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人的服飾,他們穿什麽款式?喜歡什麽顏色?喜歡戴什麽飾品?今天的我們,對此仍舊充滿了好奇。

古禮說:“禮儀之始,在於正衣冠。”(《禮記·冠義》)學習禮儀首先得從端正容貌和服飾開始。早在商周時期,我國的冠服製度就已經很完善了。據《周禮·天官·塚宰》記載,周王宮廷就設立了“司服”“內司服”這樣的官職,專門掌管王室的衣冠服飾。正因為古人對衣冠製度非常推崇,在《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中有雲:“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這便是“華夏”之稱的由來,由此中華民族更有了“禮儀之邦”“衣冠之國”的美譽。到了唐朝,衣冠禮製更是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甚至高麗、日本等諸多東亞國家派大批留學生前來我國專門學習。直至今日,我們仍舊可以從日本的傳統服飾當中,領略到我國大唐時期衣冠服飾的魅力。

我國古代的衣冠服飾,大體可以分為冠冕和衣服兩大類,具體包括頭衣、上衣、下裳、足衣。

頭衣

頭衣,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帽子,在古代還有一種說法,稱為“元服”或“首服”。這是因為古代的成年男子到了一定年齡要行冠禮。

在第一次加冠時,嘉賓會送上這樣一句祝辭:“令月吉日始加元服。”鄭玄注:“元,首也。”就是頭的意思,所以“頭衣”又可以稱作“元服”或“首服”。

頭衣,是古代貴族服飾禮製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據《儀禮·士冠禮》載,人從一出生開始,便要蓄發。因為在古人的意識裏,頭為元陽之府,是身體中最重要的部位。等到了十四五歲,女子要把頭發梳成發髻,並戴上簪固定好。貴族家男子到了二十“弱冠”之年,要行冠禮,頭上要加冠,而庶民男子,頭上也需要著巾。

所以,首服或元服,從總體形製上,大體分為冠、冕、弁、幘等。

第一類,冠。

冠在古代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是貴族共用的首服。平時戴的冠用玄黑色(黑中帶紅),如有喪服則用縞素(白色)。

戴冠是古代貴族士以上階層男子禮儀上的要求,對於下層的平民男子,不是不能戴,要戴也隻能戴幘(zé)。所以,古代貴族成年男子,在公開場合都要戴冠,以示成年和貴族的身份,若當冠不冠,會被視作一種“非禮”的行為。孔子的學生子路,在一場衛國內亂中,不幸被敵人用戈刺中,係冠的纓也被砍斷,頭上的冠歪了,也快掉下來了。子路臨死前,也要結纓正冠,“君子死,冠不免”!

古人戴冠禮製很嚴格,尤其在朝中,人臣見君主時,首要的禮節就是“斂衽”“正衣冠”。作為朝堂之上的人君呢,也需如此。說到戴冠,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物——漢武帝劉徹。這個人的性格,跟他的曾祖父劉邦很相似,平時不太注意禮節,尤其是對那些他瞧不上眼的人,有時候會“隨心所欲”亂來一通。比如,他對靠裙帶關係得以起家的大將軍衛青就經常不講禮,有時候上個廁所,也故意召見衛青前來麵見。劉徹還瞧不上丞相公孫弘,覺得此人貌似忠厚,實則為人圓滑,太過奸詐,與他見麵,劉徹經常不戴冠,根本不把他當回事兒。不過有一人除外,那就是耿直忠誠、清廉無私的汲黯,劉徹那一定是要正冠相見的,不敢隨便。有一天,汲黯有事前來晉見,劉徹正好衣衫不整,悠閑地坐在那兒,也沒戴冠,突然看見汲黯遠遠地朝他走過來了,便匆忙躲到帷帳中,趕緊正衣戴冠。(《漢書·汲黯傳》)從此,“不冠不見黯”便成了形容皇帝禮敬大臣的用語,也是君臣相見應有的交往之禮。可見不戴冠是件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在古代隻有四種人不戴冠,那就是小孩、罪犯、異族人和平民,其他人在平日裏都要戴冠,除非在官場上被革了職、削了位,否則不要無故摘冠。

古人如何戴冠?

首先,束發橫笄。戴冠前,得先把頭發束起來紮好,在頭頂上盤成髻,在發髻上戴上冠。然後,用一根笄簪,從冠的左右兩側橫插過冠和發髻,固定住冠帽。

順便說一說笄簪。到底哪種是笄?哪種是簪?其實,兩者實為同物異名。先秦時期叫笄,漢代以後叫簪。在周代,女性固定發髻用笄,男子戴冠也用笄,所以,為了區別開來,就把用來固定冠冕的叫衡(橫)笄,而隻是單純固定頭發的叫發笄。

最後,再係纓正冠。除了用笄簪來固定冠帽外,其實在冠的兩側,還各有一根絲繩,可以拉到戴冠者的下頜處係住,把頭上的冠固定住。古人把這兩根絲繩叫纓,正是子路臨死前為了不讓冠掉下來所係的冠纓。也有另一種樣式,在冠的兩側有一根繩,用它兜住下頜,兩頭係在冠圈兩側,這樣的絲繩叫紘(hóng)。

先秦時期,冠帽在形製上,大體是一致的。隻是士以上階層,不同身份、不同社會地位的人,所戴的冠會有所差別。之後漢朝大一統,冠的形製開始不斷花樣翻新,製作也更有考究。統治者們戴的冠,形製上都是前梁高聳,向後傾斜,中空如橋。梁又分一梁、三梁、五梁這幾種,上麵還用各種金玉來裝飾,以此來表示爵位的等級。到了魏晉時期,男子則流行戴小冠,並且不論等級高低,上下通行。帝王有時也戴白紗帽。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通天冠、高山冠、進賢冠、法冠、建華冠、方山冠、巧士冠、卻非冠、卻敵冠、樊噲冠、術氏冠等。

進賢冠

它是古代儒生所戴之冠,在我國服飾史上影響深遠。從漢代到唐宋,一直在文職人員的禮服中居於重要地位。東漢時期的進賢冠,襯以介幘,並在介幘後部,還延伸出上翹的冠耳。原來的冠體,成為它的一個部件,名“展箭(yǒng)”。

形製為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有五梁至一梁,以分等級。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兩梁,博士以下至小吏私學弟子皆一梁(梁就是冠上的橫脊),以儷為筒,裹於梁及梁柱,後來是文官所戴的冠。

第二類,冕。

《禮記·玉藻》載:“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龍卷以祭。玄端而朝日於東門之外。”意思是天子所戴的冕上,前後各自垂掛著玉珠十二串,身著龍袞服祭祀於廟。身著玄衣戴冕,在國都東門外行祭日禮,由此可見冕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屬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重大祭祀典禮時所戴的等級最高的禮冠,需要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等配套穿,而且隻在祭祀等大典上穿戴,平時穿別的冠服。今天許多古裝影視劇中,常見到皇帝頭戴冕冠,身著袞服,坐在朝堂上聽政,明顯是不符合禮製的,是一個錯誤的穿戴。

冕的樣式,包括每一個裝飾,都有著深刻的寓意。具體包括蜒(yán)、纓、紐、紘(hóng)、填、旒等。

蜒——就是冕最上麵的那塊黑色、長方形的木板。長一尺六寸,寬八寸, 形狀前圓後方,寓意天圓地方。涎板上用兩層不同顏色的布包裹著,最上麵的那層是玄色,下麵那層是德(xūn)色。

顏色的用意,《周禮·染人》中解釋為:“玄縹者,天地之色。”古人把天的色彩視為玄,為至高無上之色。所以,古人在祭祀時所穿的祭服顏色,常用玄色,有象征天地的意思。

艇的下麵連著冠。戴的時候,征要以“前低後高”的方式固定在冠上,目的隻有一個,提醒戴冕者不論地位有多高,身為君王要有敬德、謙卑之心,這樣才能把一個國家治理好。

纓——在冠的兩側,各有一個小圓孔,叫作“紐”。戴冕時,用一根長長的玉笄,從紐的一側橫穿,用來固定冕。在玉笄的一端,係著一根絲帶,帶子從下頜繞過,最後係在玉笄的另一端,這根帶子稱作“纓”。

紘——艇下麵的冠圈,叫作冠“武”。在其下沿的兩側,靠近耳朵的位置,兩邊還各有一根下垂齊耳的絲帶,稱作“紘”。

填(tiàn)——在聃的下端,鑲有一枚玉珠,稱作“填”,俗名“充耳”,“充耳不聞”的充耳,也是用來警醒戴冕者,不要亂聽雜聲,不可輕信奸佞之言。

旒——艇的前後兩端分別有一組纓,穿掛著一串串不同顏色的小圓玉珠,稱作“旒”。旒的數量,會因身份不同而有差異。根據禮製,古時天子的冕前後的玉珠最多掛十二旒(串)。諸侯的冕,前後各九旒,侯、伯、上大夫這一層等級,前後各七旒。而下大夫,前後各五旒。說到這兒,有人可能會有疑問,設計這樣的十二珠串掛在冕前,不會遮擋視線嗎?走起路來多不方便啊!據說這也是一種有警示的設計,時刻提醒戴冕者,麵對某些事情的時候,要學會有所忽略,“視而不見”便由此而來。

冕在上古時期,並不隻有天子才專有,一般貴族都有冕。比如天子服大裘冕,一品官員服鱉(bì)冕,二品服毳(cuì)冕,三品服希冕,四品服玄冕,五品服平冕。這六種形製,在功能上是有區別的。

大裘冕:用於帝王祀天。

袞冕:用於帝王祀祖。

鱉冕:用於帝王和百官祭祀先王,行饗射典禮。

毳冕:用於帝王和百官祭祀山川。

希冕:用於帝王和百官祭祀社稷。

玄冕:用於帝王和百官參加小型的祭祀活動所用。

漢代之後,隻有皇帝才戴冕有旒,於是“冕旒”也就成了皇帝的代稱。這種冕製,一直延續到明代。後來的清代,沒有冕冠,隻有袞服。

衣裳

在古代,衣裳是分開的。上衣稱“衣”,下衣稱“裳”(古時讀“cháng”),與我們今天說的衣裳概念不一樣。

古時的衣裳有兩種款式:一種是上衣與下裳不相連;另一種是衣與裳連體,稱為“深衣”,就像我們今天的連衣裙。商周時期的衣服款式,通常是上衣與下裳分開。直到春秋時期,深衣才出現,上衣下裳被連接在了一起,下裳的長度甚至一直垂到腳踝。

指的是上衣。一般上衣會用兩條腰帶束係。一條是布,用來將衣服的腰部收緊;另一條是皮革,縛在布腰帶之外,主要用來係掛各種常用物件。衣包括襦、褻衣、袍、裘衣等。

襦(rú),是一種短上衣,有長短之分。短款齊腰的,稱為“腰襦”,也有長至膝蓋的,稱為“褂”。一般人或仆人,平時都穿短款的腰襦。

褻(xiè)衣,相當於今天的貼身內衣。詩經《無衣》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大概意思是,誰說沒有戰衣?我們與君同穿戰袍。誰說沒有戰衣?我們與君同穿衣衫。其中“與子同澤”的“澤”,指的就是貼身穿的褻衣。

袍,是一種長袍。有用來禦寒的,也有戰袍。據史料記載,到戰國時期長袍才流行,成為男子的傳統服飾。至漢以後,袍便成了朝服。

裘衣,就是皮衣,一般隻有貴族才能穿得起的一種冬衣。在冬季穿上,既時尚、暖和又輕便,價值千金,深得貴族們的喜愛。裘皮,主要以狐裘和豹裘最為珍貴,其次屬鹿裘、羊裘等。最貴的是狐白裘,算得上是奢侈品中的“香奈爾”,不是一般人能穿的。李白的《將進酒》中有“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的名句。什麽名貴的五花良馬,什麽昂貴奢侈的千金狐裘,統統都拿去換美酒喝,這世上啊,隻有美酒才能解萬古憂愁!在李白眼裏,這些穿在身上的奢侈品,根本不敵一壺美酒。可在其他人眼裏,裘皮可是相當珍貴的。

在古代,隻有君王以及貴族們可以穿狐裘,並且分等級高低。《白虎通·衣裳篇》中說:“天子狐白,諸侯狐黃,大夫狐蒼,士羔裘。”天子穿白裘,其他按身份高低選擇不同顏色,至於一般庶民就更不可能穿,即使家裏有也不能逾越等級製度。

雖說裘衣金貴,但古人一般不提倡孩子穿。《禮記·曲禮上》中提到:“童子不衣裘裳”,古人認為,未成年人不宜穿皮毛的裘衣。孩子一般都體熱,而裘衣穿上身太熱,會有損孩子的陽氣,對身體不好,而且也不方便行動。所以,古人提倡平時給孩子穿緇布衣、襦袴就可以了,讓他們穿暖吃好教育好就行了。這種做法與我們今天許多家長擔心孩子受涼,將孩子裹得裏三層外三層的方式相比,是不是要健康得多。古人的這種育兒觀念是值得推崇的!

《說文》曰:“裙,下裳也。”裳,為下衣,也就是裙子。先秦時期,有裳無褲,男女都穿裙。

裳,款式通常是一種緊包著下身的圍裳,是用布片連綴而成。人在活動時,容易暴露在外,所以就在腰的兩側,各用一塊布條來遮掩。

袴(kù),又作“絝”。是一種無腰無襠的褲子,也是古人的貼身裝,形狀類似於今天小孩子穿的開襠褲。穿的時候直接將兩個褲筒套在腿上,再把左右兩邊的繩子係在腰上。也許有人會有疑問,沒有襠就不怕走光嗎?別忘了,剛才我們也說過,為防走光,外麵都會再穿上一種叫“曲裾”的裙子,能嚴嚴實實地遮擋住。再者,古人都很文明,在公眾場合一般很少有人會去做諸如箕踞而坐,或鬆帶撩裙這種失禮的動作。“袴”雖然款式奇特,但它是有錢人的服飾。據考古資料佐證,早在商周時期的貴族階層,就已經流行這種不連襠的“袴”了。材質也非常考究,多以絲織、生絹為主,穿上後細軟舒服。“紈絝”,指的是用細絹做成的褲子。貴族穿著的上好的用絲紈製成的絝,也就此引申為了今天我們常說的“紈絝子弟”的公子哥兒形象。

褲(kūn),是一種有襠的褲,與今天的褲子很像。又叫犢鼻褲,是用一塊布纏遮住腰和大腿間,形狀如犢鼻。今天日本相撲選手比賽時腰間所纏“兜襠布”,接近於我國唐朝時的這種褲,日語裏仍寫作“褲”(fundoshi),尤其是漁民,仍然可以見到類似的“六尺褲”(一般在250厘米以上)。

深衣

衣與裳相連,稱之為深衣。但與袍又不一樣,《禮記·深衣》孔穎達疏:“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

深衣是把分開的上衣和下裳縫合在一起,並且下擺不開衩,人穿上後整個衣服向後包住,把身體都藏起來,所以得名,深衣。

深衣在春秋戰國時期十分流行。從貴族到文人士大夫,都有穿深衣的習慣,並且一直流行到了魏晉時期,文官、武士、婦女都可以穿。深衣的款式,不僅穿著舒適,而且適合所有活動的需求。既可以在家穿,又可以在正式場合穿。可以作文服穿,也可以作武服穿;可以在擔任擯相時穿,也可以在治理軍隊時穿,僅次於朝服和祭服。即便是庶人,也可以把深衣當禮服穿。

冕服

冕服起於商代。據《周禮》記載,隻有在舉行祭祀之禮、參加大型儀式等重要場合,天子、諸侯、公卿大夫才會穿冕服。

平時上朝,君臣都不穿冕服,也不戴冕冠,大家隻穿皮弁服。

冕服有兩個最大的特點:其一,顏色。上衣玄色,也就是天青色,比黑色淺,像天空深遠的顏色,所以取玄代表著天。下裳縹色,代表著地。其二,禮服繡有十二種獨特章紋。為何為“十二”種?“十二”這個數字有著獨特的含義。在古代,比如有十二生肖、十二地支等,十二是最大的數。天子身著有最高等級標誌的十二章紋冕服,去祭祀天地神靈,有順應天地之意。

冕服上繡有十二章紋,分別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藻、粉米、黼(fǔ)、蔽(fú)。日月星,如三光之耀,取其能照耀光明之意。山,一說取其山神能雲雨,或說能鎮定,取其能安靜四方之意。龍,變化而取神之義。華蟲,就是雉雞,有五彩羽毛,取其文采之意。火,取其明亮之意。宗彝,取其勇猛、智慧、孝養之意。藻,即水草,有花紋,取其潔淨之意。粉米,形狀如白米,取其能養人之意。黼,為黑白紋斧形,取其割斷、遇事果斷之意。蔽,為青黑色“亞”形,取其背惡向善、君臣互助之意。

清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龍一般為九條,前後身各三條,左右肩各一條,襟裏一條,這樣正背麵各顯五條龍,意味著“九五之尊”。禮服下擺的位置,還繡了水浪山石圖案,稱為“水腳”,有一統山河之意。

足衣

足衣,主要有鞋和藏(wā,同“襪”)。古代的鞋有屨(jù)、舄(xì)、履、屐等。

是用麻、葛粗布、皮、絲製成的單底鞋。

屨分兩種,一種是草屨,用草編製而成,故稱為草鞋,常為窮人所穿。另一種是葛屣(xǐ),是一種用葛藤編成的,一般在夏天穿。相對於草鞋,葛屣要貴重一些。另外還有絲屨,就屬於奢侈品了,基本上為貴族所穿。

舄,是一種用麻、葛粗布、皮製成的厚底鞋。《釋名·釋衣服》曰:“複(fù)其下曰舄,舄,臘也。行禮久立地,或泥濕,故複其末下,使乾臘也。”“複”,指鞋底。其實就是在單底的屨下麵,再加一塊木板,作為厚底。穿著它就可以在泥地裏行走,不怕沾濕,還隔濕氣。鞋底上層用皮或帛製成。舄在古代是一種高級鞋,一般在參加祭祀、朝會、典禮場合時穿。

古代的舄在顏色上有三個等級。上等為赤色舄,一般為天子所穿,常用來搭配冕服。中、下等有白舄和黑舄,為日常所穿。

一般用皮、絲綢等製作而成,為單底鞋。一般隻有公侯顯貴才有能力穿,整體造型追求華麗。

屐出現於戰國時期。用木頭製作而成,底的前後有兩齒,下雨天在泥濘地裏行走很方便。屐,比舄更為輕便,更適合走路。魏晉南北朝時期,木屐開始盛行。不過人們在主要場合,比如訪友、宴會等,還是得穿履,不穿屐。一般休閑場合,著屐又輕便還好穿。今天日本人腳上穿的木屐,就有著我國古代屐的影子。

藏(襪)的作用,有些類似於我們今天的襪子。不過比今天的襪子要厚實得多,貴族的鞭大都是皮製的,而庶民一般是粗布或無韆可穿。從造型上,我們可以從日本人著木屐時穿的襪子窺知一二。

穿戴禮儀

孔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出門辦事,待人處事,都要像接待貴賓那樣恭敬有禮,要像祭祀那樣認真。這句話自然也包括對妝容儀表的要求。從古至今,穿衣戴帽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修養。古人對穿戴有一套規範和標準,大家也都會自覺地遵守。比如,秦漢時期,男子都有佩帶刀劍的風氣。尤其是貴族,每次出門,刀、劍、胾(fú)、冠,一樣也不能少,佩戴也有嚴格的規定,“劍之在左,青龍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裁之在前,朱鳥之象也。冠之在首,玄武之象也。四者,人之盛飾”(劉昭注引《春秋繁露》)。“拔”,蔽膝也,形狀像圍裙,係在腰間,垂於腹前,既能遮大腿、膝蓋,也能起到裝飾的作用。在那樣一個尚武之風十分流行、陽剛之美又是審美主旋律的時代,也不失對妝容儀表細節上的追求,這足以說明古人對衣冠服飾的重視。

第一,穿戴“三緊”。

宋代大儒朱熹,就曾提出過穿衣要注意細節,“凡著衣服,必先提整衿領,結兩衽紐帶,不可令有闕落”,如果一個人衣冠不正,鞋襪不正,“身體放肆,不端嚴”,這個樣子會“為人所輕賤”。所以,穿衣戴帽要“三緊”,即頭緊、腰緊、腳緊。

首先,頭緊。古人都有蓄長發的習慣,平時要把頭發梳好,用簪子把發髻和冠綁好紮緊,不可淩亂鬆散。“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給的。一個人要行孝,從小就必須珍惜自己的身體,尤其是自己的頭發,更要好好愛護好。其次,腰緊。古人穿衣,不論上衣下裳還是連體深衣,在腰間都會束上腰帶,並且係緊。忌諱鬆鬆垮垮,或隨意解帶敞衣。最後,腳緊,指穿鞋的時候一定要把鞋帶係緊,避免拖遝著鞋走路。

總之,穿戴不僅要講究款式得體,妝容合禮,更不要忽略細節,把帽帶、腰帶、鞋帶都紮緊了,整個人的狀態才會更顯精神。古禮今用,比如在夏天有的男士不太注意細節,忽視周圍的環境,當眾撩上衣,坦胸露肚,甚至赤膊上身。這種既不得體、也不尊重他人的舉動,應盡量避免。

第二,束發右衽。

說到“束發”,在我們的印象中,我國遠古先民一直就是“蓄發不剪,披搭於肩”的形象,其實不然,據古籍資料記載,從很早開始,原始先民就已經掌握了束發的技藝,並且對各種發式也有了審美的好惡。

在古代,中原與蠻夷(古人稱周邊少數民族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不但風俗有差異,穿衣打扮也不同。我國古代華夏漢民族,發型服飾一直保持“束發右衽”的形象。漢人以束發梳髻最為普遍,披頭散發始終被視作不守禮法的行為。穿衣需“右衽”,即左邊的衣襟一律要向右,掩住右邊衣襟,形成一個“y”形狀。而當時周邊的夷人,卻習慣“披發左衽”。這種形象對於十分重視禮儀的漢民族來說,是很難接受的,也很鄙視。隻有尚未開化、落後之地,才會有這種形象,所以,也常把“披發左衽”拿來代指那些不講文明的野蠻之邦。其實,之所以形成“左衽”與“右衽”的習慣,許多學者也有各自的看法。其中有人覺得,這應該與各自的生活方式有關。比如,中原的漢民族一直以農耕為主,衣襟右衽,勞作的時候方便一些,而夷人大多為遊牧民族,衣襟左衽,騎馬射箭的時候更為方便。

第三,履襪之禮。

在古代,人們不管是著履還是穿屐,日常起居登堂入室,須脫鞋再進入。有時候參加宴飲,還須脫下襪子再入席。尤其在朝堂,人臣見君王,除了不能帶刀劍上殿,履襪之禮也十分嚴格。搞不好有可能還會招來殺生之禍。春秋時期晉國大臣師曠因為一時疏忽,上堂忘了脫鞋,氣得晉平公大聲吼道:“哪有人臣不脫履而上堂的?”還好,師曠算運氣不錯,曆史上還有人因為不脫襪,差點被砍了腳。

《左傳·哀公二十五年》載,衛國有一個叫諸師聲子的人,受邀參加衛侯舉行的宴會。入室脫了鞋,但入席的時候,竟忘了脫襪。衛侯與各位群臣酣飲暢聊之際,突然看到諸師穿著襪子,衛侯勃然大怒,罵道:“我要砍了你的腳”,諸師趕緊解釋,因為自己的腳有疾患,脫了襪子怕失敬。可衛侯就是不原諒。一看這個緊張的場麵,諸師便乘機趕緊逃了出去,否則真能因一雙襪子,而丟了一雙腳。

之所以產生這種習俗,與古人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有關。脫鞋脫襪,原本是為了保持地麵、筵席的清潔,久而久之也就成為向他人的示敬之禮。直到唐代,隨著室內家具高桌高椅的普及,人們的坐姿發生了改變,履襪之禮也就很少見了。不過,在今天的日本和朝鮮半島,仍舊保持著我國古代入室脫鞋進入的習慣。

既然脫鞋有示敬的成分,那麽古人在脫鞋的動作上,也有講究。

其一,脫鞋有規矩。《禮記·曲禮》曰:“侍坐於長者,屨(jù)不上於堂,解屨不敢當階。”陪坐在長者身邊的晚輩,一定要把自己的鞋子脫在階下,不可以穿著鞋上堂入室。隻有極少數地位高或年齡最長的那個人,可以把鞋脫在室內的席側,其餘的人則都要把鞋脫在戶外。然後把鞋擺放整齊,放置在門外台階一側,切莫放在台階的正中央,以免妨礙後來者上堂入室。其二,穿鞋講順序。從室內退出時,不可以直接穿鞋就走,而是要先跪下,坐著拿取自己的鞋,然後“隱辟而後屨,坐左納右,坐右納左”(《禮記·玉藻》),避開中間位置,走到一側穿鞋,以免阻礙他人進出。穿右鞋時跪左腿,穿左鞋時則跪右腿,身體始終保持端正,不可撅臀、趴背。

其三,穿鞋懂避讓。《禮記·曲禮上》規定:“就屨,跪而舉之,屏於側。鄉(向)長者而屨;跪而遷屨,俯而納屨。”剛才也說了,古人穿鞋都會盡量後退到一旁穿,因為這樣才不會妨礙其他人出入堂階。尤其是作為晚輩,要側跪於尊長前取鞋,然後移到一旁,正對著尊長,單跪俯身穿鞋。

今天我們進入室內的禮節,其實與古禮相差無別,要注意細節,多替主人著想。比如,去別人家裏做客,在被主人迎進門的時候,一般情況下須脫鞋示敬。如果主人一再示意不用脫鞋,那麽客隨主便,一切隨主人安排就可以了。如果問也不問,就直接穿著自己的鞋走進去,弄髒地板或踩髒地毯不說,尤其是高跟鞋,搞不好有可能會劃到地板。等到拜訪結束,告別出門,需要注意穿鞋的姿態。不要撅著臀,擋在門廊的中間,尤其是穿有鞋帶的、不太容易入腳的鞋,最好走到一側,采用蹲姿或坐在凳上,快速把鞋穿好,不要讓其他人站在門廊那兒等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