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拜禮——跪拜輕重,禮不同

跪拜禮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是古人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禮節,後傳入日本和高麗,在今天仍舊還在使用。

今天一說到跪拜,有的人自然會聯想到“屈辱”“卑賤”,人格的不對等,是封建糟粕,自然,不可能有人對別人輕易下跪。記得幾年前,主持人董卿在采訪我國著名翻譯家許淵衝老先生時,麵對坐在輪椅上96歲高齡的許老,為了保持平視和仰視的角度與許老說話,穿著高跟鞋的董卿,竟三次跪下,被網友稱讚為“最美跪姿”。所以,對於傳統的跪拜禮,我們先不急於全盤否定,我們可以先靜下來,對先祖行跪拜禮之初的意義做一個還原。

九拜之禮

跪拜禮,在古代又稱“拜”禮,從古人席地而坐開始,跪拜禮就成為向他人致敬的一種禮節。跪拜姿勢,也是從跪坐演變而來的。

跪拜要點

先秦時期的“拜”,並不是今天我們所理解的“下跪叩頭”。《容禮》載:“跪以微磬之容,揄右而下,進左而起,手有抑揚,各尊其紀。”對於席地而坐的那個時代,行跪拜禮,動作便捷,既顯得恭敬,又不卑不亢。

跪拜禮的動作,是跪坐與拜的結合。正所謂,不跪不成拜,凡拜必跪。

第一種,席地而坐時,向對方行跪拜禮,動作要點如下:

雙膝跪地,臀部放於腳踝之上。上身挺直,雙手放於膝上。如果要向對方致敬,不用站起來,上身直起,臀部離開腳後跟,然後上身下俯,引手至地,完成跪拜。

第二種,站立時向對方行跪拜禮,需具體結合“立、跪、拜、興”這幾個動作,一氣嗬成。四個分解動作要領如下:

先“立”。身體直立,保持立容姿勢,雙手拱合,男子左手疊於右手背上,女子反之。掌心向內,與心口相平,或舉手加額。

再“跪”。跪地時,先屈右腿,後屈左腿,雙腿並齊,不能雙腿同時屈跪。跪下後,上半身保持直立,臀部落於腳後跟上,保持跪坐姿勢。

然後“拜”。跪後,引手拜叩。具體動作是先拱手,後俯身。手至地,頭緩緩隨手往下,或引頭至手背,或引頭觸地麵,形成手在膝前、頭在手前的姿勢。至於額頭最後停留在什麽地方,要視具體情形而定。

最後“興”。拜後,直起上半身。同時,手隨齊眉,後恢複成坐容,最後視禮敬輕重,或再行叩拜,或起身。起身時,先起左腿,再起右腿,然後恢複立容(注:跪時,先屈右腿;興時,先起左腿)。

九拜之儀

《周禮·春官·大祝》載:“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吉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古人根據不同場合和不同身份,又把跪拜禮細分為九種不同的拜姿。不過,前人對“九拜”之儀頗有異解,說法也各異,在這裏簡單作個了解。

第一種,稽首。

“稽首”是九拜中級別最高的大禮,也是吉事場合裏最恭敬、最隆重的跪拜禮。

關於稽首禮動作,在諸多古籍文獻中,學者說法稍有差異。在這裏選擇幾種列出,以備大家參考。

說法之一,認為拜稽首,頭和手都要觸地。

《禮記·玉藻》載:“君賜,稽首,據掌致諸地。”據鄭玄注釋:“據掌,以左手覆按右手也。”在《周禮·大祝》篇中也有解釋:“稽首為敬之極,故為首至地。”鄭玄注釋:“稽首,拜頭至地也。”按以上說法,稽首禮的整個動作如下:先跪,再拱手,然後頭俯於胸前的手上。之後緩緩而下,手伏地麵,頭也伏於地麵(手的前麵),最後需停留片刻,然後起身。

說法之二,稽首時,跪而拱手至地,隻有手觸地,頭至手背即可,不觸地。但此種說法,後人頗有異議,稱此拜為拜手稽首。

不管哪種姿勢,稽首禮是最恭敬的拜禮,所以有時候,古人拜一次稽首,還不足以表達內心的敬意,還會拜兩次,就是把稽首動作,連做兩次,古時稱之為“再拜稽首”。《禮記·郊特牲》曰:“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拜有順服之意,如果稽首而拜,就更有順服恭敬的含義在裏麵了。所以,一開始,臣拜君之禮,或君王祭拜天地,常用稽首禮。後來,子拜父、生拜師,拜天、拜神、拜祖先、拜宗廟、拜墓等,都可以行稽首或再拜稽首禮。

第二種,頓首。

所謂“頓”,古人解釋為短暫的意思,也就是說,頭至地後,不停留,即刻起來,動作迅速。所以,頓首跟稽首的動作基本相同,唯一不同之處就是,拜稽首時,頭緩緩至地,而不用力,且頭到了地麵後,還須停留約三四秒後再起。而頓首,頭觸地後,即刻起來,時間很短,也有急迫叩頭的意思在裏麵,所以才稱之為頓首。

頓首,通常給我們的印象,都是在一些事情比較緊急,或向他人求饒、謝罪等情況下使用。其實,頓首在古代使用的範圍比較廣,常用於地位相近、平輩之間的互拜。還可用於下對上、幼對長的拜迎、拜送、拜望、拜別。比如,古人寫信的時候,為了向對方表達敬意,又不能像見麵時那樣行跪拜禮,所以在開篇常常會寫上“某某頓首”,在結尾會寫“某某頓首再拜”,以示話別。

第三種,空首。

鄭玄說:“空首,拜頭至手,所謂拜手也。”空首,又稱拜手或一拜。“空”,即不觸地的意思。行禮時,兩膝跪地,拱手至地,頭部至手,但不觸地。

空首禮為男子所行之禮,在拜禮中屬於較輕的一種禮節。常作為君對臣、上對下、長對幼的答拜禮。比如,臣子向君王行稽首,作為君王則可以用空首來答拜。所以,以上三種拜禮,稽首、頓首、空首,在古代人際交往中,屬正拜之禮。

第四種,振拜。

振拜,是喪事中最隆重的跪拜之禮,是對逝者表達哀悼之情的禮節。

行禮時,雙膝跪地,不僅要跪拜、頓首,而且拜後還要“踴”,什麽是踴呢?就是那種邊哭邊捶胸頓足的動作,叫“踴”,哭得極度哀痛,所以才稱之為振拜。我們在今天的影視劇中常見到這種踴哭的形象。振拜屬凶事之拜。

第五種,吉拜。

古代喪拜禮。行禮時,先行空首禮,而後緩行頓首禮。是服齊衰喪服者所行的拜禮。《禮記·雜記下》載:“非三年之喪以吉拜。”屬喪拜中之輕者。

第六種,凶拜。

古代喪拜禮。行禮者須先稽顙(sǎng),後空首,稽顙也是古代的跪拜禮,動作與頓首相通。頭觸地時,表情須莊重肅穆且悲痛。凶拜是25個月內居喪期間答拜賓客的禮節。凶拜拱手時,男子右手在上,女子左手在上。

第七種,奇拜。

說法較多,今從鄭玄說,奇拜為一拜,是君答拜臣之禮。指行拜禮一次的意思。

第八種,褒拜。

褒拜,指拜兩次的意思。

其實,奇拜和褒拜,指的是行禮者拜的次數,而不是兩種單獨的跪拜形式。古時,為了凸顯拜者的禮敬程度,不僅看額頭是否觸地,還會在跪拜的次數上體現出來。

第九種,肅拜。

肅拜,是“九拜”中禮節最輕的拜禮,也是女子專屬拜禮。肅拜時,雙膝跪地而拱手(右手在外),頭微俯。古代婦人以肅拜為正禮,在婚禮、祭祀、祝賀等場合使用,即使拜謝君主賞賜,婦人也隻用肅拜禮。

肅拜與肅揖不同,肅揖也是古代婦人拜禮。行禮時,是站立而拜。雙手相拱,頭微俯即可。雙手舉到什麽高度,視對方年齡身份而定。正因為動作簡單,不需要跪地,對於身披甲胄的軍人來說,行禮時極為方便,所以肅揖也成為了軍中拜禮。

女子肅拜禮

肅拜與手拜也有差異。手拜也是古代婦人的跪拜禮。行禮時,雙膝跪地,兩手先觸地,然後拱手,同時低頭至手。古時婦人以手拜為喪拜,以肅拜為正拜。

為了更清晰地了解“九拜之儀”,綜合了前人學者的諸多解釋,取其中最為精詳的說法,根據它們的跪拜特征,簡單歸納如下:

稽首:跪而拱手,頭和手低至於地。

頓首:跪而拱手,頭和手低叩於地。

空首:跪而拱手,手至地,頭至手。

振動:悲痛時行之。

吉拜:喪拜之輕禮。先空首,後頓首。

凶拜:喪拜禮。先頓首,後空首。

奇拜:為一拜之禮。多用於君王拜臣下。

褒拜:兩次或兩次以上之拜禮。比如拜神或拜屍,用褒拜。

肅拜:跪而拱手,手不至地,頭至手。

其他跪拜禮

避席而拜

何謂“避席”?原本是坐著的,見到尊長,起身離開自己的坐席,站立在一旁,給來者行跪拜禮,這種避席而拜的禮節,比在原席上行跪拜禮,要顯得更加鄭重。它不是坐而順勢的行禮,而是為了向對方致敬,特意起立離席,以站立的姿勢單獨完成跪拜的動作。“避席而拜”是一種向對方表達特別敬重之情的形式,甚至比頓首、稽首更為敬重。

搶拜

就是半跪半屈的姿勢。行禮時,右膝跪地,左腳屈。雙手拱手,或左手放於左膝上,右手下垂,這也是古代軍中的跪禮。今天西安秦始皇兵馬俑遺址展廳裏,就有一尊屈左膝、跪右膝、上身直立、身披鎧甲的跪射俑,姿勢就是搶跪。

叩首禮

常見於下對上、卑對尊、少對長,是清代的常用禮。行首 禮時,肅立,然後跪於地。上身挺直,臀部貼在腳後跟上。雙手在身前兩側齊按地,然後頭部前額叩於地,禮畢起立。如果是身著朝服,得先用兩手“啪啪”兩下,先左後右,把朝服的馬蹄袖頭放下,再下跪請安。

叩首時,有一跪三叩、二跪六叩、三跪九叩等。比如官員之間行叩首禮,次數多少要根據官階高低而定。官階相近,可以行兩叩或一叩。如果官階相差較大,低者向高者可行三叩,也就是三拜以上的禮。比如,在清代,大臣覲見皇帝,需行三跪九叩之禮。當年,英國外交官馬戛爾尼勳爵代表英國來到北京,麵見乾隆皇帝。而清朝的官員要求他在行禮時,須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大禮。對於馬戛爾尼來說,怎能受如此羞辱,憤而不跪。既然如此,乾隆皇帝也拒而不見。雙方僵持不下,差點釀成外交事故。最後,經過多次的交涉,各自都做出讓步,乾隆同意馬戛爾尼隻需要行單膝下跪禮。

跪拜的演變

對於跪拜禮越了解,就越有疑惑。古人為什麽一見麵就拜,拜的是什麽?為何如此之久地一直拜?最初表達禮敬之情的跪拜禮,為何演變成了宣揚尊卑貴賤,帶有屈辱、卑賤色彩的工具?

其實最早兩周戰國時期的跪拜,與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叩頭示卑,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那個時代,無論是帝王還是平民,一律席地而坐,就連君臣之間也是如此。臣用跪拜禮向君示敬,君也一樣用頓首來回禮,相互間毫無尊卑貴賤之分,隻是禮敬之意。

到了漢代初年,社會各階級也不太穩定,朝廷上也沒有太多的禮法規章。當初跟隨劉邦一起打天下的混混們,個個搖身一變,成了王侯將相,可仍舊是暴發戶心態,言行舉止隨性粗魯,不懂禮,也不講禮。經常在朝會上,站沒站相,不講秩序,跟逛菜市場沒什麽兩樣,亂哄哄一團。尤其是酒宴,酗酒失態是常事。喝醉了,拔劍吼叫,亂砍皇宮裏的柱子。坐在一旁的劉邦,看到群臣混亂不堪的場麵,既厭惡,又無奈無助。於是,叔孫通製定了一係列的朝儀禮規。要求文武官員每次上朝,要嚴格按照官職大小排列。議事前要說一套規矩的辭令。平日裏那些揮戈舞戟的大將軍們,一個個也要趴在地上,然後仰脖抬眉,往上看著,向劉邦行禮。如果誰不講禮儀,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從此,群臣們學會了麵見天子時,“皆伏抑首”,再也看不到“醉或妄呼,拔劍擊柱”的粗魯行為了,樂得劉邦連聲感歎:“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貴也!”

叔孫通為漢製儀,著實讓劉邦好生風光了一番,讓他終於體會到了做皇帝之貴,不過,群臣們這一跪,跪沒了君臣之間的親密,反而拉開了距離。有學者認為,從叔孫通為漢製儀之後,再也看不到兩周戰國時期,那種君與臣相見相互跪拜致敬、促膝而談的畫麵了。跪拜禮,已然開始失去原有的意義,隻剩下臣服和尊卑。

隨著曆史的不斷發展,到了東漢年間,人們的生活方式慢慢地發生著改變。尤其是桌椅床凳這些高足家具的普及,徹底改變了商周以來跪坐的姿勢。人們從席地而坐,改成了垂足高坐。在日常生活中行跪拜禮時,動作不再那麽方便。慢慢地,人們除了跪拜天地君師,日常的迎來送往采用站立式揖拜禮居多。偶爾跪在地上,向別人行拜禮,反倒顯得極其隆重,同時尊卑貴賤的色彩明顯加重。各朝各代的權貴們,更加重視跪拜禮的形式。為了體現自己身份上的威嚴感,把最初的跪拜次數,從最初的一拜逐漸變成三拜、四拜、五拜三叩,最後演變成清代的三拜九叩。禮敬次數越多,尊卑貴賤越明顯。至辛亥革命後,才正式宣布廢除跪拜禮,代之以鞠躬禮。

今天,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跪拜禮已經退出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隻是在家庭祭祖、婚禮、葬禮這些特殊場合上使用。如此看來,今天的我們,隻有在最悲傷或者最快樂的時候,才會想起祖輩的跪拜禮!

見麵禮——作揖拱手,禮節多

在今天,大大小小的會議場合,隨時都能看到,我們國人不再主動去握對方的手行握手禮了,而是先握自己的手,行拱手禮打招呼。在這樣一個交際麵廣、節奏又很快的時代,除了不符合時代發展,被人們淘汰的“跪拜禮”之外,傳統的揖禮、拱手禮、合十禮,反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相比握手禮,揖禮拱手不僅中正端莊,操作起來也簡單,不煩瑣。其二,相比西式見麵禮,比如擁抱、握手、親吻禮,少了身體接觸,沒有了親近感。但是,通過相互間保持距離來表達對對方的敬意,一直是我們中國人最喜歡的傳統表達方式。再者,相互間沒有身體接觸,這樣也就避免了一些交叉感染,從衛生角度來看,也非常適合現代人對衛生的講究。另外,傳統見麵禮施展起來,主動性強,還不需要對方的配合,隨時隨地都可以向對方行禮,對於快節奏生活的人們來說,更為便捷。不過,現代人對於傳統見麵禮的認識還不夠深入,比如,雙手具體怎麽握,怎麽舉,哪種是揖禮,哪種算拱手,仍有人搞不清楚,行禮沒有個標準。

揖禮

其實,先祖們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開始用揖禮向他人致敬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

揖禮之所以在古代也很受歡迎,正是因為它的便捷。相比拱手禮、合十禮來說,揖禮表達的禮貌程度要重一些,但又比跪拜禮的禮敬程度輕很多。古代無論是在朝堂上,還是在普通百姓的婚嫁、宴請等場合,人們相互致謝、祝賀,辭別、告別時,甚至於向他人道歉、提問、回答時,都是先行個揖禮,再說話。可以說,除了最高禮節的跪拜禮,其次就是揖禮了,幾乎融入到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麵麵。在今天,過年過節、典禮慶賀,仍有人在使用揖禮。

揖禮要點

第一,何為揖?

用陸遊《老學庵筆記》中一句話概括就是:“古所謂揖,但舉手而已。”揖禮就是拱手往前。鄭玄解釋得更仔細:“推手曰揖。凡拱其手使前曰揖。”就是揖禮。

第二,揖禮動作要領。

揖禮時,先肅立,拱手合抱,齊於心。左手掌心貼於右手背(女子相反),手心向內。左右手拇指橫向相對,其餘四指並攏。雙手高度推手至額或向前平推,或推手向下。身體也需隨雙手的移動,向下微俯低頭,眼看自己鞋頭,稍留片刻後,緩緩地以手隨身起,拱手齊胸,禮畢,垂手或袖手,恢複立容。

明代學者方孝孺在《幼儀雜箴·揖》中,對行禮人的身姿、手位、視線,都作了詳盡的規範:“張拱而前,肅以紓敬。上手宜徐,視瞻必定。勿遊以傲,勿佻以輕。遠恥辱於人,動必以正。”揖禮時,表情要莊重。拱手往上時,速度要緩慢。同時,視線要平穩,不可左顧右盼,輕佻散漫。整個形體穩重端正,不能搖來晃去。為了便於記憶,把(男子)揖禮的動作要點總結如下:

身體肅立,足閑二寸

抱臂如鼓,拱手齊心

兩手相疊,左手在外

掌心向內,拇指橫對

表情莊靜,視瞻平正

揖禮種類

因為古人非常講究輩分高低,所以揖禮舉手,自然會有所區別。據《周禮·秋官·司儀》載,按拱手高低,揖禮又大致分為“天揖”“時揖”“土揖”“長揖”“旅揖”“旁三揖”。下麵對每一種揖禮的特點,作個詳盡的介紹。

第一種,天揖。

“天揖”,按照字麵意思便知道,拱手一定是往上的。鄭玄注釋得好:“推手小舉之為天揖。”具體動作是:先要拱手於胸前,男子左手覆於右手上,右手心朝內(女子相反)。然後推手舉至額,自上而下曲身低首,手至膝稍作停留,起身袖手,恢複立容。

天揖多用於正式場合,比如祭祀、冠禮、婚禮等,麵對尊長可行此禮,也用於君王對諸侯和本家同姓諸侯的禮節。

第二種,時揖。

時揖,鄭玄注釋說:“推手平之為時揖。”平,就是雙手平推向前。時揖的動作,拱手從胸前往外平推即可,身體微磬,保持幾秒鍾後再起身,同時袖手,恢複立容。

時揖多用於平輩之間,也用於君對臣的行禮,恭敬程度比天揖稍差一點。

第三種,土揖。

土揖,鄭玄注釋為“凡推手小下之為土揖”,小下,也就是拱手微微向下推,比時揖那種平移的位置,稍低一下。行禮時,拱手俯身約30度,推手稍向下,然後緩緩起身,同時袖手,恢複立容。土揖,多用於上對下、長對幼的回禮。

第四種,長揖。

長揖,又稱為“帝揖”,是一種很特別的揖禮,是揖禮中最為敬重的一種。一般麵對尊長、位高者行揖禮,或者不方便行跪拜禮時,古人便用長揖來代替,屬於站立致敬中最為恭敬的一種。

行長揖禮時,拱手高舉過頭,並做一個自上而下的大幅度動作,以加深敬重程度。同時,曲身低手,手過膝。稍作停留,手隨身起,恢複立容。

第五種,旅揖。

鄭玄《注》:“旅,眾也。大夫爵同者眾揖之。”旅揖指官爵相同的人相互揖禮。在古代多為士大夫之間常用。

第六種,旁三揖。

對於“旁三揖”的意思,前人有異解,茲隻取其中一種。旁三揖,就是麵對眾人拱手三次揖禮。古人行揖禮時,跟跪拜禮一樣,也會用次數多少來區別禮數輕重。據資料記載,在清代的官場,知州、知縣、直隸州州同、州判等這樣級別的官員,在拜見總督、巡撫的時候,要行跪拜禮。告退的時候,就不用再行跪拜禮了,而是行三揖禮,也就是作揖三次。文官之間,五、六、七品官拜見一品大學士,就行三揖禮。

同樣,為了便於記憶,以上幾種揖禮的行禮特點,可以概括如下:

天揖:拱手至額,自上而下。時揖:拱手齊心,平伸前移。土揖:拱手前伸,推手小下。長揖:拱手過頭,自上而下。旅揖:爵位相同者,相互揖禮。旁三揖: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由此看出,古人講究禮數很周到仔細,即便行個禮,作個揖,也要區分對象,辨個親疏內外。就拿“天揖”“時揖”“土揖”這三種揖禮來說吧,《周禮·秋官·司儀》中記載:“南鄉見諸侯,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指君王在城門外迎接諸侯時,采用的是揖禮。不可能行跪拜禮,畢竟身份是君,長揖也不用。君王分別對沒有親戚關係的庶姓諸侯,行土揖。對有姻親關係的異姓,行時揖。對本家同姓的人,行天揖。另外,在行揖禮過程中,推手的高度也有高、平、低之分。拱手胸前,或舉至額前,或高過頭頂,或向下過至膝,這裏麵的敬重程度是有差異的。

拱手禮

拱手禮對大家來說再熟悉不過了,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有人做錯動作,看來還是沒有學到重點。

拱手禮起源很早,又稱捧手禮,可追溯到商代,是古人站立時,或行走過程中,向他人拱手致意的一種行禮方式。相比上一節說到的跪拜禮,拱手禮簡單得多,在古代主要用於春節拜年、婚禮、生日、慶功、親朋好友之間的恭喜祝賀。在今天的社交場合,拱手禮仍屬常用禮。

行拱手禮時,身體立而磬折,雙手在胸前疊合抱拱,手型如拱,立而不俯。或一手虛握,另一隻手覆蓋其上,與胸齊平。然後,兩手自上而下,或由內向外拱手致敬。其中,有三個動作細節需要注意:

其一,前後移動的方向。拱手分兩種方式:一種是拱手向外,古時稱揖。另一種是拱手向內引至於胸,古時稱為厭。我們現在拱手,大都采用“揖”。

其二,左右手的位置。兩手拱合時,左右手的位置男女是有差別的,在今天也是如此。拱手禮有吉凶之分。遇吉事,如祭祀、婚嫁、笄冠禮、燕饗、日常交際問候等屬吉事。拱手行禮時,男子左手在外,以左示人,是一種敬意和尊重的表達。而女子則反之,右手在外。遇凶事,如家中有親人去世的話,此人正處於凶事,拱手行禮時,要與吉事方向相反,男子行禮時右手在外,而女子則左手在外。位置弄反了,會被視為對他人的大不敬。

之所以有這樣的區別,是因為古人認為左為陽,右為陰。男為陽,尚左,女為陰,尚右。所以,今人行拱手禮時,萬不可弄錯左右手的位置。

其三,上下合拱的高度。行禮時,身份不同,拱手的高度也不同,敬重程度也有差異。第一種舉手加額,行禮者兩手相拱,舉手與額齊平,常用於對尊長的致敬。第二種拱手胸前,雙手相拱,與胸齊平,位置不高於額頭,不低於胸,屬平輩之間的敬拜高度。

叉手禮

說到叉手,一部國內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就把今人原本不熟悉的古禮帶入了時尚圈,火爆了一把,據說有不少年輕的粉絲們,爭相模仿。叉手禮,最早從西域傳入,西晉開始慢慢進入中原,在唐、五代、遼、宋、金、元時期最為流行,尤其在唐宋時期,盛行一時。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不分男女老少,都以叉手相互打招呼,就像我們今天的握手一樣普遍。其實,要想了解這種行禮動作,我們還可以從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中,見到叉手禮的真容。

叉手禮,乍一看跟拱手禮差不多,但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

首先,拱手禮是雙手合抱,一隻手貼於另一隻手的手背上。而叉手禮,則是兩手交握,左手握住右手的大拇指,小指指向右手腕。右手拇指向上,其餘四指或舒或握。行禮時,端立不跪,頭和手同時微微頷首致意。叉手與其他行禮不同,拱手或揖禮行完禮後,雙手直接垂下,恢複立容,就算結束了,但叉手禮不同,手並不放下,而是繼續保持這個動作,往回收到胸前,約兩三寸的位置,正所謂“叉手不離方寸”,就是這個意思。

行叉手禮時,宋人有個習慣,就是邊行禮邊發出“喏(rě)”聲,與我們今人邊握手邊說“你好”差不多意思,有打招呼的成分,古時稱之為“唱喏”之禮。類似於這種邊行禮邊應聲的方式,早在戰國時期,還出現過用“嗨”來做應答聲的,作為現代人的我們,是不是很熟悉這個聲音?不知是古人有超前意識,還是今人在模仿先祖呢!秦漢時期用“諾”“唯”“允”來應,再到清代的“噫(zhē)”聲,都是邊行禮邊應答,但不是打招呼,而是下級對上級、家仆對主人的一種應諾後的應答聲,意思為“是”“遵命”“遵旨”,與宋人的唱喏之禮,是有一定區別的。

叉手禮,大多數用於下對上、幼對長的日常禮節。在許多場合被廣泛使用,比如日常的打招呼,站立或下跪時的回話,都適合行叉手禮。行禮時,根據受禮者的身份不同,姿勢會稍有變化。如果平輩之間隻是想打個招呼,行個叉手禮,身體微微頷首致意就可以了。如果遇到身份高的人,行叉手禮時,身體則要磬折,以示敬意。若是遇到地位很高的人,那就得跪下,再行叉手禮了。

抱拳禮

說到抱拳禮,今天常有人與拱手禮相混淆。抱拳禮,在古代常用於習武之人。抱拳禮最早起源於軍隊。軍人一般用右手拿兵器,行禮時隻好用左手覆蓋在握有武器的右手背上。之後,這種敬禮方式慢慢地也流行到了民間,春秋至兩晉時期最為盛行。直至唐宋,隨著叉手禮的流行,抱拳和揖禮開始慢慢變弱。到了明代,隨著民間習武風氣的盛行,抱拳禮才成為習武之人使用的一種專用致敬禮節,一直延續至今。

行抱拳禮是有門道有講究的。比武時,往往兩人都會麵對麵站好,各自向對方先行一個抱拳禮。行禮前,需左腳先上前一步,右腳跟上與左腳並步,然後雙手拱為“左掌右拳”的形狀。即右手握實拳,拳麵外向,拳眼斜對著胸窩。左手成掌,包蓋在右拳上,右拳的拳頂要正好在左掌心中指的下端。左手拇指彎曲,緊貼在右手虎口處,其餘四指伸直,與下頜平齊。同時,兩肘稍抬起,屈臂成圓,環抱在胸前或偏上一點。目視對方,然後兩手向前推舉出,以示敬意。

關於左右手放置的順序,在武術界有幾種說法。說法一,比武時,若左手攏著右手,表示讓對方先打進來。若右手攏著左手,表示自己要先打出去。說法二,若是左掌右拳,意思隻是切磋而已。若右掌左拳的話,有可能就是一決生死之意。說法三,從道家來講,以左手為敬,故左邊為大。左手為善,右手為惡。左手蓋右手,寓意為揚善隱惡。

鞠躬禮

“鞠躬”,意為彎身。最早的出處是在我國的商代。那個時期,人們用祭品祭祀神靈時,其中有祭天儀式的“鞠祭”,就是把祭品牛、羊、豬等不切成塊,而是將整隻卷成圓的鞠形,直接擺到俎(zǔ)上奉祭,這種造型就是最早代表恭敬與虔誠的“鞠躬”。

鞠躬禮采用的是站立式致敬的一種禮節。行禮時,需兩腳並攏,然後拱手彎腰,俯身向下,停留2~3秒,即可起身,恢複立容。

鞠躬禮跟揖禮一樣,在向對方表達敬重程度方麵,主要在於彎腰的深淺,程度越深,敬意也越深。腰身下俯15度~30度,古時稱為“微磬”,適用於平輩之間,或尊長對晚輩的回禮。腰身下俯40度~60度,稱為“磬折”,適用於對尊長的致敬。腰身俯折90度,稱為“矩折”,適用於祭祀、婚禮等場合或向身份地位極高者的致敬。

鞠躬禮動作簡單,但要求跟揖禮一樣嚴格。行禮過程中,不並腿,或者隨隨便便彎一下腰,隨意敷衍地點點頭,甚至嘴裏嚼著東西,都是極不禮貌的行為。另外,鞠躬時,絕不可摘冠。這與民國時期開始流行的西式脫帽鞠躬不一樣。冠戴在頭上,不可隨意摘下,行禮前須先正冠,再向他人鞠躬。

鞠躬禮在古代適用的場合非常多,比如婚喪嫁娶、上下長幼、親朋好友,相互都可以行鞠躬禮。甚至在朝儀、慶賀典儀這樣的大場合也可以使用。據史料記載,在明朝舉行慶賀大典,百官向皇帝祝賀時,都要先行跪拜禮,起立後,插笏(上朝手裏拿的板)於腰間,然後三鞠躬,舞蹈,並三呼“萬歲”。行禮就行禮,為何還舞上了呢?其實,群臣拜見天子,拜而舞,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還要跳上一段舞蹈。隻是行禮前,揚臂舉足,掀袍作勢的一種稍微誇張的動作。從今天的影視劇中,也可以看到天子上殿群臣參拜而舞的場麵,隻不過與古人相比,過於誇張了些!

鞠躬禮是唯一無須推手、彎曲膝蓋的敬禮方式,便捷又不失敬意,這也是經曆數千年可以延續至今的原因。在今天的朝鮮半島和日本,仍以我國傳統的鞠躬方式為主要致敬禮節。在日常生活中,晚輩對尊長,可以行鞠躬禮表達敬意。在服務行業,工作人員對賓客表示歡迎,可以鞠躬問候。在舞台上,表演者或領獎者對觀眾表示感謝時,也常用到鞠躬禮。可以說,鞠躬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示敬動作,正如諸葛亮那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是謙卑、恭敬,勤勤懇懇、盡心盡力做事,到死為止的一種精神品質的表達。

打躬禮

打躬,又稱打恭,類似於長揖禮。

行禮時,身體需要深深地彎下腰來作揖。打躬與長揖,都是揖禮中的重禮,但二者又有區別。長揖,雖然要躬身,但彎身下去的深度小,且動作主要表現在作揖時手臂自上而下的動作幅度大小上,來表現對對方的敬意。而“打躬”的側重點,則是上身彎以深鞠躬為主。

正因為打躬有作揖動作,而且上身深度躬身,不僅是對對方表達深深的敬意或謝意時所行的禮節,還常常用作道歉、謝罪時所行之禮。

仕女萬福

前一章提到了古代婦人的肅拜禮,萬福禮就是肅拜禮的另一種變形,也是古代婦人的常用拜禮。

古代女子一直用肅拜作為常禮,到了唐代的武則天時期,婦人的行禮有了變化,一律立而不跪,隻需兩手手指合攏相扣,左手在下,右手覆在左手上,鬆鬆地握拳重疊,輕輕搭於胸前,或放於左腰側即可。致敬時,左腿前置,右腿後支,莊重而緩慢地微微俯首約30度。同時,雙手上下移動幾下,並屈一下膝蓋,略微作鞠躬,這種拜儀,在當時稱為“女人拜”。又因行禮時,會略提一下衣襟,再彎腿曲身,故又稱“斂襖拜”。有時婦人邊行禮,還會附上一句“萬福”,由此“女人拜”又有了新的名稱,叫“道萬福”“萬福禮”“福拜禮”等。婦人拜一拜,便被稱為“福一福”,拜幾拜稱為“福幾福”。

執手禮

執手,又稱“奉手”,就是雙手握住對方的一隻手,相當於今天的握手禮。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了這種姿勢,《詩經·鄭風·遵大路》有雲:“遵大路兮,摻執子之手兮。無我魏(chǒu)兮,不建(zǎn)好兮。”意思是,拉著情人的手,懇求情人不要斷了這份情。我們的傳統性格,一向比西方人內斂,行禮的方式也都是以恭敬為主,情感不太輕易表露於外,但唯有“執手禮”,是通過接觸對方的身體表達情意的。在《詩經·那風·擊鼓》中也有這樣的表達方式,“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丈夫要去打仗了,別離時,妻子傷心地握著丈夫的手,表達“與子偕老”之情。北宋詞人柳永的《雨霖鈴》中的那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一對相愛中的男女,麵對分別是如此的不舍,竟情不自禁地相互執手對泣。所以,我們今人也不要小看了古人在情感上大膽的表達。兩個相愛之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之情,或者好友之間,情到深處,相見或分別之際自然而然地執手相對,與西式握手禮相比,我國傳統的執手方式向對方表達的情感要豐富許多。

頷首禮

頷首,就是今天的點頭致意。在古代,一般用於交情較淺的人之間。另外,如果距離較遠,不方便行禮,往往不得已而用頷首致意。

頷首禮在今天的日常生活當中屬常用之禮。如在某些公共場合,遇到長輩、領導、朋友,不方便上前握手致意時,隻要輕輕頷首致意就行。或在辦公室的走廊裏遇見領導、同事,不必握手致敬,行點頭禮即可,這樣既不失禮,又可以避免尷尬。

請安禮

請安禮,源於遼金,主要是下人對主人所行之禮。後來到了清朝,慢慢就變成了滿族人下對上、幼對長的請安禮節。

請安禮動作有大小、男女之分。

請小安時,動作簡單,隻要垂手站立,低頭唱喏,問安即可。請大安禮,又稱“打千兒”。行禮者需單腿下跪,先向前邁左腳,左手扶膝蓋。右腿半跪,右手沿膝下垂。左右腿的間距不可過大,保持左腿向前邁的自然間距,不可向後蹬腿。頭頸與上身略微向前傾,雙肩平展。行禮時,口中說諸如“阿瑪安”“額娘安”“××給××請安”等問候語,禮畢,恢複立容。這是男子請安動作。而女子請安時,雙腿平行站立,兩手扶左膝,躬腰略微半蹲,附上“請××大安”等問候語。

到了清朝中後期,請安禮基本上成了貴族家庭裏的家規。比如已婚女子早晚向公婆請安,小輩要對長輩三天請一次小安,五天請一次大安。就連皇帝對自己的額娘,也得這麽做。

見麵禮節

了解了紛繁複雜的拜禮,也知道了行禮的各種姿勢,按古人的要求,這還不夠。如果不懂拜禮的規矩,就很容易失分寸,造成失禮。古人彼此相見時,何人先拜、何人後拜以及如何答拜,都各有不同的先後順序,下麵我們具體來看看。

誰先行禮?

通常,幼者、晚輩、地位低者,先行禮。比如,孩子見老人,學生見師長,不能讓長者先拜,孩子、學生得先給長者拜,長者一般來說也要回禮。再如拜謁某人,作為客人要先拜主人,之後主人再回拜。如果年齡相近,地位相當,相見時應各自不論先後,主動先致敬行禮。

如何答拜?

在古代,一般情況下,不管對方地位多低,凡是受了對方的拜禮,必須禮尚往來,抱以答拜。當然,雙方地位懸殊較大,位高者可以用較輕於低者的拜禮來答拜。成年男女之間也是如此。一般,女子要先拜,男子答拜後,女子再一拜,稱為“俠拜”。若男子拜一拜,女子則要拜兩拜。隻有以下幾種情況,可以不作答拜。比如在吊唁場合,或士見國君時。《禮記》中載,當國君麵對本國的士行拜禮時,可以不必答拜,但如果是其他國家來的士,國君應該答拜。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受禮者可以不答拜,如《禮記·曲禮》中說到的,大夫、士人與君王相見,要向君行再拜稽首之禮,以示敬畏之心。但如果是國君親自來迎接,並主動向大夫和士行拜禮,那麽大夫和士不應作答拜,而是要用後退的方式避禮,表示不敢當。看似退避,實則在向國君表達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