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賓好客,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古代若有賓朋好友臨門,從迎賓入門,寒暄致敬,到獻茶敘語、宴請款待,最後依依惜別,一係列的迎來送往,禮賓待客的用禮施禮,時時體現著古人質樸淳厚、熱情好客的禮賓之道。
迎賓禮節
貴客到來之前,潔淨是主人家裏一定要做的準備。灑掃門庭,擦洗幹淨飲食器具,以及主人和家眷穿戴整齊,備好茶點,恭候客人的光臨,這是禮貌之舉。
第一,迎賓方式。
“迎新千裏遠,送故不出門。”古人對於遠道而來的貴客,或久別重逢,或特邀的賓客來臨,主人必先候於大門外,親自迎接,甚至還要遠迎。如果來客的身份與主人的身份懸殊較大,作為尊者的主人,在中堂迎候,也可以下堂降階,到庭中相迎。如果來客是主人十分看重的晚輩,作為長輩的主人,也可以出門親迎。一般有客臨門,古人都十分有禮貌,隻要一聽客人即將到來,都會快步出門迎接。古代還有一種特殊迎接,如果遇到國君對主人進行賞賜,或封官進爵等,會差遣專人到家裏來誥書,此人稱為“天使”。“天使”臨門,尊貴之至,主人就得攜家人,衣冠整齊,莊嚴肅穆,在大門外跪迎了。下麵簡單介紹幾種古代迎賓方式:
第一,擁彗之禮。“擁”有別於“拿”,含有珍惜之意在裏麵。而“彗”,就是掃把。在迎接貴賓時,主人自己或者叫家裏的仆人,雙手拿著掃帚,並倒置過來,恭敬地站在大門一側,迎候貴客的到來,以示掃徑待客。擁彗禮,用在今天肯定是不可取的。但古人這份對客人的恭敬,使得“擁彗迎門”成為了今天迎賓的禮敬詞匯。
第二種,郊迎之禮。“郊迎”比“擁彗”規格更高。主人為了表達對賓客的熱情和尊敬,特意前往郊外迎接,所以稱之為“郊迎”。這就好比我們今天特意驅車去火車站、機場,甚至更遠的地方,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一樣。距離遠近,有時候也是一種熱情好客的表達。
第三種,倒屐之禮。常作“倒履相迎”,應該說成是一種急於迎接賓客到來的狀態描述,更為貼切些。出自《三國誌·魏書·王粲傳》,說的是東漢時期的大文學家蔡邕,才學顯著,且位高權重,常賓客滿朋。一天,蔡邕正在睡午覺,聽說好友王粲在門外求見,便迅速起身,匆忙穿上鞋就往門外跑去迎接,鞋子穿倒了也不知道,此後“倒履相迎”便成了真誠而熱情的迎賓成語。
第二,行禮寒暄。
賓客到來之際,主人要主動上前寒暄,行禮致敬,這是平常的行禮順序。依照古禮,《禮記·曲禮下》有述:“主人敬客則先拜客,客敬主人則先拜主人。”主賓之間,如果是第一次相見或久別重逢,即使有長幼尊卑之別,主人也得主動向賓客先行禮。如果關係熟悉,那麽就依禮行事,按輩分高低來定行禮順序,基本上都是下對上、幼對長、卑對尊,先行禮,而後尊者作答拜還禮。如果屬久別重逢,作為晚輩甚至可以向尊長先行四拜禮,而尊者行揖禮答拜。
除了行禮之外,主人要說一些諸如“歡迎大駕光臨”“已恭候多時”等歡迎語。萬一主人來不及親自遠迎,要向客人說“有失遠迎”,以示歉意。如果主賓之間是頭一次見麵,就說“久仰大名”“傳聞不如請見”。如果是許久未見的好友,就說“別來無恙”“久違久違”等詞語來表達想念之情。
第三,迎賓入門。
寒暄行禮完畢,主人要主動揖請賓客入內,需行“三揖”禮,而賓要行“三讓”禮。《禮記·曲禮上》詳述了入門登階的具體儀規:
首先,主人行揖禮,邀請賓入門,賓答拜禮讓後,主人先從門的右側(東邊)進入,賓則從門的左側(西邊)進入。入門後,主人與賓客,雙方立於門內,主人需再次行揖禮讓,賓辭讓。經過庭
院中間時,主人第三次向賓邊請邊揖禮,以示恭敬。總之,主人迎賓入門,將右轉,互揖;將北轉,互揖;及庭中碑處,互揖。主賓之間要反複相互禮讓三次,才算不失禮。
第四,登階禮節。
雙方過庭後,來到階前。登階也有禮。
主與賓登階,各有方位。我們在“宮室建構”這一節裏提到過,一般貴族居所,堂前會有東、西兩組台階。西階,專供客人登堂所用。而主人,則從東階上。
主賓登階前,主人立東階,臉向著西,以示自謙,而賓客臉向著東,雙方再次拱手禮讓後,主人先登上東階,賓跟著登西階。主人登東階時,先上右腳。客人登西階時,則先上左腳。登階步法,需“拾級聚足”而上,也就是,前足上一級,後足再與之並齊,上一級並一次腳,一腳隨著一腳而上,不能一足越一級。關於這種走法,在前麵已經詳細介紹過了,在這裏就不再複述。
第五,請賓入席。
主人揖請賓客上座,也有講究。賓入座時,有時候主人會拂拭一下賓的坐席,做一個撣灰塵的動作,古時稱為“蔽席”之禮。客人的席位未必有灰,隻是通過蔽席這個動作,向賓表達一種恭敬之情而已。當主人跪地為客整理坐席時,此時,客人也應跪地按住坐席婉言推辭,表示感謝。如果有多位來賓,主人就不需要一一禮請,隻需向眾賓禮貌地說“各位請坐,不必辭讓”等禮節性話語,引導入座即可。
至於賓的席位,要根據各自的身份、地位高低來定。如果在堂上待客,通常情況下賓西主東,相對而坐。如果有多位客人,主人和主賓居中而坐,即坐北麵南。主賓居左,以示首位,主人居右。其他餘賓,則按尊卑長幼次序,分坐兩旁,左為東,右為西,按“東高西低”的原則就座。
若在室內待客,以朝門的位置為首席,通常“坐西麵東”是尊位,正賓坐此位,主人在賓的左側坐下。
待客禮節
《禮記·曲禮上》曰:“夫禮者,自卑而尊人。”不論與客人的關係遠近,進門都是客,需時時致敬,處處禮讓,才是最好的待客之道。古代也有許多名人在待客方麵失禮的例子,劉邦就是其中一位。
劉邦是一個性格大度、豪放之人,但對不喜歡的人常常也會耍點江湖氣。劉邦從年輕時就不太喜歡儒生。有一位叫酈食其的人,是個文人。一次,酈食其去拜見劉邦。一進門,就看到劉邦正伸著兩腿,讓兩個侍女伺候著洗腳呢,還一人一隻。劉邦見酈食其進來,也毫不在意,照洗不誤。酈食其呢,也很有個性,隻是作了個長揖,就是不下拜,然後不緊不慢地問劉邦:“您是要幫秦國攻打諸侯呢?還是率諸侯滅掉秦?”劉邦一聽,罵道:“你個奴才相的儒生!天下的人同受秦的苦,你怎麽能說助秦攻打諸侯呢?”酈食其便說:“既然您決心要團結民眾,一起推翻秦國,那就不應該用這種傲慢無禮的態度,來接見長者!”劉邦一看此人言語間透著不凡,不生氣反而高興,連忙站起來,擦幹腳,穿好衣服,向酈食其鞠躬道歉,並且揖請其上坐。
待客有道
其實我們知道,不是劉邦不知待客之禮,隻是故意而為客之罷了,不過,好在他最後還是糾正錯誤了。在古代,上至有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人們對這樣的拜來拜去樂此不疲,即使有眾賓到來,也不會顧此失彼。因為隻有這樣,才可以表達出對對方的尊重。有時候家裏的孩子,也要主動出來打招呼。如果允許待在客廳,孩子們從小就知道,要靜靜地陪侍在長輩身旁,不要隨意打擾大人們的談話。作為主人呢,有客人到來,有幾個細節不能忽視,比如在賓客麵前,不可以隨意批評孩子,或者對著自家的狗嗬斥,古禮說“尊客之前,不斥狗”,因為那樣做,會讓賓客產生誤解主人不歡迎對方的到來才指桑罵槐,屬不尊重之舉。
敬茶之禮
賓客到訪,無論主賓之間親疏遠近、熟悉陌生,為了表示歡迎,必先奉茶一杯,這是我國千百年來常有的習俗,是待客最基本的禮節。
為賓客獻茶,古時家裏如果有仆人,就由仆人衝泡好後,直接奉上。普通人家裏,則由主人親自為賓客沏茶。沏茶前,盡管麵前的茶具很幹淨,當著賓客的麵也需再次清洗一次,然後用巾帕,把茶具外圍擦拭幹淨。放置茶蓋兒時,一定要倒著放置,以免蓋兒口弄髒,這些細節,古人考慮得都十分周全。
給賓斟茶,古禮要求忌滿杯。一來,茶水是熱的,滿杯溢出容易燙著客人。二來,自古就有“茶滿欺人”這樣的說法,有嫌棄賓客或有逐客之嫌。但凡真心待客的人,絕不會端上一滿杯茶來獻給賓客。有禮斟茶,隻需茶杯的三分之二處,也就是“八分滿”最合適。
古人對衝泡茶葉的水也有講究。衝茶之水,溫度要適度。不能用不開的水衝泡,因為茶葉有可能會浮在杯麵上,這是不禮貌的。而且,如果要給多位賓客敬茶,獻上的每一杯,茶湯的顏色要均勻,不可以一杯濃一杯淺,以免有區別對待之嫌。
為賓奉茶,一般不用手直接捧著茶杯給賓客,需要用茶盤把茶杯端出來。左手捧著茶盤底部,右手扶著茶盤的邊緣,“奉者當心”,把茶盤端舉到胸口的高度,以表達敬意。現在接待賓客時,大多數人習慣用手直接拿著茶杯,遞到賓客手裏,這樣既不衛生也不方便賓客接拿。倒是現在的韓國和日本,端茶盤奉茶符合我國的古禮。不過,主人為自己奉茶,作為賓客不能無動於衷,需要微微欠身致謝。即便是家裏其他人過來奉茶,別忘了也要致謝。
我們中國人的飲茶文化,與西方人喝咖啡一樣,有時候僅僅隻是為了敘話,而非專門喝茶喝咖啡。所以,雙方要隨著交談的節奏,慢慢飲。忌諱喝茶一飲而盡,也不可以喝出聲音來。如果茶水較燙,就先放置一會兒再喝,忌諱用嘴去吹茶水。古人喝茶時,一般左手托住茶杯,右手微扶著杯身,用寬大的袖子遮擋住喝茶,就像我們今天當眾用牙簽剔牙須用手遮擋一樣,對他人是一種尊敬。作為賓客,如果想繼續喝茶,那麽茶杯中應留些茶水,這樣主人見到了就會給賓客迅速續上茶,但絕不可把茶水喝個底兒朝天。
古時,主人續水也有講究。第一,不能讓賓客的茶杯“見底”。一般見到賓客喝了幾口茶水,主人就會再續上一點茶水,絕不要等到賓客的茶杯見底兒了再續水斟茶,這是極為失禮的。第二,不能過度殷勤,沒完沒了地斟茶續水。古禮講究茶水“續不過三”。什麽意思呢?為賓客斟茶續水,古人一般不會超過三次,否則有逐客之嫌。賓客剛入座,主人上第一道茶,茶味剛散開,還比較淡,賓客隻是微嚐。主客之間開始彼此聊天談話。當主人為賓客續上第二道茶時,茶香才慢慢開始散發,而主賓之間的交談也到了深入階段。
為賓客斟上第三道茶時,交談應該接近尾聲了。
送客禮節
《清史稿·誌·卷六十》中有一段待客儀程的描述:“飲茶、語畢,賓退,揖,及階、及門,揖,辭,主人皆答揖。送大門外,揖如初。”這段文字簡潔清晰地描述了古人待客的全過程,既然有歡迎之儀,就有歡送之禮。
一般當賓客準備辭別之際,主人會予以挽留,這種習慣保留至今。如果賓客執意要走,那也得等到賓客先起身後,主人再站起來相送。在親切道別的時候,還要邀請賓客有時間再來。而賓客呢,則會說些諸如“請別為我起身,否則不敢告辭”之類的歉讓語。如果賓客比主人的身份要低,話別一番後,作為尊者的主人,送賓客到庭中或門口就可以。這時,賓客一定要再次請主人留步,並再次辭謝。
對於貴客、尊長或不常來的賓客,一般主人都是要恭送至大門外的,甚至對某些貴客,家裏的內眷也需侍立庭院來送別。作為主人,不管賓客是乘車馬還是步行,都要目送一段,再回屋。賓客剛轉身準備離去,主人就馬上回屋,屬失禮之舉。而賓客,走上幾步路之後,也需要再回頭看看,如果主人還在門口相送,則需要揮手示意,請主人回去。
如果是常客,賓主相互間就無需這麽多“你來我往”的禮節了。行禮談話都較為隨意。想來就來,想告辭,隨時都可以離開,留下來吃個飯,請隨意。等到告辭時,主人送出大門,相互道別一聲就可以了。
以上的待客之禮,隻是古人待客禮節的一個縮影。曆朝各代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比如,南北朝時期,南與北之間,迎送賓客的形式和拜禮方式就不一樣。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風操》中就提到過這種風俗差異:“南人賓至不迎,相見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並至門,相見則揖,皆古之道也,吾善其迎揖。”他說,南方人,不時興到門外迎接客人,見麵時隻是拱手,而不彎腰作揖,送客也僅起身離席而已。而北方人迎送客人時,都要走到門口,相見時躬身為禮,這些都是古代的遺風,顏之推很讚許這樣的待客之道。話雖如此,不管哪種待客方式,自古至今,中國人一直傳承著古代的待客之禮,從來就不缺那份周到和體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