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人們都說,與聰明人說話一句就夠了。
作者:我卻以為一句已嫌多,露出容色即可。臉色是靈魂的門戶,思想的索引。沉默往往是在做出某種暗示,其中所表達的東西要比愚昧的人從千言萬語聽出的還多。
博士:是的,那些至關重要的真理,往往是在半遮半掩中表達出來的。
作者:但是聽者必須有充分的領會能力。
博士:的確如此,當今世上人們總是將真理喬裝打扮成愚蠢。
作者:此外,還有許多人在有意無意地規避真理,以免讓人覺得幼稚和愚蠢。誠摯已不合時宜了,隻有一些遺跡尚殘存於世,一旦出土,世人將視為神秘之物而頂禮膜拜。
博士:對於身居高位的權貴顯要,我們應該一點一滴透露真相。
作者:而且應該由他們自己來下結論。他們的成敗將取決於他們的判斷和猜測能力。
博士:有人說,真相像一個既可愛又羞澀的少女,見人時一定要用薄紗遮麵,其道理就在此。
作者:因此,王公貴族為她揭開麵紗時,應該有騎士風度。他們必須善於思考真相,善於觀察虛妄。人們向他們陳述真相時,應該徐徐漸進,並且經過咀嚼再吐哺給他們。戳穿他人自欺或欺人的夢幻,要向從政之道學習:步履輕捷,仿佛行走於半暗不明的地方,隨時隨地準備躲避風險,遇到蠢人,就遁入奉承的陰影之中,看到明智的人,則挺身進入真理的光明中。
博士:那些謹慎的人和睿智的人的完美是何等動人啊!在設法使人警醒虛妄、拋棄幻覺時更是如此。前者循序漸進,用盡暗示,後者全神貫注,極力忖度。
作者:的確如此,因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應因事製宜。對那些投我們所好的事應時刻保持警惕以免輕信上當,對那些不迎合我們的事,不妨放鬆情緒,坦**以對。奉承往前走一步,智慧就後退一步。想象的東西往往超過事實一倍還多。
博士:除了嗅到討厭氣味以外,睿智的人通過觀察最輕微的臉色變化,最不露痕跡的眉頭一皺,都會有所警覺而細加推敲。
作者:有時我也感到十分困惑。在三言兩語中,往往掩飾著更深的意圖未表達出來,但言下之意就很難把捉了。明智的人在處理棘手的事時會特別小心,徐徐漸進,步步慎重,然後故作舉重若輕,以輕靈如同羽毛的舌頭迅速掠過。
博士:遇到批評或者有人要去除我們的固執虛妄時,我們總是不能心甘情願地承認別人所指出的缺陷。我們不想聽,更不想相信。對於恭維的奉承好話,毫不費力就能使我們相信,對於指出我們缺點,有時得有狄摩西尼[6]的辯才,才能說服我們。
作者:此外,僅僅依靠理解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善於忖度,因為有人將自己的心事深鎖胸中,讓自己的秘密和感受在這個方寸之中完全成熟後才會告訴他人,甚至任由它們在裏麵腐朽而秘不示人。
博士:遇到這種情況時,不妨學學那些技術高超的大夫:用人的呼吸來把握他們的脈搏,通過他們嘴裏的氣息來測量他們的體溫。
作者:知識不會傷人。
博士:但知識有時會令人難過。正如明慎的人應該預先猜測他人會說什麽,精明的人必須記住自己曾經說過什麽。人生道路上,埋伏著險詐的斯芬克斯。愚蠢的人就會被其吞噬。唯有伊底帕斯這樣的人才能揭開謎底。
作者:世上最容易的事莫過於了解他人。
博士:人間最困難的事莫過於了解自己。
作者:那些愚昧的人,沒有一個是不懷惡意的。
博士:而且看別人的缺失,目光比看自己的加倍銳利。
作者:他能看見別人眼中的微塵……
博士:卻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梁木。
作者:知的第一步應該是自知之明……
博士:這是一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道理。
作者:普利恩斯的畢亞斯(Bias of Priene)因為說出這樣的箴言,得以進入希臘七賢之列。
博士:但是至今卻沒有誰以奉行這句話而出名。人們越了解別人,就越不了解自己……他們苦苦思索對人生和社會無關緊要的事,卻不想生死攸關的大事。
作者:這就是懶散的結果。有比這更糟的事嗎?
博士:虛妄的好奇心。
作者:啊,人真是可悲!他們的心中充滿了虛空和幻覺!
博士:言歸正傳吧!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有的人寡言慎行,有人饒舌放肆。有人小題大做,有人大題小做。明智的人應該小心謹慎麵對這兩極。
作者:這讓我想起了塞西亞人教給年輕的亞曆山大的一個道理:人有如河流,有的河流排出的東西,被別的河流吸納。最深的河流,最沉靜,最不聒噪。
博士:但是對於有些事情,懷疑與真相同樣重要。情況往往是,我們疑心才起,別人就在宣揚結論了。
作者:語言文字常常根據所討論的話題而有不同的深度。
博士:很多人因為沒有測量深淺而被淹死,因此,明智的人應該善於探測這種深淺虛實。另外也要記住,遊泳最難的一點,是怎樣才能不弄濕衣服。
作者:尤其是你正穿著王袍時。今天就談到這兒吧,各歸正事。你回去寫你的《古代的劄拉戈劄》,閣下這部博學之作,大家都引頸以待。我呢,還是寫我的《智慧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