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完5歲生日,年糕突然爆發出對“金錢”的極大熱情。在他臥室的抽屜裏,有他珍藏的各種錢幣、“元寶”、撿來的“寶石”,任何亮閃閃的東西都能引起他的興趣。
憑借有限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他開始有了這樣模糊的感知:在大人世界裏,錢有著神秘的力量。他試圖通過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和理解這種力量。
天下所有的小孩,都會對生活中最奇妙、最神秘的這個東西產生同樣的好奇和渴望吧?
我童年時的這種渴望,就藏在街邊小店的糖果罐裏。
零花錢背後,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麽
小時候,我特別羨慕那些可以給自己買零食的小夥伴。可因為沒有零花錢,我隻能趁著爸爸讓我去買酒的時候,偷偷買兩顆糖。有時候發現找回的零錢不對,媽媽總要多問一句,爸爸就會說:“你管她,小孩子肯定是買零食了唄。”
這樣的忐忑不安,讓嘴裏的糖塊也多少有點不是滋味。
後來上學的時候讀到三毛的書,發現隔山隔水的,還有一個和我同病相憐的小女孩。
我們一樣,沒有零花錢,卻對擁有許多橡皮筋、玻璃糖紙有小小的虛榮心;我們一樣,過年的壓歲錢,隻能壓在枕頭底下睡個覺。
誰說小孩子就不需要錢、不需要花錢呢?
三毛因為渴望糖紙、畫片,偷偷拿了媽媽五塊錢,忍受著“口袋裏的五塊錢,就如湯裏麵滾燙的小排骨一樣,時時刻刻燙著我的腿”的煎熬;而沒有零花錢的我,渴望的其實是“自己有幾塊錢,可以去買零食”的那種掌控感。
三毛在這篇記錄童年的文章裏說:“我的父母也明理,卻忘了我也需要錢,即使做小孩子,在家不愁衣食,走起路來仍期望有幾個銅板在口袋裏響的。”
這幾句話,簡直像從我窩了十幾年的心裏掏出來的。
學會管錢,是孩子的一種重要能力
小時候對金錢的匱乏感,多多少少都會給孩子留下自卑或焦慮的陰影。
所以年糕的金錢觀一萌芽,我就想認認真真地給他上好這一課,帶他接觸錢、認識錢,並且學會管錢。
但現在想要教孩子認識錢,可比以前難太多了——到處都是發達的電子支付,不用出門也能在手機上下單買東西。什麽東西值多少錢,花錢、找錢是怎麽回事,這些我們小時候幫大人打個醬油就明白的事,現在的孩子想接觸卻沒多少機會。
正好那個春節,我們安排了去新西蘭度假。那裏人少,服務人員耐心好,現金依然是最重要的支付方式之一,於是我就打算把這次旅行變成讓年糕直觀感受“錢是怎麽回事”的好機會。
飛機一落地,我們就給了年糕一個裝有200元紐幣的錢袋,並且告訴他,這趟行程花錢管錢的事都交給他了,袋子裏的錢花完了,我們會往裏補充。
年糕鄭重地接過了這個任務,一拿到就開始忙著“認識”錢。認識了之後,我們就開始讓他從幾元、10元、20元試著付款。
一開始付款,年糕還要找我們確認:“現在是給10元嗎?”“我給20元夠了嗎?”慢慢地,更大數額的支付他也能搞清楚了。
有次要付120元紐幣,年糕非常謹慎地、一張一張地拿出麵值50的紐幣,數好三張交給收銀員,然後耐心等著找錢,一張張數清楚,確認數目正確後,才小心翼翼地收好離開。
三張50相加是不是比120更大?150與120有多少差額?對於一個5歲孩子來說,這些是生活中既具挑戰又鮮活的問題,也讓他更直接地感受到了花錢過程的神奇。
做多少數學題,都不如這樣直接,讓他更有自信。
更重要的是,小孩從付錢這個過程中獲得了最棒的掌控感;有了足夠的掌控感,他才會萌生強烈的責任感。給小孩一個錢袋子、一份責任感,整個旅途他都變得非常好帶。
從新西蘭回來後,我們也養成了隨身帶現金的習慣。隻要有機會,我們就盡可能地用現金支付,並且讓年糕一起參與。
學習花錢,也是學習自我管理
有了前麵的這些鋪墊,我就更有信心讓他玩點“大”的了。
過年的時候,我從年糕的壓歲錢裏抽出1000元,告訴他:“這些錢你可以自己決定怎麽花。”
對於可以自由支配這1000元,年糕開心得不得了,也慎重得不得了,小心翼翼地數了好幾遍,才藏進了他的“寶藏抽屜”。
為了花好這筆錢,他對數字和價格變得敏感起來,經常會問“這個多少錢,貴不貴”。
有次逛街,年糕看上了一套500多元的樂高玩具,我就問他:“你可以從10張100元裏拿出5張來買,你願意嗎?”
他想想,搖了搖頭說:“我不願意。”
你瞧,隻要錢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小孩其實心裏可有數了,他們才不會亂花自己的錢呢。
這種給小孩錢的方法,對於“治療”小孩出門見啥都想要的壞習慣十分有效。
當然,我給孩子錢是希望他學會“正確地花”,而不是“存著不花”。所以,我也會鼓勵他花錢。
有一次,我們在網上搜到一本DK的人體百科圖書,年糕很喜歡,但問題來了——這本書要100元錢。
年糕馬上問我:“媽媽,你能送我這本書嗎?”
我說:“等你過生日或特別的日子,媽媽可以把它當禮物送給你,但現在不行,你得等。你自己也有錢,如果你願意拿出你10張錢中的1張去買它,那麽明天你就可以收到它了。”
他想了想,去抽屜裏拿了100元給我。第二天收到書的時候,他很高興地說:“這是我花自己的錢買的。”
還有一次,年糕跟我說他的鞋有點緊了,想要新鞋子。在商場裏,他找到了一雙自己喜歡的鞋,標價499元。這時他打從心底裏感歎道:“好貴啊!”
我一下子就被逗笑了,告訴他:“鞋子是生活中每天都需要的,而且你的鞋子也確實小了。這雙鞋媽媽給你買,但這是你自己挑的,也是你喜歡的,你就應該好好愛護它。”
其實,按照我的原則,他的1000元隻是為了添置額外需要的書和玩具,衣食住行這部分本應該是我來負責的。但小孩能因此學會區分什麽是生活所需、什麽是欲望羈絆,並學會珍惜,是我們教他認識金錢過程中最意外的驚喜。
讓孩子有機會花錢,能讓他真切地感受到:錢,是有限的;花錢,要先滿足基本生活所需,再考慮“想要”的那部分;錢對我們的生活,到底都有些什麽意義。
在所有的花錢過程中,最讓我感動的一件事是,在新西蘭,年糕想給自己喜歡的小女孩買一份禮物——一隻小羊紀念品。
我們問他,這份禮物他願不願意自己花錢。
他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對此我真是滿心欣慰。想想當年我偷偷買零食,在忐忑和糾結中變得在金錢上敏感自卑;再看看現在的年糕,能豁達地讓錢發揮它真正的價值——錢作為工具最妙的用處,不就是傳遞愛,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嗎?