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為了調劑人際關係,經常在個人、黨族甚至鄉社之間舉行各式各樣、規模有大有小的宴請活動。其中,鄉飲酒禮就是我國曆史上範圍最廣、延續時間最長的一種。它最早起於周代,起初隻是鄉人之間以酒為樂的一種小聚餐。後來這種形式慢慢發展到,不論從規模、賓客人數還是儀規程序,都要比普通的節日舉行的家宴複雜得多,甚至還被納入到了國家禮製體係“五禮”之嘉禮當中。

為什麽古人會如此重視一場鄉飲酒的舉行呢?其實,鄉飲酒禮不隻是古人為了聚聚餐、喝喝酒那麽簡單。《周禮·地官·黨正》有雲:“以禮屬民而飲酒於序,以正齒位。”舉辦鄉飲酒禮,主要是為了宣揚尊賢敬老,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漢書·禮樂誌》也認為,“鄉飲之禮廢,則長幼之序亂,而爭鬥之獄蕃”。鄉飲酒禮的作用,恰恰滿足了統治階級與社會的需要,通過舉辦鄉飲酒禮,可以教化鄉民在外能別長幼、明尊卑、敬賢者,回到家裏更能孝順自己的父母,善事自己的兄長。與其說鄉飲酒禮是宴飲,不如稱它是為了體現尊卑貴賤、長幼身份、等級差異而進行禮教教化的一種政治禮儀活動。

鄉飲酒禮的形式

“鄉飲酒禮”的“鄉”,到底是個什麽概念?

據《周禮》所述,“鄉”是周代的一級行政單位,下麵的基層行政區依次為州、黨、族、閭、比。周代禮製規定,天子所居住的都城,外圍一百裏之內,稱為郊,郊分六鄉。鄉的行政長官,稱鄉大夫,一鄉大約有一萬二千五百家;一鄉分五個州,二千五百家為一州,州的行政長官,稱為州長;一州分五黨,五百家為一黨,黨的行政長官,稱為黨正;一黨分五族,百家為一族,其長稱族師;一族轄四閭,其長稱閭胥;一閭分五比,其長稱比長;一比為五家。諸侯國比天子都城要小,都城外百裏之郊,隻分三鄉,其他的行政區劃單位結構相同。不過鄉的大小規模,曆朝各代都有變化,且行政劃分也有差異。

在古代,上至國家,下至地方的鄉、州、黨,都會以固定的時間、形式,舉行鄉飲酒禮來燕饗鄉民,以達到教化的目的。據《周禮·地官·鄉大夫》和《儀禮·鄉飲酒禮》所述,從周代開始,舉辦鄉飲酒禮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類,舉薦賢者。

周代各諸侯之國都有鄉學,相當於今天的公立學校,是鄉一級的學校,周代稱為“庠(xiáng)”,學製三年。而鄉大夫的主要工作職責就是主管鄉裏的政教、禁令等各事務,同時每隔三年,鄉大夫就在庠內,對本鄉的士人,也就是讀書人進行大考,從中擇優選拔出德行才能優異者,舉薦給諸侯、國君或天子任用。一旦賢士被選拔出來後,臨行前為了表達對人才的尊敬和重視,鄉大夫要以主人的身份,在鄉學設宴,以賓之禮來款待這些優秀的賢士,同時還要請來本鄉德高望重之人,其實就是退休的官員,還有善良的鄉民來陪飲,以示尚賢,這叫做“鄉飲酒”。

第二類,以射取士。

每年春秋兩季,鄉下屬的各州,在學校“序”內,舉行射禮。射禮是古代六藝之一,古人認為,鄉射之禮訓練,可以陶冶人性。射箭跟為人處世的道理是相通的,能體現一個人的德行高低。比如,射箭時,“進退周還必中禮”(《禮記·射義》),身體的進退旋轉,都需認準目標,身姿立穩,內心沉著,而後方可發射。如果沒有射中目標,也不要去埋怨勝過自己的人,而是要從自身找原因。所以,射禮的核心,就是對手之間往往講究謙和、禮讓,“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踱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侑》)。孔子說,君子有所爭,就如比賽射箭那樣,賽前相互作揖,然後登堂,射箭之後下堂,相互作揖。不論輸贏,彼此對飲,贏了的人說:“承讓!”,而輸了的人說:“領教!”鄉射之禮講究的就是這種謙和、禮讓的風範,通過這種競技的形式,來立德立君子,追求體魄與心性的和諧統一。也正因為這種君子精神,我國古代的傳統射禮還傳到了朝鮮、日本,稱之為“弓道”。古人在舉行射禮之前,由當地的鄉黨主持,舉行酒宴以饗鄉鄰,以樹德行,達到教化民眾的目的,這也叫做“鄉飲酒”。

第三類,以正序齒。

州下麵的黨,每年要例行宴請一次本地德高望重的人,以示尊賢。《周禮·地官·黨正》曰:“以禮屬民而飲酒於序,以正齒位。”主要是借舉辦鄉飲酒,向鄉民宣揚忠孝禮教,以扭轉社會上酗酒無度的風氣,同時對維護鄉黨團結、穩定社會秩序有積極促進作用,這種宴請也屬“鄉飲酒”。

第四類,年終蠟(zhà)祭。

在周代,曆年十二月舉行蠟祭,以祭祀百物之神,算是一種豐收的祭祀典禮,同時也為來年的收成祈福。到了漢代,改為臘,並定於每年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臘祭,是年終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動,這時官吏和當地百姓都縱情宴飲。宴席上,會根據來賓的年齡長幼排列座位次序,“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同時,酒禮規定,不同的年齡,菜肴數目也不同,如“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禮記·鄉飲酒義》)。凡六十歲以上的人,可以坐著吃。五十歲的人需站著,好隨時聽候堂上老者的差遣,也是為了表達對長輩的尊重。六十歲的人,布菜肴三盤,七十歲四盤,八十歲五盤,九十歲六盤,以示對年老者的奉養,也以此來教化鄉民尊長養老。這種宴請也屬於“鄉飲酒”。

上述幾類,隻是鄉飲酒禮的其中一部分形式,都有固定的嚴格的儀式和禮節。秦漢以後,鄉飲酒禮長期為曆代士大夫所尊用,直到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清政府決定將各地鄉飲酒禮的費用撥充軍餉,鄉飲酒禮才被下令廢止,前後沿襲約三千年之久,在中國曆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注12)

鄉飲酒的儀程

舉辦鄉飲酒禮,一般由地方官員主持。與平常的宴請不同,有嚴格的固定儀式。首先,對參禮嘉賓,請誰來,不請誰來,都有一定的選擇。不是誰有錢就能來,主要是鄉裏德高望重者優先。還有宴請的菜單、種類、器皿的陳設、座次安排、進出次序、擺宴方式,誰站在什麽位置,該說什麽話,行什麽禮,一係列的儀程規矩,都有著嚴格的選擇和規定。可以說比我們今人宴客要講究得多。

鄉飲酒禮主要包括“謀賓”“戒賓”“陳設”“迎賓”“獻賓”“樂賓”“宴飲”“送賓”“拜謝”等二十四個程序,整個儀式莊嚴隆重,有禮有節。

謀賓

舉行酒禮前,鄉大夫和鄉裏德高望重者,先要一起商量,選出參加本次酒禮的賓客名單,古禮稱之為“謀賓”。

那誰是正賓呢?毋庸置疑,一定得是鄉學中成績最優異的那位賢士,也是本次參禮中最尊者。其次,還得有一位次賓,古人稱為“介”,主要負責在宴飲上輔助正賓,通常也是從年輕的賢士中選出。再次,選出三人為眾賓。最後,從本鄉屬吏中,選擇一名德高望重的人,來擔任鄉大夫的助手,稱為“饌”(zūn通“遵”)。

戒賓

人員名單一經選定,作為主人,也就是鄉大夫,需親自前往賓的家中,邀請其出席,以示對招才集賢的重視,這一儀節稱作“戒賓”。邀請完正賓,接下來,以同樣的禮節去通知介。

陳設

酒禮舉行的當天,要提前準備好儀式上要用的器具。

首先,放置好酒器。在戶室與東廂房中間的位置,放置酒和玄酒各一壺,東側放酒,西側放玄酒。酒壺上各放一把勺。在兩個酒壺的南邊,放置一個盛酒器,即能(fěi,一種竹器)。玄酒即水,古禮強調在酒樽的西側放一壺玄酒,是為了追念往古,以示不敢忘本。飲酒前,從玄酒壺中舀出三勺注入酒壺,以稀釋酒。

其次,設置盥洗處。在陣階東南處,即堂下東邊的位置放置“洗”。類似於今天的洗臉盆,用來盛接洗爵洗手的水。在“洗”的東邊,放置用來盥洗時所用的水。

最後,席位設置。賓與主的坐席都陳設在堂上。主賓的席位,因身份最尊,要設在堂的西北,麵南而坐。介,也就是副賓,僅次於主賓,席位則設在堂的西南,麵東而坐。而主人,席位則設在堂的東南,麵西而坐。主人的助手,饌的席位,設在堂的東北,也麵西而坐。

這種不同的方位布置,對古人而言,往往都有不同的寓意。鄉飲酒禮中,對賓與主的席位安排,又有何用意呢?

據《禮記·鄉飲酒義》中釋義,古人認為天地四方都有氣象。西南方,主生天地間的凝重之氣,而到了西北方,會變得最為強盛。所以此氣為天地道義之氣,作為道德高尚的正賓,平時用義來待人,又是本次儀式的主角,理應受最高禮遇,所以,正賓之坐席,設在西北方。介之坐席,設在西南,以輔助賓。東北方,主生天地間溫和敦厚之氣,到了東南方就更為強盛,這是天地仁愛之氣,作為主人,以仁厚之心待人,所以,主人之席,設在東南。饌之席,設在東北,以輔助主人。其他三位眾賓的席位,也設置在堂上,緊挨著正賓的西邊。如此安排,賓客與主人,各安其所,道義與仁愛交相呼應,這正是鄉飲酒禮的意義所在。

迎賓

首先,介和眾賓,要先到正賓家的門外聚齊,隨後與正賓一同前往鄉學參加鄉飲酒。主人則需“以禮禮賓之”。

主人拜迎。主人迎候於鄉學(庠)門前。賓客到,主人要拜迎,先向賓行再拜之禮,賓還禮答拜。再向介行一拜之禮,介還禮答拜。最後向眾賓行拱手之禮,眾賓還禮答拜。

賓主入門。主人揖請賓入門,賓謙辭禮讓。主人先從門右側而入,為賓做引領。入門後,在門內右側,麵西而立禮請賓入門。賓(正賓)向後麵的介,行長揖後,從門左而入,立於門內左側,麵東而立。接著,介向眾賓長揖後入門,眾賓也都跟隨而入,按尊卑立於門的左側,以站在最北端者為尊,也就是正賓所站之位。

賓主升階。主、賓先互行三揖禮後,以主東賓西的行進方位,往堂前走去,先行升階上堂,而介和眾賓須立而不動,在大門內原地等待。當主與賓行至庭院三分之二處時,還需彼此再次互行三揖禮,以示謙讓禮敬。最後,主人行至東階處,賓行至西階處,準備升階上堂。登階前,主與賓又再次互行揖禮後,主人先登東階而上,賓升自西階跟隨。主人登上堂,在堂的前梁下,需麵朝北,行再拜之禮,而賓在西側相同之處,也需行答拜還禮。

禮畢,主、賓依次入席。

獻賓

“獻賓”是整個鄉飲酒禮的核心環節,與平時的飲酒行禮不同,整個儀式煩瑣複雜,賓主之間需依照古禮要求,相互行“獻”“酢”“酬”三個敬酒禮節,合稱“一獻之禮”。其間,“拜至,拜洗,拜受,拜送”,主、賓彼此尊重、謙讓、恭敬,無不體現著君子交接之道。具體儀式如下:

第一項,主人獻賓。

首先,主人從能中取出酒爵,降階,也就是從東階下來,走到庭中“洗”的位置,行洗爵之儀,也就是洗手、洗爵。其實,酒爵在賓到來之前,就已經清洗幹淨了,但作為儀式的一部分,仍要再次清洗,以示對賓客的潔淨之禮,這也是行洗爵禮的意義所在。而作為賓,見到主人要為自己下堂去洗爵,也要起身,從西階下堂,向主人行禮,陪主人一起下堂來,以示主人親自為自己洗爵,有不敢當之意。此時,主人要對賓辭謝。賓主之間反複謙讓推辭三次後,主人去“洗”處洗爵,賓則退回到堂下西序的位置,麵東而立,等候著主人。當主人洗好爵後,向一直站在西序等待的賓,行拱手禮,以示賓先登階上堂,回到席位。禮畢,雙方登階上堂,入席。

放好爵後,主人還需再次下堂洗手,儀式禮節與洗爵相同。

洗手、洗爵完畢,主人先斟酒獻給賓,賓拜謝後接過爵,入席。然後,賓先行祭食禮:一位有司將準備好的菜肴,即幹肉、肉醬和祭肺端出來,擺在賓的席前。賓坐在席上,左手持爵,右手拿幹肉、肉醬嚐一口,以示祭祀,表示接受了主人的款待。然後再拿起祭肺,用右手扯下肺的下端,嚐一小口以“ (jì)肺”,再把它放回食案,以示接受了主人所獻的牲肉。祭食後,賓要擦幹淨手,再行祭酒禮:祭酒時,賓要起身,移坐到席位的西端坐下,行“啐(cuì)酒”之禮,也就是先淺嚐一口酒後,放下爵,再次拜謝主人,並“告旨”,稱讚酒的味道,美味甘甜。

此時,主人需走到陣階(東階)上,還禮答拜。接著,賓持爵起身,走到西階之上,麵朝北而坐,行“卒(zú)爵”之禮,將爵中剩下的酒飲盡。喝完爵中酒,賓再次拜謝主人,主人在陣階上還禮答拜。

這一整個儀節,是主人向賓敬酒之禮,稱為“獻”。

第二項,賓酢主人。

賓飲盡主人獻的酒後,需斟酒回敬給主人,主人把酒飲盡。與主人獻賓儀式相同,隻是主賓雙方互換,這一儀節換成賓洗爵、洗手、敬酒,而主人行祭食、祭酒之禮,但主人祭酒後,拜謝賓,不必稱讚酒的美味。這一儀節,為賓獻酒回敬主人,所以稱為“酢”。

第三項,主人酬賓。

所謂酬,是指先自飲,以勸人飲酒。主人把賓獻的酒飲盡後,為了再勸賓多飲,主人再自酌自飲一杯,以示忠信之道。具體儀式為:

主人取解(zhi),不再持爵,以示對賓有更新示敬之意。與獻賓環節一樣,主人降階走到“洗”處清洗解,因為這次主人洗解,是準備自飲酒,所以賓不需要辭謝勸阻,隻需站在西序處,麵朝東而立即可,不用降階下堂。等主人洗畢,賓主雙方拱手謙讓,主人升階上堂。

主人先在自己的解中倒上酒,麵朝北坐於陣階上,先向賓辭拜,請賓飲酒,賓在西階拜謝。之後,主人回到自己的席位,行祭食祭酒禮,禮畢,主人把解中酒飲盡。

接著,主人再次下階洗解。賓主謙讓禮儀與上相同。洗完解後,主人為賓注酒,賓要在西階上拜謝主人,而主人手持解稍後退,向賓行回拜禮。然後,主人把注酒後的解,放在薦席之西,賓走過來,坐下取主人注酒的解,同時,主人回到陣階上行拜送禮。賓取解後,不飲酒,而是把它放在薦席之東,然後回到自己的席位上。

以上整個儀節,是主、賓兩人共同配合完成的一套飲酒禮組合,分為“獻”“酢”“酬”三個飲酒環節,古人將之合稱為“一獻之禮”。在宴飲中,常用此禮相互敬酒。

第一個環節“獻”:主人親自酌酒,獻給賓,賓拜謝後,將爵中的酒喝完,稱之為“獻”。

第二個環節“酢”:賓飲完,也要斟上一杯酒,回敬給主人,主人拜謝後,將酒飲完,稱作“酢”。

第三個環節“酬”:主人飲完賓回敬的酒後,再自酌自飲一杯,然後另酌酒一杯,再獻賓,稱作“酬”。但最後,賓接過主人酬的酒,卻“酬酒不飲”(《禮記·鄉飲酒義》)。為何不飲?會不會失禮呢?鄭玄注:“酬酒不舉,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如果這個時候把酒都喝下,恐有貪酒之嫌,所以在“酬”這一環節,賓接過酒解而不喝,屬禮貌之舉。

獻主與賓行“一獻之禮”之後,接著下堂,揖請站立在大介門左側等待的介,其間的儀節與請賓時一樣,也是三揖三讓後,雙方登階升堂。因為介的身份較低,所以,主人與介的獻酒的禮數,要比賓低。

介與賓的不同之處,其一,主人向介“獻”酒,這一環節的儀節有差異。主人降階為介洗爵時,與賓不同,介“不拜洗”,即最後不必向主人行拜謝之禮。其二,在祭禮過程中,介跟賓一樣,也要行祭禮。不同之處是,介“不(jì)肺、不啐酒、不告旨”(《儀禮·鄉飲酒禮》)。什麽意思?就是介行祭禮時,不嚐肺、不嚐酒、也不必向主人讚美酒的味道,隻需用右手取俎上的幹肉和肉醬而祭就可以了。其他的儀節與賓相同。

獻眾賓

主人與介互揖禮後,走下陣階,來到大門內,麵朝西南,禮請站在門內西側等待的眾賓。因眾賓人數多,主人不能一一拜之,所以主人以三拜之禮行之,而眾賓則以一拜之禮答拜。

主人走到中庭的時候,向眾賓拱手行禮,先登堂,在西楹坐下,取爵。然後下堂洗爵,再上堂斟酒,在西階上獻給眾賓。

此時,眾賓中年齡最長者,代表其他兩位眾賓,登堂受爵,主人拜送。隨後,眾賓之長坐下祭祀,然後站起來把爵中酒飲盡,之後也不用拜謝主人,把空杯交給主人就可以了,然後回到原位。因為眾賓低於賓和介,所以在接受主人獻酒時,“不拜受爵,坐祭立飲”。

即主人獻酒時,眾賓不拜,直接受爵。坐下祭禮,祭禮後站著飲爵中酒,飲而也不相酢、酬。飲盡爵中酒後,交還給主人。主人拿著空爵,從陣階下,把爵放入筐內。

樂賓

以酒醴賓之後,還需奏樂,以烘托整個儀式的氣氛。

首先,樂工四人入場。兩人鼓瑟,兩人歌唱。樂工的席位設在西階的東邊,靠近堂南側的地方,四人席位以東邊的位置為尊。演奏的樂曲也有固定曲目,樂工以《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章為歌。唱完之後,主人向樂工獻酒,樂工之長作為代表拜受酒爵,但不必起身。接著,樂工也要行祭食、祭酒之禮。然後吹笙,曲目為《南陳》《白華》《華黍》。歌樂和器樂合奏《周南·關雎》《采蘋》等。這些曲目大都出自《詩經》,歌詞都優雅不俗,且意義深遠,以此為演奏曲目,自然有它的用意!以首奏曲目《鹿鳴》為例。詩歌內容共三章,每章首句分別為“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呦呦鹿鳴,食野之芩(qín)”。鹿發現了美食,不忘其同類,於是發出“呦呦”的叫聲,呼喚它的同類一起來吃。有美食,不忘同伴一起來享用。鄭玄說:“鹿鳴,君與臣下及四方之賓燕,講道修政之樂歌也。”以《鹿鳴》為歌,正好與鄉飲酒義相契合。所以,後世類似的宴請活動又稱為“鹿鳴宴”。

據史料記載,直到清末,有些地方官在每次的鄉試中,仍舉行“鹿鳴宴”來宴請考官和舉人。

旅酬

所謂旅酬,就是依次自飲,以勸人飲酒。這一階段,在優雅的樂曲中,尊者可以酬卑者,自上而下地勸酒。賓先酬主人,主人酬介,介再酬眾賓,眾賓依年齡長幼依次相酬,這一環節古時稱為“旅酬”。這一環節較為簡單,大家相互拜,不再洗酒杯,也不祭食祭酒,而且都是站著飲酒。

無算爵、無算樂

旅酬之後,賓主之間飲酒,就不計次數了,稱為“無算爵”。歌聲樂曲也會不斷,稱為“無算樂”。

鄉飲酒禮的基本禮儀,就是“一獻”,即賓客剛到的時候,主人獻一次酒。然後接著就是“三酬”,即主人酬賓一次,旅酬一次,無算爵又酬一次。之後,所有赴會的嘉賓,可以自由飲酒,同時,堂上堂下也奏樂不止,“以樂侑食”的歡樂場麵,就如《詩經·小雅·賓之初筵》描寫的那樣,“賓之初筵,左右秩秩。筵豆有楚,殽核維旅。酒既和旨,飲酒孔偕。鍾鼓既設,舉酬逸逸”。賓客們剛上筵席時,相互問候。器具擺設得也很規整,菜肴陳列得如此整齊。酒也味醇甜美。飲酒的人無不歡喜。鍾鼓奏樂,響徹廳堂,舉杯祝酒。不過,鄉飲酒禮的後半段,雖飲酒無算爵,可以一醉方休,但這個“醉”,指的是“卒其度量,不至於亂”(《說文解字》),古人很懂得節製。在鄉飲酒禮上,無論一獻之禮,還是旅酬,飲酒有上限,不強人飲酒,不飲酒過度,更不可因酗酒而失儀失態。

賓出

鄉飲酒禮結束時,樂隊奏《陔》之曲。同時,主人送賓客至門外,行再拜之禮,賓辭別離去,主人拜送到此為止。當然,次日賓要身穿禮服,進行回拜之禮,以謝主人昨天的款待。

整個鄉飲酒禮的儀規,主要包括一獻之禮、旅酬、無算爵、無算樂,參禮者從入門登階、下堂洗滌,到拜爵拜送,祭食祭酒,從坐著行祭,到站著喝酒,整個過程張弛有度,有禮有節,無不體現了古人尊卑分明、謙恭有禮、長幼有別的禮儀風尚。而且,眾人雖酬酒歡樂,但是所重在禮,不在酒,禮樂有序,更沒有混亂的場麵。這就說明,古人如此重視鄉飲酒是有道理的。整個儀節,不用寫宣傳標語,也不用上門說教,便足以讓鄉民得以受到良好的教化,從而主動地端正自身,懂長幼之別,尊老愛幼,恭敬謙讓,彬彬有禮,起到了宣揚孝順悌愛、敬老養老的社會風氣,以至於再轉化為政治上的忠君愛國。正如《禮記·鄉飲酒義》有雲:“知尊長養老,而後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長養老,而後成教,成教而後國可安也。”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尊重謙讓,恭敬有序!其實,在今天我國某些地方,每到過年過節也有諸如“百家宴”“千人宴”這樣的宴請活動,大多有“聚宗親,睦鄉鄰,祈豐年,保平安”的美好寓意,從中或多或少也能看到古代鄉飲酒禮的傳統文化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