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人很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禮尚往來,對至親故舊、家族鄰裏,無不以禮相待。尤其是貴族之間,士大夫與各等級之間的相互拜訪,最為典範。雖說士是介於貴族與平民之間的階層,在貴族階層的序列中屬最低的一個等級,但成員眾多,社交也最活躍。大部分的日常行為禮儀規範,也都以士大夫高貴而又謙遜的道德品質,來推己及人。其中,拜見禮被廣泛應用於貴族各個階層,尤其是士人的社會活動當中。
拜客投刺
拜訪,又稱拜見、拜謁、造訪。在古代,一般用於下對上、幼對長、卑對尊的請見。
今天,人們第一次見麵時,如有繼續交往的意願,互相遞上自己的名片或“互掃”一下微信,就進入到了對方的朋友圈。這種交際方式,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成為拜客的禮節之一了。
在古代,平民百姓之間串親訪友,沒有過多的禮節,事先也沒必要提前通知對方,多為隨時拜訪。但若是初次登門拜訪某尊長,又沒有第三方作介紹,這種情況下,是不能貿然去別人家登門求見的。即便是今天,也屬不恰當的行為,因為這樣會打亂受訪者的時間安排。那怎麽辦呢?古時又不能像今人一樣,打個電話,提前預約。於是就發明了一種拜客投“刺”的方式,流行於社交圈。
“刺”,又稱“名刺”“寸褚”,是一種用木片削製而成的簡牘,上麵書寫著自己的名字、籍貫,甚至有人還加上自己的官爵。類似於今天的名片。盛唐時期,傳入日本。直至今天,日本人仍把使用頻繁的名片稱為“名刺”。
如何“投刺”呢?第一次到別人家裏去拜訪,拜訪者(士階層以上的往來者)通常會向受訪者家裏,先投刺表明身份,目的是讓被求見者對自己事先有一個基本了解,得到受訪者允見,方可登門拜訪。
名刺的種類,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形式也不斷發生變化。先秦時期,以文人雅士使用名刺居多。到了東漢,因為紙的發明,木製“名刺”便有了“名紙”“名帖”“名片”了,而且多以紅色為主。唐宋時期,官僚士大夫之間使用較為廣泛,造型也變得小巧精致,攜帶起來更為便捷。到了明清時期,望門投刺蔚然成風,無論是朝官之間,還是平民百姓,下屬拜見上司,門生拜見老師,都可以投以名刺。清中後期,“名刺”改稱為“拜帖”“飛帖”,內容更為具體,正麵有自己的“官職、姓名”,反麵還寫著自己的字、籍貫、年齡甚至出身,比現代名片的內容複雜得多。
摯見禮
古人把初次拜見時饋贈的禮節,稱作“摯見禮”。“摯”,就是所帶的禮物,又作“贄”。
初次去拜見別人,如果兩手空空就登門拜訪,是有失禮節的。士人求見,常“不以摯,不敢見”。這並不是古人有多麽看重錢財,執“摯”來訪,隻是一種以示厚意的表達方式。尤其是古代的文人雅士,更不喜以錢財來衡量情誼,多以德行相交。不像今天,送禮大多奢靡精貴,古代的摯見禮,不太在意禮物的貴賤,看重的是所贈禮物本身所賦予的精神品行。早在西周、春秋時期,什麽階層送什麽禮,都是約定俗成、需要共同遵守的,不能出現任何差錯。《禮記·曲禮下》有雲:“凡摯,天子圖(chàng),諸侯圭,卿羔,大夫雁,士雉,庶人之摯匹……野外軍中無摯,以纓、拾、矢可也。婦人之摯,棋、榛、脯、修、棗、栗。”人們相互拜見,依照禮製,天子可賜予香酒,諸侯以玉為摯,卿相送羊羔,大夫以大雁為摯,士人以野雞為摯。平民則送野鴨,軍隊原本沒什麽可作禮物的,送帽帶、臂套、箭矢就行,而工商業者以雞為摯。至於為什麽有的送羊羔,有的送野鴨,各有各的寓意。
摯見禮有固定的儀節程序。賓主之間,授與不受,有“三辭三請”的儀規。拜訪者與受訪者相見互拜後,拜訪者要把攜帶的禮恭敬地奉給主人,以示敬意。而主人一般不能立即就收下,而是要依禮向賓客推辭拒收禮物三次,以示禮貌。第一次推辭,古禮稱為“禮辭”又稱“初辭”。第二次推辭,稱為“固辭”,又稱“中辭”。第三次推辭,稱“終辭”。同樣,主人“三辭”拒收,而賓客仍要三次懇請主人收下。就這樣,賓主雙方在“你來我往”如此反複三次推請之下,最後主人才可以收下禮物。
不過,主人也不都是每次都得行“三辭”禮,而是根據與賓客之間的關係親疏,有選擇地接受禮物。如果主人與賓客的交情一般,在受摯時,主人需依禮推辭三次後,方可接受禮物。而雙方交情較深,主人在對方第二次固請時,就可以收下。但如果賓客是主人的尊長,依照古禮,在尊長第一次授摯時,就得馬上恭敬地收下禮物,不能推辭。推辭的話,就是對長輩的不恭敬了。相反,對於前來拜訪的來賓,主人出於某種原因,不能接見,既然不見,就不能接受賓客送來的禮。
接受與否,反正要三辭三請,你來我往一下。這種場麵,就跟我們小時候,過年收到紅包,父母總是叮囑我們,不能馬上收下,一定要先推讓,其實是一個道理。即便“三辭三請”反複推請,但雙方都會恭敬、誠懇地按儀程走一遍,不僅是對賓客的尊敬,也恰恰體現了古人辭讓的美德。
最後,“受摯”還須“還摯”。主人收下了客人送來的摯,改日還須攜帶相等的摯,去客人家裏回訪。也許有人會問,有機會請他吃個飯,喝個茶,不就行啦,為何還得特意定個日子,登門回訪?若是按現代的想法行之,非“禮”也!古人認為,別人送來禮,若不還禮,就會有貪財之嫌。
春秋時期有一個叫陽貨的人,是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視和反對的“亂臣賊子”,孔子不願與其交往,不願去他手下做官。可陽貨呢,非要登門拜訪,還送了孔子一頭豬作為拜訪禮,逼得孔子來見自己。這一招,讓十分尊崇禮製的孔子十分糾結。
明知道這是陽貨的計策,可沒辦法呀,雖然不待見陽貨,可別人送你東西了,“來而不往,非禮也”。如果有來無往,就是失禮!於是,孔子抖了個機靈,挑了一個陽貨不在家的時間去回拜,既做到了不失禮,又避免了和陽貨見麵。
可見,還摯回拜也是摯見禮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不過,也要視具體情況來確定。當主人的身份、地位高於拜訪者時,如晚輩拜見長輩,臣下拜見君上,位高者在接受摯後,可以不回摯。這並不是對低者的輕視,相反,隻有這樣,才表示尊長接受了晚輩或臣下。【注91但如果發生在兩國之間,如別國的使者來訪,雖與本國的國君地位有懸殊,但君受摯後,一定要派禮賓人員給來訪國回摯,以示對他國的尊重。另外一種情況,也可以不回摯。比如,相親時男方家為了確定關係,給女方家送來納彩,如果女方接受了摯,就代表答應了這麽親事,可以不用還摯。
士相見禮
古代相見禮,在諸侯、公、卿、大夫、士階層之間的交際禮節當中,曆代都有一套嚴明的禮儀規矩。尤其是士相見禮最具典型。
第一類,士與士相見禮。
士與同為士的前輩相見,要以“雉”為禮。
為何以“雉”為禮?鄭玄解釋道:“取其耿介,交有時,別有倫。”“雉”,是一種禽鳥,也就是野雞。雉雞如果被活捉了,寧斷頸而死,也不願被圈養。雉雞身上的這種特質,就像士的品性,寧死不屈,高潔有義。所以,雉是古代士人精神的象征。
士相見,要用死雉為禮。《禮記·士相見禮》有雲:“冬用雉,夏用據(jū)。”冬天就送死雉,雖死但不腐爛。據,就是雉,隻不過是經過風幹處理,不易腐臭,所以,在夏天送據。
士相見禮的過程如下:
為了便於理解,我把拜訪者稱為賓,受訪者稱為主人。首先,賓登門求見,攜雉到達門外,對主人行拜禮後,說明來意。大概意思為,一直想要來拜訪您,一直沒有機會前來。今天有緣,特意帶著禮物,來拜訪您。而此時,作為主人,行回拜禮後,要請辭禮物,表示對賓帶著摯屈尊前來,還帶著這樣的大禮,不敢當。請賓先回去,改日去賓家再登門拜訪。賓再固請,主人再固辭,一番“你來我往”謙讓說辭之後,主人出大門,把賓迎接進門。
進門時,主人行再拜禮,賓也以相同之禮為答拜。之後,主人揖禮請賓入門。賓從門左(西邊)入,主人從門右(東邊)入。
士與士相見,在庭中授摯。當賓主雙方入門後,走至庭中,賓行再拜之禮,然後雙手捧上雉,但是要把雉頭朝向左邊,獻給主人。為何雉頭向左呢?賈公彥注疏為:左,為首為陽,頭也為陽,“君子居則貴左”,寓意雖死猶尚左,象征士人精神,以示對主人的敬意。所以要把雉雞的頭朝向左進獻給主人。最後,主人行再拜之禮,接受雉。
禮畢,賓主雙方才進屋交談。
不過,主人要擇日到賓家登門拜訪,算是對上次賓前來府上求見的回拜。而帶的禮物,就是此前賓送來的雉。主人去賓家拜見,儀程如上,就不再複述了。
第二類,士與大夫相見禮。
士見大夫,也以“雉”為禮。士見大夫,因雙方的身份有尊卑之別,彼此相見的儀程,跟士相見禮會有一些差異。
第一,當士攜雉到達門外時,與士人之間相見要出門迎接不同,作為主人的大夫,則可以不出門,隻需降階到庭,在庭中迎接就可以,不算失禮。
第二,士進門後,在庭中獻摯。首先,士向大夫行再拜叩首禮,而大夫行一拜之禮作答。接著,士對大夫授摯的方式,跟士人之間直接雙手相授不同,士不親自獻雉給大夫,而是把雉放在地上,由別人轉授。這種方式,古代叫作“奠摯”禮,一般用在臣拜君、幼見長、卑見尊之間,表示自己地位卑下,不敢直接相遞給長上的意思。
第三,與士相見禮不同,大夫對士的雉是“終辭其雉”。什麽意思呢?士在獻雉的過程中,大夫隻需要“辭雉”兩次,表示不敢接受,就可以了,而士也需“固請”兩次。但是最後,大夫依然不受雉。至於為什麽不接受雉,不是瞧不起比他地位低的士送的禮物,隻是依禮而行。正因為雙方地位有懸殊,大夫如果接受了士獻的雉,依禮是要回禮還雉的。但畢竟大夫不能自降身份,到士家裏去回拜吧,所以,麵對士獻過來的雉,大夫隻能“終辭其雉”。
第三類,大夫與大夫相見禮。
大夫與大夫的相見禮,因為身份對等,所以儀程與士人之間的相見禮差不多,隻是所用的摯不同而已。
古時大夫階層,有上大夫與下大夫之分。國有三卿、五大夫,上為三卿,下為五大夫。下大夫之間的相見禮,以“雁”為摯。後因雁難求,也可以用“鵝”代之。
為何以“雁”為大夫之禮呢?鄭玄注:“雁取知時,飛翔有行列也。”
賈公彥疏:“以其木落南翔,冰泮北徂,隨陽南北,義取大夫能從君政教而施之。義取大夫能依其位次,尊卑有序也。”大雁來去有時,飛行時能自覺成行成列,象征大夫之職責,也能如大雁般自律,來侍奉君上。
大夫之間獻雁的方式很特別。先要用一根繩子,把雁的雙足係上,還要給雁打扮一番,身上裹上布,這樣看起來,就顯得更為莊重。其他儀程與士相見禮相同,賓也需要把雁的頭部朝向左獻給主人。因身份對等,主人受摯後,需回訪還摯。
而上大夫相見,則以“羊”為摯。以羊為禮物有何用意呢?鄭玄注:“羔取其從帥,群而不黨。”意思是羔羊成群,卻不結黨。行動上都會服從領頭羊,象征上大夫事君時,定當如此。要正直,不可結黨營私。獻羊時,賓也要把羊用布裹上,四足兩兩相係。授羊時,羊的頭部也朝向左方。主人受摯後,需回訪還摯。
第四類,天子與諸侯相見禮。
天子與諸侯相見之禮,規格高,儀式莊重。天子與諸侯相見,多以美酒為摯,天子可賜邕(chàng),是一種香酒,用黑黍和香草釀製而成。而諸侯之間的拜見,大都以“玉”為摯。
玉器分為六種,以區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的不同等級,王,手執鎮珪,一種上圓下方的長方形瑞玉,有天子鎮撫天下之圭。公,以桓圭為摯,這是一種長條形玉器,上端有一個三角和棟梁的形狀,象征邦國中堅。而侯,則以信圭為摯,造型像一個人形,象征慎行保身之意。伯,以躬圭為摯,像一個人的四體之形,象征忠信謹敬以事上。子,以穀璧為摯,是一個正中有孔的平圓形玉器,上麵有穀形作裝飾,象征以穀奉宗廟養萬民。男,以蒲璧為摯,上麵有蒲草的形狀,因為蒲可以作成席,可以居席為安,象征安民之意。
其他階層,如庶人之間,也會有禮尚往來。古禮規定,庶人以鶩(wù)為禮,就是鴨子。送鴨,取鴨不飛遷,象征百姓安土重遷之意。婦人送禮,則用棋果、榛子或肉幹、幹肉、棗、栗子等幹果類,這可能是原始風俗習慣的一種沿襲吧。因為氏族製末期,男女分工,男子負責狩獵,女子則負責采集野生果實,並料理家務。後來貴族男子,就以禽獸為“摯”,而婦女以幹果與幹肉為“摯”。【注10
古禮要求“無摯不成禮”,人們重視的是禮節的“禮”,而非禮物的禮。今天,饋贈也是常有之事,古代饋贈文化當中優良的部分,也應得到很好的繼承。但這不一定非要反映在送禮上,更不提倡禮物的貴重奢華。拜親訪友,帶一點禮物,最主要的是情感的維係,這才是最重要的。另外,古代送禮有個忌諱,我覺得放在今天也挺適用,《禮記·曲禮》提到:“賜人者不曰‘來取’,與人者不問其所欲。”送給別人東西的時候,不要對別人說“來拿”。把自己的東西給予他人的時候,不要問大家想要什麽。饋贈,需量力而行,不可勉強行之,更不可強行予人,隻有這樣的送禮,方為合“禮”。
交談之禮
賓主相見,除了行禮、寒暄、問候之外,主要還是為了相互間的交流。俗語說得好,“話不投機半句多”,好的交流可以融洽感情,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反之,東聊西扯,耽誤主人的時間不說,弄不好還會成為不受歡迎的客人。
尤其是拜見性質的交流,因為大多是下對上、幼對長、卑對尊,所以在談話內容上就要有一定的考究,大都以德行道藝、進言或闡明某種觀點為話題。同時,談話者的言行舉止、交流態度,也會影響到談話的質量高低。為此,古人對談話的言行舉止,甚至於姿態表情、視線高低,都有具體的規範和要求。
其一,視線有度。
士與卿大夫交流時,需“始視麵”(《禮記·曲禮上》)。即說話前,要把視線落在對方的臉上,先觀其顏,看看是否可以開始講話了。同樣,臣下與君上說話,雖說也需視麵,但視線範圍就不一樣了,隻需落在君上的衣領之處,這是古人敬君的常禮。發表完觀點後,需“中視抱”。也就是將視線下移至卿大夫的胸部位置,待“容其思之”,給對方一個思考的時間,以示尊敬。最後,自己的想法與卿談完後,需“卒視麵,察其納己言否”(《十三經注疏》)。再次將視線回到對方的臉上,觀其顏,看看是否讚同自己剛才的觀點。
當然,與長輩說話也應如此。比如,雙方是站著交流,在傾聽長輩說話時,視線應落在尊長的腳麵上,以示恭聽。如果雙方是坐著的,晚輩的視線則要落在尊長的膝蓋處,以示尊敬。有時,為了對長者表示敬意,眼神要專注於師長。“從長者而上丘陵,則必鄉(向)長者所視。”(《禮記·曲禮上》)跟隨長者,即使在長者身後,也要始終看著長者所視的方向。
其二,姿勢端正。
在交流過程中,應該要禮貌地等上級、尊長先安坐後,下級、晚輩方可入座。不論談話時間長短,身體都需端正莊重,神色要恭敬,不要挪來移去,來回變換姿勢,更不能隨意打斷別人的講話,以免對方誤認為你不太想聽。如果看到對方在交流了一段時間後,有打哈欠、伸懶腰或向他人詢問時間等行為,這都表明對方想結束這次對話了,作為賓客理應告辭。
其三,話題合“禮”。
古代的社交場合,屬士人之間的拜見最為頻繁。麵對不同的交流對象,話題上的選擇也會不同。《儀禮·士相見禮》記述了士與他人談話的禮儀規範。
“與君言,言使臣。”古禮要求,士與君主交談,內容應該多涉及一些國家事務,多討論如何任用臣屬。“與大夫言,言事君。”士若要與卿大夫交談,多談一些如何侍奉君主的話題。“與老者言,言使弟子。”士與年老的長輩交談,應該多談一些教育弟子的內容。“與幼者言,言孝弟於父兄。”與年輕人交談時,要多談一些如何孝順父親、敬重兄長之類的內容。“與眾言,言忠信慈祥。”與一般人交談,話題多涉及如何以忠實誠信、慈愛安詳來為人處世。“與居官者言,言忠信。”與士以下的官吏交談,需多談忠誠、守信、奉公的話題。
對於私人性拜訪,就沒有這麽多的儀規束縛了。相互間的話題就會隨意、寬泛一些。不過,賓客不要過於侃侃而談,分寸感很重要。主人還沒提新的話題,最好不要主動切換到新話題上來,做到“主人不問,客不先舉”,也是為了不讓主人覺得總是跟著你的話題走。
總之,談話時要懂得分清場合,分清對象。古禮有雲:“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馬。”(《禮記·曲禮下》),在什麽場合做什麽事,說什麽話,都要分清楚。在官場,應該多談官場之事。在府中,就談府中之事。在庫中,多談庫中之事。在朝堂上,就多談朝堂之事,不說和公務無關的事情。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在現代職場中,比如我們上班時間,就多做多談和工作有關的事,忌諱私事公事不分,紮堆閑聊,東拉西扯,家長裏短。《禮記·少儀》有曰:“不窺秘,不旁狎,不道舊故,不戲色。”在與旁人談話中,既不要總是窺探對方的隱私,也不能相互取笑逗鬧,總是絮叨以往的舊事,神情要莊重、嚴肅,不能對別人有嬉笑侮慢的神態。尤其是不要亂說話,勿輕言,勿輕諾,沒有見到的事情不妄加判斷,“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弟子規》)。總之,言為心聲,說話的基本之道:一是誠信,二是慎言。
其四,應對有禮。
說的是,問要依禮,答也要依禮,需“必慎唯諾”。這裏的“唯”與“諾”,是古語的象聲詞,都為應答之聲。“諾”,一般是地位或輩分高的人,對下級或小輩的應答聲。而“唯”,是地位或輩分低的人,對上級或輩分高的人的應答聲。相比之下,“唯”聲的敬重語氣,要比“諾”多一些。所以,當尊長問話或呼喚自己名字時,小輩回答要及時,要使用“唯”來做應答。
跟不同身份的人說話,要注意不同禮節。與長輩交談,聲音不能太大,否則會讓長輩心裏覺得你有吼長者之嫌。但又不能聲音過低,讓長輩聽起來費勁。對晚輩說話則要平易近人。
《禮記·少儀》曰:“言語之美,穆穆皇皇”,與人交談,貴在態度恭敬,謙虛而溫和,明尺度懂尊重。
為客之舉
初次登門拜訪,什麽樣的行為才算是做客之道?我們可以學學林黛玉,《紅樓夢》裏有一段描寫黛玉進賈府吃第一頓飯時的情景。大家吃完飯後,丫鬟們奉上了茶,黛玉沒有立馬把茶喝下去,而是端著茶杯仔細觀察了一下,隻見有人又捧了漱盂來,黛玉這才明白
了,這第一道茶水是飯後用來漱口的,漱完口才奉上第二道喝的茶。黛玉這一觀察,實屬聰明之舉,不然就惹人笑話了。賈府禮儀繁多,黛玉不魯莽行事,謹慎留心,時時在意,這正是做客之道。
第一,入門問諱。
去尊長家登門拜訪,言談舉止都要有所約束,不可以像在自己家裏那麽隨便。“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禮記·曲禮上》)各家有各家的生活習慣。對於初次拜訪者,最好事前做一點功課,了解一下受訪者的習慣與愛好,以免失禮。
第二,客隨主便。
到別人家裏去,與主人關係再熟絡,客也不能“喧賓奪主”,來個自來熟,畢竟不是在自己家裏,比如,未經主人禮讓,不要擅自進入主人的臥室、書房。不要隨意碰觸家裏的工藝品,或主人的書、信件之類的物品。更不要在主人桌上亂翻、在**亂躺。更不能輕易向主人提要求,以免主人為難。如果有宴飲,對坐席的選擇,自己不能把握,最好的辦法就是聽從主人的安排。但也不能過於拘謹,過分克製,應該與主人有互動。如果太過於克製,對主人的熱情無動於衷,那也是失禮的。落落大方,有禮有節,懂克製,有分寸,才是受歡迎的客人。
第三,“不度民械、不訾(zǐ)器。”
在別人家裏,不能當著主人的麵,隨意猜測主人家裏有多少錢財,有多少貴重物品。對主人的愛好,諸如收藏的字畫等,不亂做不好的評價。
第四,“將上堂,聲必揚。”
這是古人登堂之禮。如果準備上堂,要先發聲,示意有人來,給他人一個提醒,以免突然進入而驚擾到他人。這就好比,不敲門就直接推門而入,這種習慣很可能會引起屋內的人不高興。在今天的職場,尤其是進入領導辦公室,需先敲門,得到允許後方可進入。即便門敞開著,也要在門邊停留一下,輕輕敲敲門,或者知會一聲,以示提醒,再進入。
第五,“將入戶,視必下。”
這是古人入室之禮,孔穎達疏:“雖聞言而入亦不得舉目而視,恐睹人之私,故必下。”因為戶內就是室,屬私人居所。作為客人,一般不能輕易進入主人家的室內。即使得到允許,進入時視線也需低垂一些。不能一進去就東張西望,四處環顧,畢竟室內是較為隱私的地方。
第六,“戶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
古人入室,要把鞋脫在室門外。其中年齡最長者,鞋可以脫在室內。因此,作為客人,如果看到“戶外有二屨”,也就是室門外如果有兩雙鞋,則可以斷定,室內一定有三人。既然有三人,在室外還聽不見裏麵說話的聲音,必有密謀之事,最好先不要進入。若有事非進不可,要打招呼讓主人知道你來了,否則不可貿然直入。
第七,“戶開亦開,戶闔亦闔。”
從戶門進入室內時,不要回頭探看。脫好鞋,放置好,再恭敬入室。如果門原先是敞開著的,那就仍然給人家開著。門原先是關上的,進去後則仍然給人家把門關上。關門的時候小心謹慎些,慢慢地關上,以免碰到從後麵突然進來的其他人。
辭別禮節
古人的辭別禮節,仍舊適用於今日,是為客之行為準則。
一般禮節性拜訪,作為客人一方,要注意時間,不宜過久,雙方盡興即可,以免打擾到主人。
首先,懂得適時告辭。
什麽時候告辭才是最合適的呢?一般拜訪的時間不宜過久。如果後續還有宴請的話,飯後,客人不應立即告辭,應該繼續與主人再喝喝茶,敘會兒話,之後再起身告辭。交流過程中,如果看到主人打哈欠、伸懶腰了,意味著有疲倦之意,客人應告辭離開。如果主人想要結束談話,而客人又沒有察覺到,怎麽辦呢?古人會用一些暗示的方式,催客人離開。比如,最典型的就是“端茶送客”。古人一般都十分文雅有禮,提醒客人該離開了,一般不直接說出來,以免雙方都尷尬。主人會端起茶杯喝口茶,這時,客人就心領神會了。
其次,辭行要果斷。
常有客人,嘴裏說著要告辭了,身體卻總是不動,弄得主人也不好起身,隻好繼續相陪。如果客人決定要告辭了,就要先起身,對主人要表示感謝,同時用邀請主人下次去家裏做客之類的話語作敘別。若有其他客人也在場,也應一並道別。話別時間要簡短,不可太冗長。最後,客出,主人送於門外,再相互拜別。
從拜見禮的儀程來看,的確有些程序與今人的生活有些格格不入。但古人那種謙恭待人、友好和善的思想風貌,是今人應該承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