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禮——添丁之喜,敬人生
誕生,是一個新生命開始進入世界的一件大喜事,也是人生中最為重要的第一禮。沉浸在喜悅中的父母,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迎接新生命的到來,以表達對孩子的關愛和祝福。不得不說,千百年來,中國人在這份愛意中,創造出了一係列具有民族特色、絢麗多彩的誕生禮俗。
報喜
古人把孩子的誕生稱為“添喜”。這麽一件大喜事,主家往往會在第一時間,以各種方式向鄰裏親友通報喜訊,所以稱之為“報喜”。今天的報喜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微信、電話等,與親朋好友分享這份喜悅,那麽古人呢?他們的報喜方式都有哪些?
其實,古代報喜、慶賀的方式也多種多樣。
早在先秦時期,《禮記·內則》記載:“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女子設帨(shuì)於門右。”這是一種通過在主家門外張掛不同標識,以向鄰裏通報生男還是生女的報喜方式。“弧”,指的是弓。而“帨”,是古代女子所用的佩巾,類似於一種手帕。古時,如果生的是男孩,主家就在門的左邊,掛一張木弓,作為喜得貴子的標識,古人稱之為“懸弧之慶”。為什麽生男要掛“弧”?《禮記·射義》釋為:“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古人有生男孩的第三天要舉行射禮的習俗。用桑木製成的弓,蓬梗製成的箭六支,分別射向天、地、東西南北四方。寄寓男孩子長大後,能騎馬擅射,要有誌於天地四方的抱負。甚至孔子也說過:“士使之射,不能則辭以疾,縣(懸)弧之義也。”男子本懸弧,不會射箭,豈不枉為男子,枉為士?如果生的是女孩,則在門的右邊掛一條佩巾,希望長大後能慈惠溫良。
如果是國君和貴族家有孩子誕生,慶賀的方式相對就比較複雜。《禮記·內則》記載:“凡接子擇日。塚子則大牢,庶人特豚,士特豕,大夫少牢,國君世子大牢。其非塚子,則皆降一等。”大意是,若天子的太子出生,在奉告天子時,要用太牢(牛、羊、豬)這樣的重禮來迎接太子。若大夫家有孩子誕生,則用少牢(羊、豬)來慶賀。而士的家裏,用一頭豬。至於庶人的長子出生,就用一頭小豬來慶賀即可。
後世人們報喜、慶賀的方式,更是具有特色。女婿到嶽家去報喜,如果生的是男孩,就用紅紙包一支毛筆,生女孩則附上花手帕一條。還有送煮熟並染紅的雞蛋來報喜的,生男單數,生女雙數。今天的湘西新晃地區仍有“提雞報喜”的古代習俗。在生孩子的當天,夫家就要備上兩斤酒、兩斤肉、兩斤糖、一隻雞,由女婿提上到嶽家去報喜。如果提的是公雞,便是生了男孩,提的是母雞則表示生了女孩。如果提的是雙雞,那就更高興了,因為意味著生的是雙胞胎。
《詩經·小雅》中有這樣的描寫:“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褐(ti),載弄之瓦。”這裏所謂“璋”,指的是美玉。這裏的“瓦”,千萬別誤以為是瓦片,指的是一種古代的紡織工具陶紡輪。詩歌的意思是,如果生了男孩,就讓他坐在**,給他穿上衣裳,拿貴重的玉器給他玩耍。希望長大後,衣著輝煌,成家立業有座位。如果生的是女孩,就讓她坐在筵席上,給她裹上繈褓,拿陶紡輪給她玩耍,願長大後,既能心靈手巧紡麻織布,又能操持酒食勤於家務。之後,古人把慶賀生男孩稱作“弄璋之喜”,慶賀生女孩稱作“弄瓦之喜”。這種慶賀方式也算是一種最早的幼兒啟蒙教育了吧。
通過報喜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性別角色的認同感是非常明顯的。男女教育上也存在差異,但有一樣是相同的,那就是對新生兒那份深厚的祝福、殷切的期望,從未有過改變。
洗三朝
嬰兒出生到第三天,鄰裏親友來道喜,慶賀小兒的誕生。主家設宴款待,最重要的是要舉行一個為小兒洗身的儀式,古稱“洗三朝”,又稱“洗三”“洗禮”,為小兒清洗汙穢,有祝福身體健康之意。據史料記載,三日洗兒的習俗,在唐朝就已經非常盛行了。從宮廷到民間,非常流行。唐玄宗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皇太子李亨的兒子李豫出生,在第三日的洗禮上,唐玄宗高興得親自前來,賜皇孫金盆來洗浴。
洗三禮俗,漢族與少數民族地區也各不相同。比如,清朝時期,北方滿族人的洗三,非常有特點。洗三的時候,都是由家裏的婆婆或產婆來給小兒洗禮,最有意思的是洗禮祝辭,老太太邊洗邊祈福:“洗洗頭,做王侯;洗洗腰,一輩倒比一輩高;洗臉蛋,做知縣;洗髒溝,做知州。”洗完之後,還要用薑片和艾蒿,擦擦小兒的腦門和身體各個關節,希望小兒身體健健康康。再用一塊新布蘸清水,輕輕擦拭一下小兒的牙床,如果小兒大哭,家人就更高興,代表“響盆”的意思。最後,還得用一根大蔥,象征性地打一下小兒,邊打還得邊誦:“一打聰明(取諧音),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打完孩子後,由父親把蔥倒掛在房上。儀式結束後,親朋好友一起道賀祝福。有的地方專門用麵條來招待親友們,有祝福孩子健康長壽之意。
滿月
出生一個月後,對小兒來說意義重大,意味著小兒可以外出去見見世麵了,同時產婦也可以出月子了。
這一天,主家要舉辦一定規模的酒宴,邀請親朋好友一起慶賀,古人稱之為“做滿月”,又稱“彌月”。富貴人家就更為正式,通常發帖邀請親朋好友來喝滿月酒。
滿月禮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給小兒剃胎發,也有待到百日才給孩子剃的。雖說是滿月或百日剃發,可大家還是會看看黃曆,擇個吉日。有些地方的習俗,忌諱三十日剃胎發,否則小孩會早夭。有些地方忌丁火日初五剃胎發,據說小孩以後會長得黑。這麽說來,難道包青天包拯就是這天剃的胎發?這些習俗一定程度上充滿了迷信色彩。
古人給小兒剃胎發,不是我們所理解的用剪刀哢哢鉸幾下就可以了。古禮要求,剃胎發一般由新生兒的外婆家來主持,請全福之人(父母、配偶、子女全有之人)抱著小兒,坐在行禮處的中央,由專門的剃頭師傅為新生兒剃去胎發。
至於發型呢,男女也有區別。據《禮記·內則》記述:“三月之末,擇日剪發為髻,男角(jiǎo)女羈(jī),否則男左女右,是日也,妻以子見於父。”孩子出生三個月後,選個好日子,為小兒剪去胎發。按規矩,胎毛不能全剃掉,要留一點。男孩兒留下天靈蓋兒兩旁的胎發,稱為“角”。女孩兒頭頂一前一後的胎發不剃,稱為“羈”。後世的發型,有的在小兒的額頭留“聰明發”,其他地方都鉸掉,或腦後蓄一銅錢大的頭發,稱“撐根發”或“孝順毛”。剃下來的胎發,不能隨便處置。“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鉸下來的那部分胎發,要留一些,珍藏好,以示對父母的尊敬、孝敬的意思。有的用紅綢布縫好掛在床頭,有的用胎發製作成毛筆,以此作為紀念。
剃完胎發,小兒的父母都要盛裝打扮,最後由父親給孩子命名。
另外,主家那天要設宴款待,還要向鄰居分送喜餅和其他食物。同時,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也會贈送賀禮。傳統習俗中,送孩子衣物居多,比如鞋、帽、襪、衣等,上麵還裝飾上壽星、狗頭、虎頭等圖樣。最有特點的就是虎頭帽、虎頭鞋,外形像虎頭,中間繡一“王”字,取虎為百獸之王。一是為孩子壯膽;二是祝福小兒長得“虎頭虎腦”,結結實實,健健康康。
百日
孩子出生一百天,稱之為“百日”,又稱“百曄”“百歲”。“百”,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很有寓意的數字,有“圓滿”“百祿”“百福”“百壽”之意。
宴請方式與“滿月酒”差不多,親朋好友也會送糕點、果品,還有送禮金,用紅封裝上,外邊寫上“彌敬”二字。生男孩寫上“弄璋”;給女孩兒家祝賀,則寫上“弄瓦”或“代玲”。
在古代,還有給孩子穿百家衣、戴百家鎖的習俗。
什麽是“百家衣”?百家衣可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在古代,衣服的所有布料,都是主家在挨家挨戶報喜的時候,同時向各家討要來的布片,回家後把這些不同的布片拚合起來,縫製成新衣。給新生兒穿上,一直要穿到周歲,此衣因此得名“百家衣”。各家贈送的都是最明麗的顏色,所以百家衣看起來色彩斑斕,非常喜慶。“百家衣”不僅是新生兒父母與鄰裏親友之間和睦關係的體現,更凝聚了大家對孩子深深的祝福。
“百家鎖”,又稱“百歲鎖”“長命鎖”。最初的百家鎖跟百家衣差不多,為了孩子的健康,也是新生兒父母挨家挨戶乞討,大概每戶一文碎銀得來,然後打造出一把鎖的形狀,給新生兒佩戴上,這是集百家的祝福,期望孩子能健康成長。後世的百家鎖,大多由主家的某位親友贈送,內涵就更為豐富。有金銀也有寶玉,鎖上刻著“長命百歲”“富貴之命”“福壽雙全”“五子登科”之類的吉祥文字,也有做成如意頭形狀的,上麵刻有蓮花、金魚、桃花、壽桃、蝙蝠等吉祥圖案,把對孩子最美好的祝福都刻在了這把長命鎖上,以福佑孩子健康成長。
今天,新生兒的百日宴也是熱鬧非凡。方式上現代融合傳統,既有辦喜宴也有辦西式派對的,有時候孩子也有佩戴長命鎖的習慣,隻是百日這天還會增加一項,那就是給孩子拍張百日照片,以作留念。
抓周
抓周,又稱試周、試兒,是孩子滿周歲時舉行的最普遍的儀俗。最早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到宋代就已經非常普遍了。
抓周儀式是在孩子滿周歲這天舉行,家長先要在**或桌上擺放各種物品,如筆、墨、紙、硯、印章、賬冊、算盤、錢幣、首飾、花朵、胭脂、食品等,如果是女孩,還要擺一些女工繡線、針、勺子、剪刀等。抓周的時候,任由孩子自己抓取,先抓到何物,後抓到何物,大人們都非常在意。因為要以此來預測孩子未來的誌趣,以及將來從事的職業。比如,孩子抓到毛筆,便推測孩子以後可能愛讀書,既然愛讀書,也許會金榜題名,走上仕途這條道。如果抓到算盤,也許孩子以後會經商。如果是女孩兒,抓到勺子,以後定是個料理家務的能手。孩子抓取的是好物,家長自然開心。《紅樓夢》裏賈寶玉抓周,好物件一樣不拿,伸手隻把些脂粉釵環抓來玩弄,氣得寶玉父親賈政跳腳說寶玉將來必為酒色之徒。
當然,這種用各種物品來算孩子的未來的方式,也隻是迷信罷了,之所以充滿儀式感,也同樣寄托了家人對孩子的一種美好的祝願吧!
命名
“名以正體”,名是一個人用來標誌、正名分的符號。《禮記·檀弓上》曰:“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人的一生,幼兒時有小名,等到了行冠禮之時就取字,等到了五十歲以後就用“伯、仲”等字相稱呼。
小孩的小名,古時一般都是由家裏的祖父,或父親給取。小名,就是孩子的乳名,是嬰兒哺乳期所取的名。一般小名都比較隨便,僅用於父母兄弟姐妹,偶有親戚和熟人好友稱呼。外人不能叫,晚輩就更不能叫了。大名,也叫正名、學名、族名。一般是兒童入塾時,啟蒙老師給取的名,俗稱“書名”。在應試、取士的時候,都要用這個名字,並且終身不能改。
如果某人行了成人禮,肯定就有了“字”,從此以後在社會上,別人不能直呼其名,而應該以“字”相稱,“名”隻能自稱或家人稱呼。這與今天直呼其名正好相反。至於其他各種名號,在古代並不是每個人都要有的,現代人就更不用說,基本上已經消失了。
在古代,取名字也有一定的避諱。《禮記·內則》說:“凡名子,不以國,不以日月,不以隱疾,不以山川。”凡是給人取名,不用日月山川、國名,更不能用身體的隱疾來取名。給孩子取名字,古人有兩種途徑。一種是以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來命名;另一種則是按家譜、族譜中的輩分次序來取名。
古人用五行看新生兒的生辰八字,分析孩子五行的旺衰,缺啥名字裏就補啥。或采用“五行相生”的順序,取金、木、水、火、土偏旁的字,來作為名。如果父親取土字旁的名,那麽兒子就取金字旁的名,孫子就取水字旁的名,按土生金、金生水這種五行相生的順序,古人認為這樣顯得有序。
古時傳統取名,還有按著自己家譜記載的輩分,再結合五行相生來取名的。說得具體一點,就是按照“姓+家族輩分+名”這種形式,使用輩分裏的字來取。目的是便於在同族中排行輩,以字定輩分。而輩分是同宗族譜裏麵一代又一代傳下來的,是約定俗成不能改的。比如,在同族同一輩分中的字為“吉”,那麽同族同輩裏的堂兄弟姐妹的名字中,也都嵌一個“吉”字在裏麵。那麽到了下一代,同輩分的字是“高”,則所有平輩裏的孩子的名字裏,都要加進去一個“高”字。這樣一來,論“字”排輩,長幼有序,一目了然。
當然,同宗族譜每一代輩分的字,都是有深刻寓意的。數千年來,古人一直都是父親命名,長輩取字。每一個名字都包含著對後代的勉勵、告誡和深深的祝福之意。但隨著時代與社會的不斷變化,今天我們給孩子取名字,大多都不再遵守祖輩留下的傳統,想取什麽名字就取什麽名字了。
家教之道
我國傳統教育很重視育兒和家教。孔子教育孔鯉時的“庭訓”,便是家教的代名詞。《禮記·學記》有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古代的家長對這一點是非常明白的。《禮記·學記》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xiáng),術有序,國有學。”古時孩子的求學,有四種之多,家裏叫塾,鄉辦的叫庠,教專門技藝的叫序,國家辦的叫學館。一般人家的孩子隻能進私塾、義塾學習。貴族家的子弟可以在自己家塾學習,專門請老師來家裏教。孩子的學習基本上分兩個階段,“小學”和“大學”。
小學,其實就包括家教在內,內容都教些什麽呢?《禮記·內則》曰: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擎(pán)革,女擎絲。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後長者,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衣不帛襦袴,禮帥初,朝夕學幼儀,請肄簡、諒。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禦。二十而冠。
從文中可以看出,古代的家教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家長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循序漸進地教育。孩子在幼兒時期,開始能吃飯的時候,家長便開始教孩子怎麽用右手拿筷。開始學說話的時候,要教男孩說“唯”,教女孩說“俞”(“唯”和“俞”是兩種恭敬有禮的應答之聲),並且給男孩佩戴用皮革製成的小囊,給女孩佩戴用絲織成的小囊。等孩子到了六歲,教他們識數和識別方向。七歲時,男孩和女孩就不能同席而坐,也不能同席吃飯。八歲時,開始教他們禮讓,要讓孩子知道,不管是出門還是進門,或者就席而坐的時候,必須讓長者在先,自己在後。九歲時,教他們怎麽計算日期。十歲的時候,男孩要外出求學,住宿在外,學習寫字和記事。著裝方麵,不穿帛(絲織品)製成的衣服,在外遵循以前在家學習的謙讓之禮,禮貌對待他人。每天要向老師請教初級的禮儀,從中學習、領悟簡單的信用和誠實。十三歲,要開始學習禮樂,誦讀詩書,學習《勺》舞。到了成童時,要學習《象》舞,以及練習射箭和駕車。二十歲舉行冠禮。
總的來說,“小學”階段,教育注重德藝行儀居多,到了“大學”,學習內容以“禮”“樂”“射”“禦”“書”“數”為主,甚至涉及軍事,比如射、禦就是射箭和駕車的學習。今天的家長也許會感歎,小小年紀還要學這種危險的技藝。實際上,這是古時孩子成童時,必須學習的技能,比如射箭是軍事訓練,學習要達標有五個規範:一要“白矢”,就是射箭要透靶,從後麵要看到箭頭穿過,這個規則練的是重力。二要“參連”,先射一箭,再緊跟著連射三箭,都要射中,練的是速度。三要“剡(yǎn)注”,就是要讓箭能穿過物體,重在鋒利。四要“襄尺”,尊者與卑者同時射,不能並肩而立。卑者須稍後站,表示尊卑有禮。五要“井儀”,射四箭,都要射中並呈“井”字形狀,練的是準確。至於學習駕車就更難了,也有五個規範。第一個,“鳴鳳鸞”,也就是說駕車時要使車鈴和“鸞”,聲音優美和諧,不能叮叮當當亂響一通。第二,“逐水曲”,要沿著彎曲的水溝邊駕車,不可以讓車輪掉進水溝裏麵。第三,“過君表”。駕車要通過一道模擬的轅門,要準確不偏,不得與障礙物發生碰撞。第四,“舞交衢”,衢是道路交叉口,駕車經過衢時,行車旋轉要掌握技巧,不小心有可能衝出道路,“翻了車”。第五,就是最需要技術的高級別訓練,“逐禽右”。駕車追趕動物,要讓動物往左邊跑,這樣有利於在車上射箭。不得不說,這比我們今天去駕校學習開車難多了。
總的來說,對於孩子從小的教育,古人講究教授加示範。幼童時期,先培養生活的基本自理能力,以及起居訓練,言語理解,恪守禮義,尊老敬長。同時,古代的家長也跟今天的家長一樣,很在乎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也會想盡一切辦法選擇好的鄰居和好的校區,比如“孟母三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古人還注重家長言教與身教的結合,以身作則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比如《曾子烹彘》的典故,曾子用自己的行動,來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信守承諾。曾子的夫人要到集市去趕集,孩子哭鬧著要一起去,沒辦法,她開玩笑說:“你乖乖待在家裏,等母親回來,給你殺豬吃肉。”孩子一聽,信以為真,自然很高興,便乖乖地在家裏等著。等曾子夫人從集市回到家,看見曾子正在捉豬來殺,她急忙勸阻道:“我隻不過是跟孩子隨便這麽一說,哄哄他罷了。”曾子說:“這可不行,孩子年齡小,沒有判斷的能力,不知道你在開玩笑。孩子從小都會從父母身上學習一言一行。現在欺騙他,就是在教育他以後也可以隨便這麽去欺騙別人。”於是曾子真的把豬給殺了。
古人的教育方式,並不是一味強調子女隻讀書識字,而忽視對其道德倫理的培養,尤其是傳統家教,以孩子的人格教育為先,注重行為規範。強調在家孝順父母、敬重兄長、尊敬長輩。教子克勤克儉、吃苦耐勞。誡子為人處世方正廉潔、容忍克製、謙卑有禮等,這些家教內容,都是我們今天的家長們值得學習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