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回到家,滿地是玩具,到處堆滿了繪本,耳邊是娃一刻不停的‘媽媽’‘媽媽’‘媽媽’……”

“想在家看幾頁書、學會兒英語、敷個麵膜?不存在的,屬於自己的隻有上廁所那幾分鍾!”

“你以為上廁所就清淨了?小孩會趴在門上喊:‘媽媽,你拉完屎了嗎?’”

這些來自媽媽們的真實吐槽,表達的都是同樣的煩惱:隻要和孩子在一起,大人的世界就會被無休止地消耗,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

所以,“沒有自己的時間”就成為媽媽們改善生活質量的一道坎,但媽媽們有沒有想過這種可能性:和孩子同時在家,但是互不幹擾地各玩各的?

“共享空間”實驗

我有個朋友老楊,他酷愛讀書,對個人空間的要求很高,但是有了娃以後,他家也徹底淪陷了,沒有一刻安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做了一個實驗。

老楊有一所自己的幼兒園,他開辟了一間教室,招募了十個家長做誌願者,每個周末用兩個小時做起了“共享空間”實驗。

一開始,他隻是劃出區域來,簡單粗暴地把父母和孩子分開,讓他們各玩各的。

結果可想而知,孩子總是不斷地來找大人陪。

接著,他開始尋求解決辦法,試了很多種不同的方案,比如讓家長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玩自己最想玩的,找個主題活動大人孩子一起玩,等等。

最後,他發現,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先跟孩子做好約定,在規定的時間內,家長用孩子認可的方式給予其充分陪伴。

首先強製每位家長先高質量地陪伴孩子30分鍾。

在這30分鍾裏,家長要拿出開會的態度,放下手機,且手機必須調成靜音,專心聽孩子說的每句話,認真回答孩子的每個問題,站在平等的角度跟孩子溝通。盡量做到不教育、不批評、不刻意……

這個階段,家長要做的就是盡情滿足孩子的需求,所以判斷這30分鍾的陪伴是否達標的標準很簡單——家長和孩子是不是都感到開心和滿足。隻有家長開心或者隻有孩子開心的陪伴,其實都是打了折扣的。放下一切投入孩子的遊戲,是家長最該學習的部分。

在得到家長的充分陪伴後,孩子一般來說就想幹點別的,家長不用擔心自己會被套牢。這時候,家長隻需要保障這個空間是安全的,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共享空間”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弄清楚孩子纏著大人究竟想得到什麽。

孩子想要的,無非是陪伴和關注。他一直纏著大人,就是因為他的需求一直沒得到滿足。

想想我們在家時熟悉的場景,孩子想找你玩,你說“媽媽在忙,要做飯、洗衣服、工作,你自己玩一會兒”,但孩子就是要黏著你,然後你越忙越煩,開始吼孩子,最後雙方都不愉快。

這就像你把蛋糕放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卻一直讓他先去喝水。正確的辦法應該是,先讓他吃到蛋糕,然後他自己就會去喝水了。隻有先滿足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滿足你,這其實是一種互相尊重的默契。

把玩的自由還給孩子,營造共享空間

先好好陪孩子,然後各玩各的,看起來是不是很美好,皆大歡喜?

可現實是,往往這個時候,家長總想看看孩子在幹嗎,會忍不住指手畫腳。比如,孩子正在玩積木,家長卻拿著拚圖對孩子說:“積木有什麽意思,這個更好玩!”孩子興致盎然地在塗鴉,家長卻要強行幹涉:“應該這樣畫,不應該那樣……”

所以,真相是,我們總覺得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被孩子“霸占”,但真正霸占空間的,是家長。

想想你在家裏是不是這樣?

當孩子在認真做一個手工作品的時候,粗暴地打斷他:“寶寶,該聽英語兒歌了。”

孩子在畫畫,總有人不斷喊:“要不要喝水?”“頭抬高一點!”“別把衣服弄髒了!”

家長這麽做,最大的錯誤就是不尊重孩子玩的自由。所以,當你在家想要工作的時候,孩子跑過來要求你陪他玩,就是從你的行為裏學習來的。這時候你抱怨他不懂事,並且拒絕他,他的憤怒、哭鬧也是從你的行為裏學習來的。

正是因為你破壞了孩子的規則,所以他才會不斷地去破壞你的規則。

其實,兒童心理學家科恩博士在《遊戲力》裏早就講過這個道理:如果大人在遊戲區裏更多地配合孩子,遵守孩子的規則,孩子也能學會在日常生活裏更多地配合大人,遵守大人的規則。

原來,把玩的自由還給孩子,不幹涉,才是家長最難做到的部分。

給予孩子關注和自由,獲得共享空間

從“共享空間”實驗的結論再回到我們開頭的問題:家長如何在家裏擁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答案很簡單,先滿足孩子,然後不去打擾他。

經過這兩項訓練,參加過老楊實驗的家長們幾乎都可以在家裏複製“共享空間”,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各幹各的事”的家庭氛圍。

作為遊戲育兒的粉絲,我一直相信:不管你有多忙、有多少事情要做,先放下焦慮,專注地陪孩子玩一會兒,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良藥。

所以,我的建議更簡單一些:每個家長都應該為孩子預留“遊戲時間”。遊戲時間的原則很簡單,在這段時間裏,完全由孩子主導,大人放下手機,不要想買菜、做飯的那些事情,專注於陪伴孩子玩遊戲,不管是比賽跑步、玩打仗遊戲,還是拚樂高,玩就對了。

遊戲時間隻要每天都有,哪怕隻有5~10分鍾,也會是非常有效的。家長越是不想花這點時間,後麵需要消耗的精力就會越多,這就是典型的“磨刀不誤砍柴工”啊!

以我自己的經曆為例,如果晚上8點我需要在家開一個電話會議,那麽我一定會在晚飯後認真地陪年糕玩他喜歡的遊戲,然後在7點55分告訴他:“現在把媽媽變成工作的怪物吧!”他就會大笑著送我去書房工作。

在家長高質量的陪伴後,孩子獲得了充分的關注,因而在情感上是滿足的,而當他被賦予玩的自由時,他在精神上也是自由的。因此,家長真的不用擔心孩子會一直黏著自己,可以安心地和他共享空間,互不相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