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禮,又稱成人禮。行此禮的目的,在於標誌著一個人開始享有成年人所擁有的權利,並承擔相應的義務。那麽應該具備什麽條件的人,才能算得上是成人、是完美之人呢?孔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孔子理想中的完美之人,是通過後天教育與修養,可以把握仁、智、勇“三達德”成為全麵發展的人。既要具備臧武仲的智慧、公綽的清廉、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藝,又要經過禮樂的熏陶,有文采有品位,這樣才能成人。如果達不到以上標準,那至少應該做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即使處在長久困頓中,也不忘平日的諾言。理想的成人思想,一定是君子人格。其實,這樣的成人太完美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但是至少體現了古人對於培養君子人格、追求聖賢的境界和要求。而古代男子成年之際舉行的冠禮,不單單隻是一場儀式,而是儒家思想“成人”教育開啟的第一步,可見古人的良苦用心。
《禮記·曲禮上》載:“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並命字。早在西周和春秋時期,凡是貴族男青年到了成年之際,都要行成人禮。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秦王嬴政冠禮已經二十一歲了,算是比較晚的。
古代的冠禮,又稱“結發禮”。之後的“未冠”“冠歲”“已冠”“冠士”“弱冠”這些說法也都來自於此。為何一個成年要弄得如此複雜,還要舉行儀式?“冠者,禮之始也”,古人認為,二十歲左右的年齡,正好是一名男子角色轉換,進入另一種人生的開端。成年的青年,不僅可以結婚生子,還可以參加社會活動,還有資格參與本氏族的宗廟祭祀,甚至有權利管理各種事務,等等。所以《禮記·冠義》說:“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古人要通過這種加冠禮的形式,來告誡、教育成年青年,既已成年,自己要開始獨立承擔一定的家庭與社會的責任。要開始以成年人的禮規,來約束、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同時周圍的人也會用成年人的方式和態度,來與你相處待之了。按照“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四方麵禮規加以約束,做一個具有“孝、悌、忠、順”品德的人,是一名青年人踏入社會最重要的自律行為。所以古人說:“冠子不詈(lì),髦子不笞(chī)”,成人子弟不能輕易打罵,便是這個道理。
冠禮特征
冠禮一般在宗廟內舉行。
行冠禮時,除了事先要占卜求個黃道吉日以示隆重外,加冠禮還有幾個特點:第一,需要變換發型。第二,需加三次冠,換三次禮服。第三,取字以示成年。
冠禮為何要束發?
古人對自己的頭發,不像我們現在,自己的發型自己做主。古時候不一樣,不同的年齡就要梳不同的發型。在“誕生禮”一節中也提到過,小孩的頭發除了滿月或百日剃一次胎發,之後就很少剃發。小孩子的主要發式,就是讓它自然披垂下來,古時稱之為“垂髫(tiáo)”,常作為孩子的代稱。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頭發越來越長,怎麽辦呢?大人們就把頭發挽成兩個發髻,分別盤在頭頂左右兩側,看起來就像兩個角,古時稱“總角”或“總發”。待少年長到二十歲左右,“總角,收髻結之”(鄭玄《禮記正義》)。就要把總角散開,在頭頂綰成一個發髻,同時戴上冠冕,然後換上成年人的禮服,以示告別童年,邁入成年。
加冠需加哪三頂?
一般士人的冠禮有“三加冠”。諸侯則需“四加”,也就是在士冠禮的基礎上,再加一頂玄冠。如果是天子,那就得“五加”了,即在諸侯“四加”的基礎上,還需要再加一頂袞冕。至於普通百姓家的男子,“一加”緇布冠就可以了。緇布冠與玄端服搭配,皮弁冠配皮弁服,爵弁冠配爵弁服。下麵我們以士冠禮為例,簡單介紹一下要加的三頂冠。
始加,緇(zì)布冠。
“緇”,黑色的意思。緇布冠是一種用黑布製成的冠。上古時期先民們沒有帽子,就用一塊白色的麻布戴在頭上。到了參加祭祀的時候,就把白色染成黑色。為什麽加冠禮第一次加緇布冠?古時加緇布冠,象征著受冠青年從今往後就有了政治權,同時告誡青年不要忘本,不要忘了先輩們創業時的艱辛。既已成年,就要更加努力加強自身修養,這樣才能持家、治國。“而且從諸侯到士,一律如此。但這也僅是保存古禮,所以,緇布冠隻在儀式上應用一下,用過後就廢棄。到實際應用時,就改戴玄冠。玄冠就是由緇布冠發展而來,它隻是改用黑帛製成,結構略有改變而已。”
再加,皮弁(biàn)冠。
是受冠者加的第二頂冠,用白鹿布拚成,形製似瓜皮帽。與緇布冠相比較,皮弁冠要稍尊貴一些。春秋時期貴族們田獵時常戴此冠。受冠者加戴皮弁冠,說明能入仕途,也有服兵役的義務。
三加,爵弁冠。
多用於祭祀以及莊重場合,比緇布冠、皮弁冠地位都要尊。加爵弁冠的目的,表示從此青年人有參與祭祀的權利,希望受冠者以後,要懂禮明禮,更要敬事神明。
最後,已冠而字之。
古時有“童子無字”的說法,冠者的名是在幼年時期由父親或祖父來取的。一旦成年,不僅要有自己的名,還要有屬於自己的字。古人有沒有“字”,是一個人是否成年的標誌。若沒有“字”,則意味著未成年。《禮記·冠義》雲:“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隻有行了冠禮,加了冠,最後取了“字”,才預示著已成年,同時取字也是進入社會的一種符號。不過,與我們今天的直呼姓名不同,在古代,自己的名隻能是父母、長輩或國君稱呼,其他外人是不能直呼其名的,隻能稱其字。比如諸葛亮,字孔明。那麽外人就得稱其為“諸葛孔明”,而不能稱其“諸葛亮”。再如唐代詩人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外人隻能稱呼他為“李太白”,而不直呼“李白”。
禮前準備
古代冠禮是嘉禮中最重要的儀式之一,都是公開進行的,所以還要邀請很多德高望重的人或者親朋好友來參加,儀式莊重而複雜。
周製冠禮的時間,大多數都會在春季二月舉行。儀式地點因人而異,比如天子加冠,要在始祖廟堂舉行。諸侯加冠,在太祖之廟。士冠則在禰廟。一般貴族人家都在自己的“家廟”裏行冠禮。至於沒有家廟的庶民,就在屋子的東邊搭建一個東房出來,以備加冠禮使用。下麵是《儀禮·士冠禮》記載的以“士冠禮”為例的儀程。
卜筮
《禮記·冠義》雲:“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古人對冠禮的時間、地點以及加冠者的選擇,都是十分慎重的。
冠禮前,都得“筮日”,就是由筮人在家廟裏,用蓍草、蒲席和記爻、記卦所用的卜具,來占卜一個行禮的吉日。
然後“筮賓”,步驟與筮日一樣。也是由加冠者的父親,通過占筮的方法,從親朋好友中選擇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作為正賓,幫助青年加冠。
戒賓
戒,就是告知、通報的意思。冠禮日期確定後,加冠者的父親需提前三天通知各位賓客,邀請他們屆時前來觀禮。
尤其是正賓,冠禮之日是必須要到場的,否則冠禮就不能進行。為了保證正賓能準時參加,主人一般會提前一天,專程到正賓家裏去,再作一次特別的邀請。除此之外,還要去協助正賓執行冠禮的助手家裏,邀請並通知時間。這位賓稱為“讚冠者”或“賓讚者”。
從選擇日子、選擇正賓的儀節可以看出,古人對成年禮是十分重視、認真對待的。
準備
行禮之日早晨,儀式上要用到的所有物品,提前準備就緒。
器物的擺設。清晨早起,在正對東屋的地方,設置“洗”。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接水倒水用的盆,東邊放上盛水器。
冠服的放置。行禮用的冠和禮服,在東房內並排擺好疊好,衣領朝東,依次由北往南陳列,放在東房內的西牆下。最北邊放爵弁服,然後往南,是稍尊的皮弁服,再往南放置地位最卑的玄端服。
配飾的放置。賓(正賓)所坐的蒲葦席旁邊,放置一個能(fěi,竹筐)。裏麵有加緇布冠時,用來束發的頓(kuǐ)項,係結在領上的青色冠纓,包頭發用的黑色束發巾,還有加皮弁、爵弁冠所用的兩端配有黑絲冠帶的兩根簪子和梳子。
酒器放置。儀式中要用的醴酒(相當於今天的甜酒)備好。解(飲酒器具)、勺、匕都放在能裏。祭禮時的幹肉和肉醬,放在築豆(竹器)裏。
為將冠者鋪席。讚者要事先把行禮時用的席鋪好。將冠者的席,鋪在東序稍微靠北邊的位置,且席麵朝西。
為將冠者梳頭。主要是把將冠者原來的兒童發型,解開重新梳理,梳成成年人的發型,發式挽成發髻,發髻上加簪,用簪子固定住,最後用黑色的帛,把發髻包好後,等著正賓為其加冠。
參禮者站位。首先是將冠者,要身穿采衣(童子之服),頭梳兒童發式。在東房內,麵南而立,等待冠禮的開始。其父,也就是主人,身著玄端服,站於東階下邊,麵西而立。另有候者,身穿玄端衣,背朝東塾(大門內東側的廳堂)站立。還有三位有司,各捧一隻裝冠竹器。三人從西階的第二級台階,依次往下站立。到時候三位有司的任務就是,每加一次冠時,把手裏的冠依次遞給賓。其他觀禮者,則身著玄色衣裳,站於洗的東側,麵西而立,以北為上首。
冠禮的正禮
行冠禮的大體程序為:將冠青年,穿著采衣,先立於東房中等候。其父,請賓入廟就位。將冠青年也出房就位。儀式過程中,負責加冠的賓,把規定的冠給青年帶上,同時穿上相應的服飾。共加冠三次,稱為始加、再加、三加之禮。禮畢,然後賓以酒來祝賀青年。青年飲酒後,從西階下,先拜在外等候的母親,之後回到西階以東,由賓取“字”,於是禮成。具體士冠禮程序,詳述如下。
始加緇布冠
就位:站在西序南端的賓,麵朝東,對將冠者拱手一揖,請他入席。將冠者行禮後,在自己的席上坐下。
盥洗:賓從西階下先洗手,再回到堂上,然後走到將冠者的席前坐下,為其整理一下頭上的帛,以示禮敬。
加冠:然後起身,由西階往下走一級台階,從有司的手中,接過緇布冠。走到將冠者席前,為其端正儀容,口念祝辭訓誡道: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誌,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
大概意思是,今天這樣一個好日子,你戴上了緇布冠,意味著你已成年,從今以後,你必須加強自身修養,培養良好的品德。祝你平安、健康、吉祥,上天降福於你。冠者應答,表示對正賓的勉勵和教育謹記在心。祝畢,賓為其戴上緇布冠,由讚者為冠者係好冠纓。
賓對他拱手行禮,示意冠者可以回到東房了。冠者叩謝,回到東廂房,脫下身上穿的兒童采衣,換上與緇布冠相配套的玄端服。換好後走出房,南麵而立,向來賓展示。“一加之禮”完成。
再加皮弁冠
讚冠者在東房內為冠者摘下緇布冠,並為其梳頭,插上簪子。冠者再次回到冠者之位。
賓二次下堂洗手,上堂為冠者整理頭上的帛。然後從西階下兩級台階,從有司手中接過皮弁冠,回到冠者麵前,為其端正儀容,口念祝辭訓誡道:
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大概意思是,今天這良辰吉日,再次為你加冠,你要好好端正自己的儀容儀表,更要完備自己的德行,願你長久吉祥,永受洪福。冠者應答,以示謹記。
祝畢,為其換上皮弁冠,讚者為冠者係好皮弁冠兩側的帶子。正賓對他行拱手禮,示意再回東房更衣。冠者叩謝,回房換上皮弁服,再次走出房間,南麵,向賓客展示。“再加之禮”完成。
三加爵弁冠
冠者再次回到冠者之位,賓同樣從西階下三級台階,從有司手中接過爵弁,回到將冠者麵前,為其端正儀容,口念祝辭訓誡道:
以歲之正,以月之令,鹹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者(gǒu)無疆,受天之慶。
大概意思是,在這吉祥之月,為你加冠。要兄弟和睦,修為德行,要成熟起來。願你長壽吉祥,廣增洪福。冠者應答,以示謹記。
祝畢,為其加爵弁冠,讚者協助冠者係好皮弁冠兩側的冠帶。賓對他行拱手禮,示意回東房再次更衣。冠者叩謝,回房換上爵弁服,第三次走出房間,南麵,向賓客展示。“三加之禮”完畢。
總觀整個冠禮過程,共有“三次加冠”。第一次加的緇布冠,意味著青年有政治權。皮弁冠稍尊,意味著有入仕途行兵役的權利和義務。爵弁冠最尊,意味著青年有宗廟祭祀的權利。一次比一次鄭重,一次比一次貴重。《禮記·冠義》雲:“三加彌尊,加有成也。”古人這麽安排是有一定道理的。這是告訴冠者,隨著加冠一次比一次貴重,要接受自己的新身份,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後自己的修養德行,也要越來越好。每次賓誦念不同的祝詞,也表達著前輩對冠者的訓誡和良好的祝願。
醴禮
三加冠後,賓要以醴祝青年。
讚者先撤去剛才使用過的皮弁、緇布冠、梳子、筵席等物品,放入房內。此時,主人的助手,在西邊堂上布置好醴席,麵朝南。讚者則在房中準備好醴酒。
醴禮時,賓對冠者作揖行禮,請冠者即席,冠者站在席的西端,麵朝南方。然後入席,麵南。讚者從東房捧解出來,賓接過解,走到醴席前麵,麵北走到冠者席前,祝辭:
甘醴惟厚,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
大概意思是,這裏有甘甜的美酒,有上好的脯醯(hǎi)。請拜而受解,祭上脯醯和醴酒吧,以奠定你的福祥。承受著上天的祝福,長壽之年猶不忘懷。冠者行拜禮,接過解。
冠者入坐,左手持解,右手取幹肉蘸肉醬,行祭食禮,感謝先祖造出這麽好的食物,以示不忘本。然後,用角質的小匙,從解中舀出醴酒,澆地而祭,反複向先祖祭醴三次,同樣表明感謝造出這麽美好的食物,以示不忘本。然後站起,到席的西端坐下,淺嚐一口醴酒。飲用完畢,冠者起身離席,向賓行拜禮,表達謝意,正賓答拜還禮。
拜見母親
三加冠後,要去拜見母親,表達敬意,感謝母親的養育之恩。
母親以成人之禮回拜,冠者拜送母親,母親則再次回拜。
取字儀式
冠者拜見母親後,要回到堂上,等候賓為冠者取字。
賓從西階下堂,站在正對西序之處,麵朝東。冠者則在西階下,也就是賓的東側,麵朝南而立。賓為冠者取表字前,也得先致祝辭:
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孔嘉,髦士攸(yōu)宜。宜之於鍛(gǔ),永受保之,曰伯(或仲叔季)某甫。
大概意思是,在這麽美好的日子裏,宣布你的字。你的字,寓意很好。願給予你福佑。你的字,就叫“伯某甫”。這裏,伯、仲、叔、季,在古代是兄弟長幼的排序,“伯”就是家裏的老大,年齡最長,“季”最小。某,是冠者的字。甫,是對男子的尊稱,一般可以省去,比如孔子,原字仲尼甫,通常把甫字省去了,隻稱“仲尼”。到底是稱“名”還是“字”呢?《禮記·曲禮上》曰:“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鄭玄注:“對至尊,無大小皆相名。”臣下朝見皇帝時必稱名,父母、兄弟姐妹可稱自己的名,其他人隻可稱字,不可直呼其名。
拜見尊長
取完字後,冠者先要去拜見諸位親戚。比如姑姑、姐姐,家裏的女眷們等。“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為禮也。”(《禮記·冠義》)一番拜見後,意味著從今天開始,冠者就是家中的成年人了,行為舉止,待人接物,一切按照成人禮儀進行。接著,冠者還要換上玄色的禮帽禮服,去拜見眾親戚,正式以成人的方式行禮,先向眾親戚行一拜禮,親戚也向冠者行再拜禮,冠者答拜再還禮。之後,冠者還要去拜見讚者。
拜見君、鄉大夫、鄉先生
冠者脫去爵弁服,戴上玄冠,穿上玄端服,攜帶著“雉”(古代初次求見的禮物,最原始為雉雞),以成年人的身份,去拜見國君、鄉大夫、鄉先生。然後,冠者便回家換下爵弁服,換上玄冠、玄端服和雀色蔽膝,持雉雞一隻,前去拜見國君。臣子贈送禮物給國君,不能親手授予國君,因為臣不能授君,卑不能淩尊,必須把雉雞放在地上,由侍者轉送給國君,方才完成拜見國君的禮儀。最後,冠者還要持雉雞分別拜見卿大夫和鄉先生。鄉先生,即退休還鄉的卿大夫。此即《冠義》所謂:“玄冠、玄端,奠摯於君,遂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至此,拜見尊長的禮節完畢。
送賓歸俎(zǔ)
主人在家以酒款待賓,並宴請眾賓客。此外,冠者家裏還要備上禮物(帛五匹、鹿皮兩張)作為報酬,送給正賓,感謝給冠者加冠,以示辛苦和謝意。宴席結束後,賓告辭退出。主人送賓到大門外,兩拜告別。同時還要派專人把禮俎,送到賓的家中。
冠禮就此結束。
整套冠禮儀程,繁雜細微,背後卻體現了古人對冠禮的重視程度。《禮記·冠義》雲:“冠者,禮之始也。”古人把冠禮看作是禮的開始,也是人生嘉禮的第一禮。冠禮在某種程度上對成年青年起到了教育作用。加冠後,冠者要以成人的身份,開始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晚輩,行禮儀之事,才有資格參與其他社會事務活動。所以,曆代上至聖王、諸侯,下至平民百姓,對冠禮都極為重視,把冠禮看作是成年之際人生禮俗中的一項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