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箸,後世稱為筷,是東方文明的標誌物之一。中國是筷子的故鄉。用筷吃飯,更是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們中國人心中,筷子一日三餐都要使用,是最尋常之物,卻又極不平凡。
箸的由來
我國使用筷子的曆史,可追溯到商代。先秦時期稱筷為“挾”,到了秦漢叫“箸”,後來古人認為“箸”與“住”諧音,有停止之意,便反其意稱之為“筷”。
自從西餐傳入我國以後,許多人總覺得用刀叉就餐,姿態很高雅。其實,用筷子就餐也同樣優雅!
說到刀叉,其實對我們的先祖來說,並不陌生。很少有人知道,刀叉是在15世紀冶金術發明後才使用的,也就是說,當西方人還在用手吃飯的時候,我們的先祖就已經在使用箸就餐了。據古籍資料記載,古人從西周開始,不僅用箸取食,也用刀叉進食。我國在出土的四千年遺址墓葬中,就發現過骨質的餐叉以及成套的餐刀。隻不過那時的刀,稱為“匕”。在前麵我們提到過,匕是一種長柄的勺,有切割和挑取食物的功能,根據用途有飯匕、挑匕、牲匕、蔬匕。在《鴻門宴》裏,項羽為了給樊噲來個下馬威,“賜之彘(zhi)肩”(生豬肉),樊噲倒是很生猛,把彘肩放在盾牌上,“拔劍切而啖之”,用刀切著吃。那個時代,吃生肉不算“野蠻”,樊噲這吃相應該屬最豪放的吃法了吧!
既然古代也用刀叉就餐,為什麽最後卻選擇了箸?
這與我們祖先的飲食習慣的改變有關。從一開始的吃肉食,到吃糧食,從吃生食到吃熟食,一雙箸,即筷子,要比刀叉使用更便捷實用。比如,筷子具備“夾、攪、拌、挑、紮、分、截、拔、引、劃、刮”等功能,既可以輕鬆夾取米、黍、稞這樣的顆粒狀食物,又能輕易地拿取碗裏的湯、粥這樣的流食,操作很方便。正因如此,中國人早在3000年前就開始使用筷子夾菜了,到了戰國時期,筷子就已經成了貴族階層餐桌上的主流。在材料上除了竹筷、木筷,還有金銀玉箸,紫檀、象牙等極盡奢華、象征社會地位的筷子。從此,中國人開始大規模地使用筷子,而刀叉呢,也因為殺氣太重,被淘汰出了餐桌,留在了廚房。
拿箸技巧
一雙筷子,在某些西方人眼中的兩根小“棍子”,使用起來卻是最難掌握技巧的。所以,學習正確拿筷,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從小就需要去麵對的一件事情。一個“起筷”動作,需要手與手臂三十多個關節、五十多塊肌肉參與進來。兩隻筷子之間,全靠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恰當地配合,再以無名指從中輔助,才能在餐桌上行雲流水般地運用。
第一,拿筷毋倒。
對於這個禁忌,古人是有講究的。前人學者有許多種解釋,說法之一,中國筷子的標準形狀是“上方下圓”的造型,即天圓地方的意思。在古代,由於知識受局限,一直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又結合《周易》學說,“方”為坤卦,坤有柄象,有把手的意思。而“圓”屬乾卦,乾為天,為第一,“民以食為天”由此得來。當方(地)在上,圓(天)在下的時候,也示意著坤在上,乾在下,而這種卦象,在周易裏屬天地交融,和順通達,是最好的卦象之一,即“地天泰卦”。相反,如果筷子拿倒了,成了圓(天)在上,方(地)在下,變成乾在上,坤在下,在周易裏,屬天地否,不交不通,屬“天地否卦”,也是最差的卦象之一,成語“否極泰來”就是由此而來的。
另一種說法,筷子的頂端做成方形,是為了夾取穩當,而下端做成圓形,是為了靈活運用。再者,人們每天在吃飯的時候,手裏握著“天圓地方”的筷子,時刻告訴人們一種生存之道,無規矩不成方圓,為人處世要秉持中正的原則,但有些時候又要懂得變通,該方則方,該圓則圓。
第二,筷要成雙。
筷子一定要成雙成對,不可單隻使用。而且明明是“兩根”,為何大家都隻說“一雙”或“一副”,從來都不會說“要兩根筷子”?這要用我國“太極”“陰陽”學說來解釋了,古人認為一分為二,合二為一,一是太極,二是陰陽。當起筷夾菜時,大拇指和食指在筷子的上方,中指、無名指、小指依次在下,分別代表著天、地、人三才。標準的起筷動作,其實下麵的那一根是不動的,叫做“靜筷”,而上麵的一根,是需要借助食指和拇指向內彎曲的動作來靠近下麵的“靜筷”,從而將食物夾住,所以稱為“動筷”。一雙筷子,一靜一動,陰陽合一,相互配合,開合自如,這才是最理想的狀態,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哲學。
一雙標準的傳統筷子,有“七寸六分”長,代表著人的七情六欲。七情為人的喜、怒、哀、樂、懼、愛、惡。而六欲為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每天手拿著筷子,也時刻警醒著自己和他人,人與動物是有區別的,不論做什麽事情,一定要懂得節製,有分寸。
箸之禮賓
在筵席上,一雙筷子能折射出一個人的性格與品德。如果運用不當,會被別人視為沒有素養。作為主人宴請客人,用箸待客要注重禮節。
第一,統一筷子。
接待賓客時,主人可單獨為客人另備幹淨的碗筷。而且一副筷子,長度、圖案和顏色都要一樣,切忌長短不一,圖案各異。
第二,整齊擺放。
筷子要整整齊齊地放置在碗碟的右側筷架上。筷頭(圓的一端)朝外,不能筷頭筷尾交錯,有“顛倒乾坤”之意。尤其是一橫一豎交叉放置,這是不吉利的擺法,是極為失禮的。
第三,恭敬遞筷。
給別人遞筷子,不要把筷子遠距離地投擲給對方或扔在桌上。如果給長輩、尊者遞筷,晚輩要雙手拿筷的中間,筷尾(方的一端)朝前,恭敬地遞過去。平輩之間,可單手遞送。
第四,學會動筷。
如果去別人家裏做客,客人不可先起筷,這是很不禮貌的,一定要等到主人先起筷,客人才可以動筷,或者要等長輩先起筷,晚輩方可動筷夾菜吃飯。
第五,規矩擱筷。
大家都知道,吃西餐時,就餐如果沒結束,隻是中途休息,刀叉擺成“八”字形,放在餐盤裏。如果表示吃好了,不再吃了,刀叉並排豎著,放在餐盤中央或盤口一側。吃中餐呢?有沒有這樣的講究呢?其實,我們的筷子也有嚴格的規矩。如果就餐沒結束,可以把筷子並排豎著,放置在碗口右側。如果已經吃飽了,不想再吃了,怎麽擱筷呢?“食已,則置匙箸於案。”(《朱子童蒙須知》)將筷子整齊地放置在靠近碗的食案上或箸托上就可以了。不管哪種情況,麵對尊長,都不要把筷子並排橫擱在碗口上方或碟子上,這種橫筷方式一般用於平輩或比較熟悉的朋友之間,比較隨意。
第六,公筷取菜。
為了表示熱情,主人有時候會替客人夾菜,對於這種好客方式,我個人建議,最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用語言勸別人多吃,最好不要擅自做主,親自替別人夾菜。清代著名學者袁枚就對強行為他人夾菜的行為表達過不滿。他說:“嚐見主人以箸夾取,堆置客前,汙盤沒碗,令人生厭。”用自己的筷子,主動夾菜放入到他人碗裏,既不禮貌,也不衛生!所以,吃中餐最好使用“公筷公匙”夾菜舀湯最為得體。日本也是用筷就餐吃飯的國家,對用自己的筷為他人夾菜,即使是用公筷夾取,也是無法接受的,尤其是老一輩的日本人,更是在意這一點。這是因為,日本人沒有主動為客人夾菜的習慣,唯一這麽做的場合,就是隻有當遇到有親人去世,屍體火化後,骨灰中仍有一些小骨頭,親朋好友將它們用筷子一塊塊夾出來,同時還要虔誠地拜一拜,所以,主動為日本客人夾菜,看似熱情,實為失禮之舉。
第七,禮貌架筷。
在就餐中途,如果大家都還沒有吃完,主人不能隨便架筷。客人有可能還沒吃好,看到主人都架筷了,也會停下筷子,不好意思再吃了。什麽時候可以架筷呢?比如,看到所有人就餐差不多了,快要結束了,作為主人方可架筷。但不要立即去收拾碗筷,這也是不禮貌的。同樣,小輩為了表示對尊長的禮敬,也必須等尊長就餐結束先停下筷子後,方可架筷,這是古禮“人不陪君筷陪君”之意。
用箸取食
忌拿筷過低。拿筷子不要拿得過於偏下,應該拿在筷子的三分之二處。一般小孩子可以拿在筷子的中間,或者偏下一點。因為孩子的手部力量小,如果拿筷太高,夾菜不穩,很容易滑落下來。
忌拿筷翹指。《相書》上說:“三指用箸者自如,四指用箸者貴,五指用箸者大富貴。”但絕沒有翹起食指拿筷子的姿勢,這相當於,你一邊夾著菜,還一邊用食指指著別人。
忌舞筷指人。手裏拿著筷子,說話時比比劃劃,東指西點,尤其是用筷子指人,有責罵他人之意,這些都是不禮貌的習慣。
忌以筷擊碗。不要用筷子去敲餐盤碗碟,因為在古代,隻有乞丐在乞討時才會這麽做。
忌三長兩短。擺放筷子的時候,一定要放整齊,這是對客人最基本的尊重。一長一短胡亂地放置著,對客人不敬,也不吉利,因為會讓人想到棺材。中國傳統喪葬是土葬,人死後用到的棺材,就是用三塊長木板圍起來,兩塊短木板封上,因而得“三長兩短”。所以,放置筷子不能長短不一,否則犯了大忌。更不能用長短不一、參差不齊的筷子。
忌以筷當刀。不要把兩根筷子分開來,當刀叉來使用,去挑撥食物。
忌夾菜迷筷。忌諱拿著筷子夾菜時,在菜碟上方猶豫不決,懸在餐盤上方,遊來移去不知道夾取哪道菜。
忌胡亂扒菜。用自己的筷子,胡亂地在公用菜盤裏翻來攪去。當夾起菜時,中途又覺得不喜歡,然後又放回去,這樣的舉動極為失禮。
忌夾菜淚箸。夾菜的過程中,注意拿筷技巧,不要讓筷子裏的菜還沒到自己的碗裏,就撒了一路。
忌飯碗插筷。自古就有講究,除了祭祀,平日裏吃飯把一雙筷子豎插在盛有食物的碗裏,這是對其他就餐者大為不敬的行為。古人認為把筷子擺出這種造型,看起來就像在一個香爐裏“當眾上香”。民間習俗裏,祭祀祖先,給死去的人上墳進香才這樣做。
忌筷子掉落。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從小父母就會教育我們,吃飯端碗,要抓牢碗底,筷子也是一樣,手要握緊拿好。如果在吃飯過程中筷子滑落,掉在地上,古人認為這會驚動祖先,也是大不孝的行為。
忌咬舔筷子。在餐桌上,把自己的筷頭含在嘴裏來回囁,或者咬筷、舔舐筷子,都是失禮之舉。
忌夾菜扭筷。在吃麵條、米粉之類的長條柔軟的食物時,忌用筷子直接插進去,然後扭轉筷子,讓食物整個卷掛在筷子上進食。
忌夾菜鬥筷。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就是兩個人拿著各自的筷子相互傳遞食物。第二種,就是兩人的筷子,同時伸到了一個菜盤裏,造成筷子“打架”。
忌蹲筷找齊。一雙筷子,要整齊地拿在手裏。有的人常有一種不自知的習慣,一旦發現手裏的筷子拿得不整齊,會順手把筷子豎著在桌上或餐盤裏蹲一下找齊,這個小動作看起來不太禮貌。
忌箸匙同用。凡飲食,“舉匙必置箸,舉箸必置匙”。進餐時,筷子與匙一般不要同時並用。一手用筷,一手舉著匙,會給人一種貪吃的印象。所以,拿筷就要放下匙,舉匙就要放下筷。
說了這麽多我們最熟悉的筷子禮節,一雙小小的筷子承載著我國數千年的美味佳肴,更展現了我們先祖的處世智慧。唐玄宗曾把一雙金筷賜給宰相宋璟,讚譽他的品格像筷子一樣正直。一雙筷子,也可以讓人化險為夷,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試探性的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巧妙地利用一雙筷子,借驚雷之聲,“失匕箸”,表明自己是個膽小之人,從而化險為夷。如今,麵對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的最熟悉的筷子,我想更多的是人們對生活的啟迪,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是明禮,是關愛,是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