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室建構——前堂後室,禮製多

要想弄明白古代的向位禮儀,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傳統宮室的構建開始了解。因為早在周代,古人就把建築功能與禮製融合在了一起。如《周禮·考工記》載:“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麵朝後市,市朝一夫。”匠人營建國都,模式大都為方形。四麵有城牆,且每麵城牆長九裏,每旁有三門。國都中的主要道路,有九經九緯,每條路可容九輛車子並行。王宮門外的左邊是祖廟,右邊是社稷壇,前麵是朝廷議政區,後麵是商業區,市朝各方一百步。這是周代王城布局最早的記載。

這段記述完全體現了傳統方位禮儀,“中”是最尊貴的方位,曆代都是以“中”為遵循原則來建立宮殿。比如建立於明代的紫禁城,就是北京城的最中心。總體布局坐北麵南,左右對稱。“左祖右社”,宮的左邊(東邊)建供奉祖宗牌位的宗廟。宮的右邊(西邊)建社稷壇。這種布局正是周代“建國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廟”(《禮記·祭義》)的方位禮製。

對於普通百姓的房屋來講,雖說不像城郭、皇宮那般考究,但也得按周製而規。據《儀禮》所述,先秦時期天子、諸侯、公卿、大夫、士住的寢室,一般都有堂有室,還有宗廟。主人地位越高,堂室結構越複雜。最簡單的要屬最底層的窮困百姓了,吃飯睡覺,議事祭祀,統統在一間寢室,沒有堂室之分。

我們先看看普通的堂室構建。

所謂堂、室,實際上是一棟多開間的平房。堂在前,室在後,堂大室小。堂、室之間隻是一牆之隔,但同在一個房簷下。堂的後麵是室,室的東西兩側,分別是東房和西房。【注81古代的堂室向位,一般都是坐北朝南。

古人還把宮室結構的禮製,從入“門”過“庭”,再到登“堂”入“室”的出入順序,延伸到了其他方麵。比如,古人把老師剛

收的第一個弟子,叫入門弟子。技巧高了點兒了,就叫“登堂弟子”。一般房屋格局的設計都是入門後須穿過庭院,然後登階上堂,再進入室內。所以,古人把經過不斷努力、技藝學業很優秀的學生,稱為“入室弟子”。至於“關門”弟子,就是老師最後收的一位學生了。

一般門內就是庭。庭在前,堂在後,一個位置低,一個位置高。按照禮製,一般地位高者、尊者,立於堂上,麵南而立。地位低者,處在堂下,立於庭中,麵北而立。這樣的站位符合上下、君臣之禮。《禮記·明堂位》詳細記述了周公在明堂接見諸侯,以及附屬國覲見時的站位:

天子負斧依,南鄉而立;三公中階之前,北麵,東上;諸侯之位,昨階之東,西麵,北上;諸伯之國,西階之西,東麵,北上;諸子之國,門東,北麵,東上。諸男之國,門西,北麵,東上;九夷之國,東門之外,西麵,北上;八蠻之國,南門之外,北麵,東上;六戎之國,西門之外,東麵,南上;五狄之國,北門之外,南麵,東上;九采之國,應門之外,北麵,東上;四塞,世告至。

首先,三公(周代太師、太傅、太保)的地位最高,所以站在堂下正中間的位置,麵北而立,與堂上的國君麵對麵。

接下來,是比公爵地位低一級的諸侯,則需立東麵西,由北至南,一字豎列開來。與侯爵對麵站立的,則是低於侯爵的伯爵,立西麵東。地位更低的子,在靠近門的地方,麵北而立。這是可以站在門內庭中的臣屬方位秩序。至於外來的夷狄之邦,大多數隻能站在門外兩側,麵朝東或朝西而立。

再說說階。

古代的宮室是建在一個高出地麵的台基上的。今天日本的傳統住宅,就類似於這種形製。既然房屋有高的台基,那麽堂前就會有台階。按周製,一般普通的台階也就三級(實算隻有兩級),從第一階登起,登到堂上的那一級,算第三階,不過後世的台階級數就更多。台階分東、西兩組,一組台階在東邊,叫“東階”或“陣階”,專為主人行走,所以又稱為“主階”。另一組台階在西邊,叫“西階”,專供賓客登階用的,所以又稱之為“賓階”。古人要到堂上去,就得先登階,古人常說的“升堂”,就是這個意思。

再看看堂。台階之上便是堂,空間比後麵的室要大,但不住人。功能跟現代住宅的客廳差不多,主要是用於交際的地方,是議事、祭祀、慶典、接見賓客,設席行禮之處。

西周時期的堂,北、東、西三麵都是牆。

古人把東牆,叫東序,西牆叫西序。而朝南的一麵,沒有牆也沒有門,臨庭大開,有點像今天的戲台。堂中間,有一對大明柱,叫楹,東西各一根,後世把對聯貼在楹上,以此得名“楹聯”,沿用至今。兩楹之間的位置,在古代往往是“人君聽治正坐之處”(《禮記·檀弓上·疏》)。在堂的北邊,也是一堵牆,牆外是堂,牆裏屬室。在這堵牆的西側位置有窗,古人叫“牖”(yǒu)。而靠東側的位置有一扇門,古人叫“戶”,通過戶可直接進入到室內。在古代,客人一般不可以隨便進入到主人家裏的室內,除非有特殊情況,進入時需謹慎有禮。《禮記·曲禮上》說:“將入戶,視必下。入戶奉扃(jiǒng)。”說的是,客人進入室門時,雙手需拱合抬起,就像捧著一根橫杠那樣恭敬地進入室內。目光需低垂一些,不可直接環視四周。畢竟是後堂內室,屬較為私密的地方,以免看到別人的隱私而失禮。

堂後麵連接著的就是室,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多為長方形,東西長,南北窄。室的區域有“東房西室”之分。一般的布局,房在東側,屬主人的寢室。室在西側,兼有社交的功能,是起居和會客的地方。

室的四個角落在西周時期,就有特定的名稱,甚至有特定的禮儀含義。《爾雅·釋宮》說:“西南隅謂之奧,西北隅謂之屋漏,東北隅謂之宦(yi),東南隅謂之窶(yào)。”意思是,室內的西南角,稱為“奧”,西北角稱“屋漏”,東北角稱“宦”,東南角稱“變”。這四種方位的稱呼有何禮儀含義呢?

第一個,奧位(西南角),是整個室內最隱秘、最深的地方,我們常說的“深奧”,正是由此得來。因為是深奧之處,所以被古人視為室內最尊之處,平時家裏祭祀戶、雷、門、灶諸神時,都定在此處。把祭祀的牌位陳放在“奧”位,甚至把長輩的臥席也設置在此處。《禮記·曲禮》說:“夫為人子者,居不主奧”,這是家庭儀規,如果家父在,作為兒子就不能坐在“奧”位,因為這是尊長之位。

甚至於從“奧”位向西擴建房子,都認為是不吉利的。因為在古代,有“南向北向,西方為上”之說,而西方為尊長所居,擴建恐怕會對長者造成損害。當然這隻是古人的一種說法,不可信。第二個,屋漏(西北角),此角牆上開有窗,大概此處可以漏光進來,所以叫

“屋漏”吧。第三個,宦(東北角),此位是古人專門用來放置食物、廚具的地方。第四個,變(東南角),此處的位置最靠近門,所以就在門後放置灑掃的工具。

以上我們隻是從禮儀的角度對傳統宮室的建構作了簡單的分析。不難發現,一個簡單的宮室布局,就把傳統的等級、倫理道德等禮製,都貫穿在了其中,成為了一個傳統禮製的文化載體中心。其中展示了諸如“以中為尊、以側為下、以北為上、以前為下、以左為上、以右為下”的傳統方位禮製。同時還把尊卑有別、尊老愛幼、長幼有序的人倫秩序,融入到了居住布局當中,比如傳統的四合院落:

方位大都坐北朝南,最正中的那間北房,古人稱為正房,也稱上房或主房,一定是長輩居住。而整個院落東西兩側的廂房,一般是晚輩居住。有的院落大,如果北邊的正房是大開間的話,有可能會隔成三間小房。那麽,中間的那間就是整個宅子的最高之處了,所以一般都設為祖堂,放置祖宗牌位。然後東邊的那間,為次間。因為在東邊朝陽,所以會安排祖父母住。而西邊的那間,父母住。這種布局,其實也是受傳統方位“以左為上”的影響。即使在皇宮裏,也要按此布局居住。比如皇後和妃子們的住處,會分為東、西兩宮。那麽東宮為大為正,西宮為次為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