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就講究上下尊卑、長幼有序。君臣之間、賓主之間、長幼之間,誰在堂上,誰在堂下;會客宴請,誰坐這兒,誰又站那兒,決不能有半點含糊。即使在今天,仍舊如此。
方位禮儀
第一,排序原則。
古人在向位排序上,主要以“在朝序爵,在野序齒”為原則,也就是說,如果在公務場合,就按每個人的職位高低來分尊卑高低。如果在非公務場合,就按照每個人的年齡大小來分主次。年長者、德高者、貴者居上。
第二,場合排序。
古代舉行禮節性的活動,一般有兩種場地,一種在室內,一種在堂上。
室內座次——以“坐西麵東”(西)為尊。
清代學者淩廷堪在《禮經釋例》中就提出了古人在室中以“東向”為尊的說法。古語“東向”,不是指東邊或向東,而是坐西麵東的意思。
一般情況下,古人在室內接待賓客,分別會在東、西、南、北四個方位鋪席。尊卑位次為:第一位次,西牆前的席,為最尊。第二位次,北牆前的席,坐北麵南,為次位。第三位次,南牆前的席,坐南麵北,為再次位。第四位次,東牆前的席,坐東麵西,為最卑位。
室內坐席,為何以“坐西麵東”(西邊)為尊位?
我們在上一節“宮室建構”篇裏,就說到了古代室的格局。在堂與室之間,有門(戶),而門的位置開在牆的東邊。這麽一來,室內西邊的位置,就離門最遠,也最不受幹擾,所以第一尊者坐西邊,最適合。這樣一來,第一尊者的席位,自然就是“坐西麵東”了。相反,最靠近室門“坐東麵西”的位置,自然就是最卑之處了。
為何請客吃飯,主人常說“我做東”?
這個問題很好解釋,也與室內認西為尊有關。古代普通的室內正廳,一般都會擺放一東一西兩個席位。接待客人的時候,出於對賓客的尊敬,主人都會自坐東席,讓客人坐西席。所以“我做東”也就是“坐東”得來的。古典文學作品裏,我們常看到把老師稱為“西席”,把官僚們的幕客稱為“西賓”“西席”,主人則被稱為“東家”,現代漢語中的“東家”“房東”等一大批稱呼,都與以西為尊有關。
這種坐席次序,即使不在室內,在別的什麽房子裏,或者軍帳中,隻要不是在堂上,一般都屬於以“坐西麵東”(西)為尊的類型。比如之前我們提到的《史記·項羽本紀》中,鴻門宴裏麵的座次,就是屬於室內座次禮儀的典型例子,文中說:“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劉邦)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意思是,項羽和項伯坐在西邊,亞父範曾坐在北邊,劉邦坐南邊,張良坐東邊。
對於這場鴻門宴的座次排序,有些學者認為,項羽對劉邦的坐席安排另有用意。讓劉邦坐南朝北,就是故意羞辱劉邦,因為坐南朝北,在古代有“麵北稱臣”之意。而有的學者不這麽覺得,認為鴻門宴就屬於室內宴請,座次的安排隻是依照當時的身份地位,讓劉邦麵北坐,並非有意安排。因為,當時是在軍營帷幕中相見的,其尊卑的方位,跟室中相見的座次禮儀,應該相同。項羽的職位,是諸侯上將軍,地位在這裏最尊,自然坐西麵東。而項伯,是項羽的叔父,是長輩,與項羽同向,坐西麵東。範曾,是項羽的謀士,項羽稱他為亞父,但畢竟不是親父,因此坐在次位,也就是坐北麵南。按劉邦的身份,當時隻是諸侯軍將領之一,應該算是項羽的下屬,自然坐在第三位,也就是坐南麵北。而張良呢,是韓王派來協助劉邦的,身份最低,自然坐在最卑的位子,坐東麵西了。
不管上述的看法孰對孰錯,但有一點我們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無論在堂上還是在室內,坐席有君臣、賓主兩種關係之分。
又如古代的昭穆之製,也是按此禮製列位的。
據古禮記載,一般天子祭祖活動,都是在太廟裏的太室舉行的。神主牌位的陳列次序,以“太祖居中,左昭右穆”的形式排列。就是說:
太祖神像最高,所以要放在西位,居西麵東。父輩的神位,則放置在太祖的左邊,居左為昭。子輩放置在太祖的右邊,居右為穆。
二世為昭,三世為穆。
四世為昭,五世為穆。
六世為昭,七世為穆。
綜上所述,二四六為昭,三五七為穆。先世為昭,後世為穆。長為昭,幼為穆。嫡為昭,庶為穆。祭拜人應該在哪個位置祭拜呢?在東邊,麵西跪拜。祭祀時,子孫也要按照這樣的規定來排列次序,用來分別宗族內部的輩分,這就是所謂的“昭穆之製”。
再如,《儀禮·少牢饋食禮》和《特牲饋食禮》都有記載,祭祖禮製等級森嚴,古代大夫和士在家廟中祭祖時,不能像天子諸侯那樣,可以供奉神主,他們行祭的對象是“屍”。我們在前麵坐姿一節中也提到過“屍”,不是屍體的意思,而是在祭祀先祖時,見不到亡親的形象,為了哀慕之情有所寄托,於是在家族兄弟之間,找一人來代表亡親的形象,作為祭拜敬禮的對象。後世大都用畫像來代替“屍”。在這兩篇禮文中,“屍”的位置都是在室內西邊,麵東而坐。
由此可見,室內以“坐西麵東”(西)為尊,無論是對活人還是對死者(神主),還是對暫時充當死者的活人(屍),都是按此排序的。
堂上座次——以“坐北麵南”(北)為尊。
堂,在上一節“宮室”篇中講過,一般是主人舉行主要事務性活動的地方。如果在堂上,主人和賓客的座次就會與室內排序不同,不再是“坐西麵東”為尊了,而是按“坐北麵南”為尊來排序。也就是說,堂上排序,第一位次是“坐北麵南”,北邊。第二位次是“坐東麵西”,東邊。第三位次是“坐西麵東”,西邊。第四位次是“坐南麵北”,南邊。
比如《鄉飲酒禮》中載,舉行鄉飲酒禮時,堂上的席位排序為:主人在東序,坐東麵西。正賓在戶、牖的中間位置,坐北麵南。而介(副賓)在西序,坐西麵東。席位完全與室內的排序不一樣了,此時東邊的席位,就要比西邊尊貴。也就是說,主人的席位要比副賓的席位尊。因為畢竟是舉行隆重的酒禮,副賓隻是協助正賓,所以在主人之下。
又如,《儀禮·有司徹》中也有類似排序的記述。如果主人的身份是大夫級別,舉行祭祀活動時一般不在堂上,而是在廟堂的室內。但是活動結束後,主人一般還需要回到堂上來,對剛剛一直扮演“屍”的人行三獻之禮,以示禮敬。這種情況下的席位排序就是:
在堂上,“屍”要坐在戶牖之間的位置,坐北麵南。另外一位陪“屍”受禮的人,叫“侑”(yǒu),也是主人從異姓來賓中挑選出來的。雖然也受禮敬,但到底是個陪襯,他的坐席既不能尊於“屍”,更不能高於主人,所以侑的坐席為第三位次,坐在西序,坐西麵東。
再回到朝堂之上,君臣之間的向位一定是按照“坐北麵南”為最尊的排序。古代的宮殿都是坐北朝南。一國之君的寶座,必定是坐北麵南。臣子們的站位,依次按照堂上之禮,一律麵北朝君,以左西右東的方向,“居東為上,居西為下”的排序,按官位高低,由尊至卑,從東往西一字排開,或者列在兩旁侍立,向君主施禮。
具體解釋就是,從金鑾殿上“坐北麵南”的君王角度來看,自己的位置最尊。其次,君王的左邊(東)為上,他的右邊(西)為下。而從大臣們的站位方向來看,麵北朝君,左西右東,一定是“以東為上”。所以,按此順序,官高者為尊,列東邊,居上位。官低者為卑,列西邊,處下位。
西周時期的爵位製度,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朝覲時,位次也需如此。比如,公是爵位最高者,一定是居中,麵南而立。公的左邊,侯爵列此位。伯僅次於侯,則居於西邊,也就是公的右邊。子高於男,則列於公的左邊,即東邊,男則列於公的右邊,即西邊。
總之,除了一國之君或者一家之主,正賓的席次都要以“坐北麵南”為尊。
尊左與尚右
古代向位禮製中,除了東西南北有差異,方位也有高低尊卑之分。不論左右,始終要以“居中為尊”為原則。在此基礎上,分別排列左、右的相對位置。至於尊左還是尊右,曆朝曆代都有變化。依據古籍文獻和前人學者的總結,古人多“以左為尊”。
為何尊左?古代學者說法不一。
其中,陰陽學說解釋為,“左主陽,右主陰”,因為古代建築大都坐北朝南,人在屋裏時朝大門方向往外看,左邊是太陽升起的東方,右邊是太陽落山的西方。而左為旭日所出,右為落日所入,故左為陽,右為陰。左屬生位,右屬死位。因此,左就成為了古人喜愛的方位,於是逐漸形成了“左尊右卑”或“重左輕右”的禮製習俗,一直延伸到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麵麵。
在這裏,列舉幾個“左尊右卑”的例子。
比如,古代尊左,首當其衝就是官職。以君王坐北麵南的位置為中心,文官居左,武將居右。這種重文輕武的思想,甚至還延伸到了建築物上,比如今天北京的故宮,文華殿在東邊,武英殿在西邊,“文左武右”,布局很明顯。
又如,古代的乘車禮儀,一般情況下一車會乘三人。三人的位次分別為:尊者在左,禦者在中,陪乘者“驂乘”或“車右”在右。在《史記·魏公子列傳》中就說到了這一點,信陵君用車準備去接侯嬴,為了表示對他的尊重,信陵君特意把左邊的位置空出來,之後才有了“虛左以待”一語。
這種尊左禮製,不知不覺還滲透到了人們的“凶吉”意識當中。比如,我們平時偶爾會有眼皮跳動的現象,盡管心裏明白,大多數情況與視力疲勞有關,但心裏多少還是會沉浸於“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的迷信說法中,不能自拔!
以上都是“以左為上”的佐證。不過也不能一概而論,古禮也有“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規定。
在吉慶場合,以左為尊,而在凶事場合,則需尚右。就拿拱手禮來說,吉事場合下,比如宴饗、婚嫁等,男子行拱手禮時,左手應該在上。而遇到凶事,則右手在上。《禮記·檀弓上》載:“孔子與門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學也。我則有姊之喪故也,二三子皆尚左。’”意思是,孔子和學生們一起站在那裏,孔子拱手的姿勢是,右手放在左手之上,學生們見到之後,拱手時也把右手放在左手上。孔子說:“你們幾位學生很好學啊,我是因為有姐姐的喪事在服喪,所以我行拱手禮右手在上,而你們應該左手在上。”以上說的是男子,而女子拱手,吉事右手在上,凶事則左手在上,與男子拱手行禮正好相反。我們今天行拱手禮,仍要按古禮行之,要注意這種區別,不要左右手出了差錯。
“以左為吉,以右為凶”的禮節,在軍隊中則體現為“以右為上”。比如上將軍居右,偏將軍居左。將士行禮也是右手為上。這是為何呢?老子說過:“夫兵者,不詳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君子要以左為貴,做一個有道德修養、正直的人。而作為戰場上的將士,就不一樣了,打仗會用到兵器,用到陰謀,甚至會有成千上萬的生命逝去,這些在古人看來都屬凶屬陰,這就是在軍隊裏“以右為上”的原因。
雖說如此,但尊左禮製也不是在每個朝代都是一成不變的。先秦時期,都是以左為尊。朝堂之上,以左為上;在凶事和兵事上,則以右為上。這一點從《十三經注疏》裏麵可以得到佐證。到了漢代,以右為尊居多。比如那個時期,把皇親國戚稱“右戚”,把世家大族稱為“右族”或“右姓”。
到了唐宋時期,則又回到了“左尊右卑”。在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左右》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述:“唐宋左右仆射,左右丞相,皆以左為上……明六部左右侍郎,左右都禦史,左右給事中,左右布政使,仍以左為上”這段話可以佐證,至少唐宋時期是“左尊右卑”的禮製,左仆射要高於右仆射,左丞相要高於右丞相。
元朝後,左右又有了變化。例如,這個時期,科考取士會分左榜和右榜。社會地位高的蒙古人、色目人為右榜,而地位較低的漢人、南人則在左榜。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元朝用的是“以右為尊”的禮製。
到了明清時期,又開始尚左。方才《十駕齋養新錄·左右》篇裏指出,明代的六部左右侍郎、左右都禦史、左右給事中、左右布政使,都“以左為上”。直至清朝,地位高的滿人任左職,漢人則任右職。另外,從曹雪芹的《紅樓夢》裏也可以找到“以左為尊”的佐證,比如林黛玉進賈府吃第一頓飯時的情景,曹雪芹是這樣描述的:賈母在正麵的榻上獨坐,兩邊有四張空椅子。王熙鳳拉
黛玉坐左邊的第一張椅子,黛玉退讓不坐,因為王夫人和嫂子們都還沒有坐。賈母解釋道:“你舅舅和嫂子都不在這裏吃飯。你是客人,原應這麽坐。”賈母發了話,黛玉方才坐下。賈母又讓王夫人坐下,迎春、探春、惜春才接著坐下吃飯。文中簡單幾筆,就把賈府裏上下尊卑分明、長幼有序以及“以左為尊”的禮規,交待得十分清楚。
一直到了近代,在國家政務、國企內部會議上,仍然遵守“左為上”的原則。但是在國際性的涉外活動中,一般采納“以右為尊”的國際慣例。
古為今用
傳統的向位禮儀,數千年來早就融入到了社會的方方麵麵。在今天,不論是婚喪嫁娶,還是社交往來,仍舊沿襲著傳統的禮製。所以,我們還是需要了解這些很實用的禮儀常識,古為今用。以後自己遇到不知道該坐哪裏的時候,也可以借鑒一下,至少應該知道哪個位置是尊位,不至於出錯。
傳統座次——以左為尊
雖然今天世界各國的許多生活方式早就一體化了,但是我們仍要尊重各自的差異。比如,座次尊位的選擇,西方人講禮儀,喜歡向對方表達親近,在座次安排上習慣把貴賓安排在主人的一側,挨著坐便於交流。而中國人的禮儀文化,示敬謙卑是主旋律,所以喜歡把貴賓請入上座,主人下陪,並保持一定的距離,以示尊重。
目前國內舉行宴請會議,仍舊會沿襲傳統向位的三個特點:第一,在人物關係上,有主賓、卑幼、尊長之分。第二,在座次上,有上座、陪座、下座之分。第三,在桌次上,有主桌與次桌之分。
先來說說,怎麽定首席?對首席的安排,要根據具體情況和空間位置而定,方式如下:
第一,以遠為上,遠離房門。
第二,麵門為上,最佳視野。
第三,南向為上,坐北麵南。
第四,以左為上,沿用傳統。
第五,以中為上,中高兩側。
第六,觀景為上,利於觀景。
第七,靠牆為上,免受打擾。
空間不同,首席定位方式也不同。無論是親朋好友聚會,還是商務活動,一定要讓輩分最高,或者職務最高的人坐首席。然後,首席的左右,就是普通席。背對著門的位置,定為下席,一般為晚輩的席位。
再如,開會主席台席次。大部分國內會議的席次,采納的都是“以中為上、以左為尊”的傳統排序方式。主席台前排的席次,最高領導要居中,其左邊,為職務二號領導。其右邊,為三號領導。在二號領導之左,為四號領導。三號領導之右為五號領導,以此類推下去排列。
國際通用座次——以右為尊。
接待外賓時,為了與國際接軌,我們要遵循“以右為尊”的國際禮儀原則(如下頁圖所示)。
在這裏,也把國際禮儀通用的座次,作個總結:
第一,居中為上,兩邊為下。
第二,主左賓右,兩側而坐。
第三,越近首席,位次越高。
第四,同等距離,右高左低。
總之,不管是聚會宴請,還是會議談判,在國內按照我國傳統“以左為尊”的方式排序。在國際事務上,則按“以右為尊”的原則。如果擔心出錯,主辦方可以事先書寫好來賓的姓名,提前布置,讓來賓依名字就座,豈不更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