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獨立的道路上,聰明的父母都懂得重要時刻“狠心”一點。所以在分房這件事上,我扮演了一個硬心腸的媽媽——年糕3歲半,我就“迫不及待”地讓他搬到了自己的房間。

什麽時候與孩子分房睡最合適

在麵對與孩子分房睡的問題時,很多媽媽糾結猶豫的是對孩子的影響:早了,會不會傷害孩子的安全感?晚了,會不會影響他的獨立性?

我是這麽考慮的:如果陪睡這件事影響到了你和家人的生活質量,而且你打算生二胎,那麽能分、有條件分,最好是分;但是,如果你還不想和孩子分開,陪睡對你和家人的生活影響不大,那麽分房可以等到孩子上小學前再推進。

對於分房,比起時間的早晚,父母更應該考慮的是,隨著孩子身體和認知的發育,他和父母(尤其是和異性父母)一起睡是不是還合適。而且,隨著孩子長大,他也會開始渴望有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如果家裏沒有多餘的房間,而你又想給孩子分房,不妨先給孩子一張小床、一個簾子,讓他有一點點擁有獨立空間的感覺。當他在黏著你和獨立之間猶豫時,適當地推一把,能有助於培養他的獨立性。你要相信,像你一樣,孩子有時候也需要一點個人空間,一點自己生活的留白。

對我來說,在做出與孩子分房睡這個決定時,我隻考慮了一個簡單的問題:這件事,能不能讓全家人變得更好?

因為我相信,無論孩子的安全感還是獨立性,起作用的都不隻是某一件事。家人更好的狀態、更積極的氛圍、更從容的生活節奏,比雞飛狗跳地滿足孩子某項需求更有價值。

更重要的是,分房本來就是親子關係的一次階段考試,你對孩子的愛和耐心能打幾分,分房的過程就能讓你看到答案。

步步為營,贏得分房的挑戰

雖然分房的想法很堅決,但實施起來卻要很慎重,我們為這件事就足足提前準備了半年。為了讓孩子一步步學會獨立,又不傷害他的安全感,事緩則圓。

單獨的房間、精心的布置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賦予它“獨立”的意義,讓孩子明白:他已經長大了,可以實現自己的獨立意誌。

所以第一步,我們把布置房間的主動權交給了年糕:從窗簾,床品的顏色、款式到家具的擺放,一切都按他的喜好來。

同時,全家人配合以強大的心理攻勢,平時總帶他在那個房間裏玩遊戲、講故事;每次路過的時候,都要說:“這是年糕的房間呀,看起來很棒!”慢慢地,年糕就接受並喜歡上自己的房間了。

第二步,通過繪本或動畫片去說服孩子認同,我們選擇的是年糕當時最喜歡的《小豬佩奇》。

每次陪年糕看動畫片,出現臥室場景時,我們都會特意說:“你看,佩奇也沒有和爸爸媽媽在一個房間哦,她跟媽媽說完晚安,就在小**自己睡啦。”看到自己最喜歡的小豬佩奇也不是跟父母在一個房間睡覺,他也開始有點動搖了。

這個方法可以靈活多變,每個家庭都可以選擇孩子喜歡的不同繪本或動畫片。

第三步,獨立日真的到了!

確認年糕對分房已經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後,我和糕爸特意選了一個都不加班的日子,提前訂了蛋糕、布置了家裏,還準備了一張獨立日證書。

那天晚上,在全家人的見證下,我們給年糕過了一個隆重的獨立日慶祝會,頒發了證書。

這時全家人都化身為戲精:“真是太好了!年糕要獨立了!”“太棒了,我們要睡自己的房間了!”“是啊,房間裏還有綠色的窗簾呢!”

給年糕洗完澡,送入新房間、講完故事後,我和他告別,準備關燈。這時,第一個挑戰出現了,年糕突然抱著我不放:“媽媽,我要睡在媽媽的房間。”

耐心爆棚的我開始循循善誘——

“年糕,你看這個小床是不是你喜歡的?”

“是的。”

“這個窗簾是不是你最喜歡的綠色?”

“是的。”

“你看床單是不是你最喜歡的,綠綠的?”

“是的。”

“佩奇是不是也不和媽媽一起睡?”

“是的。”

“你今天是不是拿到了獨立日的證書?”“是的。”

“你已經長大了,要一個人睡了呀!”

“是的。”

年糕想了又想,半年多的準備這時發揮了作用,他終於自己爬上床安靜入睡了。半夜聽到他的哭聲,我守在他的房間門口耐心等著,過了一會兒,他就又睡著了。

完美的獨立日,終於讓分房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

打敗艱難的反複期,需要滿滿的愛和耐心

半年漫長的準備期,隻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分房的新鮮勁兒一過,可怕的反複期就來了。

很多個晚上,陪年糕看完書、給他講完故事後,我告訴他:“媽媽要去洗澡了,寶貝自己乖乖睡噢!”他總是黏黏糊糊、哼哼唧唧地不讓我走,甚至還會把從出生就陪著他的安撫物邦尼兔扔掉。

這個時候,遊戲力的高光時刻到了——我拿起小兔浮誇地對年糕說:“寶貝,你看,媽媽現在要把愛的魔力全都傳給兔兔咯。咦——唵嘛呢叭咪吽——哈!!!它現在是媽媽咯。”

然後我裝作小兔,說:“年糕,我是小兔,我會陪你睡覺,我現在充滿了媽媽愛的力量!”

這個時候,我再對年糕說:“你看,現在小兔的耳朵上充滿了媽媽的愛,你摸摸看,這個耳朵是不是特別軟啊?”

這樣,年糕就會很容易接受,自己抱著小兔乖乖躺下睡了。

對孩子來說,遊戲是永遠不會失效的魔法,而媽媽的愛和耐心更增添了魔法的魔力。在孩子分房睡的反複期,媽媽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魔法,讓孩子安然度過。而孩子的獨立性,也正是在這樣一次次小小的反複期裏慢慢培養起來的。

分房成功一年後的夏天,我給年糕安排了一次新加坡親子旅行。

旅行時,我們一家三口幾乎24小時都黏在一起;旅行歸來,一切又要回歸常態。其中的落差,年糕一下子接受不了。歸來的當天晚上,他的情緒就明顯不太好,總是賴在我身邊,遲遲不肯回自己的房間。

就在我擔心的時候,他突然跑去翻出了去年分房時特意定製的那張獨立日證書,很認真地對我說:“我是有證書的小朋友,我要自己睡了。媽媽,你去洗澡吧!”

當時我真的非常驚訝:沒想到小小的他已經可以自我撫慰、自我鼓勵了!

但我更覺得感動:這場漫長又艱難的考試,我和年糕都拿到了滿分。

至於我們分房的初衷,當然也完美實現:年糕睡下後,爺爺奶奶可以看看電視,我和糕爸也可以很放鬆地討論一點別的事情、交流一下感情。全家人的生活質量都有了很明顯的提升,不會再因為年糕的節奏亂了,全家人就都跟著雞飛狗跳。

全家人的生活規律、個人空間都得到了保證,每個人的狀態都越來越好,彼此間的關係也越來越融洽。這種融洽更給了我們迎接小發糕的信心:不用擔心要帶著兩個孩子睡覺;更不用擔心發糕出生後,再匆忙把年糕趕到另一個房間對他造成傷害。

分房就像一個好的起點,讓孩子和全家人都進入了更好的生活的正循環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