要用於盛酒,相當於今天說的酒壇,古人常在祭祀、賓客之禮上,用尊置酒,以待酌者。

杯:從古至今,杯一直在沿用,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杯的形狀有許多種,有方有圓,有花紋有鳥獸,有陶杯銅杯瓷杯,也有金銀玉瑪瑙等。杯在古代可以用來飲酒,也可以盛羹。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一句話:“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劉邦對項羽說的這句“經典名言”,你我曾拜為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父親,你若硬要烹了他老人家,別忘了也分我一杯湯羹!可見在古代,一杯也能多用。

飲食方式

分餐製

兩周時期,古人實行的是分餐製。 一開始,因為古代沒有桌子,大家都坐在筵席上,筵長在下,席短鋪在上,進食製的時候,食物直接放在筵席之間的位置上。到了戰國時期,案開始興起,一些官僚富族人家吃飯的時候,每個人的筵席邊上會加上一張低矮的食案,把食物和酒饌直接擺放在上麵,人各一份,憑案而食,各吃各的,互不幹擾。這種把酒菜放在案上,比直接放在筵席上,既便捷又衛生。不過,那時的食案也隻是提供給家裏的尊長使用,其他一般家庭成員也不能加案。

合食製

到了隋唐五代,隨著高足坐具的傳入,筵席(或坐榻)逐食

漸改為高腿坐具。席地而坐的就餐習俗,也悄悄地發生著變製

革。古人覺得分餐製已經不適應高足坐的生活方式,直到八仙桌的出現,圍桌合食就餐就成了習俗。此後,席地而坐的“分餐製”,轉而變成了高凳或高椅大桌的“合食製”。人們圍坐吃飯,相互交流起來更方便,氣氛也比較熱鬧。有些富人家裏,把所有的菜品改由專人提前在廚房切好、擺好盤,再用托盤端上桌,進而實行合食。

飲食時間

我們現在的生活,一日三餐是就餐標準。那麽,古人一天要吃幾頓飯呢?

先秦時期古人的飲食,一日兩餐是標準餐。上午一頓,下午一頓。如果遇到災荒之年,貧困人家也許就一頓,也許食不果腹,好幾天吃不上飯的也有。第一餐,在上午九點左右吃,叫朝食,又叫饕(yōng)。當太陽行至東南角的時候,屬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吃。第二頓飯,下午四點左右,也就是在申時吃,叫鋪(bū)食,又叫飧(sūn)。

一日兩餐製到了漢代開始有了一些變化。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食物也不再匱乏,人們的活動量也增多,到了中午還是會容易餓,於是在那些王侯士大夫家裏,偶爾在中午時段,加餐一頓小點心也是常事,但不算正餐。對於貧苦百姓來說,餓歸餓,仍舊保持著一日兩餐的習慣。到了唐代,一日三餐便開始成為常態。宋代普通百姓也是一日三餐,甚至到了晚上,有些人還會像今人一樣,再加一頓宵夜,也是有可能的。到了明代,許多地方也都一直保持著一日三餐。不過到了清代,除了漢人,滿族人仍然保持一日兩餐的習慣。就連宮裏的皇帝,每天的進膳也是一天隻吃兩餐。早上六七點鍾屬早餐時間,下午一兩點鍾屬晚餐時間。不過,皇帝到了晚上六七點鍾,還會吃些小吃,稱為“晚點”。皇帝的晚點不算正餐,吃得也比較簡單。

薦食之禮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古人為了讓人們“知自別於禽獸”,擺脫和遠離動物的吃相,首先在食禮上,就製定了許多規矩禮儀,比如食物的材料、食器的擺設、端菜執物的姿勢,甚至菜肴的擺放位置,都有嚴格的規定。

手持食器

菜肴做好,端上席間時,手持食器,首先要注意個人衛持生。古禮規定:“洗盥、執食飲者,勿氣。有問焉,則辟食呼而對。”(《禮記·少儀》)當手裏端拿著食物的時候,要屏住呼吸,不能對著食物和賓客大口喘氣。中途如果有人問話,需要回答,一定要側轉頭,朝向賓客的口、耳之間的位置說話。其次,“凡齊,執之以右,居之以左”。凡是用調料調製的羹類菜肴,端菜時要用右手拿住器皿,同時用左手托捧,以保持平穩,避免湯汁外溢、灑濺出來。

進食衛生

進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注重飲食與衛生、飲食與健康的關係,古人還形成了一套非常進步的飲食觀。比如《論語·鄉黨》中,孔子就曾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要求。春秋時期,要求食物製作得精細是很難的,而孔子平時對飲食並不講究,並且提倡君子食無求飽,吃夠就行,不要過量,不要吃撐了。但是孔子要求在祭祀祖先、祭祀宗廟的時候,所用的食物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用料和加工方麵都要特別講究潔淨、精細,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到達盡“仁”盡“禮”的意願,其文如下: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yì)而鐲(ai),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以上說的是祭祀時所用的食物要求,但孔子所主張的十多個“不食”,大部分依舊是今天的人們應該遵循的飲食基本原則。第一,腐敗變質、味道變得難聞的食物不要吃,如“食殪(yì)而 (ài)”,飯放置久了而變質變味,魚腐爛為“餒”,肉腐為“敗”,這些對人體危害極大,有的甚至危及生命。第二,“失飪(rèn),不食”,烹調不當,沒煮熟的食物不吃。第三,不幹淨的食物不吃,如“沽酒市脯不食”,街上買來的一些散裝食品和飲料,有的可能不潔淨,不

能隨便吃。第四,“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飲食要以五穀為主,肉類不宜過多吃,也就是我們現在常提倡的多吃菜少吃肉,強調要少食,反對貪食。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這麽多不符合飲食衛生標準而“不食”的主張,是難能可貴的。另外,他還提到了喝酒的問題。孔子曾說“不為酒困”,喝酒可以不在意酒量,但不能喝到爛醉的程度。因為有不少人喝酒沒有節製,以至於醉酒誤事。另外,古人也提倡“凡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進食應該像一年四季的溫度那樣,食物應像春天那樣以溫為主,調製的羹湯應像夏天那樣以熱為主,醬類食物應像秋天那樣以涼為主,而飲料應像冬天那樣以寒為主。一年四季中調製出的食物,春天應多食一些酸味,夏天應多食一些苦味,秋天應多食一些辛味,冬天應多食一些鹹味。“民以食為天”,古人對食物的理解與感受,可見一斑!

薦食順序

兩周時期,人們雖然吃的食物很簡單,也沒幾樣菜肴器皿,但上菜是有要求和順序的,裝有醬的豆,先進獻。其次,進獻放有魚肉的俎。然後,進獻盛有黍稷的簋。再上序盛有羹湯的釧。最後進獻酒。仔細歸納一下,整體上菜順序為:醬(菜、肉)→魚、肉→黍稷(黍:黃米;稷:小米)→羹湯→酒。後世的傳統上菜順序,基本上是按照菜的口味,由重到輕的順序進獻。一般先鹹再淡,先濃後薄。沒有湯汁兒的先上,有湯的後上,辛辣的菜,在宴席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再端上桌。因為辣味可以刺激賓客的味覺,起到開胃的作用。同樣,帶有酸甜口味的菜,在飲酒到七八分的時候上。因為酒過三巡,脾胃疲勞,酸甜味道對胃能起到緩解作用。當然,上菜太快或太慢,都會被認為是對客人的不敬。

食物擺放

食禮要求,擺放菜肴的器皿要規整、有序。食案上的食物,如果雜亂錯放,沒個次序,首先對食物不敬,其次對食客也不敬,麵對亂糟糟的食物,哪還有什麽好心情吃飯呢?所以,擺放菜肴的位置很考究。第一,要以尊長、貴賓的坐席為標準擺放。另外,還要考慮到食客能否方便拿取。《禮記·曲禮上》載:“凡進食之禮,左殽(yáo,同肴)右胾(zì),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醯(xī)醬處內,蔥諜(xiè)處末,酒、漿處右。以脯(fǔ)、修(xiū)置者,左朐(qú)右末。”

整體菜肴的擺放方式為:

為了食客進食,左右手方便拿取,經常會把沒帶骨的燒肉(用豆盛放)、羹湯、醯醬等,放在食客右手邊。而帶骨的大塊兒熟肉(用俎盛放)、生魚片、蔥、飯等這些次食,放在左手邊。細切的魚肉和烤肉放在外側。肉醬和醋醬放在內側。蔥放在末端。酒漿放在右邊。另外,如果有脯、俗之類的幹肉,放在客人的最右邊,還得把它們彎曲的部分朝左。

對於食物“左右”的放置,據說與陰陽有關。古人認為,骨為陽,置於左,而肉食為陰,則需置右。飯燥為陽,置於左,羹湯濕為陰,故置於右。不過,對於這種說法,我覺得不用深入探究,稍作了解即可。

食禮對獻魚有講究。向賓客獻魚的時候,古禮有“幹魚獻頭,濡魚獻尾”的說法。進獻幹魚時,魚頭要朝向賓客一方。如果進獻的是鮮魚,則魚尾朝賓客。有何用意呢?在古代,烹飪魚的做法,大體分為幹魚(熏、醃魚)和濡魚(鮮魚)兩類。幹魚的魚骨,一般都是向後傾斜的,在製作過程中,魚肉的紋理已經被破壞掉了,魚肉會緊貼在魚骨上。如果魚頭朝後,客人夾取時不容易把魚肉從魚骨上剔除下來。所以,反過來,魚頭對著客人,逆向取魚肉則容易得多。

至於鮮魚,也有不同的擺法。古人認為,不同的季節,魚的肉質也會有差異。冬天陽氣下沉,魚肉會向內收,所以冬季裏的魚,腹部的肉質最肥最嫩。而夏季,陽氣上升,魚肉則會向外張,所以夏季的魚,背上的肉最為肥美。故《禮記·少儀》說:“羞濡魚者進尾,冬右靦,夏右鰭。”冬季獻鮮魚時,要把魚肚朝向客人的右邊放置;夏季的鮮魚,要把魚脊對著客人的右邊放置,以便於客人品嚐夾取。

古人還習慣把鮮魚的魚肉做成膾,也就是現在的生魚片。古人吃生魚片,需要用醬來搭配。所以進獻生魚片時,一定要同時進獻上芥醬。古禮對生魚片的蘸料,有“膾,春用蔥,秋用芥”(《禮記·內則》)的講究,春季吃生魚片,蘸料用蔥。秋季吃生魚片,用芥醬。相比現代人的吃法,古人更為考究!

另外,對整隻雞鴨的進獻,古有“雞不獻頭,鴨不獻掌”的說法,把雞鴨身上最肥嫩、最好吃的部位,朝向客人,以方便取食。

菜肴數量

《周禮·公食大夫禮》中說,周天子的一頓便宴,還不是盛宴,就有以下規定:“六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八珍之齊。”數而大夫宴請時,“八豆八簋六釧九俎”。可以看出,古代上層人士點菜的數量,也都有嚴格的等級、身份差異。同時,所享用的食物也有不同的規定。《禮記·禮器》記載:“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剛才也了解過了,是專門放肉醬、調味品、醃菜之類的食物。古代天子盛饌吃飯時,要設二十六豆。諸侯設十六豆。卿大夫八豆,下大夫六豆。至於普通百姓,沒有這麽多講究,隨意即可!

今人宴請賓朋好友,也會有這樣那樣的禁忌。比如“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菜不擺三”,說的是席麵上不能隻擺三盤菜。如果請朋友吃飯,桌上隻擺三盤菜,看起來顯得小氣了些,應該多準備幾道菜,其實,這都是現代人好麵子產生的禁忌。另一方麵,“三”有“散”的諧音,有離別、不歡而散的寓意,中國人不喜歡這樣的寓意,甚至發音也較為避諱。除了“三”這個數字,還有“四”“十八”,都不太受歡迎。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於吃個飯點個菜,也都會有所顧忌。至於有人說的“席不成六”,就更奇特!說的是吃飯如果用的是圓桌的話,最好不要坐六個人。因為整個造型,從上往下看,很像一隻烏龜的形狀,我個人覺得這種說法太過牽強,因為每次吃飯,誰又能保證不是六個人呢?所以類似於“席不成六”的規矩,全是今天某些人故弄玄虛的說法,大家根本不用在意。

其實,古人的飲食觀有許多合理之處,很值得今人借鑒。孔子雲:“君子謀道不謀食。”提倡“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有時請客吃飯,應因人而異,不一定菜肴越多越好。清代學者袁枚算是一位美食家,主張“戒目餐”,即飯菜不可太豐富,“多盤疊碗……一百之中,所做好菜,不過四五味耳”。他曾經親身經曆過飯菜過於豐富,反倒讓人倒胃口的宴請。他說:“餘嚐過一商家,上菜三撤席,點心十六道,共算食品,將至四十餘種。主人自覺欣欣得意,而餘散席還家,仍煮粥充饑。”(《隨園食單》)所以,請客吃飯,應破除一味追求奢靡之風,提倡多寡隨意,豐儉由人。

食前祭禮

何為祭食?人們為誰而祭?怎麽祭?

鄭玄注:“禮,飲食必祭,示有所先。”賈公彥疏:“凡祭,皆祭先造食者。”古人飲食之前,一定要行祭食禮,其實就是祭祀食物的發明者伏羲、神農氏,感恩祖先,以示不忘本之意。祭禮方法,如《禮記·曲禮上》中說:“祭食,祭所先進,殽之序,遍祭之。”如果是祭酒,很簡單,取少許澆在地上即可。如果是祭食,首先要從

第一道進獻上來的豆中(盛放的是魚肉),拿取少許,放在席前俎、豆或築的旁邊。然後,依次把所有的食物都祭一遍。在《論語·鄉黨》中就提到過孔子每次吃飯前,即使吃的是粗茶淡飯,也一定要先祭,再進食,而且態度非常虔誠。

祭食是有順序的。如果是陪長者,或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吃飯,則要讓尊長先祭。賓主之間,客先祭,主人後祭。客人先行祭禮,也是出於一種禮貌,對主人準備如此豐盛的飯菜,以及熱情的款待,表示感謝。對賓客的恭敬祭食,主人需要行禮辭讓,以示自己準備的隻是粗茶淡飯,不值得祭。

進餐之禮

古食之禮,大都是周製飲食禮儀的延續。 即使是普通的進餐,雖不像朝宴那般等級高、排場大、儀規多,但每個人的吃相舉止、禮儀規矩一樣都少不得。不論吃的是山珍海味,還是粗茶淡飯,人們很少會出現舉止粗魯的行為,《禮記》裏詳述了就餐禮儀的具體儀規:

攝古時候,不論是家宴還是宴會,飯前很注重儀容儀表。衽入席前,都需整飭衣襟,更不能袒裘帶劍上席。而且,古人的潔淨意識一點也不比現代人差。飯前要洗手、洗爵,飯漱後要“覆手”“虛口”(《禮記·玉藻》)。什麽是“覆手”?這就像今天吃飯,用餐巾擦拭嘴角一樣,需一手掌心朝下做遮掩,一手擦拭嘴以潔淨。那什麽是“虛口”呢?古人有飯後漱口的習慣,但不是用茶水,而是用酒來漱口,據說可以保持口腔清潔。

入座有序

不管是在家裏,還是在飯店就餐,入座都是有順序講究的。

其一,上座必讓長者。對於這一禮節,可謂是東西南北古今通用,都應該等長者、尊者依次入座後,晚輩們再按指定位置入座,不可爭搶或者隨意入座。大人還未入座時,孩子們更不要先入座。若現場有老人行動不便,晚輩應該主動攙扶老人入座。其二,揖讓有禮。《禮記·曲禮上》中說:“客若降等,執食興辭。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如果與尊長一起就餐,晚輩要禮請尊長先上座,自己再入座。如果雙方是賓、主關係,主人需揖讓客人先上座,賓客對主人指定的尊位,也會推辭一番。如果賓客的身份低於主人,賓客應該先起立謙讓,表示不敢當此席位,而此時作為尊者的主人,也要起身勸說賓客,不要客氣,然後客人方可落座。這樣你來我往的情景,今天也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其實主人和賓客的心裏都明白,這隻是故作謙恭,因為每個人對自己應該坐在什麽位置,都知道得一清二楚,隻有這樣,才不會失了分寸。

這樣的禮節在今天仍舊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我們外出參加宴會,無論是什麽規格,都會涉及座次的安排。參加宴會的來賓,通常都是按照禮儀慣例來排列的。如果來賓較多,會在每個席位上放置來賓的名簽,按名字就座,不可爭搶座位。如果沒有名簽,懂得座次禮儀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哪個是主人座,哪個是貴賓座,哪個是普通客人座。如果你是普通客人,卻不懂謙讓,隨意地選擇在居中的位置坐下,甚至坐在了主人的位置,那麽別人輕則覺得你不懂規矩,重則認為你對他人有意見,故意而為之。所以,我們不論在哪裏就餐,要事先了解席間的座次排法,一定要依禮而坐。

慎莫先嚐

《禮記·少儀》載:“燕侍食於君子,則先飯而後己。毋放飯,毋流歃(chuò)。小飯而亟之,數瞧(jiào )毋為口容。”晚輩與長輩一起用餐,如果自己吃飽了,尊長還沒結束用餐,晚輩不可先放下筷子,要等到尊長吃完飯後,自己才能放下筷子。吃飯時,不能將飯粒掉在桌上,更不能將菜肴中的湯汁灑在桌上。飯要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細嚼慢咽,等前一口飯咽下後,才能再將另一口飯放入口中。絕不能將幾口飯同時塞入口中,鼓著兩腮吃東西,這樣的“吃相”極不文雅。進餐之前,一般在場的晚輩或客人,都應該等在座的尊長或主人最先舉筷,先嚐第一口菜肴之後,方可起筷進餐。

當食不歎

吃飯的時候,不能出現唉聲歎氣的聲音。尤其是作為客人,歎氣那是對主人的不敬。相反,如果吃飯的時候,主人歎氣,那就是對客人有不歡迎之嫌了。

食不語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般進食時,不是不能說話,而是盡量少說話。因為如果與他人一起進餐,不說話那是不現語實的,而且不與在座的人有任何交流,也是不禮貌的。隻是我們說話時,聲音要柔和,避免唾沫四濺,忌諱大笑或唱歌,這樣容易嗆著,還有可能使食物誤入氣管或鼻腔內,特別是魚刺、骨頭之類的硬物,卡在喉嚨或氣管,都是十分危險的。為了避免含食語,進食時每次小口,需要說話時,可以先咽下口中食物,再做出回應。

進食禮規

進“毋摶(tuán)飯”:最初,古人吃米飯,不用箸而用手抓取。如果與他人共食,不要用手把飯捏成大團來吃。在古代,用手捏一次謂之一飯。一飯謂之一口,但與今天吃一口的概念,完全不同,古人的一飯團需要分三次吃下。就像鄭玄所注:“取飯作摶,則易得多,是欲貪爭飽,非謙也。”從食器中取飯時,如果用手把飯捏成大團來吃,不顧及別人也在享用,完全屬於貪食、不懂謙讓的行為。

“毋放飯”:與他人共食,在抓取飯的時候,如果有飯粒粘在手上,就不要再放回到公用食器中去,這樣做很不衛生。

“毋揚飯”:剛蒸好的飯很熱,有時候還冒著熱氣兒。這個時候,就要稍等片刻,不要急著用手去扇飯的熱氣,以免有貪吃之嫌。

“毋絮羹”:食用羹時,不要自己在湯羹裏,重新再加調味料,此舉有嫌棄食物不美味的意思,對主人有失敬意。

“毋固獲”:不要專揀自己喜歡的那道食物吃,要考慮到其他人也要享用。在今天的餐桌上,有些人也有這樣的習慣,總是把受歡迎的菜或自己愛吃的菜,一個勁兒地往自己碗裏夾,一點都不考慮其他人,實屬自私的一種表現。

“毋刺齒”:吃飯時當眾剔牙,實屬形象不雅。孔穎達疏:“口容止不得刺弄之,為其不敬。”更是對周圍的人不尊敬。今天也需如此守禮,如果實在需要當眾剔牙,我們應該一手剔牙,一手在口的上方作個遮掩。其實最禮貌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洗手間處理。

“毋流歡(chuò)”:喝湯喝粥的時候,小心一點,不要大口大口喝得滿嘴流淌,更不要發出聲音。

“毋嘿(tà)羹”:食用羹的時候,不要過快。因為羹裏有菜,要把菜嚼一嚼,再咽下去。孔穎達疏:“人若不嚼菜,含而飲吞之,其欲速而多又有聲,不敬,傷廉也。”

“毋吒(zhà)食”:進食的時候,不要嘖嘖出聲,或者發出砸吧嘴的聲音,這都是不懂規矩的行為。進食要適量,最好小口小口地吃,輕閉嘴唇,細嚼慢咽。那種飯菜塞在嘴裏、鼓著腮幫子的吃相,確實不雅觀。同時,咳嗽或打噴嚏,都要以手掩住嘴,把頭偏向身體後方,不能對著餐桌或左右兩邊的人打噴嚏。

“毋齧(niè)骨”:吃帶骨的肉食,不要像動物那樣,拿起骨棒啃咬。鄭玄注:“為有聲響,不敬。”古時的餐具有刀叉,可以先把肉剔下來,切小再吃。

“毋囁(chuài)炙”:炙,烤肉。吃大塊烤肉或烤肉串時,不能一口吃下。應該先嚐一小口,然後放到俎上,用刀切成小塊兒再吃。

“毋反魚肉”:與他人共食時,已經咬過的食物,就不要再放回公用食器中,那樣會讓其他人沒法吃。

“濡肉齒決”:對於比較柔軟的燒肉或燉肉,是可以拿起來用牙直接咬著吃的,但如果是一塊幹肉,因為肉質較硬,吃起來比較費勁兒,就不要用牙咬著吃了,應該先用手撕開,或用刀匕先把肉切開來吃。

“毋歡(chuò)醯(hǎi)”:醯,是一種肉醬,跟我們今天的肉醬差不多,得用別的菜蘸著吃,不可以像喝湯那樣吃。

“共食不飽”:與他人共用一個食器吃飯時,要懂文明謙讓,不可隻顧自己吃飽。

“共飯不澤手”:與他人共食,雙手要幹淨,不能在抓取飯的時候,臨時去搓手就食,這是十分失禮的。

“毋投與狗骨”:自己吃剩下的肉骨頭,切勿投給狗吃。尤其是去別人家裏做客,這是一種嫌棄食物的動作。

“凡嚐遠食,必順近食”:如果想要品嚐離自己遠一些的食物時,不要直奔那道菜去,而應該先從近處的菜吃起。

“食必盡”:吃飽後,若要結束就餐,自己碗裏的食物,盡量要吃幹淨,忌諱碗裏還留有飯食,造成浪費。還有一點,吃完飯後,千萬不要把碗倒扣起來。因為碗倒扣的形狀,就像一個墳墓,對主人家裏不祥,是極為失禮之舉。

飲酒溫克

飲俗話說“無酒不成席”,酒文化也是我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飲酒倡導溫克,教人不做“三爵不識”,非常崇尚酒德。酒過三巡,仍無節製,就叫失態。飲酒講究規矩:敬酒時,右手持杯,左手扶杯底。別人敬酒時,要停箸舉杯,微點頭以示敬意。與人碰杯時,要讓自己的酒杯舉起的高度低於對方的杯沿,尤其是對長者、貴賓。《禮記·曲禮上》曰:“侍飲於長者,酒進則起,拜飲於尊所。長者辭,少者反席而飲。”在長輩麵前飲酒,要微微側轉身體,再飲酒。

賓客之禮

第一,聽從安排。入席就座,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在什麽席位上,最好的辦法就是聽從主人的安排,即客隨主便。

第二,興辭之禮。吃飯之際,賓主都會起身,相互說一些謙辭敬語。雖說都是客套話,但也情真意切。《禮記·曲禮上》曰:“客若降等,執食興辭。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客人的地位如果低於主人,就要先起身,對主人的熱情款待和親自作陪,要表達感謝。當然,主人也會站起來表示謙讓推辭。當遇到主人為自己夾菜,客人應微微欠身或起立,行拜謝禮,然後再進食,不能泰然處之,理所當然地接受。

第三,食不求飽。《禮記·玉藻》雲:“凡侑食,不盡食。”在古代,一般懂禮的客人都知道,一道菜再好吃,也不能把菜全部吃完,都習慣剩一點菜在盤裏,以示對主人的敬意。如果把菜都吃光,則有貪吃之嫌,更有暗示主人再添加之意。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種習慣容易造成浪費,不可取。相反,如果菜肴不好吃,或不合自己的口味,客人出於禮貌,多少也要夾取一些,不能一口不吃。如果遇到主人為自己夾菜,但正好又是你不喜歡吃的,也不要當場拒絕,應該有禮貌地先接受下來,並表示感謝,然後象征性地吃上幾口。如果實在吃不完也沒關係,把不吃的菜放在餐盤邊上就可以了,這不算失禮。

第四,主動撤食。吃完飯,客人要主動幫主人收拾餐具。如果遇到主人勸阻,客人也就不必執意幫忙了,可以坐回到席位上。如果是自己的家人或關係很熟悉的朋友之間,那麽撤餐具的事宜,一般由在座的年輕人來做。

侍食之禮

作為宴飲活動的東道主,主人不僅要準備美味佳肴,以供客人享用,最重要的是要陪客進餐。期間,作為陪侍者,也有很多細微儀節需要注意。

第一,以淨待客。我國傳統禮儀文化特別講究“淨”,即幹淨潔淨的意思。舉行正式宴會時,主人家裏通常要保持進食的環境衛生,清洗酒宴所要用到的各種器具。酒禮上,主人向來賓敬酒前,即使盛酒的爵在客人未到之前已經洗幹淨了,當著賓客的麵,仍要再洗手洗爵一次。

第二,恭謹周祥。進餐前,主人都要有一個簡單的祝辭,說一番諸如“略備薄酒(宴),賞光赴宴,不勝榮幸,各位請用”之類的話語。一般要求簡短,說話不能太冗長,不能讓來賓麵對一桌子菜,遲遲不能起筷,這是極不禮貌的。再者,主人若不先舉筷,客人是不會先動筷的,所以,主人應多替客人考慮。

第三,主動勸食。傳統進餐禮節中,客人往往出於禮貌,都不會像在自己家裏那樣吃飯,多少會克製飲食,那麽作為主人一方,要主動勸食或主動為客人添飯加菜。但是,主人不可對客人行“強讓”之禮。一桌菜,各種口味,客人各有所好,勸食禮節點到為止,主人宜聽從客便,不必強讓。同時,主人陪同客人吃飯,不能先放下筷子先吃完,這一舉動有催促快吃之嫌,對那些沒有吃飽的客人來說,也會匆匆放下筷子不再吃了。所以,一定要等客人吃完,主人方可停下用餐。

古人對飲食的講究,從器皿菜肴、飲食流程到禮儀規矩,不論粗茶淡飯,還是美味珍饈,無一不體現著古人的優雅氣質和極高的文明素養,以及對食物極大的敬畏之心。古食之禮,雖與今天不太相同,但裏麵有一部分傳統習俗並不過時,對後世飲食文明有著深遠的影響,也更需我們今人去蕪存精,繼承和借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