笄禮,是古代女子的成人禮。《儀禮·士昏禮》載:“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周代《禮記·內則》稱:“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年而笄。”指的就是女子在十五歲時,要舉行笄禮,以示成人。笄禮時要解開頭上的童式發辮,梳洗後挽於頭頂,束髻插簪。不過《禮記·雜記下》載:“女雖未嫁,年二十而笄,禮之,婦人執其禮,燕則鬟(quán)首。”女子最遲到二十歲,即使未嫁,也要舉行笄禮。

依循古禮,女子的訂婚年齡,以十五歲為期。如果十五歲就已許嫁,則在訂婚後出嫁前,給女子行“笄禮”,又稱“及笄”禮。若未許嫁,那麽到了二十歲時,再行笄禮,表示女子已成年,到了婚配的年齡,可以許嫁。

“笄”,是古代女子用的一種發飾,主要用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一般從小就留長發,長長後,跟男孩兒一樣,也得把頭發在頭頂兩邊,梳成兩個對稱的小髻。到了行成年禮時,把幼年時期兩個發髻的發式,改梳成一個發髻,然後插上笄固定住,古時又稱“上頭”,因此古人把女子成年稱為“及笄之年”。不過,後世女子都是到了結婚時才“上頭”,會將雙環合成一個發髻。

笄禮特征

關於古代笄禮,古籍文獻記載的不太多,有的隻是寥寥數語。據鄭玄《儀禮·士昏禮》中注解:“笄,女之禮,猶冠男也。”大體和男子的冠禮差不多。笄禮大部分的嘉賓,是自己的親戚,也是在家廟中進行。參禮人員有主持人,一般由母親擔任,還有正賓、有司、讚者、眾賓等。

笄禮的整個程序,如同男子行冠禮一樣,女子行笄禮,也有“三加”“三拜”。始加笄,再加簪、三加釵,與之相配套的衣裙,也要隨之更換。每一套服飾都有不同的含義,分別象征著少女不同的成長過程。比如,在行笄禮前,少女仍舊要穿兒童款式的采衣,色彩明麗活潑,象征著孩童的天真爛漫。

初加發笄。笄,是用來固定發髻或固定弁、冕冠的。第一次,插上發笄後,女子回房間,換上與之相搭配的素色襦裙。為何第一套采用素色?因為顏色的淺淡素雅,象征著少女的純真,意味著少女豆蔻年華的第一步成長。

再加發簪。簪,也是用來綰發髻的,也可以定冠,但比笄的形狀,顯得華美一些。古時的簪有兩種,一種很實用,就是固定發髻和冠的,沒有過多的裝飾,比如今天道觀裏的道士頭上插的就屬這種。還有一種兼有裝飾性,簪頭上的造型多種多樣,有珠花型、鳳頭型等。不管款式怎樣,賓為少女第二次加簪後,與之搭配的是一套深衣曲裙。這套裙的色彩比第一套襦裙要明亮些,象征著花季少女的青春靚麗。

三加釵冠。釵與簪,最典型的區別就是,簪是單股,釵為雙股。第三次加釵後,少女換上的是一套大長袖的曲裾深衣,華美隆重,一般為女子的禮服,象征少女的典雅端麗。

禮前準備

根據古籍文獻記載,儀式程序整理如下。

卜筮、戒賓

笄禮的準備,和男子的冠禮一樣,也要“筮日”“筮賓”。選擇吉日和正賓人選。尤其是在選擇正賓這件事情上,也是很嚴謹的。正賓,畢竟是為笄者加笄之人,所以會選擇一位賢良淑德的女性來擔當。吉日和正賓選擇好後,在行笄禮的前三天,通知眾賓,並著手準備行禮事宜。

物品準備

當日,要把儀式中用的物品都準備好。比如發笄、發簪、釵笄、梳子都要放置在一個托盤裏。與之相配套的衣服需要整齊地陳列在東房正中的桌子上,酒注、盞盤備齊。大廳還要設置盥洗處。

參禮者站位

待笄禮的全部準備工作就緒後,所有參加人員按照特定的要求和秩序入位。將笄者,先沐浴以潔淨,然後穿上兒童采衣采履,在東房內麵南而坐,等候儀式開始。將笄者的母親,也是儀式的主持人,需著盛裝,在陣階下稍偏東的地方,麵向西就位。來參禮的各眾賓、親戚、家仆等,站在其後,排成行,麵西而立,以北為上。有司端著裝有發笄、發簪和釵笄的托盤,立於西麵台階下。

笄禮的正禮

與冠禮相同,主婦出門迎接賓,引領登階上堂。賓的位置在西階偏西的地方,麵東而立。

始加發笄之禮

首先,笄者就位。儀式開始時,將笄者從東房內走出,走到場地正中,先麵南,向觀禮賓客行揖禮,然後,麵西而坐。

接著,盥洗梳妝。賓此時走下西階,在盥洗處洗手。讚者開始為將笄者梳頭,也就是把小女孩的總角發式散開,重新梳成成年女子的發式。梳妝完畢,笄者轉向東正坐。

然後是加笄。梳好後,賓從有司手中接過羅帕和發笄,走到將笄者麵前,誦祝辭:

令月令日,始加元服。棄爾幼誌,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

意思跟冠禮上一樣,都是作為長輩對晚輩的訓誡,教導女孩子從今往後做事不能像孩子那樣幼稚了,要做一個賢良淑德、有德行之人。祝辭完畢,賓跪坐下,為將笄者梳頭加笄。之後,賓回到原位。讚者則幫助笄者,象征性地正一正發笄。

最後行一拜禮。笄者接受眾賓的祝賀後,回到東房,脫下孩童穿的采衣,換上色淺素雅的深衣襦裙。出房向來賓展示。然後麵向母親,行正規揖禮。這“一拜”,拜父母,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再加發簪之禮

笄者著襦裙,回原位麵東正坐。賓再次洗手,再次複位。有司奉上發簪,賓接過,再次走到笄者麵前,誦祝辭:

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祝辭畢,讚者為笄者去掉發笄。賓跪下,為笄者加簪,然後起身歸位。讚者幫助笄者,象征性地正一正發簪。

笄者起身,行拜禮。接受眾賓的祝賀後,回房,脫下襦裙,換上曲裙深衣,出房向來賓展示。麵對賓,也就是為之加笄之人行拜禮,這第“二拜”,行尊師重道之禮。

三加發釵之禮

笄者著曲裙深衣,回原位麵東正坐。賓洗手,再次複位。有司奉上發釵,賓接過,再次走到笄者麵前,賓誦祝辭:

以歲之正,以月之令,鹹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蓄(gǒu)無疆,受天之慶。

祝辭畢,讚者幫助笄者象征性地扶一扶發釵。

笄者起身,行拜禮。接受眾賓祝賀。再次回房,更換上另一套長袖禮服。換好後,笄者出東房,向眾賓展示。笄者麵向家廟,行

正規拜禮,這是第三拜,拜的是先祖,以示傳承家訓的決心。

取字

女子“三加”“三拜”結束後,與男子冠禮相同,女子在字童年時期隻有姓名,沒有“字”。所以,為了成年後稱呼的方便,笄禮結束之後,正賓也要給笄者取一個“字”。當然,還沒有許嫁的女子,是沒有“字”的,也不會給她取“字”,所以在古代把還沒有許嫁的女子,稱為“待字閨中”。

若要取“字”,古人對女子也不會馬虎。同樣,正賓要從西階下階,麵東而立。而主婦則從陣階下階,麵西而立。笄者從西階下階,站在偏東的位置,麵向南,等候正賓取“字”。

賓走近笄者並致辭:

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孔嘉,女士攸宜,宜之於鍛(gǔ,福的意思),永受保之,曰伯(或仲叔季)某女。

大概意思是,今天這樣好日子,為你取了字。這時,笄者要應答以示敬意:“某雖不敏,敢不夙夜祗來。”

蘸禮

一般男子冠禮取好字後,要去拜見母親、兄弟姐妹及鄉先生等,而女子取好字後,則要行“蘸”禮,就是拜祭天地神靈。

正賓向笄者行揖禮,笄者則就座於席上偏右的位置,麵向南而安坐。然後,正賓取酒到笄者席前,向北麵念祝辭曰:

旨酒既清,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

笄者向賓再行拜禮,禮畢直身。賓歸位後,麵東行答拜。然後,笄者麵向南,接過酒盞。入席跪下,把酒一部分撒在地上,拜祭天地神靈。剩下的酒,自己象征性地沾沾嘴唇即可,再把酒放置在地上。接著,有司上食物,笄者祭食。笄者再次麵向西,向賓行拜禮,賓則麵向東答拜。

拜謝

蘸禮後,笄者還要跪於父母前,接受父母的教誨,然後起身與父母一起向來賓行拜禮,以感謝大家抽空來參加。最後,主婦以酒饌禮賓,以幣(帛)酬謝,拜謝。

禮畢。從此,一頭長發,一支釵,女子將以不同的生活方式,來麵對自己的未來!

成年禮儀

我國古時又稱為“冠帶之國”。對冠、笄與取字之禮的重視,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對成年青年來說,有非常重要的啟示和教化作用。

成年禮上的莊重肅穆,青年一次又一次地正衣冠,一次又一次體驗著身份的“蛻變”,最後完成自幼至成人的角色轉換。儀式背後是長輩的訓誡與期望。《禮記·冠義》雲:“成人之者,將責成人之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與!”行完成人禮後,從今往後,青年的言行舉止,要拋棄孩子的幼稚,用成人之禮來待人處世,孝順父母,兄弟友愛,對君盡忠,對長恭敬。要愛護自己以及宗族的名譽,懂得自我約束,提高自己的修為,以後遇到任何困難或挫折,都要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和義務。

成年禮在先秦時期有極高的文化地位。但隨著曆史的不斷變遷,經曆五代十國、唐宋兩代後,一路踉踉蹌蹌、起起伏伏,成年禮逐漸走向衰微。到了元代,上層階層幾乎不複存在。清代“剃發易服”的政策幾乎一下子摧毀了華夏“冠帶之國”的衣冠文化。

同時,我國古代的成年禮,也傳入了朝鮮和日本,並且一直延續至今。在韓國,每年五月份的第三周的周一,是成年日。根據韓國憲法的規定,這一天,十九歲到二十歲之間的男孩女孩,都可以參加成人禮。女孩子要穿上韓國傳統服裝,行“笄禮”,將頭發綰成髻,再插上簪子,後行跪拜禮。男生則行“冠禮”,還要學習如何使用韓國傳統的扇子。同樣,在今天的日本,也傳承了我國傳統成年禮的禮製。按照中國古代的禮儀,加冠日多選甲子、丙寅吉日,特別以正月為大吉。這一天,全國放假,各地都舉行為年滿十八周歲年輕人的祝賀儀式。年輕人都要穿上日本傳統和服,到神社祭拜,以示成年。

而今天的中國,已經沒有了古禮儀式。慶祝成年,每家每戶各有各的方式,大多是家長、親戚聚在一起,吃個飯,唱個K,或者開個轟趴,再去旅個遊,以此作為紀念。雖說近些年也有大學校園組織過成年禮,但都沒有一個標準的儀式程序,也缺乏統一的規範儀程,更缺乏深意。北宋大教育家程頤曾傷感地說過一句話,“冠禮廢,則天下無成人!”成年禮的缺失,會導致許多年輕人心中意識不到自己的成年角色,忽視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